辨析实验思想 落实核心素养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ginalw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为《光的粒子性》一节中“光电效应实验规律”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学要点在于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力学、电磁学知识探索和解决新问题,学会测量性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能利用现有知识推理、预测实验现象,并理解实验结果的微观含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光电效应;实验设计;科学思维;探究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2-0062-6
  1 教材分析
  《光的粒子性》(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七章第二节)是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之间的重要衔接,有着复杂而丰富的教学内容。教材通过光电效应实验、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密立根实验测普朗克常数、康普顿散射等几个重要的物理学历史事件,逐步揭示出光的波粒二象性,目的是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本节课程容量大、新概念多、逻辑性强,计划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全部完成教学任务。
  光电效应(实验设计、现象规律和解释)是本节的根基,在教学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对光电效应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紫外灯照射锌板的定性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概念和基本机理(电子吸收光能而克服逸出功);第二层次是通过定量实验得出关于饱和光电流、遏止电压、截止频率和瞬时性的基本规律,尤其要理解实验中宏观测量量(电流、电压等)和微观量(光电子个数、动能)之间的关联,并得出与经典理论的矛盾之处;第三层次是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这是从经典电磁波理论向量子论的跨越。
  《光电效应》一节的教材中穿插着大量的实验、图像、数据分析等科学内容,可以借此全面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此外,本节课有着厚重的物理学科文化积淀,富含物理学史、创新意识等科学素养,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也为大学—中学物理课程的衔接提供了卯合点。
  为了深入理解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学生必须对光电效应的四个实验现象及背后的物理意义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之初拿出一整节课,深入分析光电效应实验设计思想及实验结果。《光的粒子性》教学内容分割情況如图1所示,第一课时收尾于得出实验规律并引出矛盾,将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放在第二课时,这是为了让学生首先对实验进行深刻理解,并有一个消化的过程。
  本文即为第一课时“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的教学设计。
  2 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通过对几何光学、物理光学、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等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光是一种电磁波”的观念。另一方面在前一节课“能量量子化”中,通过普朗克对黑体辐射规律的解释,了解了电磁波辐射和吸收能量的不连续性以及“能量子”概念。但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矛盾在此刻尚未完全展现,学生体会并不深刻。
  相较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的现象和实验更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实验中涉及到很多已有知识的应用,比如:验电器的原理、电场、电路设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动能定理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探索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和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趋势一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够利用熟悉的电磁学知识进行一些定量计算和分析推论,预言实验结果。而正因如此,当他们看到光电效应规律与经典电磁理论矛盾时,才会感受到认知的巨大冲击,这一冲击正是引导学生接受量子理论的契机。
  3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核心素养和“大学—中学”衔接的培养方向所拟定。
  3.1 知识技能
  (1) 知道光电效应,理解光电子和逸出功的概念,知道光电管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2) 理解光电效应四个实验规律,知道实验测量量与微观量之间的联系、实验结果与经典理论的矛盾之处。
  3.2 过程方法
  (1)经历光电效应定性实验探究过程,体会“发现问题—理论分析—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思路;
  (2)体会光电管定量实验的设计思想,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学会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未知问题的方法。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亲身实验、设计实验以及结果分析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体会物理学的逻辑之美;
  (2) 学会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尊重数据,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跳出思维局限的创新意识。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光电效应实验设计思想;
  (2)做好光电效应定量实验,导出四个实验规律并进行分析。
  难点:
  理解光电效应四个实验规律背后的物理内涵,在微观量和宏观量之间建立联系。
  5 设计思想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一课概念多、内容杂、逻辑性较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应充分寻找新实验、新现象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挂靠点,用“支架”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联系;同时,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进行启发,尽量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现象。本节课设计过程中理论与实验并举,既有学生的定性探究,又有教师的定量演示和数据处理展示。光电管的定量实验虽然无法让每位同学亲身尝试(事实上这个实验并不好做,因为各种误差,导致结果与规律经常不符),但对于实验设计思想以及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内涵,力求通过引导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此充当器材提供者、目标提出者和实验操作者,教师的操作将由学生的讨论结果来决定。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动手“做实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这是“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培养的核心所在。
  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6 教学资源
  (1)学生定性实验器材:锌板、紫外光灯、验电器、毛皮、橡胶棒、砂纸等,如图3所示。
  (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光电流及遏止电压测量电路(由光具座、白炽灯、滤光片、光电管、电源、滑动变阻器、指针式电压表、数字毫安表等器材人工搭建而成),平板电脑及支架(用于将电表的示数结果投影到大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见证),如图4所示。
  (3)自制多媒体课件(内含多个动画)。
  8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创设了“科学研究”情境,引导学生设计光电效应实验方案,重温科学家们走过的历史。这是一种以高中知识为切入点,融合大学科研方法的改进型教学手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更能把高校科研中的方法和态度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无形之中培养着未来可能的科研工作者。本节课虽为物理教学常规课,但本课淡化了高中与大学的分界线,可以作为大中学衔接教学的参考。
  经过实践,本节课基本能达到最初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学有所获”,并能够在课上展开充分的讨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赵凯华.有关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若干问题[J]. 物理教学,2013(1):2-4.
  [2]高佳杰. 高中物理中光电效应的教学探索[J]. 教育(文摘版),2015(10):00267-00267.
  [3]刘娜,胡继超,宓奇.基于大中衔接的高中物理选修课程设计[J].物理与工程,2016,26(6):78-83.
  (栏目编辑 邓 磊)
其他文献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核心专业课,是大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对于培养学生编程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C语言教学改革;编程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8-0153-0
摘 要: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它是人脑对科学事物的相互关联和关系的间接与概括的反映。《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及科学思维由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四个主要内容构成。在物理教学中,抽象概念和规律的学习需要经历更深刻的思维加工过程,是物理思维培育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介绍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构建结构不良模型等多种策略,提升科学思维培育的有效性,以期解决教学
摘要:景区自动清扫车,可在夜间等时段完成景区道路清扫任务。车体启动运行后,运行电机和清扫电机开始工作,车沿道路向前行驶。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环境温湿度值后,控制器根据设定开启喷水阀门。车体运动靠角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共同采集数据,结合GPS定位,共同確定运动路径。温度及烟感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如发现有高温浓烟点,通过GSM短信将GPS定位数据发向控制中心进行报警。车体上安装了太阳能采集板
摘 要:工程教育不仅对国家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决定性影响,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文章以学生实践活动——制作浮沉子和简易密度计为例,试图把工程教育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浮沉子;简易密度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12-0061-2  ST
摘 要:课堂学习研究是香港教育学院卢敏玲教授等创立的备课模式。该模式结合了日本授业研究和大陆的教研备课模式的优点,以变易理论为依据,通过识别、确定、设计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针对学习内容的真正发生,对香港中小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和较好的效果。文章以高中物理“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教学为例,探索基于变易理论的课堂学习研究,切实提升和改进中学物理课堂实践活动。  关键词:课堂学习研究;变易理论;案例研
作者简介:黄国雄,湖南省株洲市二中特级教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组组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国家物理课标组核心成员,国家高中物理教材(司南版)副主编。已在美国、日本等国外刊物及国内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多次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名师”,曾获“徐特立教育奖”。    一
作者简介:林明华,男,福州教育研究院院长,福建省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物理学会理事,福州市物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国培专家”,福建省学科教学带头人,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赶进度、快节奏的现象,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部分学科功能丧失。教师应当意识到违背规律的教学所带来的危害,避免做教育的人自己却在反教育!文章倡导回归物理教学常态,适当放慢教学脚步;
在“追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由来”一文(刊于今年第三期)中,笔者曾写道“包括拉普拉斯、茹可夫斯基……等众多力学家在内,都花了许多时间来争论:‘这个法则究竟是一个数学定理,还是一个勿需证明的经验法则或常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黎曼几何创立的过程中就已经得到了解决。由于涉及到空间的几何性质,且囿于学科壁垒,当年的大家们无由解惑,抱憾绵绵。本文在回顾伽俐略用几何法对运动
摘 要:实验探究是培育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在日常教学中,“伪探究”“粗探究”并不鲜见。老师可以从导入实验、课堂实验组织形式、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前的知识准备情况和实验后的交流讨论等方面优化实验教学,防止探究的“虚化”,实现“真探究”“精探究”。  关键词:实验;探究;探究式教学;感应电流;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
摘 要:“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采用,这个看似简单却有先进教育理念支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导学案是学生“先学”的抓手,为此本文从实践层面对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先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导学案和“先学”的措施。  关键词:先学;优化;微课;导学案;先学后教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