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检察官张学军的民生情怀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gui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按:
   近年来,广东省检察机关在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广东省检察院检察长张学军的带领下,广东检察机关诸多方面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检察干部。本刊从这期开始,将陆续介绍广东省检察机关的先进工作经验及优秀人物。
  


  一位来自潮汕地区的老百姓匆匆走进广东省检察院信访接待室,不由分说跪倒在地上,说是要感谢大检察官为他申了多年的冤屈,还了他一个公正。
  这位大检察官,不仅用他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创新了检察工作,从而使广东省检察院的许多方面工作走在了全国检察系统的前列。并且因为拥有高尚而正直的人品,受到无数老百姓的拥戴。
  他就是为广东省改革开放立下汗马功劳、当选为“十七大”代表的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学军。
  
  亲自接待信访群众,现场拿出解决方案
  
  熟悉张学军的人都知道,他喜欢用简明扼要的词句或顺口溜形象地总结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比如说
  针对控告检察部门的工作他就赋诗一首:“乌云滚滚来天半,雷声隆隆响耳边。闪电催出先头雨,霹雳追来台风尖。忽然一阵春风至,滴滴甘露润心田。彩虹西挂笑声远,案结事了艳阳天。”
   广东省是经济强省,人口大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涉及民生问题的信访量一直在高位徘徊。张学军说,检察机关要担当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减压阀”,民忧可解,贵在有心。自10年前担任检察长始,他就部署开设检察长接待日,他要亲自办理涉检信访案件工作,亲耳聆听老百姓的呼声。每当检察长接待日,到省检察上访的群众比往日多,一大早候访室里就已挤满了人。张学军坐在接待室里,面带微笑开始一整天的接待工作。面对来访人的申诉,他耐心倾听,详细记录,耐心解答。他平易近人的朴实作风,让上访群众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而他也从大家充满期待的眼光中,感到了一份沉重的责任。
  至今,许某逢人就会讲起那一段令他终身难忘的往事。那是一天早上,多次到省检察院上访的许某又踏进了省检察院的接访室,这一次,他是打听到检察长在亲自接待,他心存一丝希望,但愿检察长能帮自己化解多年的冤情。没想到眼前的检察长就是一个慈眉善目的长者,检察长朝他微笑着,示意他不要紧张,有话慢慢说。那一刻,许某哽咽了。许某是一名普通的个体户。1994年12月,某市检察院在追缴另案处理的一宗诈骗赃物时,误将他价值320万元的财产扣押并没收,经物价部门估值折价后拍卖,并将所得款项207.8678万元返还被害单位。他不服,向市检察院申诉,被该院驳回。他向省检察院再次申诉,经复查并经省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最后作出决定:某市检察院的原处理决定适用法律错误,撤销该市检察院的处理决定,将原收缴物资拍卖款207.8678万元返还申诉人。但由于该市检察院已将收缴的财产拍卖款返还某局下属公司,且该公司已用于还贷,退款事宜一直不能落实。许某无法接受,检察院明明已决定退款,为什么自己就是拿不到钱?207万元,那是多少年苦心经营的收入啊!多年来,他到处上访。说到这里,许某已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张学军的神情顿时变得凝重起来,207万元,是眼前这个普通百姓的合法财产,是他多少个日日夜夜苦心经营的心血,怎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得付诸东流啊!虽然某市检察院是为挽回国企损失而误扣押了他的财产,但也绝不能让老百姓承担损失!张学军当即指示主管控申工作的领导,抓紧与有关方面协调,一定要尽快返还许某的财产。最后,他握住许某的手,轻言细语地说:“我们知道这些年来你很辛苦,请相信,凡是合法合理的要求,我们都会支持。”许某感动得泪流满面。
  事后,张学军还亲自到省政府进行协调,最终使这宗上访多年的申诉案得以解决。许某领到返还款后,专门从老家赶到省检察院,将一面绣着“秉公执法,公正廉明”的锦旗送给张学军。
  还有台湾商人肖某,在投资过程中遇到一件经济纠纷,被当地以“贪污罪”抓起来,张学军亲自调卷审查后,认为是一宗错案,果断予以纠正,台商万分感激,特地送去锦旗,他说:“我相信祖国的法律了,我一定动员更多的外商到广东来投资。”
  张学军是在用一腔的真情维护着老百姓的利益。
  
  清晰的办案思路解决多年未决的案件
  
  不久前,张学军写了这么一个顺口溜:领导包案是个宝,许多难题解决了。事实证据搞清楚,罪与非罪区分好。民事案件不复杂,矛盾焦点要找到。“缠访”、“闹访”不可怕,只怕定性搞错了。冤错案件坚决纠,还人清白要尽早。……
  所谓“领导包案”是指信访人员的申诉长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便由领导亲自到案发地,协调研究解决方案,最终做到案结事了。
  2007年,张学军亲自包案督办了10宗案件,分别三次率督导组赴广州、深圳、佛山、清远等地督办案件,亲自接访、亲自调查、亲自协调、亲自研究解决方案。这些案件都是涉及民忧、民怨、民生的典型案件。上述顺口溜正是张学军及领导班子成员“包案”之后总结出的工作经验。
  在他包案督办的案子中,有一起案件令他甚为关注。1992年初,由广州市某镇政府提供建筑用地,其属下一家分公司开发经营了一个建设工程,该工程以某镇政府的名义筹集建房资金。共向当地13个单位和85名个人集资1.4亿多元。由该公司筹建办公室委托陈某等三人负责管理该笔资金。陈某等人因涉嫌行贿,被某检察院以“行贿罪”逮捕,并没收陈某人民币125.15884万元及小轿车和房屋。同年11月14日,某区法院以“行贿罪”对三人分别判处一年半有期徒刑,并追缴非法所得共6万元人民币。陈某等人不服某区检察院的没收决定,自刑满释放后便四处申诉,要求返还没收款物。2003年9月19日,省检察院决定撤消区检察院的没收决定,返还没收款物。但由于该款物涉及众多集资户,因涉及到案中有案和其他法律关系问题,虽经检察机关和当地政法委多次协调,该案一直未能执行。
  检察机关办错了案也得改,要还当事人以公道。2007年5月16日下午,张学军亲自到该区检察院就该案处理问题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该案的解决办法。张学军在详细分析了该案后指出,要正确处理该案,首先要分清该案所涉及的三个法律关系:一是陈某要求检察机关返还没收款的刑事法律关系;二是集资人与陈某占用集资款的民事法律关系;三是律师事务所要求陈某支付律师费的民事法律关系。其次要注意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张学军几句思路异常清晰的话,说得在场人心服口服,大家瞬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桩久拖未决、当事人数年上访的案件就这样很快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319万元款物如数返还了当事人。事后,参与这次会议的一位同志赞不绝口地说:“这么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张检的几句话就解决了,他的思路和魄力让人实在是太佩服了!”
  “领导包案”起到了明显效果,一面面大红的锦旗也送到了检察院。而同时,许多同行也从张学军那里感受到了这位大检察官博学的知识及清晰的办案思路。
  
  他的为民情怀,感动了太多的申诉人
  
  上世纪90年代初,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明确赋予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权力,民事行政检察成为检察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检察机关相继成立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行使抗诉权。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原因,这项检察工作一直较为薄弱。
  张学军说,民行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听民声、察民意、感民情、解民忧、申民冤”的主要途经,是“情为民所系,权
  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集中体现。
  


   张学军对群众的感情是至深的。他要求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劳资纠纷、拆迁补偿纠纷、土地征用补偿纠纷、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纠纷等涉及广大农民和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申诉案件要认真审查,符合抗诉条件的要及时提出抗诉,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正是这位大检察官的为民情怀,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申诉人。2004年初,百余名劳工赶到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激动地对检察干警说:“我们代表这批案件的所有劳工真心感谢您们,检察官是正义的化身!”这是一个劳资纠纷案件,2003年初,在深圳务工的申诉人刘俊元等183名建筑工人因欠薪问题多次到法院和有关部门申诉得不到解决,在买好火车票准备进京上访之前,抱着一线希望到检察机关申诉,请求检察机关对该案进行监督。民行部门经过认真审查并对该案依法提出抗诉,2004年法院再审全部予以改判,切实维护了百余名劳工的合法权益。该案作为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典型案例,被写进了最高人民检察院贾春旺检察长在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中。
  2005年,陈佩华等212名申诉人到检察机关申诉,在张学军的关注下,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经过认真审查,依法向法院提出抗诉,圆满解决了历时六年多、涉及500多人的劳动争议系列案,使480名退休女工获得了依法应得的补偿,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群体性进京上访事件,依法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6年底,5名韶关退休女工代表专程乘火车来到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坚持要把代表公司几百名女工诚挚谢意的“秉公执法,青天再世”锦旗送到张学军检察长的手里。这些退休女工因劳动争议纠纷不服法院判决,曾多次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集体上访,还发生了集体围困凡口矿领导长达40多小时以及集体冲击省政府等过激行为。
   “位高权重”的检察长,非常随和且真诚善良
  张学军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人,无论任何时候,他都能用超前的工作意识,推动广东省的检察工作向前发展,同时也将人文关怀的司法理念注入检察机关。
  他率先在全国检察机关开通检察长直通电话,架起一条检察机关了解民情、倾听民声的热线。专线电话对外开通以来,共受理群众举报、控告和申诉案件达数千件,并做到对群众的诉求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他了解上访群众存在偏执、缠访、或不理性的行为后,在全国率先创立“心理疏导室”,特别针对情绪偏执、缠访人员采取心理疏导的经验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针对困难群众上访难,老弱上访群众突发状况的情况,张学军又及时作出控告检察部门要对上访群众设立救助基金和搞好上访群众安全保障的批示。他要求对确实生活困难的来访群众,给予返程车船费及适当伙食费,对患有疾病的来访人,提供药物或及时送医院治疗,尽量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
  记者前往广东采访,并向当地老百姓了解大家对张学军的评价,大家都说这是一位非常正直、真正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大检察官。
  虽然,张学军身处检察长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位置,但他为人却是非常随和且真诚善良。他对身边的人总是热忱地提供帮助,从来不图回报,有接受过他帮助的人出于感激想给他送上礼物,张学军就会用很恰当的言辞给予回绝。这是他做人的原则。
  张学军出生在四川省马边县,那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县,这么一个穷乡僻壤出了一个副省级的领导干部,大家都很为张学军这个家乡人而感骄傲。马边县的经济落后,教育设施更是滞后,孩子们的教育是头等大事啊,于是县长就三番五次到广州找张学军。后来在张学军夫妇的帮助下,马边县的许多孩子终于从破败不堪的教室搬进崭新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了,希望小学的老师孩子们一定要为眼前的这位慈祥老人树碑,可张学军婉言谢绝了。
  记者走进张学军检察长的办公室,那里堆满了书籍,这位以博学睿智著称的大检察官,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在工作中已颇有建树而放弃对业务的钻研,下了班回到家也是一头扎进书房,常常看书到深夜,或者在电脑键盘上敲出他的新思路新方法,第二天就发布到检察内网上指导全省检察工作。他爱人说,为了提醒他晚上早点休息,专门在他的书房里挂了一个很大的钟,便于他抬头就可看到时间,可就算这样,也是常常看书学习到深夜。他说过,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学习。
  终于,记者懂得张学军检察长为何能有那么多出彩的成绩和智慧了,那就是持之以恒的勤奋。(感谢广东省检察院林瑶卿、周虹等同志提供大量的素材)
其他文献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航空航天业。  航空战略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崛起的大国难以抵挡的诱惑。围绕着航空的,一定是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链、技术进步,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高端论述。所以,当专家这样形容:中国如果研制成功“大飞机” ,其意义不亚于“两弹一星”,不亚于载人航天飞机的时候,并不足为奇了。  在中国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中,航空无可争辩地处在顶端,因此可以看到,航空产业的发
期刊
去年以前,一位记者采访张全景,说有一个县就有11个副县长,问他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张全景脱口而出:“官多为患”。此话立即被该媒体作为“重中之重”报道出来,随后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引来社会上的一片热议,绝大多数人对说这句话的高官投以敬重之情:“这位老党员敢说真话!”,也有个别人说,这话怎么在位的时候不讲呢?其实,这话张全景还在位时就讲过多次,只是没有被公开报道并热炒起来。  为什么会有这般效应呢
期刊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原副主席李赣骝,有着魁伟的身材、洪亮的嗓音、奕奕的神态和谦和的举止,聆听他那亲切的话语与感人的往事,似在品味一首韵意丰富的诗。   作为医师出身的李赣骝,近年来一直在为海峡两岸统一鼓与呼,苦寻“良方”。2001年9月,李赣骝率团访问了台湾,与台湾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把工作做到“家门口”,根据两岸形势的变化,加强了祖国统一联谊工作,促进了与台湾同胞和海外人士的了解,增进了友
期刊
200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开幕式作的报告中讲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令关注教育的各界人士欢欣鼓舞。  读到报告,年已古稀的柳斌更是心潮澎湃,他看到,义务教育被列为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正在得到更多的重视。  从1985年担任《义务教育法》起草小组组长,参与起草新中国首部《义务教育法》,到为推行
期刊
7岁为父亲站岗放哨,16岁投身革命,是一位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1923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赛,1939年奔赴延安,抗战期间返回大青山根据地工作,1943年重返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9年任内蒙古妇联主任,1952年至1980主动申请调往条件最差的哲里木盟工作。期间分别担任哲里木盟妇联主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盟委副书记、副盟长等职务。十年文革,她过了七年的被审讯的生活。1973年
期刊
策划 王小梅  第二届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之十一    四月中旬,我们采访了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总经理助理秦本记。他在炼油化工研究、应用和科研管理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  1986年7月,秦本记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主动要求加入开发建设新疆行列,来克拉玛依炼油厂催化车间实习,从最基本的操作工学起,扎扎实实,刻苦钻研,一步步走向科技管理工作,历任催化车间班长、技术员、副主任、主任、科技科副
期刊
于若木是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的夫人、著名营养学家、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科技组顾问。2005年8月,重病在身的于若木,没有听从亲属的劝阻,依然接待了来自国家特困县——陕西紫阳县的普通科研工作者梅紫青。近20年来,梅紫青多次与于老握手,每次握手,都让他感到温暖,获得巨大的鼓励。可这次握手,梅紫青却感觉到于老的手微微颤抖,手心发烫,心里暗为于老的身体担忧。让梅紫青想不到的是,此道别,竟成诀别,2006年2
期刊
閻明复同志曾在毛泽东主席身边担任俄文翻译多年,多年之后,那一段段珍贵的往事仍然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应本刊之约,阎明复撰写了这篇回忆录,文章中,他从回忆第一次给主席当翻译开始,直到有幸亲历了中苏关系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可以说,他文章中的每一个小标题就是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比如:米高扬秘密来华、中苏两国领导人的第一次争吵、赫鲁晓夫当众辱骂毛泽东、毛泽东批评赫鲁晓夫“言行不一”、周恩来最后一次访苏
期刊
繁华的大上海有一座已上百年历史的石库门房子——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又称“辅德里”),它掩映在延中绿地的碧草和青竹间,把一段光荣历史深藏门内。这就是中共二大旧址。  2007年7月16日,纪念中共二大召开85周年座谈会在这里举行。与会的著名党建学家叶笃初站在这二层小楼的老房子前陷入了沉思:85年前的今天,中共二大在这里召开, 第一部党章在这里诞生。    与刚刚从上海返回的叶笃初教授一席畅谈,受益
期刊
长久以来,中国的汽车市场上,消费者选车一直处于“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两难处境:要么选择重内饰、外观而轻性能的座驾;要么选择重性能而轻内饰、外观的座驾,无论怎样选,消费者总不能达到鱼与熊掌兼得的最满意状态,而MG名爵产品设计中,将实用主义和贵族观念完美结合,让中国的汽车消费者从此不再两难,使鱼与熊掌兼得真正成为可能。  熊掌,我所欲也。把高品质高性能看作是产品的生命线,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可谓是真正的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