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展现,是社会生活审美的反应。鉴赏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和体验其形象、语言和情感之美,亦可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而考试大纲专门设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板块来凸显其重要性。拟以2015年至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考点特征,并据此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考;简答题;特征;建议
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能力维度规定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高考语文科目要求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仅文学类文本阅读就考查了四个层级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主要从情节结构、人物、环境和主题等方面设题,但此考点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对高考语文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以下简称“简答题”)考点特征的分析是有必要的。拟以2015年至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分析其外在形式、考点特征及变化趋势,据此提出一些教学方面的建议。
一、 外在形式
外在形式包括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所属的板块、题量、题号及赋分。经统计,2015年至2016年的简答题固定有三题,题号均为11题的(2)(3)(4),赋分均为6、6、8,总分为20分。2015年全国卷只有两套卷,之后,全国卷分为三套卷。2015年至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是分开的,但之后,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皆归类为现代文阅读。
2017年至2019年的简答题固定有两题。2017年和2018年的简答题题号均为5、6。其中第5题在2017年试题中赋分为5分,在2018年试题中赋分为6分,第6题的赋分同为6分。2019年的简答题继续保持了2018年的12分的总分,但题号变更为8、9题。2019年将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顺序调换,因而题号会有所改变。
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简答题的题号、题量及赋分都有变化。题量从三道变为两道,赋分由20分降到12分。虽然赋分和题量都在减少,但是并不代表简答题的重要性下降。反而,更应该注意到简答题的板块、题量以及分值是日趋稳定的。
二、考点特征及变化
经统计,2015年至2019年的简答题主要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环境、叙述方式、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艺术等相关。如表1所示:
表1是以试题最显著的考点进行统计,以上考点有时单独呈现,有时综合考查。2015年至2019年全国卷的简答题共涉及7个考点,主旨考点渗透在其他考点之中。情节和人物考点占据较大比重,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近年试题中出现了3次,语言表达艺术和叙事技巧出现了2次,相对来说对标题和环境考点的考查并不明显。虽然考点有时会出现重合,但每年的考题都会有所变化。
(一)人物形象
2015年至2019年人物形象这一考点出现了4次,出现频率较高,主要考查形象概括和塑造形象的手法,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2015年至2019年人物形象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类型 考点 2015 Ⅰ 性格特征 Ⅱ 人物特征 2016 Ⅱ 性格特点 Ⅲ 性格特点 2018
Ⅰ 人物特点 Ⅱ 市民心态 Ⅲ 心理变化 2019 Ⅰ 塑造手法 Ⅱ 塑造手法 ]
表2显示,2015年至2016年,此考点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2018年至2019年,此考点与其他考点融合。2018年Ⅰ卷将人物形象与关键语句的理解相结合,也就是把鉴赏评价与理解两个维度相融合。2018年Ⅲ卷将人物形象的鉴赏分析与情节相结合。2019年主要考查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纵向比较,考点从形象概括到形象分析,从单一考查到综合考查,形式在不断变化。
(二)情节
情节的发展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因而此考点一般不会单独考查。本文把线索、开头、结尾和文本中的某一段归类为情节。2015年至2019年对线索及其作用的考查出现了3次,对首尾情节的考查出现了2次,对中间某一段落的考查出现了2次。
2015年至2019年对情节考点的考查除了2018年没有直接提出,其他年份都有涉及。但2018年Ⅲ卷的第5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情节的发展过程。情节考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2015年至2019年情节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类型 考点 2015 Ⅰ 线索好处 2016 Ⅱ 线索作用 2017
Ⅰ 线索好处 Ⅰ 结尾效果 2019 Ⅰ 基本特征 Ⅱ 情节作用 Ⅲ 情节作用 ]
2015年的考题是情节题中最基本的类型,直接考查线索及其好处。2016年的考题限定了回答的范围——人物和情节。2017年考查了小说的结尾。总体而言,2015年至2017年,无论是好处、作用还是艺术效果,都只是题目花样的翻新。2019年,关于此考点的考查范围变广,程度加深。不仅包括情节本身,还包括文本理解和文本基本特征。横向来看,情节考点主要考查情节的作用;纵向来看,考查方式不断创新,考查角度越来越广,需要学生对文本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重要字词和语句的理解
2015年至2019年简答题中“理解”考点出现了三年,其中理解词语出现了2次,理解句子出现了5次。2019年未涉及此考点。详细情况如表4所示:[表4:2015年至2018年词语、语句理解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类型 考点 2015 Ⅰ 语句理解 Ⅱ 语句理解 2016 Ⅰ 词语作用 Ⅰ 语句理解 2017 Ⅱ 词语含意 Ⅲ 句子含意 2018 Ⅰ 句子理解 ]
理解詞语的含义,不仅要理解其本义、比喻义,还要理解其语境义。语境义与文本内容紧密相联。如2016年考题:“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此题目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首先理解句中关键词的含义,然后进行语境义的理解。如2018年Ⅰ卷第5题:“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此题不仅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而且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2019年试题未直接涉及此考点。
关键词:高考;简答题;特征;建议
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能力维度规定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高考语文科目要求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仅文学类文本阅读就考查了四个层级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主要从情节结构、人物、环境和主题等方面设题,但此考点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对高考语文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以下简称“简答题”)考点特征的分析是有必要的。拟以2015年至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分析其外在形式、考点特征及变化趋势,据此提出一些教学方面的建议。
一、 外在形式
外在形式包括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所属的板块、题量、题号及赋分。经统计,2015年至2016年的简答题固定有三题,题号均为11题的(2)(3)(4),赋分均为6、6、8,总分为20分。2015年全国卷只有两套卷,之后,全国卷分为三套卷。2015年至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是分开的,但之后,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皆归类为现代文阅读。
2017年至2019年的简答题固定有两题。2017年和2018年的简答题题号均为5、6。其中第5题在2017年试题中赋分为5分,在2018年试题中赋分为6分,第6题的赋分同为6分。2019年的简答题继续保持了2018年的12分的总分,但题号变更为8、9题。2019年将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顺序调换,因而题号会有所改变。
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简答题的题号、题量及赋分都有变化。题量从三道变为两道,赋分由20分降到12分。虽然赋分和题量都在减少,但是并不代表简答题的重要性下降。反而,更应该注意到简答题的板块、题量以及分值是日趋稳定的。
二、考点特征及变化
经统计,2015年至2019年的简答题主要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环境、叙述方式、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艺术等相关。如表1所示:
表1是以试题最显著的考点进行统计,以上考点有时单独呈现,有时综合考查。2015年至2019年全国卷的简答题共涉及7个考点,主旨考点渗透在其他考点之中。情节和人物考点占据较大比重,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近年试题中出现了3次,语言表达艺术和叙事技巧出现了2次,相对来说对标题和环境考点的考查并不明显。虽然考点有时会出现重合,但每年的考题都会有所变化。
(一)人物形象
2015年至2019年人物形象这一考点出现了4次,出现频率较高,主要考查形象概括和塑造形象的手法,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2015年至2019年人物形象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类型 考点 2015 Ⅰ 性格特征 Ⅱ 人物特征 2016 Ⅱ 性格特点 Ⅲ 性格特点 2018
Ⅰ 人物特点 Ⅱ 市民心态 Ⅲ 心理变化 2019 Ⅰ 塑造手法 Ⅱ 塑造手法 ]
表2显示,2015年至2016年,此考点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2018年至2019年,此考点与其他考点融合。2018年Ⅰ卷将人物形象与关键语句的理解相结合,也就是把鉴赏评价与理解两个维度相融合。2018年Ⅲ卷将人物形象的鉴赏分析与情节相结合。2019年主要考查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纵向比较,考点从形象概括到形象分析,从单一考查到综合考查,形式在不断变化。
(二)情节
情节的发展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因而此考点一般不会单独考查。本文把线索、开头、结尾和文本中的某一段归类为情节。2015年至2019年对线索及其作用的考查出现了3次,对首尾情节的考查出现了2次,对中间某一段落的考查出现了2次。
2015年至2019年对情节考点的考查除了2018年没有直接提出,其他年份都有涉及。但2018年Ⅲ卷的第5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情节的发展过程。情节考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2015年至2019年情节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类型 考点 2015 Ⅰ 线索好处 2016 Ⅱ 线索作用 2017
Ⅰ 线索好处 Ⅰ 结尾效果 2019 Ⅰ 基本特征 Ⅱ 情节作用 Ⅲ 情节作用 ]
2015年的考题是情节题中最基本的类型,直接考查线索及其好处。2016年的考题限定了回答的范围——人物和情节。2017年考查了小说的结尾。总体而言,2015年至2017年,无论是好处、作用还是艺术效果,都只是题目花样的翻新。2019年,关于此考点的考查范围变广,程度加深。不仅包括情节本身,还包括文本理解和文本基本特征。横向来看,情节考点主要考查情节的作用;纵向来看,考查方式不断创新,考查角度越来越广,需要学生对文本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重要字词和语句的理解
2015年至2019年简答题中“理解”考点出现了三年,其中理解词语出现了2次,理解句子出现了5次。2019年未涉及此考点。详细情况如表4所示:[表4:2015年至2018年词语、语句理解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类型 考点 2015 Ⅰ 语句理解 Ⅱ 语句理解 2016 Ⅰ 词语作用 Ⅰ 语句理解 2017 Ⅱ 词语含意 Ⅲ 句子含意 2018 Ⅰ 句子理解 ]
理解詞语的含义,不仅要理解其本义、比喻义,还要理解其语境义。语境义与文本内容紧密相联。如2016年考题:“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此题目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首先理解句中关键词的含义,然后进行语境义的理解。如2018年Ⅰ卷第5题:“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此题不仅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而且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2019年试题未直接涉及此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