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最有风骨的女先生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tch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1893年1月,腊梅芬芳的时节,吴贻芳出生,别号“冬生”。
  不同于一般的名媛淑女,贻芳和姐姐贻芬,自小不屑于学习女红,反倒异常憧憬新式学堂。
  守旧的父亲并不同意,他认为女子的幸福并不在读书,而在于嫁个好人家。奈何女儿贻芬生性刚烈,据理力争无果之后,竟然试图吞金自杀。
  父母受惊不小,只得将姐妹二人送入杭州弘道女子学堂,她们终于得到上学的机会。
  1909年,是让吴贻芳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一年。吴贻芳的父亲跳江自杀;哥哥吴贻榘作为家中唯一的男性,也在上海跳入黄浦江随父亲而去;母亲一病不起,很快去世;姐姐吴贻芬伤心过度,竟也在母亲的棺椁前悬梁自尽。
  一时间,所有的亲人与依靠全部化为灰烬。那时吴贻芳才16岁,她被巨大的悲痛所笼罩,精神几近崩溃。
  “人生的不幸几乎全集中到我身上,我真是哀不欲生,也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就在这时,二姨家将吴贻芳接到杭州自己家中。可此后,吴贻芳再也没有露出过笑容。
  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开学。第一届学生只有9个,吴贻芳是其中之一。
  在金女大的四年,吴贻芳学习勤奋,却神情抑郁,不苟言笑,几乎不与人交流。
  同学们刻意推举她为学生会会长。由于不得不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组织课余活动,她的状态才慢慢得到改观。
  1919年,毕业之际,“五四”爆发,吴贻芳组织同学打着校旗,参与到学生中。
  其时,一个首届只有5名毕业生的女子大学,在这一浪潮中,竟站在风口浪尖,轰动了南京学界。
  2
  1926年,吴贻芳在密执安大学念博士。恰逢澳大利亚总理应邀来做演讲,他在演讲中肆意批评中国。吴贻芳愤怒不已,她站起来大声抗议:“你这是对中国的严重污蔑!”之后愤然离场。
  吴贻芳连夜赶写一篇批驳澳大利亚总理的文章,第二天便发表在《密执安大学日报》上。文章言辞严谨有力,不卑不亢地维护着祖国的尊严。
  1928年,母校金女大发来电报:邀请她归国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这一年,她刚满35岁,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校长。
  早期的女子学堂,宗旨就是培养贤妻良母。即使像梁启超那样的开明人士,对于女性的教育也只是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梦想。人们说,是吴贻芳实现了这个梦想。
  吴贻芳为金女大定下校训:厚生。她说:“‘厚生’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且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
  3
  20世纪30年代,女孩儿们都以能上金陵女大为荣。家境优渥、容貌秀丽并不值得炫耀,能通过金女大的入学考试,才称得上时髦。
  能到金陵女大读书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其中不乏很多名门之后。章太炎、黄炎培、张治中的女儿都曾来就读。吴贻芳却致力于把金陵女大办成一所平民大学,她竭尽全力录取贫困学子,并在图书馆提供打工机会。
  金陵女大也曾录取一名特殊的学生,她叫曾季肃,当时已经36岁。她带着7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踏進了金陵女大。1929年曾季肃毕业了,此后,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了上海著名的南屏女中。
  多年后,一起和她读大学的女儿曾弥白,也做了女大的学生。
  再后来,她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生物学专家。
  有学生特意从上海赶去南京求学,因为刚失去母亲,也因为气候不适应,发烧住院。第二天早上醒来迷迷糊糊觉得有人在摸她的头,原来是最敬爱的吴校长,她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也有学生和军人恋爱结婚,后来这名学生的丈夫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吴贻芳不仅破例让她重回学校,还提出她的子女由学校共同抚养!
  在吴贻芳看来,女性是否进入婚姻的殿堂,完全是个人选择。
  金女大从来不禁止自由恋爱,吴贻芳甚至为学生们安排好了谈恋爱的地方。
  当时,学校有些学生和外校学生谈恋爱常常晚归,一个晚归的学生被关在外面,只得爬窗户进宿舍。
  吴贻芳一听说这样的情况,特别担心学生的安全,将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划出一些半封闭的小间,有桌椅供恋人聊天。
  晚上九点前,女同学可以带男朋友在里面交谈,这就是她开设的“恋人专室”,在当时十分超前。
  金女大的老师教育学生,男女一同出游、跳舞、就餐,女生应付自己的钱。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具有一种独立意识和完整人格。
  吴贻芳的教育实践是划时代的,她培育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金女大师生纷纷撤离,南京校园里只剩下吴贻芳和36个教职工。
  留守南京的吴贻芳和其他老师接连登台演讲,群情激奋。
  日军围困南京,实施大屠杀时,吴贻芳动员全部职工,收容了大量妇女儿童。
  金女大在国际爱好和平界中是非常响亮的名字,校长吴贻芳则是中国抗战的代表人物之一。
  4
  吴贻芳有着当时中国女性少有的大气度。1943年,吴贻芳组织“中国六教授团”赴美宣传抗日战争,争取美国朝野支持。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与其接触交流中,深深被这位中国女性所折服,盛赞她为“智慧女神”。
  人们称赞吴贻芳“气度非凡宛若天使”。
  冰心赞她:“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的敬佩老师。”
  “第一次瞻吴先生的风采,她穿着雅淡而称身的衣裙,从容地走上讲台时,我就惊慕她端凝和蔼的风度;她一开始讲话使我感到在我们女大的讲台上,从来还没有过像她这样杰出的演讲者!”
  吴贻芳听说自己学校的学生有危险,立刻去见负责人,严正地说:“我吴贻芳担保,金女大没有你们逮捕的人。”
  因为她的妥善保护、她的竭力争取,没有一名学生被抓走。
  当时的教育界有一种说法:“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
  5
  由于各方面的突出贡献,吴贻芳在国内的威望日渐高涨。
  1946年,有人提出让吴贻芳担任教育部长。
  吴贻芳开玩笑拒绝道:“我是不会上当的,金女大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去做。”
  1979年,吴贻芳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同年的校友会,白发苍苍的学生们,牵着吴贻芳的手,像孩子一样哭喊:“老校长!老校长!”
  九百九十九个毕业生,是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也是女性教育的开始。
  金女大的毕业生成为中国女性最优秀的代表。她们是“中国近代女知识分子的群体典范”,成为各个领域的尖端人才,给整个社会带来极为强烈的示范作用,具有前所未有的开创意义。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女大并入金陵大学。
  1985年,吴贻芳一病不起。
  一日下午,她突然清醒过来,想说话,却说不出来,一张脸憋得通红,守护在旁边的学生们急得直打转。直到曹婉对她说:“校长,您是想复办金陵女子学院吗?您放心,我们一定办到。”她才慢慢平静下来,也自此离开人世。
  吴贻芳年幼遭逢家庭巨变,青年身逢战乱不断,之后又遇劫难,但她始终持有一颗教育者的赤子之心。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松柏。
  两年后,在原金女大校友们的强烈呼声下,南京师范大学校内恢复成立了金陵女子学院。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One, two, three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Once I caught a fish al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Then I let it go again.    一、二、三    一、二、三、四、五,  我把活鱼捕。  六、七、八、九、十,  放它回水池。    祝你圣诞快乐    祝你圣
期刊
千百年来,“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是中国传统家庭恪守的信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成为历代传颂的读书佳话。华夏文明正是在这种读书之风的影响下才得以一脉相传至今,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从未断裂的完整文明,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着广大劳动人民“不识字、不会读”的困难,继而又遇到了广大青年劳动者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乐观”的出版界认为,出版业因其独特性可免“身陷囹圄”,至少到1996年,出版业飞速增长已持续40年。可是,1997年拐点出现,“出版不况”(出版业不景气)以迅雷之势席卷全业,出版社、批发商、“取次”、零售商无一幸免。1996年至2019年,作为出版“大端”的漫画杂志连续23年呈现负增长之窘态,2019年电子漫画更是首次超过纸质漫画的销售额。日本实体书店199
期刊
美国第二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约翰·亚当斯曾说过:“如果有必要,我可以与任何人就工作问题礼貌而得体地谈话。但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从未感到过愉快。”为什么他不能从与人交流中获得快乐?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与他不善沟通而对方又不善言辞有关。我的意思是,写作说到底是一个“怎么说”的问题。它通过练习“怎么说”,来检验你“说什么”。如此先有感受力,后談表达力。感受力来自阅读、观察和
期刊
交流汇  青春如虹,当青春遇上诗歌,“00后”大学生诗人李解,以其磅礴的想象力、丰富的创作力,赓续荣光,绽放新意。  书香致远,头角峥嵘  他有先锋诗人的禀赋  李解出身诗书世家,父亲是写作多年的业余诗人,爷爷是位德高望重的乡村小学校长。得益于良好家庭环境熏陶,以中国古典诗词开蒙,又接受了大量新体诗的阅读,小小年纪就写出“电流穿过人群/系紧静悄悄的心跳”“你的眼睛像一颗黑加仑/自由在里面滋长”这样
期刊
提起中国古代最早的“镜子论”,可能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唐太宗的“三镜说”。其实,早在公元前17世纪,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就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用水作镜子,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形象;一个国家只要用老百姓作镜子,就能知道治理的状况。  商汤的“镜子论”说明,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就把民情状况作为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了。以后,“以人为镜”的阐述屡屡出现在古代
期刊
今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1937,延安對话》。本书是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当年到访延安时的见闻和采访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相当于又一部“红星照耀中国”。  本文是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陈晋为《1937,延安对话》一书所做的序言。  《1937,延安对话》的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在斯诺(包括斯诺当时的夫人海伦)之后第
期刊
奇文欣赏  三袁故里,魅力公安。巍巍然如高山盘踞鄂西,灿灿乎似明珠光耀江南。枕长江而襟洞庭,邻江汉而望天潜。浩浩百万之众生息,洋洋两千沃野绵延。二〇七国道穿境而过,两广高速南北贯穿。七省通衢,四海相连。斯邑也,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域,今传人文荟萃之美谈。  诗意公安,岁月峥嵘。此邑前身,名曰孱陵。里耶秦简,有据为凭。粤自《禹贡》,始于周秦。系武陵之余脉,归郡属为洞庭。历史何其久远兮,十余处惊现新器遗址
期刊
1925年12月12日,冰心在孤寂的宿舍中无心看书,便披上大衣,打算到人多的图书馆去。  不料,在楼外的雪地上,竟看到了满地的“相思”。  后来,冰心在图书馆也没能读成书,却写成了一首诗,名曰《相思》: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寥寥数行,却满是深情。这是以写母爱、童心而著称的“世纪老人”冰心,屈指可数
期刊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田野乡间流连,只为感受自然的志趣。虽然大家会接触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但每每被孩子问到这样的问题:“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我们却只能哑口无言,更别说被熊孩子继续追问花的名字来源。  连智能识物系统都无法回答、像谜一般的植物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又与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有着这样困惑的你,不妨打开《古典植物园》,在经史子集、东西文化间,发现寻常草木背后的文化意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