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大湾区,融媒传播,故事,主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3-0061-03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媒体的参与者、贡献者角色不可替代[ 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大湾区之声于2019年9月1日正式开播,这是首个专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播出的国家级电台频率。但只有国家队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备受世人瞩目,湾区主流媒体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担当,奏响大湾区建设“进行曲”。从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落地、实施,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广州台”)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发挥媒体融合传播优势来讲湾区故事。本文以广州台的实践为例,分析湾区主题宣传的融媒传播路径。
不管新闻媒体的报道平台、内容形式怎么变,最核心的始终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关注百姓关心的内容。作为人类历史最久远的传播实践,故事在日常面对面的对话中展开,个人化、生活化、口语化的故事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1.1 新闻故事化写作,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在新闻的诸多要素中,人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关注细节,是新闻媒体人的基本功。新闻故事化写法是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和通讯、特写类专稿的一种比较好的写作方法。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记者说过,新闻报道故事化是“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通过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去挖掘出新闻事件里“让人兴奋、富有戏剧性的故事”[2]。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是国内积极倡导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新闻是故事,任何一条好新闻,它必然是一个好听的故事”[3]。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让社会各界关注香港尤其是香港青年的发展问题。《规划纲要》提出,扩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让更多的香港青年真正迈出这一步,投身大湾区的建设,这需要社会多方努力。如何让香港青年更加了解国情?湾区新闻媒体责无旁贷。传统的政策和规划解读,权威性强,但容易让受众产生距离感,吸睛能力相对有限。讲好中国故事,要讲真实的故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讲事实才能说服人。实践不断证明,在信息时代,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4]。广州台为此特别策划,深入采访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的香港年轻人,跟拍他们在大湾区的工作和生活。从小处入手,以个体奋斗的经历,真实呈现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故事,以此向世人呈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活力与发展前景。报道中,香港青年的叙事部分接地气,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具人情味、更加吸引人。该作品《奋斗在大湾区的香港青年》获2019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1.2 广播剧:湾区主题宣传的新思路
历史上最早的广播剧可以追溯至1924年。广播剧灵活运用音乐、音响效果等声音元素,烘托剧情氛围,将声音艺术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强受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剧作家曹禺曾评价优秀的广播剧能让人“听得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台词、音乐、音响效果融为一体,使人神往,耐人回味”[5]。
近年来,广播剧在主旋律宣传中出现的频率不断加大。2016年开始,广州台相继创作《一把铜勺》《天山下的来客》《守护英雄》等广播剧,助力重大主题宣传,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2020年,广州台策划3集广播连续剧《花开乌蒙》,展现香港“90后”青年梁安莉从广州到贵州创业、扶贫的心路历程。该剧根据真实人物事迹创作。在广州创业的香港青年梁安莉在全国深度贫困县——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成立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开辟了百亩花卉种植基地,帮助近6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梦。素材的鲜活与真实为广播剧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也成就了其直达人心的硬核力量。音频除了在广播频率播出,还在广州台音频App花城FM (以下简称“花城FM”)上架,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广播剧创作、录制和播出过程中,创作团队注重运用融媒手段,有意识进行图片和视频记录,制作海报、短视频和微信推文等,在广州台新媒体矩阵分发、推送,由此赢得了更多的受众。
无论新闻故事化写作,还是广播剧,若只靠地方媒体一己之力,难以突破自身体量的局限,宣传报道的覆盖面相对有限。新的媒体环境,信息来源多样,内容庞杂,但专业媒体的权威性依然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权威媒体对话题的集中关注形成传播矩阵,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在内部坚持优质内容生产的同时,广州台注重“借船出海”,积极探索与外部资源的联动和互动的有效途径,将湾区主题宣传的思路向外延伸。
2.1 依托地缘优势,深化与港澳媒体的交流合作,拓展湾区传播空间
资源共建共享、共融互通,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初衷和目标之一。移动互联网时代融媒传播其中一个的显著变化就是从单打独斗轉变为抱团出海。媒体合作的背后是价值的共融。在融媒体产品和新媒体技术的联合协同带动下,媒体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普遍。
2018年,围绕“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主题,广州台策划五台联播节目《大潮起珠江》,与香港电台、澳门电台、深圳广电新闻频率和珠海综合广播开展友好合作。策划克服了不同媒体在机构运行机制和节目制作流程等方面的差异,通过稿件交换、合办节目的形式,探索出新时代电台合作联播的模式。
节目首先从城市地标着手,市民对此有最直接的感受,更容易引起共鸣。邀请有代表性的市民在节目中分享人生经历,体现改革开放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大梦想”,也承载着每个中国人的“小梦想”。节目中声音素材的剪辑上也很讲究,既有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见证者录音,又有习近平视察广东时的见证者录音,既有引领深圳转型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1999年开幕的珍贵录音,又有2018年港珠澳大桥开通的现场声响,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增强了节目的节奏感、层次感。港澳在国家改革开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节目邀请港澳同胞分享其亲历改革开放的情景,引起港澳地区用户的共鸣。同时,巧妙地让广东改革的好声音传递到港澳地区的大气电波中,增进港澳同胞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 2.2 拓展新渠道的融通应用,汇聚粤港澳传播的强大合力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奇森把媒体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和互动性数字性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文化的联盟”[6]。这种全方位多种媒介形式为舆论宣传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为讲好湾区故事带来新的机遇。技术赋能丰富了媒体报道的形式,有利提升媒体的声量和影响力。
2020年在《规划纲要》落地一周年之际,广州台利用自主研发的城市交换数据云平台,联手大湾区多个城市,于2月24日推出全媒体直播节目《听,机器的轰鸣声——大湾区复工进行时》。其时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防疫复工是“两难”还是“两全”?通过数据云平台,用户在大湾区各城市台主播引导下直击工厂车间的生产情况和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的细节,湾区城市有序复工复产的情况了然于胸。全媒体直播节目通过传播“世界工厂”机器的轰鸣声,真实、及时地向世人传递了大湾区城市复工复产的强音,展现了湾区城市的责任与担当。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唯有创新信息传播的思路,才能让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对广电媒体来说,如果想要巩固话语权,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就必须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和节目制作能力,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信息传播主要手段的內容生产生态。青年是湾区建设的中流砥柱力量。为了讲好湾区故事,广州台主动作为,发起“湾区青年声音联盟”,提供平台支撑和专业指引,让湾区青年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讲述湾区故事,扩大湾区宣传的舆论场。
3.1 思路创新,成立粤港澳地区首个以声音为介质的青年联盟项目,把受众转变为内容生产者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舆论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如今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广州台顺势而为,赋予“受众”以“内容生产者”的角色,丰富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
2019年,花城FM发起“花城高校好声音联盟”,主要吸纳广州地区多所高校广播台的优秀节目在App上展播。
2021年4月,项目升级为“湾区青年声音联盟”,向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声音爱好者开放,拓展湾区青年的发声渠道。
不同于以往的合作,项目以提供平台支持与专业指导为核心,鼓励青年学生参与融媒平台的内容生产,分享湾区学习与生活。花城FM成立导师组,安排资深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对内容生产进行指导、把关。优秀音频内容在三审把关后在App上进行展播。这种传播模式的转变,既扩充了平台宣传内容,又极大提高了湾区青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满足了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表达需求。项目升级1个月的时间,已吸引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大湾区17所高校学生,上传更新逾百期湾区校园文化音频,点击量近50万。
3.2 依托粤语优势,提高主流声音的传播力
粤语是粤港澳大湾区常用语言之一。广州台有一支全国优秀的粤语主持人队伍,多名粤语靓声主持人获得广东省金话筒奖、全国金话筒作品奖,在连接湾区青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花城FM与高校合作开展校园主播大赛、校园配音大赛等系列活动,推动花城FM融媒品牌进校园,有力提升主流声音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力。同时,以粤语、粤语文化为媒,可以快速拉近湾区高校学生间的距离,搭起湾区高校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凸显出“湾区青年声音联盟”的社交功能。
3.3 打造青年IP“湾区新声代”,传递湾区青年声音
连接是公认的互联网内在法则之一,在互联网实现的各种连接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核心[7]。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是单向、线性的,而融媒传播是从用户的思维出发,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每周六晚,广州台邀请青年学生走进在广州塔下的“潮墟”户外直播室,共同打造青年IP “湾区新声代”,通过音视频直播,展现湾区青年的才艺与精神面貌。节目以时下年轻人喜爱的具有综艺感的形式开展,包括脱口秀、辩论和微广播剧等不同环节,由广州台资深主持人引导,青年学生参与话题设置、内容规划及节目直播。每一期直播节目,均为走进直播室的青年定制主题海报,方便学生在朋友圈转发宣传,满足青年学生分享的社交需求。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度参与融媒节目生产,青年学生从以往的“听众”转变为“主角”,激发他们对融媒内容传播的热情。同时,节目通过公共话题的讨论,传播主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青年学生舆论场的引导。
如火如荼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湾区主流媒体应勇敢跳出舒适圈,摒弃固化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展现大湾区新发展新气象,抢占国际传播新领地。讲好湾区故事,传递湾区强音,为世界呈现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
参考文献
[1]新华社.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在广州举行,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EB/OL].[2019-05-19].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5/19/c_1124514172. htm.
[2]朱升伟.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叙事技巧探讨[J].传媒评论,2020(10):60-62.
[3]李昌文.把故事讲得有思想[J].青年记者,2014(18):119.
[4]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162.
[5]杨小琉.广播剧,听出时代新声[N].人民日报,2021-01-26(20).
[6]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5):31-35.
[7]彭兰.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J].国际新闻界,2019(2):20-37.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3-0061-03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媒体的参与者、贡献者角色不可替代[ 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大湾区之声于2019年9月1日正式开播,这是首个专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播出的国家级电台频率。但只有国家队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备受世人瞩目,湾区主流媒体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担当,奏响大湾区建设“进行曲”。从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落地、实施,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广州台”)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发挥媒体融合传播优势来讲湾区故事。本文以广州台的实践为例,分析湾区主题宣传的融媒传播路径。
1 故事化表达,声声入人心
不管新闻媒体的报道平台、内容形式怎么变,最核心的始终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关注百姓关心的内容。作为人类历史最久远的传播实践,故事在日常面对面的对话中展开,个人化、生活化、口语化的故事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1.1 新闻故事化写作,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在新闻的诸多要素中,人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关注细节,是新闻媒体人的基本功。新闻故事化写法是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和通讯、特写类专稿的一种比较好的写作方法。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记者说过,新闻报道故事化是“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通过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去挖掘出新闻事件里“让人兴奋、富有戏剧性的故事”[2]。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是国内积极倡导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新闻是故事,任何一条好新闻,它必然是一个好听的故事”[3]。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让社会各界关注香港尤其是香港青年的发展问题。《规划纲要》提出,扩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让更多的香港青年真正迈出这一步,投身大湾区的建设,这需要社会多方努力。如何让香港青年更加了解国情?湾区新闻媒体责无旁贷。传统的政策和规划解读,权威性强,但容易让受众产生距离感,吸睛能力相对有限。讲好中国故事,要讲真实的故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讲事实才能说服人。实践不断证明,在信息时代,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4]。广州台为此特别策划,深入采访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的香港年轻人,跟拍他们在大湾区的工作和生活。从小处入手,以个体奋斗的经历,真实呈现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故事,以此向世人呈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活力与发展前景。报道中,香港青年的叙事部分接地气,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具人情味、更加吸引人。该作品《奋斗在大湾区的香港青年》获2019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1.2 广播剧:湾区主题宣传的新思路
历史上最早的广播剧可以追溯至1924年。广播剧灵活运用音乐、音响效果等声音元素,烘托剧情氛围,将声音艺术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强受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剧作家曹禺曾评价优秀的广播剧能让人“听得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台词、音乐、音响效果融为一体,使人神往,耐人回味”[5]。
近年来,广播剧在主旋律宣传中出现的频率不断加大。2016年开始,广州台相继创作《一把铜勺》《天山下的来客》《守护英雄》等广播剧,助力重大主题宣传,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2020年,广州台策划3集广播连续剧《花开乌蒙》,展现香港“90后”青年梁安莉从广州到贵州创业、扶贫的心路历程。该剧根据真实人物事迹创作。在广州创业的香港青年梁安莉在全国深度贫困县——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成立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开辟了百亩花卉种植基地,帮助近6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梦。素材的鲜活与真实为广播剧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也成就了其直达人心的硬核力量。音频除了在广播频率播出,还在广州台音频App花城FM (以下简称“花城FM”)上架,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广播剧创作、录制和播出过程中,创作团队注重运用融媒手段,有意识进行图片和视频记录,制作海报、短视频和微信推文等,在广州台新媒体矩阵分发、推送,由此赢得了更多的受众。
2 媒体联动,实现矩阵式传播
无论新闻故事化写作,还是广播剧,若只靠地方媒体一己之力,难以突破自身体量的局限,宣传报道的覆盖面相对有限。新的媒体环境,信息来源多样,内容庞杂,但专业媒体的权威性依然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权威媒体对话题的集中关注形成传播矩阵,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在内部坚持优质内容生产的同时,广州台注重“借船出海”,积极探索与外部资源的联动和互动的有效途径,将湾区主题宣传的思路向外延伸。
2.1 依托地缘优势,深化与港澳媒体的交流合作,拓展湾区传播空间
资源共建共享、共融互通,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初衷和目标之一。移动互联网时代融媒传播其中一个的显著变化就是从单打独斗轉变为抱团出海。媒体合作的背后是价值的共融。在融媒体产品和新媒体技术的联合协同带动下,媒体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普遍。
2018年,围绕“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主题,广州台策划五台联播节目《大潮起珠江》,与香港电台、澳门电台、深圳广电新闻频率和珠海综合广播开展友好合作。策划克服了不同媒体在机构运行机制和节目制作流程等方面的差异,通过稿件交换、合办节目的形式,探索出新时代电台合作联播的模式。
节目首先从城市地标着手,市民对此有最直接的感受,更容易引起共鸣。邀请有代表性的市民在节目中分享人生经历,体现改革开放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大梦想”,也承载着每个中国人的“小梦想”。节目中声音素材的剪辑上也很讲究,既有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见证者录音,又有习近平视察广东时的见证者录音,既有引领深圳转型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1999年开幕的珍贵录音,又有2018年港珠澳大桥开通的现场声响,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增强了节目的节奏感、层次感。港澳在国家改革开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节目邀请港澳同胞分享其亲历改革开放的情景,引起港澳地区用户的共鸣。同时,巧妙地让广东改革的好声音传递到港澳地区的大气电波中,增进港澳同胞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 2.2 拓展新渠道的融通应用,汇聚粤港澳传播的强大合力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奇森把媒体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和互动性数字性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文化的联盟”[6]。这种全方位多种媒介形式为舆论宣传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为讲好湾区故事带来新的机遇。技术赋能丰富了媒体报道的形式,有利提升媒体的声量和影响力。
2020年在《规划纲要》落地一周年之际,广州台利用自主研发的城市交换数据云平台,联手大湾区多个城市,于2月24日推出全媒体直播节目《听,机器的轰鸣声——大湾区复工进行时》。其时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防疫复工是“两难”还是“两全”?通过数据云平台,用户在大湾区各城市台主播引导下直击工厂车间的生产情况和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的细节,湾区城市有序复工复产的情况了然于胸。全媒体直播节目通过传播“世界工厂”机器的轰鸣声,真实、及时地向世人传递了大湾区城市复工复产的强音,展现了湾区城市的责任与担当。
3 发起“湾区青年声音联盟”,打破固有的思维和路径依赖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唯有创新信息传播的思路,才能让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对广电媒体来说,如果想要巩固话语权,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就必须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和节目制作能力,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信息传播主要手段的內容生产生态。青年是湾区建设的中流砥柱力量。为了讲好湾区故事,广州台主动作为,发起“湾区青年声音联盟”,提供平台支撑和专业指引,让湾区青年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讲述湾区故事,扩大湾区宣传的舆论场。
3.1 思路创新,成立粤港澳地区首个以声音为介质的青年联盟项目,把受众转变为内容生产者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舆论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如今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广州台顺势而为,赋予“受众”以“内容生产者”的角色,丰富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
2019年,花城FM发起“花城高校好声音联盟”,主要吸纳广州地区多所高校广播台的优秀节目在App上展播。
2021年4月,项目升级为“湾区青年声音联盟”,向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声音爱好者开放,拓展湾区青年的发声渠道。
不同于以往的合作,项目以提供平台支持与专业指导为核心,鼓励青年学生参与融媒平台的内容生产,分享湾区学习与生活。花城FM成立导师组,安排资深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对内容生产进行指导、把关。优秀音频内容在三审把关后在App上进行展播。这种传播模式的转变,既扩充了平台宣传内容,又极大提高了湾区青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满足了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表达需求。项目升级1个月的时间,已吸引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大湾区17所高校学生,上传更新逾百期湾区校园文化音频,点击量近50万。
3.2 依托粤语优势,提高主流声音的传播力
粤语是粤港澳大湾区常用语言之一。广州台有一支全国优秀的粤语主持人队伍,多名粤语靓声主持人获得广东省金话筒奖、全国金话筒作品奖,在连接湾区青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花城FM与高校合作开展校园主播大赛、校园配音大赛等系列活动,推动花城FM融媒品牌进校园,有力提升主流声音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力。同时,以粤语、粤语文化为媒,可以快速拉近湾区高校学生间的距离,搭起湾区高校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凸显出“湾区青年声音联盟”的社交功能。
3.3 打造青年IP“湾区新声代”,传递湾区青年声音
连接是公认的互联网内在法则之一,在互联网实现的各种连接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核心[7]。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是单向、线性的,而融媒传播是从用户的思维出发,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每周六晚,广州台邀请青年学生走进在广州塔下的“潮墟”户外直播室,共同打造青年IP “湾区新声代”,通过音视频直播,展现湾区青年的才艺与精神面貌。节目以时下年轻人喜爱的具有综艺感的形式开展,包括脱口秀、辩论和微广播剧等不同环节,由广州台资深主持人引导,青年学生参与话题设置、内容规划及节目直播。每一期直播节目,均为走进直播室的青年定制主题海报,方便学生在朋友圈转发宣传,满足青年学生分享的社交需求。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度参与融媒节目生产,青年学生从以往的“听众”转变为“主角”,激发他们对融媒内容传播的热情。同时,节目通过公共话题的讨论,传播主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青年学生舆论场的引导。
4 结语
如火如荼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湾区主流媒体应勇敢跳出舒适圈,摒弃固化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展现大湾区新发展新气象,抢占国际传播新领地。讲好湾区故事,传递湾区强音,为世界呈现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
参考文献
[1]新华社.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在广州举行,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EB/OL].[2019-05-19].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5/19/c_1124514172. htm.
[2]朱升伟.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叙事技巧探讨[J].传媒评论,2020(10):60-62.
[3]李昌文.把故事讲得有思想[J].青年记者,2014(18):119.
[4]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162.
[5]杨小琉.广播剧,听出时代新声[N].人民日报,2021-01-26(20).
[6]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5):31-35.
[7]彭兰.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J].国际新闻界,2019(2):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