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某型飞机弹射挂弹钩假上锁故障进行分析,查找假上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为后续开展此类故障的分析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挂弹钩;支承杆;套管
Keywords:bomb shackle;bracing piece;casing
1 故障描述
某型飞机在地面悬挂外挂物时发现,左外侧通用挂架锁闭弹射挂弹钩假上锁。现场分解后查看为挂弹钩释放机构前弹簧导杆与固定座脱开,无法释放摇臂,摇臂始终位于锁闭位置。
2 组成及工作原理
弹射挂弹钩的锁闭与释放工作主要由腔内的释放机构、传动机构完成,释放机构主要由支承杆、上锁弹簧、套管及释放摇臂组成,传动机构主要由支承杆、释放弹簧、连杆、摇臂、支臂组成(见图1)。
当用开锁手柄旋转释放机构的上锁摇臂时,上锁摇臂推开释放摇臂转动至锁闭位置,上锁弹簧压缩,支承杆与套管紧密切合,释放摇臂在上锁弹簧反弹力的作用下回位锁闭上锁摇臂,达到上锁状态(见图2)。当用开锁手柄旋转释放摇臂后,上锁弹簧释放,摇臂带动套管自动回位到开锁状态(见图3)。
3 故障定位
3.1 内部状态检查
1)打开弹射挂弹钩盒形件(以下简称壳体),壳体内表层及机件表面有黑色油泥,壳体R处有金属划痕(见图4);释放机构前弹簧座(以下简称套管)、前弹簧导杆(以下简称支承杆)、前弹簧(以下简称上锁弹簧)表面未见异常;将释放机构上锁弹簧分解,仅连接套管和支承杆,在开锁过程中套管端面和支承杆根部瞬间可完全接触。
2)支承杆与套管之间为间隙配合,正常时相对运动灵活,无卡滞。使用时有上锁极限位置和开锁极限位置,在上锁极限位置时,支撑杆插入套管最浅,长度有6mm,为防止支承杆与套管配合出现真空状态,在套管底部设计有1mm的排气孔(见图5)。
将释放机构套管和支承杆从弹射挂弹钩上分解,单独插入并完全接触,按压后两者接触紧密,不能靠各自重量分离。对比现场在修的弹射挂弹钩套管和支承杆,按压后两者接触有间隙,可以靠各自重量分离。进一步检查发现,该件支承杆尾端加工面收刀槽锥面偏大(见图6),断定该支承杆存在制造缺陷,为个例现象。
3.2 故障定位
通过内部状态检查及对弹射挂弹钩工作原理的分析,可以判定造成本次故障的发源点在支承杆和套管。
4 故障原因分析
4.1 環境因素
弹射挂弹钩属于机体外挂部件,在使用环境中的灰尘、支承杆与套管相互摩擦的金属粉末、武器火药气体等的共同作用下,支承杆和套管表面滋生油泥,堵塞了排气孔,产生套管内真空。
4.2 产品个例因素
释放机构支承杆尾端加工面收刀槽锥面偏大,造成其与套管配合紧密,运动阻力增大。
4.3原因分析
弹射挂弹钩在使用过程中,释放机构支承杆与套管偶发“配合类真空”效应,使释放机构上锁弹簧的释放力无法克服支承杆与套管的摩擦力,导致释放机构支承杆带动套管整体瞬间从扩口轴脱出;运动过程中受振动影响,在弹簧力作用下真空效应瞬间失效,套管脱开;在上锁摇臂作用下,释放摇臂带动支承杆与套管整体呈扇形轨迹运动,支承杆前端与壳体R处摩擦卡滞,上锁弹簧压缩受力,造成假上锁。
支承杆和套管产生“配合类真空”效应的原因,一是使用中产生的油泥堵塞释放机构套管底部排气孔;二是该件释放机构支承杆尾端加工面收刀槽锥面偏大。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偶发造成释放机构运动到极限位置时,支承杆和套管端面紧密接触,套管内部形成“配合类真空”效应。
5 措施制定
1)结合外场故障处理和专项质量巡检的时机,指导外场维护人员对该型飞机弹射挂弹钩盒形件进行分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修理中加强对支承杆套管尾端加工面收刀槽锥面及与套管配合情况的检查。
作者简介
杨兴云,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维修质量监督工作。
王永胜,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外场故障查处及分析工作。
于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外场故障查处及分析工作。
王岩,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外场故障查处及分析工作。
王金利,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外场故障查处及分析工作。
刘斐,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系统故障分析工作。
关键词:挂弹钩;支承杆;套管
Keywords:bomb shackle;bracing piece;casing
1 故障描述
某型飞机在地面悬挂外挂物时发现,左外侧通用挂架锁闭弹射挂弹钩假上锁。现场分解后查看为挂弹钩释放机构前弹簧导杆与固定座脱开,无法释放摇臂,摇臂始终位于锁闭位置。
2 组成及工作原理
弹射挂弹钩的锁闭与释放工作主要由腔内的释放机构、传动机构完成,释放机构主要由支承杆、上锁弹簧、套管及释放摇臂组成,传动机构主要由支承杆、释放弹簧、连杆、摇臂、支臂组成(见图1)。
当用开锁手柄旋转释放机构的上锁摇臂时,上锁摇臂推开释放摇臂转动至锁闭位置,上锁弹簧压缩,支承杆与套管紧密切合,释放摇臂在上锁弹簧反弹力的作用下回位锁闭上锁摇臂,达到上锁状态(见图2)。当用开锁手柄旋转释放摇臂后,上锁弹簧释放,摇臂带动套管自动回位到开锁状态(见图3)。
3 故障定位
3.1 内部状态检查
1)打开弹射挂弹钩盒形件(以下简称壳体),壳体内表层及机件表面有黑色油泥,壳体R处有金属划痕(见图4);释放机构前弹簧座(以下简称套管)、前弹簧导杆(以下简称支承杆)、前弹簧(以下简称上锁弹簧)表面未见异常;将释放机构上锁弹簧分解,仅连接套管和支承杆,在开锁过程中套管端面和支承杆根部瞬间可完全接触。
2)支承杆与套管之间为间隙配合,正常时相对运动灵活,无卡滞。使用时有上锁极限位置和开锁极限位置,在上锁极限位置时,支撑杆插入套管最浅,长度有6mm,为防止支承杆与套管配合出现真空状态,在套管底部设计有1mm的排气孔(见图5)。
将释放机构套管和支承杆从弹射挂弹钩上分解,单独插入并完全接触,按压后两者接触紧密,不能靠各自重量分离。对比现场在修的弹射挂弹钩套管和支承杆,按压后两者接触有间隙,可以靠各自重量分离。进一步检查发现,该件支承杆尾端加工面收刀槽锥面偏大(见图6),断定该支承杆存在制造缺陷,为个例现象。
3.2 故障定位
通过内部状态检查及对弹射挂弹钩工作原理的分析,可以判定造成本次故障的发源点在支承杆和套管。
4 故障原因分析
4.1 環境因素
弹射挂弹钩属于机体外挂部件,在使用环境中的灰尘、支承杆与套管相互摩擦的金属粉末、武器火药气体等的共同作用下,支承杆和套管表面滋生油泥,堵塞了排气孔,产生套管内真空。
4.2 产品个例因素
释放机构支承杆尾端加工面收刀槽锥面偏大,造成其与套管配合紧密,运动阻力增大。
4.3原因分析
弹射挂弹钩在使用过程中,释放机构支承杆与套管偶发“配合类真空”效应,使释放机构上锁弹簧的释放力无法克服支承杆与套管的摩擦力,导致释放机构支承杆带动套管整体瞬间从扩口轴脱出;运动过程中受振动影响,在弹簧力作用下真空效应瞬间失效,套管脱开;在上锁摇臂作用下,释放摇臂带动支承杆与套管整体呈扇形轨迹运动,支承杆前端与壳体R处摩擦卡滞,上锁弹簧压缩受力,造成假上锁。
支承杆和套管产生“配合类真空”效应的原因,一是使用中产生的油泥堵塞释放机构套管底部排气孔;二是该件释放机构支承杆尾端加工面收刀槽锥面偏大。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偶发造成释放机构运动到极限位置时,支承杆和套管端面紧密接触,套管内部形成“配合类真空”效应。
5 措施制定
1)结合外场故障处理和专项质量巡检的时机,指导外场维护人员对该型飞机弹射挂弹钩盒形件进行分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修理中加强对支承杆套管尾端加工面收刀槽锥面及与套管配合情况的检查。
作者简介
杨兴云,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维修质量监督工作。
王永胜,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外场故障查处及分析工作。
于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外场故障查处及分析工作。
王岩,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外场故障查处及分析工作。
王金利,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外场故障查处及分析工作。
刘斐,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系统故障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