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缘何成为“外交核爆炸”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m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与28日启程赴欧盟出席第十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并顺访比利时,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访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据悉,这是中国总理十年来首次访法。
  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1964年中法建交时,曾让世界震惊。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回顾中法建交历程。
  中法建交美苏很不高兴
  1964年正值冷战时期,当时的世界是由美苏主导的两极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美苏两国对自己的同盟国控制很严。但毛泽东主席与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都非常珍惜本国的主权与独立,不愿意中国与法国再屈服于任何人。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第二天,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内容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法国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对于中西方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中法建交这件事情,‘两大’都不高兴,在两极世界里,这是犯了大忌”。吴建民表示,中国与法国对两极控制并不买账,顶住了强大的压力,特别是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动提出与中方建交的意愿,中国也立即作出响应,戴高乐委派前总理富尔来华访问,周恩来总理与其总共经过了6次会谈,终于决定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引发了“外交核爆炸”
  谈判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了共六次。法方主谈的是富尔和他当过记者、精明能干的夫人,中方由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亲自主持。
  自始至终参与了建交谈判的张锡昌回忆说,“法方既想同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又想避开主动宣布与台湾断交。实质上是回避公开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和反对‘两个中国’问题。 ”一句话,“戴高乐不愿在建交问题上给人以法国有求于中国的印象。 ”
  但对中国来说,台湾问题绝不是“面子”问题,而是原则问题。针对法方提出的无条件承认、有条件承认、延期承认三个建交方案,周总理提出了中方的方案:全建交方式,即法国先同台湾断交,再同我建交;半建交方式,即如英国、荷兰那样,只互派代办;暂缓建交,先设民间贸易代表机构,积极探讨建交可能。中方特别提出,欢迎积极的直接建交方式。
  几番折中,富尔体会到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绝不会做任何原则上的让步,一向谈笑风生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与法国烹饪齐名的中国美食也让他失去了胃口,谈判一时陷入僵局。这时,周总理特意安排富尔夫妇去外地游览。返京后,富尔看到中方的新方案,即不要求法国政府公开申明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主动宣布同台湾断交,而以中方照会申明、法国默认的方式代替。
  1964年1月27日格林威治时间11时,《中法建交联合公报》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全文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这也许是中国外交史上措辞最为简洁的建交公报,但却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引发了“外交核爆炸”。
  戴高乐使美国对中国改观
  两国顶着巨大的压力促成了中法建交,关键因素是毛泽东主席与戴高乐将军两位领导人对于国家的主权和独立的珍视。
  1945年在法国遭到德国侵占之际,戴高乐发表演讲表示,法国抵抗的火焰没有熄灭,也绝不会熄灭,表达出法国抵抗、独立的决心;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是不会屈服于任何人的。正是由于两国领导人所坚持的独立与不屈精神使中国与法国能最终走到一起,造就了世界瞩目的外交奇迹。
  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在当时还没有恢复联合国地位,经济力量也很薄弱。在西方大国中,戴高乐是第一个看到中国要崛起的领导人,1964年1月8日,中法建交前,戴高乐召开内阁会议,内阁鼓掌表示支持法中建交,最后戴高乐作出结论,“中国是一个有现实能力,有技术方法的国家,有一天将会成为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这是了不起的。”
  尼克松在《领导者》中回忆记载1969年任美国总统以后,曾与戴高乐有关中国进行的谈话,戴高乐奉劝他说,“你现在承认中国,比将来它强大之后再被迫承认要好。 ”回忆录中指出,戴高乐的意见对尼克松1969年考虑打开对华的关系,以及之后对华的政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老年生活报》常红/文)
其他文献
来自贵州的黄先生在路桥打工多年,妻子小兰一个月前也来到路桥。经同学介绍,小兰在台州市椒江找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由于上班的地方不提供住宿,小兰只能路桥椒江两头跑。每天早晨,黄先生用电动车把小兰送到去往椒江的车站,小兰乘坐公交车前往椒江,椒江下车后,还要走两三公里的路才到单位。没过几天,小兰便开始抱怨上班乘车的辛苦,直呼吃不消。黄先生便在网上帮妻子找拼车,半个月后妻子和车主同时失联。
期刊
谎言1:喝碱性水可改变酸性体质   经常有广告说,饮用弱碱性水可以防癌。它的理论依据是:人体体液如果是酸性就易得癌症,所以要常饮用弱碱性水,保持身体的碱性体质。其实,普通食物绝不可能引起机体酸碱度变化,即使摄入偏碱食物,进入胃里也会被胃酸中和,机体会自动调整达到酸碱平衡,除非机体的调节器官出现问题,才会出现酸碱平衡紊乱。人体补充的水分,经过消化道的吸收,酸碱性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体液的酸碱性与
期刊
1966年初,美国远东情报局针对毛泽东每年国庆节都会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制定了“刺毛计划”,即在196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引爆定时炸弹,暗杀毛泽东。这个计划因此也被称为“69101”密杀令。  女特务秘密潜入东方  “刺毛计划”是美国国防部交给远东情报局的一项重要任务。美国远东情报局局长阿特·麦克密斯要挑选一名女杀手来完成这个使命。经过考察,一个名叫阿特·李莎的女间谍进入了他的视线。  
期刊
芦笋中含有丰富的抗癌元素之王——硒,阻止癌细胞分裂与生长,抑制致癌物的活力并加速解毒,甚至使癌细胞发生逆转,刺激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的形成。对于易上火、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来说,芦笋能清热利尿,多食好处极多。经常食用芦笋可消除疲劳,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增进食欲,提高机体代谢能力,提高免疫力,是一种高营养保健蔬菜,但痛风病人应慎食。  (据《生活晚报》)
期刊
1975年年底,上海华东医院住进一位85岁高龄的瘦弱老人。他脸色黝黑,头发稀疏,由于双颊深凹,使原本突出的颧骨显得更加凸出了。他便是陈望道,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上海复旦大学校长,又是资深的革命家;他是《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最早的译者。早在1920年,他便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员。正因为这样,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周恩来当着他的面,对代表们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周恩来的这句话,
期刊
7月1日迎来党的生日。长期以来,提起建党史,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重要创始人,而对诸如李书城、谭平山、李季等人在建党中的作用和贡献了解甚少。  谭平山:与李大钊陈独秀齐名  谭平山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转入国民党,并被选为广东省参议员。在中共的早期党员中,他最早提出政党问题并阐述了政党内涵。  1920年,谭平山与陈独秀等联络,在粤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广州共产党
期刊
寻求快乐,远离忧愁,是老年人健身养生的共识。怎样才能保持乐以忘忧呢?著名词作家乔羽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有资料说,乔羽夫妇在深圳“青青世界”的8天时间里,快乐得像一个孩子。在那里他深深感受到童心童趣的快乐,于是创作了《我们永远是孩子》的歌词。  我们是孩子/我们永远是孩子/我们爱在金色的海滩上蹦蹦跳跳/我们爱在雪白的浪花里打打闹闹……  我们永远是孩子/我们是纯真/我们是至善/我们是完美/我们是
期刊
东北之匪都是“政治土匪”  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出现了一些“土匪”。其中让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了。  关于当时东北土匪的由来,中共中央东北局1947年初的一份报告,说得相当清楚。该报告称:“日本投降后,我军进入东北的初期,是东北土匪普遍发展的一个时期,地区之广,人数之多,声势浩大,即以胡子闻名的东北来说,亦是历史上从来所未有过的。而这些土匪与过去的胡子有本质的差别,就是
期刊
原为英雄  1940年,正是陕甘宁边区经济最困难的一年。9月13日,毛泽东去中央医院看望住院治疗的干部战士。当他看到病榻上的老战士肖玉璧面黄肌瘦、骨瘦如柴时,心情十分沉重,便问医生:“我们的这个老战友患的是什么病啊?”医生回答:“肖玉璧的病,从外表看是百病缠身,其实非常好治,只要给他吃一个月饱饭就行了。”  肖玉璧,陕西省清涧县马家村人,1933年4月加入工农红军陕甘游击大队清涧支队。他每次战斗都
期刊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的这段时期,由于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在电影界也发生多起要案,一些著名导演和编剧的惨死,其背后的缘由令人唏嘘。  江青两次夜访老相识史东山  1955年2月23日,曾拍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新儿女英雄传》的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史东山突然自杀身亡,其死因一直讳莫如深,众说纷纭。  ;  ;  ;新中国成立之初,史东山由香港抵北平,被委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