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本研究分析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政工作素质化、网络化等新特点,提出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升华思政教育水平,重点上好思想政治教育“六堂课”:“家国情怀”课、“生命教育”课、“榜样示范”课、“网络素养”课、“规则教育”课和“积极心理学”课。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堂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1-0155-03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挑战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深刻影响着所有人。时至今日,疫情仍然没有被彻底控制。这说明,当前已经进入常态化的防疫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要课题。在疫情大考面前,大学生交出的政治思想考卷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 [1]。
(一)不实网络传播的挑战
信息传递的便捷和快速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自然会参与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热点议论中。不少大学生不清楚疫情的实际情况,偏听偏信,个别学生在网络中传播不当消息,甚至造谣传谣,造成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容易被煽动或被欺骗,进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大学生不遵守防疫规定的挑战
个别大学生不遵守外出报备以及回校前接受核酸检验的相关规定,私自前往高风险地区。例如某985大学一名学生未经报备就前往高风险地区,回校前也没有进行核酸检验。后因其曾与一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者同乘一辆公交车而被要求进行核酸检验。虽然他最终未被确诊,但与其有密切接触的近100人也被迫接受核酸检验,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无端浪费。
(三)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挑战
不少大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出归来、饭前便后,仍然拒绝或不注意洗手;个别大学生在人多密集的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也不佩戴口罩;有的大学生依然不知道敬畏生命,仍然继续大吃特吃野生动物……可见,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工作面临不少挑战。挑战背后意味着机遇,在这个特殊阶段,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利契机。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也给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好学生思政工作,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的同时,更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时刻关注学生疫情防控工作,保证学生的安全。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加迫切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突发性,个别大学生在对相关事件的评论中折射出了道德与修养的不足。例如有个别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了不和谐的言论:“XX社区怎么防控的?怎么出现这么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管它什么中高风险地区,我爱去哪就去哪,我要搞什么聚会就搞什么聚会”……虽然这仅是个别大学生,但个别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也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如果不加强道德与素质教育,必然危害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侵害,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下,因为对病毒感染的恐惧,许多大学生感到紧张、担心、不知所措,部分大学生甚至已经心理崩溃。有些人患普通感冒或者流感,敏感地认为自己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甚至出现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2]。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网络思政阵地”成为主战场
在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背景下,“网络思政阵地”成为主战场。疫情期间,大学生基本都待在家中,外出活动因防疫需要而大大减少。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由于不能举办大型现场活动,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以网络作为媒介。这无疑对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政老师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老师线上教育的经验不足、网课吸引力不够、网络信号状况参差不齐以及学生们整天对着手机和电脑屏幕有伤眼睛等新问题也应运而生。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提升思政网络教育的有效性。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提升路径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但同时,这也是其审视自身、改革创新的大好时机 [3]。结合探索实践,本研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的新路径,即重点上好思想政治教育“六堂课”(见表1)。
(一)上好“家国情怀”课
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一道考题。面对这一道考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写出了成功抗疫的答卷。这是一堂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因此,高校应积极利用此契机,给大学生上一堂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大课。
高校可以通过向大学生转发相关视频和资料,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提升家国情怀。在疫情应对中,“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的制度优势在这次疫情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国内疫情得到快速控制,国外疫情还在蔓延的现实也让大学生们更加相信党和政府,更加坚定制度自信。一名大学生在网络课程留言中写道:“通过比较,我比以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前这于我感觉太遥远。现在,通过这次疫情,通过一个个奋战在生命线上的身影,通过那一张张毅然告别亲人支援武汉的离别照,通过一份份按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分量!中国,我为你骄傲!”。 (二)上好“榜样示范”课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接到国家的号召后,许多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舍家弃子,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也是普通人,离大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刻的杰出表现,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更给在校大学生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榜样示范”课。
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中华大地时,人们不会忘记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 [4]。在拥挤的餐车一隅,钟院士蹙眉阖目休息的照片,令多少人揪心感怀。他对疫情的每一次权威解读,又让全国人民打消疑虑、坚定信心。与此同时,在接到卫健委等部门的紧急号召后,广大医务人员踊跃报名,争先请战。这些抗疫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深深感染和鼓舞了青年学生,必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启迪作用。因此,高校一方面应该积极宣传抗疫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另外一方面,更应该鼓励青年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
(三)上好“生命教育”课
毋庸置疑,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是一次罕见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这也引发了人们新的思考。如何保护生命安全?如何处理好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如何做到敬畏生命?这些都是值得深度思考的,也能折射出当前生命教育的一些薄弱环节。
高校应该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珍爱生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真正做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另外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做到学习锻炼“两不误、两促进”。
(四)上好“网络素养”课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各种谣言满天飞。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帮助大学生提升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做一名合格且有素养的网络人是高校思政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借助此次契機,高校要占据主导权,主动向学生报道学校抗击疫情的有关情况和动态,不给错误信息、虚假消息以传播空间。对于学生特别关切的问题,应该不回避困难和问题。要特别教导学生如何辨识网络信息,教育引导大学生不传谣、不信谣,发挥作为高知群体的大学生在社会舆论中的正向作用,为社会传送正能量。
高校应积极构建各类在线交流平台,采用网上主题班会、优秀人物线上互动访谈、在线主题党团日活动、线上大讲堂等多种方式,帮助在读的青年大学生提升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尤其是要帮助青年大学生平衡好虚拟网络人和真实生活中的人的区别,明白在网络中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把握道德底线,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网络公民。
(五)上好“规则教育”课
疫情发生后,各高校纷纷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发布疫情防控公告,要求学生不得提前返校,可还是有个别学生擅自提前返校并瞒报实情。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许多学生仍不遵守相关防疫规定,违规开展各种聚会,随意到高风险地区旅行 [5]。这些行为既违反了相关规定,又给自身和学校的防疫工作带来诸多潜在风险。国家的发展需要理性且具有规则意识的合格公民。因此,此次疫情也是给大学生上好“规则意识”课程的良好契机。
高校应对违反抗疫常态化防控规则的负面案例进行批评,及时提醒全体学生要引以为戒,充分意识到目前疫情防控工作的严峻性、常态性和违反规则所带来后果的严重性。在疫情防控中,高校应通过各种便捷的途径向学生言明防控工作纪律和有关法律依据。要及时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工作,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做到遵纪守法。
(六)上好“积极心理学”课
针对疫情中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高校要勇敢面对,为学生们上好“积极心理学”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包括学生辅导员、专业老师和家长等多方应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为缓解学生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高校应开通“线上心理辅导课程”,并开通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实现“1对1”的网络谈心,帮助大家更积极、理性地应对疫情,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
四、结语
总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主动开展创新型的思政教育是大势所趋。积极开展好大学生抗疫思想政治教育“六堂课”建设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尝试。有利于升华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刚.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胡子奇,刘俊荣. 医患共享决策的价值意蕴、影响因素及辅助工具[J]. 医学与哲学,2020(02):5-10.
[3] 张立学. 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着力点[N]. 光明网,2020-02-09.
[4] 李秋沅. 钟南山:生命的卫士[M]. 广西:接力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2020.
[5] 张陟遥. 疫情防控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N]. 中国教育报,2020-02-17.
(责任编辑:淳洁)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堂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1-0155-03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挑战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深刻影响着所有人。时至今日,疫情仍然没有被彻底控制。这说明,当前已经进入常态化的防疫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要课题。在疫情大考面前,大学生交出的政治思想考卷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 [1]。
(一)不实网络传播的挑战
信息传递的便捷和快速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自然会参与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热点议论中。不少大学生不清楚疫情的实际情况,偏听偏信,个别学生在网络中传播不当消息,甚至造谣传谣,造成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容易被煽动或被欺骗,进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大学生不遵守防疫规定的挑战
个别大学生不遵守外出报备以及回校前接受核酸检验的相关规定,私自前往高风险地区。例如某985大学一名学生未经报备就前往高风险地区,回校前也没有进行核酸检验。后因其曾与一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者同乘一辆公交车而被要求进行核酸检验。虽然他最终未被确诊,但与其有密切接触的近100人也被迫接受核酸检验,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无端浪费。
(三)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挑战
不少大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出归来、饭前便后,仍然拒绝或不注意洗手;个别大学生在人多密集的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也不佩戴口罩;有的大学生依然不知道敬畏生命,仍然继续大吃特吃野生动物……可见,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工作面临不少挑战。挑战背后意味着机遇,在这个特殊阶段,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利契机。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也给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好学生思政工作,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的同时,更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时刻关注学生疫情防控工作,保证学生的安全。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加迫切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突发性,个别大学生在对相关事件的评论中折射出了道德与修养的不足。例如有个别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了不和谐的言论:“XX社区怎么防控的?怎么出现这么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管它什么中高风险地区,我爱去哪就去哪,我要搞什么聚会就搞什么聚会”……虽然这仅是个别大学生,但个别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也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如果不加强道德与素质教育,必然危害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侵害,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下,因为对病毒感染的恐惧,许多大学生感到紧张、担心、不知所措,部分大学生甚至已经心理崩溃。有些人患普通感冒或者流感,敏感地认为自己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甚至出现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2]。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网络思政阵地”成为主战场
在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背景下,“网络思政阵地”成为主战场。疫情期间,大学生基本都待在家中,外出活动因防疫需要而大大减少。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由于不能举办大型现场活动,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以网络作为媒介。这无疑对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政老师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老师线上教育的经验不足、网课吸引力不够、网络信号状况参差不齐以及学生们整天对着手机和电脑屏幕有伤眼睛等新问题也应运而生。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提升思政网络教育的有效性。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提升路径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但同时,这也是其审视自身、改革创新的大好时机 [3]。结合探索实践,本研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的新路径,即重点上好思想政治教育“六堂课”(见表1)。
(一)上好“家国情怀”课
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一道考题。面对这一道考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写出了成功抗疫的答卷。这是一堂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因此,高校应积极利用此契机,给大学生上一堂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大课。
高校可以通过向大学生转发相关视频和资料,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提升家国情怀。在疫情应对中,“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的制度优势在这次疫情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国内疫情得到快速控制,国外疫情还在蔓延的现实也让大学生们更加相信党和政府,更加坚定制度自信。一名大学生在网络课程留言中写道:“通过比较,我比以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前这于我感觉太遥远。现在,通过这次疫情,通过一个个奋战在生命线上的身影,通过那一张张毅然告别亲人支援武汉的离别照,通过一份份按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分量!中国,我为你骄傲!”。 (二)上好“榜样示范”课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接到国家的号召后,许多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舍家弃子,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也是普通人,离大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刻的杰出表现,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更给在校大学生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榜样示范”课。
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中华大地时,人们不会忘记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 [4]。在拥挤的餐车一隅,钟院士蹙眉阖目休息的照片,令多少人揪心感怀。他对疫情的每一次权威解读,又让全国人民打消疑虑、坚定信心。与此同时,在接到卫健委等部门的紧急号召后,广大医务人员踊跃报名,争先请战。这些抗疫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深深感染和鼓舞了青年学生,必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启迪作用。因此,高校一方面应该积极宣传抗疫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另外一方面,更应该鼓励青年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
(三)上好“生命教育”课
毋庸置疑,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是一次罕见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这也引发了人们新的思考。如何保护生命安全?如何处理好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如何做到敬畏生命?这些都是值得深度思考的,也能折射出当前生命教育的一些薄弱环节。
高校应该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珍爱生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真正做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另外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做到学习锻炼“两不误、两促进”。
(四)上好“网络素养”课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各种谣言满天飞。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帮助大学生提升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做一名合格且有素养的网络人是高校思政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借助此次契機,高校要占据主导权,主动向学生报道学校抗击疫情的有关情况和动态,不给错误信息、虚假消息以传播空间。对于学生特别关切的问题,应该不回避困难和问题。要特别教导学生如何辨识网络信息,教育引导大学生不传谣、不信谣,发挥作为高知群体的大学生在社会舆论中的正向作用,为社会传送正能量。
高校应积极构建各类在线交流平台,采用网上主题班会、优秀人物线上互动访谈、在线主题党团日活动、线上大讲堂等多种方式,帮助在读的青年大学生提升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尤其是要帮助青年大学生平衡好虚拟网络人和真实生活中的人的区别,明白在网络中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把握道德底线,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网络公民。
(五)上好“规则教育”课
疫情发生后,各高校纷纷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发布疫情防控公告,要求学生不得提前返校,可还是有个别学生擅自提前返校并瞒报实情。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许多学生仍不遵守相关防疫规定,违规开展各种聚会,随意到高风险地区旅行 [5]。这些行为既违反了相关规定,又给自身和学校的防疫工作带来诸多潜在风险。国家的发展需要理性且具有规则意识的合格公民。因此,此次疫情也是给大学生上好“规则意识”课程的良好契机。
高校应对违反抗疫常态化防控规则的负面案例进行批评,及时提醒全体学生要引以为戒,充分意识到目前疫情防控工作的严峻性、常态性和违反规则所带来后果的严重性。在疫情防控中,高校应通过各种便捷的途径向学生言明防控工作纪律和有关法律依据。要及时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工作,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做到遵纪守法。
(六)上好“积极心理学”课
针对疫情中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高校要勇敢面对,为学生们上好“积极心理学”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包括学生辅导员、专业老师和家长等多方应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为缓解学生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高校应开通“线上心理辅导课程”,并开通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实现“1对1”的网络谈心,帮助大家更积极、理性地应对疫情,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
四、结语
总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主动开展创新型的思政教育是大势所趋。积极开展好大学生抗疫思想政治教育“六堂课”建设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尝试。有利于升华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刚.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胡子奇,刘俊荣. 医患共享决策的价值意蕴、影响因素及辅助工具[J]. 医学与哲学,2020(02):5-10.
[3] 张立学. 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着力点[N]. 光明网,2020-02-09.
[4] 李秋沅. 钟南山:生命的卫士[M]. 广西:接力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2020.
[5] 张陟遥. 疫情防控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N]. 中国教育报,2020-02-17.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