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个幼儿都是艺术家。正是如此,儿童将成为社会的新生创造者。儿童天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儿童的创造力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会发现它是无处不在的。兒童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就是在学前阶段。绘画是学前儿童表达创造性思想的主要途径,这时的儿童并不具备文字表达能力,但是几乎每位儿童都拥有绘画能力。儿童通过画笔画出各种代表他们思想观点的视觉符号,他们会画出很多颜色的太阳并讲解每个颜色的太阳所代表的不同形象,这在大多成年人看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从儿童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活动。
绘画是儿童表达创造力思维的主要形式。其中的审美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都是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出发点。我们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要把美术教学变成机械的技术训练,让儿童通过美术教育获得更多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文将对现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讲述如何发掘儿童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儿童创新思维;审美;想像
当今社会高度发展,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人们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教育是帮助人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更高素质的人格。而我认为美术教育在人类文化上能进到一定的责任,不会把人们造就成一种特别的机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所以,美术教育会使孩子们重新用美的视觉感知周围环境,帮助孩子扣好这第一粒扣字,这正是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体制和模式的不同。儿童在学习美术教育时,不仅是掌握一项技能,也不是为了孩子未来多一项选择,而是对孩子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所以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鉴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实践能力。
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人们在注重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儿童天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如果看到“1”这个数字,儿童就会将它想象成电线杆、手指、牙签等。他们会不使用抽象逻辑思考问题而提出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在听到童话故事时。美术教育正起到了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个性使儿童思维及其各种活动表现出独创性。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现在很多孩子学画画都是带着某种任务去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因为喜欢所以才要去学画画,甚至学画画让孩子们有了负担儿童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儿童克服这种学习阻力的动力就是兴趣因此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中之重。要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展现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对美术感兴趣。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是智慧的拓展,所以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我们要鼓励,给予正面支持。好的老师不是只告诉孩子们怎么画画,更多的是告诉孩子们怎么思辨,什么是美术,什么是变通,是什么是未来,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天马行空的想像转为艺术。
由于儿童对自己经历过或认识过的事情感兴趣,因此我们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角度出发,儿童才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儿童拓展思维。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之后,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保持这种学习兴趣。通过故事、游戏、音乐等这些儿童感兴趣的元素引入美术课堂,使儿童通过故事情节、游戏与音乐的热情保持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为儿童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寻求不同解决方法,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例如,我们以“秋天”为主题,儿童对秋天的描述一般都局限在对树叶,果实,花朵描绘上,这种主题在画过很多次之后,无法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究应该从新的角度设计教学。将儿童进行分组,以“秋天来了,你会做什么”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们扮演自己感兴趣的角色。有的儿童扮演教师与学生出去秋游,有的扮演农民伯伯去田地里丰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亲身实践。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寻求表达秋天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更大的興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潜能。
二、美术作品多一点创新,培养儿童创新思维。
当下许多老师依然选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许多观念直接做主,要求学生跟随老师的课件,老师的想法,老师的绘画步骤进行临摹。不讲究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度要求学生画的像。而在国外,那些“乱七八糟”“看花不是花看水不是水”的画被老师如视珍宝,因为在这些画里确实有孩子们的创新,有孩子们的自由发挥,有孩子们的想法。而在中国的创新却被束缚在像不像当中。美术作品永远缺乏创新,永远只局限于黄色的圆形月亮,长方形的铅笔。老师需要启发、引导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使儿童大胆的创新,打开想象。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转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教室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应摒弃老一套的“填鸭式”的灌输。教师应灵活巧妙的运用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头脑风暴,让儿童先对一个正方形开始观察,看正方形像什么,然后在此基础对它进行填画,使之变成另外一种物体。为此不断发散儿童的思维,得出来的结果会各种各样,我想这个过程就是儿童的创新。
老师应看到儿童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为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如引导儿童画“未来的车”“未来的人”“未来的书”“水中遨游”“铅笔有多少用途”等。这些绘画题材都能够打开儿童的想象力,我们应当鼓励,支持。给与学生独立的空间,尊重他们天马行空的创造。
绘画是儿童表达创造力思维的主要形式。其中的审美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都是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出发点。我们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要把美术教学变成机械的技术训练,让儿童通过美术教育获得更多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文将对现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讲述如何发掘儿童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儿童创新思维;审美;想像
当今社会高度发展,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人们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教育是帮助人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更高素质的人格。而我认为美术教育在人类文化上能进到一定的责任,不会把人们造就成一种特别的机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所以,美术教育会使孩子们重新用美的视觉感知周围环境,帮助孩子扣好这第一粒扣字,这正是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体制和模式的不同。儿童在学习美术教育时,不仅是掌握一项技能,也不是为了孩子未来多一项选择,而是对孩子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所以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鉴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实践能力。
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人们在注重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儿童天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如果看到“1”这个数字,儿童就会将它想象成电线杆、手指、牙签等。他们会不使用抽象逻辑思考问题而提出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在听到童话故事时。美术教育正起到了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个性使儿童思维及其各种活动表现出独创性。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现在很多孩子学画画都是带着某种任务去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因为喜欢所以才要去学画画,甚至学画画让孩子们有了负担儿童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儿童克服这种学习阻力的动力就是兴趣因此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中之重。要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展现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对美术感兴趣。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是智慧的拓展,所以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我们要鼓励,给予正面支持。好的老师不是只告诉孩子们怎么画画,更多的是告诉孩子们怎么思辨,什么是美术,什么是变通,是什么是未来,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天马行空的想像转为艺术。
由于儿童对自己经历过或认识过的事情感兴趣,因此我们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角度出发,儿童才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儿童拓展思维。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之后,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保持这种学习兴趣。通过故事、游戏、音乐等这些儿童感兴趣的元素引入美术课堂,使儿童通过故事情节、游戏与音乐的热情保持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为儿童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寻求不同解决方法,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例如,我们以“秋天”为主题,儿童对秋天的描述一般都局限在对树叶,果实,花朵描绘上,这种主题在画过很多次之后,无法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究应该从新的角度设计教学。将儿童进行分组,以“秋天来了,你会做什么”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们扮演自己感兴趣的角色。有的儿童扮演教师与学生出去秋游,有的扮演农民伯伯去田地里丰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亲身实践。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寻求表达秋天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更大的興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潜能。
二、美术作品多一点创新,培养儿童创新思维。
当下许多老师依然选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许多观念直接做主,要求学生跟随老师的课件,老师的想法,老师的绘画步骤进行临摹。不讲究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度要求学生画的像。而在国外,那些“乱七八糟”“看花不是花看水不是水”的画被老师如视珍宝,因为在这些画里确实有孩子们的创新,有孩子们的自由发挥,有孩子们的想法。而在中国的创新却被束缚在像不像当中。美术作品永远缺乏创新,永远只局限于黄色的圆形月亮,长方形的铅笔。老师需要启发、引导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使儿童大胆的创新,打开想象。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转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教室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应摒弃老一套的“填鸭式”的灌输。教师应灵活巧妙的运用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头脑风暴,让儿童先对一个正方形开始观察,看正方形像什么,然后在此基础对它进行填画,使之变成另外一种物体。为此不断发散儿童的思维,得出来的结果会各种各样,我想这个过程就是儿童的创新。
老师应看到儿童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为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如引导儿童画“未来的车”“未来的人”“未来的书”“水中遨游”“铅笔有多少用途”等。这些绘画题材都能够打开儿童的想象力,我们应当鼓励,支持。给与学生独立的空间,尊重他们天马行空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