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6日,一组黄继光壮烈牺牲后的遗照孤品公开面世。看着一张张黑白照片上那令人震撼的画面,许多人想起了50多年前的朝鲜战争,想起了上甘岭,想起了儿时课本上那篇不知诵读过多少遍的英雄赞歌。
壮烈瞬间
1930年1月8日,黄继光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的一个小山村。由于父亲死得早,六、七岁的黄继光便开始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家乡解放后,黄继光成为农会的第一批会员,斗地主,分田地,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1951年3月,部队到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报了名。但是在体检时,由于他身材较矮,差点没被选中。作为第三批入朝的志愿军,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135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开赴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一心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做后勤,这让他一时想不通,还闹了一段时间的小情绪。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被抽调到营部当通信员。黄继光所在六连当时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五、四、零号阵地,为大部队扫清前进的道路。残酷的阵地战让六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拿下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名战士只剩下了十来个人。19日凌晨,连长万福将所剩十几个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最后的零号阵地上的碉堡实施攻歼爆破。然而,轮番上阵的三个爆破组全部伤亡,志愿军前进的脚步,被阻挡在距零号阵地几十米的山沟中。
在那个弹雨纷飞的夜晚,黄继光跟随着营参谋长,眼看着零号阵地久攻不下,心急如焚。如果天亮前还拔不掉那棵钉子,天亮后敌军飞机轰炸,我军将再次处于被动的局面,一夜的战果将付诸东流。在这紧要关头,黄继光与另两名通讯员肖登良、吴三羊共同请战,组成爆破组向零号阵地强行突击。不久,两名战友相继中弹倒下。
当黄继光爬到离敌人中心火力点十余米时,扔出了所剩的最后一枚手雷。但是,片刻宁静之后,敌人碉堡中的机枪再次疯狂地叫嚣起来。此时的黄继光已经弹尽粮绝,身中枪弹,他忍着剧痛,顽强地继续向碉堡爬去。借着照明弹的亮光,身后的战友们看到了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一幕:黄继光摇晃着站起身来,张开双臂,向敌人机枪的射击孔扑去……当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后发现,黄继光用他矮小的身躯牢牢地封堵住了敌人碉堡上的射击孔,他的双手紧紧地抓着掩体上的麻袋,不让自己倒下。
战友回忆
前国防部部长秦基伟在他回忆录中提到,一位名叫王清珍的老人说,她作为卫生员跟随第三批入朝的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那晚,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三个人交替掩护去拔钉子,吴三羊先牺牲了,肖登良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最终黄继光用瘦弱的身躯堵住了枪口壮烈牺牲。
抓住战斗中的间歇机会,卫生所的三个女卫生员王清珍,官义芝、何成娟和一个不知名字的男战士一起,努力从碉堡的机枪射孔上把黄继光烈士的遗体移开,运到了收容所坑道旁边的小松林子里。黄继光的遗体已经僵硬,两手高举着,保持趴在碉堡射击孔上的姿势:左肩挎着黄挎包,右肩挎着弹孔斑斑的水壶和手电筒;胸腔已被子弹打烂。
由于血液凝结的时间过长,加上天气寒冷,血衣紧紧粘在身上无法脱掉。卫生员们用温水把血衣浸软,再用剪刀一块块剪下。有一位战地记者刚好在场,为黄继光拍了遗照。
在给黄继光遗体穿新军服时,他那高高举起的双臂僵硬得怎么也掰不下来,女卫生员们和几个男战士共同用铁丝吊着四、五个小汽油桶烧水,用烫热的毛巾将黄继光遗体持续敷了三天,四肢才扭动了。黄继光穿着崭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入殓进从祖国运来的棺木里,运回了祖国。
钟仁杰,黄继光生前的排长。发生在55年前的那一幕,钟仁杰老人一刻也没有忘记过。当时黄继光冲向敌人碉堡时,钟仁杰在后面用火力掩护。黄继光受伤倒在地上,为不让敌人发现,钟仁杰狠命地朝敌火力点射击。枪声和伤痛使黄继光醒了过来,他看部队还没冲上来,又吃力地朝敌碉堡爬去。敌人的火力完全被钟仁杰吸引过来,黄继光顽强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射击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钟仁杰他们看了一眼,接着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由于机枪猛吼,他的话音全被枪声淹没了,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就在这时,世界战争史上那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了……钟仁杰老人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思念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以前,他大都是在清明节时上黄继光墓前扫扫墓。退休后,他时常把邀请他做报告的青年学生、工人等带到烈士墓前,给他们讲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凯歌万代
在四川省中江县城东,坐落着黄继光纪念馆。英雄扑向敌人枪眼的雕像高高地伫立,浮雕下面刻有邓小平“特级英雄黄继光”的题词,背面则是郭沫若“凯歌万代”的题词。
据说黄继光原名黄积广,在他壮烈牺牲后,他的一位战友在向志愿军总部电话报告情况时,由于操持南方口音,志愿军总部这边的电话记录也未加核实,便以字音纪录,写成了“黄继光”,随之国内的新闻报道也都以黄继光的名字出现。待后来搞清真实姓名后,为时已晚,黄继光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有关部门只好将错就错,后来甚至将其弟弟的名字也由黄积恕改为了黄继恕,其家乡中江县兴发乡则改名为继光乡。
在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内,也有一尊黄继光的雕像,作者是曾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的郭振和教授。据郭教授讲,由于黄继光生前没有照片可寻,亦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他雕塑时只好以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为模特儿,历时两个多月才得以完成。
黄继光壮烈牺牲后,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烈士的遗体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而在朝鲜五圣山主峰的一块高大石壁上,依然刻有黄继光的名字。而且,上甘岭战役留在阵地上的惟一有形纪念物就是黄继光烈士的纪念碑,这是根据金日成的指示建造的。在那块大理石纪念碑旁,保留着烈士用胸膛堵过枪眼的那个碉堡,周围开满了鲜艳夺目的金达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获此殊荣的志愿军战士一共有12位)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953年4月,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作为出席全国妇女大会的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主席特别邀请邓芳芝到中南海自己的家中做客,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2007年6月6日,黄继光的战友、年届八句的湖北省作家谢万丁赶赴北京,将自己保存了55年的一组黄继光遗照孤品无偿捐赠给军事博物馆,弥补了黄继光无照片传世的缺憾。
直到今天,在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空降兵某师六连,还为黄继光保留着一张床铺——宿舍楼二层一个房间窗户旁的一张下铺,洁白的床单上叠放着一条军绿被子,床头一块亮眼的铜牌上端端正正地写着一个英雄的名字:黄继光。
而在六连的荣誉室里,还放置着一尊黄继光的半身铜像。现任、也是第35任“黄继光班”班长彭江林说:“连队执行重大任务,都会带上这尊铜像。”
“黄继光!”
连队点名时,这是第一个被点到的名字。
“到!”
所有战士异口同声地答道,洪亮、坚定。
每晚如是。
壮烈瞬间
1930年1月8日,黄继光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的一个小山村。由于父亲死得早,六、七岁的黄继光便开始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家乡解放后,黄继光成为农会的第一批会员,斗地主,分田地,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1951年3月,部队到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报了名。但是在体检时,由于他身材较矮,差点没被选中。作为第三批入朝的志愿军,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135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开赴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一心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做后勤,这让他一时想不通,还闹了一段时间的小情绪。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被抽调到营部当通信员。黄继光所在六连当时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五、四、零号阵地,为大部队扫清前进的道路。残酷的阵地战让六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拿下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名战士只剩下了十来个人。19日凌晨,连长万福将所剩十几个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最后的零号阵地上的碉堡实施攻歼爆破。然而,轮番上阵的三个爆破组全部伤亡,志愿军前进的脚步,被阻挡在距零号阵地几十米的山沟中。
在那个弹雨纷飞的夜晚,黄继光跟随着营参谋长,眼看着零号阵地久攻不下,心急如焚。如果天亮前还拔不掉那棵钉子,天亮后敌军飞机轰炸,我军将再次处于被动的局面,一夜的战果将付诸东流。在这紧要关头,黄继光与另两名通讯员肖登良、吴三羊共同请战,组成爆破组向零号阵地强行突击。不久,两名战友相继中弹倒下。
当黄继光爬到离敌人中心火力点十余米时,扔出了所剩的最后一枚手雷。但是,片刻宁静之后,敌人碉堡中的机枪再次疯狂地叫嚣起来。此时的黄继光已经弹尽粮绝,身中枪弹,他忍着剧痛,顽强地继续向碉堡爬去。借着照明弹的亮光,身后的战友们看到了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一幕:黄继光摇晃着站起身来,张开双臂,向敌人机枪的射击孔扑去……当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后发现,黄继光用他矮小的身躯牢牢地封堵住了敌人碉堡上的射击孔,他的双手紧紧地抓着掩体上的麻袋,不让自己倒下。
战友回忆
前国防部部长秦基伟在他回忆录中提到,一位名叫王清珍的老人说,她作为卫生员跟随第三批入朝的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那晚,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三个人交替掩护去拔钉子,吴三羊先牺牲了,肖登良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最终黄继光用瘦弱的身躯堵住了枪口壮烈牺牲。
抓住战斗中的间歇机会,卫生所的三个女卫生员王清珍,官义芝、何成娟和一个不知名字的男战士一起,努力从碉堡的机枪射孔上把黄继光烈士的遗体移开,运到了收容所坑道旁边的小松林子里。黄继光的遗体已经僵硬,两手高举着,保持趴在碉堡射击孔上的姿势:左肩挎着黄挎包,右肩挎着弹孔斑斑的水壶和手电筒;胸腔已被子弹打烂。
由于血液凝结的时间过长,加上天气寒冷,血衣紧紧粘在身上无法脱掉。卫生员们用温水把血衣浸软,再用剪刀一块块剪下。有一位战地记者刚好在场,为黄继光拍了遗照。
在给黄继光遗体穿新军服时,他那高高举起的双臂僵硬得怎么也掰不下来,女卫生员们和几个男战士共同用铁丝吊着四、五个小汽油桶烧水,用烫热的毛巾将黄继光遗体持续敷了三天,四肢才扭动了。黄继光穿着崭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入殓进从祖国运来的棺木里,运回了祖国。
钟仁杰,黄继光生前的排长。发生在55年前的那一幕,钟仁杰老人一刻也没有忘记过。当时黄继光冲向敌人碉堡时,钟仁杰在后面用火力掩护。黄继光受伤倒在地上,为不让敌人发现,钟仁杰狠命地朝敌火力点射击。枪声和伤痛使黄继光醒了过来,他看部队还没冲上来,又吃力地朝敌碉堡爬去。敌人的火力完全被钟仁杰吸引过来,黄继光顽强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射击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钟仁杰他们看了一眼,接着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由于机枪猛吼,他的话音全被枪声淹没了,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就在这时,世界战争史上那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了……钟仁杰老人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思念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以前,他大都是在清明节时上黄继光墓前扫扫墓。退休后,他时常把邀请他做报告的青年学生、工人等带到烈士墓前,给他们讲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凯歌万代
在四川省中江县城东,坐落着黄继光纪念馆。英雄扑向敌人枪眼的雕像高高地伫立,浮雕下面刻有邓小平“特级英雄黄继光”的题词,背面则是郭沫若“凯歌万代”的题词。
据说黄继光原名黄积广,在他壮烈牺牲后,他的一位战友在向志愿军总部电话报告情况时,由于操持南方口音,志愿军总部这边的电话记录也未加核实,便以字音纪录,写成了“黄继光”,随之国内的新闻报道也都以黄继光的名字出现。待后来搞清真实姓名后,为时已晚,黄继光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有关部门只好将错就错,后来甚至将其弟弟的名字也由黄积恕改为了黄继恕,其家乡中江县兴发乡则改名为继光乡。
在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内,也有一尊黄继光的雕像,作者是曾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的郭振和教授。据郭教授讲,由于黄继光生前没有照片可寻,亦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他雕塑时只好以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为模特儿,历时两个多月才得以完成。
黄继光壮烈牺牲后,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烈士的遗体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而在朝鲜五圣山主峰的一块高大石壁上,依然刻有黄继光的名字。而且,上甘岭战役留在阵地上的惟一有形纪念物就是黄继光烈士的纪念碑,这是根据金日成的指示建造的。在那块大理石纪念碑旁,保留着烈士用胸膛堵过枪眼的那个碉堡,周围开满了鲜艳夺目的金达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获此殊荣的志愿军战士一共有12位)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953年4月,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作为出席全国妇女大会的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主席特别邀请邓芳芝到中南海自己的家中做客,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2007年6月6日,黄继光的战友、年届八句的湖北省作家谢万丁赶赴北京,将自己保存了55年的一组黄继光遗照孤品无偿捐赠给军事博物馆,弥补了黄继光无照片传世的缺憾。
直到今天,在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空降兵某师六连,还为黄继光保留着一张床铺——宿舍楼二层一个房间窗户旁的一张下铺,洁白的床单上叠放着一条军绿被子,床头一块亮眼的铜牌上端端正正地写着一个英雄的名字:黄继光。
而在六连的荣誉室里,还放置着一尊黄继光的半身铜像。现任、也是第35任“黄继光班”班长彭江林说:“连队执行重大任务,都会带上这尊铜像。”
“黄继光!”
连队点名时,这是第一个被点到的名字。
“到!”
所有战士异口同声地答道,洪亮、坚定。
每晚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