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北京盲校相隔11年盲因及残余视力的变化.为防治儿童盲提出依据,并对我国盲校盲童及低视力分班教学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眼科常规检查方法对北京盲校学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全部视力检查结果均为矫正视力.并对1989年及2000年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与评估.结果:在病因方面,1989年与本次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先天性/遗传因素均为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总例数的75.19%及73.91%.但主要致病因素在1989年为先天性白内障,到2000年降至第三位.可治盲由1989年的27.91%降至2000年的0.87%,可利用残余视力,1989年占总例数的61.24%,2000年占53.91%,2000年调查中,全部先无性青光眼均为术后病例,视力为光感及无光感者占76.47%;全部白内障术后无晶体中,视力为光感及无光感者占23.08%.结论:1989年第一位致病因素先天性白内障变为2000年的第三位病因先天性白内障/无晶体,说明近年来白内障手术较前更为普及.可治盲由1989年的27.91%下降到2000年的0.87%,说明近年对患儿的眼科服务明显忧于以往.但先天性青光术后及白内障术后无晶体无有用视力者,分别为76.47%及23.08%,说明提高以上两种常见儿童致盲眼的手术成功率,尤其是先无性青光眼,对防治儿童盲是十分重要的.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可利用残余视力患者均超过总例数的1/2,说明盲校的低视力分班教学仍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