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的教育。德育渗透是各学科共同的教育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广大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立足课堂,渗透德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科学知识,虽然教师不可能占用大部分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通过拓展课堂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1.渗透环境教育
例如,在讲授《植物的叶》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园观察植物叶子,所观察的树叶应该是捡来的落叶,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好玩爱动,很容易出现摘叶甚至折枝的问题。为此,笔者采取了如下方式:一是带领学生一起捡落叶;二是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叶子;三是通过“给小树整枝”等活动收集枝条、树叶。这样,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树立完成,又渗透了环境教育。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愛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觉悟。爱国主义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授《磁铁》一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学生从中了解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比西方早了近千年。在讲授《造一艘小船》一课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时的商船图片,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早在明朝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讲授《拱形的力量》一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赵州桥”的建设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巧妙地利用了拱形的力量。这些事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渗透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很多探究内容,仅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容易完成,需要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才能做到处处周全。例如,在讲授《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时,笔者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结果各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可利用加热、太阳晒、过滤等方法分离食盐与水,虽然有的方法缺乏合理性,但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合作与互助的重要性,又增强了集体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二、在实践探究中渗透德育
实践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程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但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观察小动物的实践活动中,有些学生喜欢将小蚂蚁、蜗牛、蚯蚓等抓回教室观察,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小动物的生命很脆弱,如果抓回来养在瓶子里,不仅会对它们造成伤害,还会导致实践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为此,笔者改变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小蚂蚁如何寻找食物、搬运食物,蚂蚁同伴受伤了它们是怎么做的等。这种观察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帮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身体结构及身体各部分的作用,还能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三、巧抓细节,渗透德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逐步养成。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细节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实验室上课时,应提醒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保持安静,注意卫生;实验过程要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要爱惜实验器材,用完后要按规定放回原处;要正确处理实验残留物,等等。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快就能养成,他们就会产生爱护公共财物、尊重他人、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的责任感。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外,还要按照适度原则,自然地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中,这样就能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
一、立足课堂,渗透德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科学知识,虽然教师不可能占用大部分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通过拓展课堂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1.渗透环境教育
例如,在讲授《植物的叶》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园观察植物叶子,所观察的树叶应该是捡来的落叶,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好玩爱动,很容易出现摘叶甚至折枝的问题。为此,笔者采取了如下方式:一是带领学生一起捡落叶;二是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叶子;三是通过“给小树整枝”等活动收集枝条、树叶。这样,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树立完成,又渗透了环境教育。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愛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觉悟。爱国主义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授《磁铁》一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学生从中了解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比西方早了近千年。在讲授《造一艘小船》一课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时的商船图片,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早在明朝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讲授《拱形的力量》一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赵州桥”的建设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巧妙地利用了拱形的力量。这些事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渗透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很多探究内容,仅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容易完成,需要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才能做到处处周全。例如,在讲授《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时,笔者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结果各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可利用加热、太阳晒、过滤等方法分离食盐与水,虽然有的方法缺乏合理性,但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合作与互助的重要性,又增强了集体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二、在实践探究中渗透德育
实践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程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但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观察小动物的实践活动中,有些学生喜欢将小蚂蚁、蜗牛、蚯蚓等抓回教室观察,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小动物的生命很脆弱,如果抓回来养在瓶子里,不仅会对它们造成伤害,还会导致实践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为此,笔者改变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小蚂蚁如何寻找食物、搬运食物,蚂蚁同伴受伤了它们是怎么做的等。这种观察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帮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身体结构及身体各部分的作用,还能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三、巧抓细节,渗透德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逐步养成。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细节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实验室上课时,应提醒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保持安静,注意卫生;实验过程要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要爱惜实验器材,用完后要按规定放回原处;要正确处理实验残留物,等等。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快就能养成,他们就会产生爱护公共财物、尊重他人、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的责任感。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外,还要按照适度原则,自然地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中,这样就能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