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20165-01
数学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门艺术,更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可以说,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好素材,恰当的利用生活素材去解决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同时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一、生活实践融入课堂
低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学习数学喜欢用亲身实践去体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一)引用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在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例如:在《位置》知识的练习课上,让学生按照做操时的队形站好,指名学生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男同学在女同学的左边,王同学在张同学的后边,李同学排在刘同学的左边等;然后再指名学生当小老师,让他发指令:谁排在我的哪里或谁排在某同学的前后左右等,最后让其余的学生随意站好,然后说出自己站在什么位置、前后左右都有谁,整个过程快乐自然流畅,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再如,在教学《上,下》一课时,我让学生说“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这些问题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入手,初步感知上下的基本含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情境中学习。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如果把要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爷爷的生日快到了,小刚想给爷爷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了出来,一共有40个,拿着这些硬币不方便,于是他就去请叔叔帮忙想办法,叔叔说这好办,收了小刚的4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刚4张1元钱,小刚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了。你们说小刚拿40个1角硬币换了4张1元钱的纸币亏了吗?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着4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一角就是1元,4个10个一角就是4元,所以40个1角和4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探求新知,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数学如何运用于生活,如何让学生把数学带进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自己身边的事,进一步增强知识的应用意识,避免造成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
(一)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在学习了“表内除法”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糖果的游戏:这段时间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老师决定用糖果来奖励大家,我们班有4组同学,每组3人,每人2块糖果。(1)每组应该分多少块糖果?(2)一共需要多少块糖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糖果活动。得出:每组2×3=6(块)糖,一共需要4×6=24(块)糖。这样的活动,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再如,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桌子的长度,高度,宽度等活动,用这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米,厘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应用。
(二)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
例如在講二年级下册《估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要买一台694元的电视和287元的电风扇,带了1000元够吗?学生讨论:694元大约是700元,287元大约是300元,700+300=1000(元),而694元不到700元,287元也不到300元,所以妈妈拿1000元够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会了估算可以很快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估算能对计算结果进行预测和检验,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
三、课内外相结合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一天天不断进步,随着数学教育的开展,目前的数学知识教育已不再完全限于课堂内的教学,它也要求教师大胆走出教室,引导学生从外界获取知识信息,把文本的“静态”教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教学。
(一)找准生活素材,提炼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在教学时要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去超市买东西时仔细观察物品的标价有什么不同,这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自主找到不同“0.30=0.3,1.70=1.7”后,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验证,在数学课堂运用生活知识,真正体现数学知识来源生活。
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从课上获得了知识,而且还从课外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体验,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把数学知识带入生活,升华知识点。儿童对抽象的事物难以理解和接受,相反对那些直观的、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积极创设情境活动,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一课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自己动手利用轴对称变换、旋转等本单元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然后选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回来参加展览。这样的活动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动手动脑,有的还请家长帮忙,设计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数学知识一下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让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巧妙融为一体,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从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学好数学的美好愿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达到数学因生活而精彩的目的,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当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时,他们能主动的参与学习,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由此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学习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归宿,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数学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门艺术,更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可以说,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好素材,恰当的利用生活素材去解决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同时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一、生活实践融入课堂
低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学习数学喜欢用亲身实践去体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一)引用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在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例如:在《位置》知识的练习课上,让学生按照做操时的队形站好,指名学生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男同学在女同学的左边,王同学在张同学的后边,李同学排在刘同学的左边等;然后再指名学生当小老师,让他发指令:谁排在我的哪里或谁排在某同学的前后左右等,最后让其余的学生随意站好,然后说出自己站在什么位置、前后左右都有谁,整个过程快乐自然流畅,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再如,在教学《上,下》一课时,我让学生说“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这些问题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入手,初步感知上下的基本含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情境中学习。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如果把要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爷爷的生日快到了,小刚想给爷爷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了出来,一共有40个,拿着这些硬币不方便,于是他就去请叔叔帮忙想办法,叔叔说这好办,收了小刚的4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刚4张1元钱,小刚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了。你们说小刚拿40个1角硬币换了4张1元钱的纸币亏了吗?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着4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一角就是1元,4个10个一角就是4元,所以40个1角和4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探求新知,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数学如何运用于生活,如何让学生把数学带进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自己身边的事,进一步增强知识的应用意识,避免造成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
(一)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在学习了“表内除法”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糖果的游戏:这段时间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老师决定用糖果来奖励大家,我们班有4组同学,每组3人,每人2块糖果。(1)每组应该分多少块糖果?(2)一共需要多少块糖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糖果活动。得出:每组2×3=6(块)糖,一共需要4×6=24(块)糖。这样的活动,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再如,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桌子的长度,高度,宽度等活动,用这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米,厘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应用。
(二)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
例如在講二年级下册《估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要买一台694元的电视和287元的电风扇,带了1000元够吗?学生讨论:694元大约是700元,287元大约是300元,700+300=1000(元),而694元不到700元,287元也不到300元,所以妈妈拿1000元够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会了估算可以很快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估算能对计算结果进行预测和检验,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
三、课内外相结合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一天天不断进步,随着数学教育的开展,目前的数学知识教育已不再完全限于课堂内的教学,它也要求教师大胆走出教室,引导学生从外界获取知识信息,把文本的“静态”教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教学。
(一)找准生活素材,提炼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在教学时要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去超市买东西时仔细观察物品的标价有什么不同,这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自主找到不同“0.30=0.3,1.70=1.7”后,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验证,在数学课堂运用生活知识,真正体现数学知识来源生活。
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从课上获得了知识,而且还从课外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体验,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把数学知识带入生活,升华知识点。儿童对抽象的事物难以理解和接受,相反对那些直观的、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积极创设情境活动,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一课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自己动手利用轴对称变换、旋转等本单元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然后选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回来参加展览。这样的活动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动手动脑,有的还请家长帮忙,设计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数学知识一下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让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巧妙融为一体,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从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学好数学的美好愿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达到数学因生活而精彩的目的,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当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时,他们能主动的参与学习,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由此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学习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归宿,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