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 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审美教育不是专指艺术技巧的 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 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 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 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 来充当“升学率”,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压给学生。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 过45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 力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 目标相颉颃。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 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笔者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 才的目的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 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学中 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何况时下是一个个思想、性格、智力、技能均不 同的青少年,家庭、社会、学校的多种影响纵横交错,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综合的效应,因而对他们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从“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本身是创造,艺术就是感情”这些 本質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 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这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 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 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 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 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 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 、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 凭视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 思维得到珍惜。教师应根据《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让 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 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 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 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2 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 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不等于千篇一 律的照葫芦画瓢,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 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 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 展智力”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 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 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 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是 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术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 都有了成功的尝试。
3 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 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经调查表明:中学生背诵一篇欣赏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让他们从美学角度谈论一件作品,那是难乎 其难。因此,开设欣赏课,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 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 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 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 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 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 来充当“升学率”,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压给学生。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 过45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 力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 目标相颉颃。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 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笔者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 才的目的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 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学中 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何况时下是一个个思想、性格、智力、技能均不 同的青少年,家庭、社会、学校的多种影响纵横交错,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综合的效应,因而对他们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从“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本身是创造,艺术就是感情”这些 本質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 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这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 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 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 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 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 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 、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 凭视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 思维得到珍惜。教师应根据《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让 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 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 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 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2 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 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不等于千篇一 律的照葫芦画瓢,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 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 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 展智力”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 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 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 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是 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术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 都有了成功的尝试。
3 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 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经调查表明:中学生背诵一篇欣赏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让他们从美学角度谈论一件作品,那是难乎 其难。因此,开设欣赏课,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 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 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 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 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 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