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疏”作为古代公文史上常见的公文类型之一,萌芽于秦汉时期,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朝魏征所作的《谏太宗十思疏》堪称“疏”类公文脍炙人口的佳作,同时也是《古文观止》中的名篇,其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一篇奏疏,在公文研究领域中也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本文从公文视角出发分析《谏太宗十思疏》所体现的写作特点,进一步阐述其对当代公文写作的启示。
【关键词】 谏太宗十思疏;古代公文;公文写作;公文程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13-02
我国古代公文历史悠久,早在商周奴隶时代,公文就伴随文字的形成而孕育而生,古代公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为古代行政管理而服务,受文书制度所管理约束,是人们在执行公务活动时所形成的文书材料。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古代公文佳作,说理性与文学性相得益彰,邏辑严密层层递进,骈散相和气势恢宏。历来学界在谈及《谏太宗十思疏》时,更多地关注其文学与教育价值,探讨其在语言形式及情感表达上的艺术呈现,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资源开发,而少有研究其所呈现的公文特色。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公文逐渐走向成熟,“疏”是属于古代公文的上行文书一类,主要用于“陈述政事,进献典议,上告急变,案劾错过。”作为唐初著名政治家的魏征,素来以犯颜直谏,剀切中肯而扬名于史册,《谏太宗十思疏》属于“疏奏”类公文,结构严谨且饱含深情,在讲究经世致用的同时辞藻恳切,文采飞扬。从公文研究的视角探究其公文特点并分析其写作特色,能够为古代公文理论研究和当代实践探索提供一定借鉴。
一、从古代公文写作思想领略《谏太宗十思疏》之意
作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维护其政治统治地位重要工具的古代公文,在儒家思想的精神引领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文以载道的精神内旨,辩证看待古代优秀公文,分析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无疑能够为当代写作思想的蓬勃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养料。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克己修身之道
儒家学派意义中的君子首先要做到自省自戒从而克己复礼,认为修德是儒学士人立身之根本,是立人达人的前提条件。在隋亡的历史教训之中,魏征树立起忧患意识,认为居安思危是君王应该具备的治国理政的品质之一,奏议用一“思”字贯穿始终。
文章第一段魏征用正反面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而又语气委婉的说明了身为人君的职责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必要性,第二段对历史回顾进一步分析了执政者居安思危的原因所在与具备忧患意识的必要性——以身安而国家可保。
(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义治国之策
儒家学说认为士大夫除了要尊君忠君还要以道辅助统治者来平治天下,“德”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所在。魏征乐于向唐太宗强调道德感化的重要作用,在一开篇即提出厚积德义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是仁德爱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主张的体现。在他看来德义是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先决条件,是社会大同和谐发展的有力基础,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因素。
(三)“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治平天下之思
魏征所谏的“十思”是在针对贞观中年唐太宗之所为以及魏征在朝堂之所见,有的放矢提出的治国安邦平天下之策,其包括知足自戒、谦冲惧满、慎始敬终、正身黜恶、公正爱民,知人善任,勇于纳谏等方面内容,以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为核心且蕴含着儒家传统对于圣君“五德”的期待,并寄希望于君王修德从而达到治平天下这一目的。
二、从古代公文程式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之谨
(一)表层程式
公文自诞生之日起其程式便也应运而生,并随着文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从萌芽阶段逐渐走向规范与完备。唐代统治阶级承袭借鉴了前朝有关公文的相关规定和用法习惯,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使用“奏疏”这一文种,既符合官职身份也与其写作目的相适应,并抓住了奏疏类公文“进献典议,案劾错过”的特点,在出言进谏提出建议时,魏征依据疏体公文分条列项的特点,将见解和意见逐一逐句娓娓道来,控制公文字数使之详略得当不至冗长,增加其文的易读性和可读性。
(二)内部程式
内部程式是公文的逻辑结构,蕴含着公文内容的起承转合。《谏太宗十思疏》从整体上看逻辑缜密,从发现问题入手逐步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对策,不失为一篇内部结构严谨的古代公文经典之作。
第一段开宗明义以树木和泉流作类比,从正反两方面出发,以三排句的形式将主题引出,在之后又以否定的方式再次深化主题,一面提及人君的重要地位重申其神圣使命,一面大胆提出假设阐释君王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与论证主题背道而驰所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奏疏的第二段,追根溯源以古鉴今,用设问的形式概括历史规律,充实论据。其次通过“竭诚”和“傲物”形成强烈正反对比进而把问题归结到“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上从以民为本的角度对主题的提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最后一段开门见山,用假设语气详细说明了“所宜深慎”并顺理成章简明扼要的提出“十思”概括了君王为政所需依照的道德规范,在之后说明“十思”的作用并描绘出其得以践行后将达到的理想状态,最终画龙点睛进一步深化主题以及升华论点。依靠充实得当又生动活泼的“依据”,凭借条例严谨又论证得当的“引申”,得出简明概括又发人深省的“归结”,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演绎到了极致。
三、从古代公文特色品读《谏太宗十思疏》之美
古代公文是文学作品也是经世致用的政治工具,其作为权力机关维护统治的媒介,运用得当则能在治国理政中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公文的文章性质决定了其行文必须注重实用性,同时也受其效用性的直接约束,这也使得公文在语言上形成了典型的语言风格和言辞特色。 首先奏疏类公文要做到“言贵称情”“达而已矣”。用词精准言语恳切是奏疏类公文语言运用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其次要做到“言简意赅”“理皆要害”。公文用语最忌长篇大论,而是应简明扼要,详略得当。最后要做到“言之有文,论之有理”古代公文是否具有文采决定了其能否被阅读者所采纳,能否后世留名广为流传,公文用语也应做到朴实中带有文采,兼具说理性和艺术性,文、理、义三者兼并。
《谏太宗十思疏》的目的是陈述时弊,规劝君王。魏征在公文用语上别具匠心,情真意切,言辞诚恳且注重君臣之别,同时迎合君王心理从语言上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同时文章寥寥百字,分条陈述,段落明晰,用语精炼摒弃了浮华炫美的文风,注重说理求实,文章篇幅虽简但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引据充分。全文以“思”为线索,在遣词说理的同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并在修辞运用过程中考虑得到,使之喻体通俗,喻理深切,使之语句铿锵,对仗工整,同时兼采骈体文辞典雅、散体纤微毕至之长,骈散结合,相得益彰,使文章极具感染力,气势充沛且文采斐然,提升其说理内容的表达效果进一步加强文章感染力,真正做到艺术性与理论性的相辅相成。
四、從《谏太宗十思疏》看新时代公文写作启发
自古以来公文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借鉴与继承,在古代公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切实需要加以逐步调整和改进。《谏太宗十思疏》作为古代上行文中的典型所蕴含的公文特色为新时代公文写作中的语言、内容、体式等方面提供借鉴与启示。在公文主题的表达上注重思想渗透,明确行文过程中的思想引领作用从而做到高屋建瓴、质实相通。在公文结构上做到规范和巧创,从而避免公文落入千篇一律、乏善可陈的新文牍主义的窘境中。在公文语言上做到雅驯交融,以达到阅读性和规范性相统一。
深入学习古代经典公文是领会公文发展历程、透彻理解公文内涵本质的可取之道。在新时代的公文写作中,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古代公文的不合时宜而一味否定忽视了其公文价值所在,也不能厚古薄今不合实际的全盘接受,而应该以辩证的视角看待古代公文中的经典之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上汲取古代公文中有使用价值的部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进一步丰富并充实新时代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同时为现代公文写作实践提供参照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吕鑫.古代公文研究综述[J].秘书,2016,357(9):3-9.
[2]王智华.古代公文的文体特点与政治传播功能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姜英伟.古代公文写作中的语言艺术[J].秘书工作,2010,268(11):34.
[4]胡元德.古代公文程式解析[J].档案与建设,2008,224(2):5-7.
[5]张兴龙.中国古代公文写作中的“文以载道”[J].秘书,2005,11:39-40.
[6]裴显生.公文写作古今谈[J].应用写作,2001,146(2):4-7.
[7]林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3:91-95.
作者简介:
雷梓靖,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文写作。
【关键词】 谏太宗十思疏;古代公文;公文写作;公文程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13-02
我国古代公文历史悠久,早在商周奴隶时代,公文就伴随文字的形成而孕育而生,古代公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为古代行政管理而服务,受文书制度所管理约束,是人们在执行公务活动时所形成的文书材料。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古代公文佳作,说理性与文学性相得益彰,邏辑严密层层递进,骈散相和气势恢宏。历来学界在谈及《谏太宗十思疏》时,更多地关注其文学与教育价值,探讨其在语言形式及情感表达上的艺术呈现,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资源开发,而少有研究其所呈现的公文特色。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公文逐渐走向成熟,“疏”是属于古代公文的上行文书一类,主要用于“陈述政事,进献典议,上告急变,案劾错过。”作为唐初著名政治家的魏征,素来以犯颜直谏,剀切中肯而扬名于史册,《谏太宗十思疏》属于“疏奏”类公文,结构严谨且饱含深情,在讲究经世致用的同时辞藻恳切,文采飞扬。从公文研究的视角探究其公文特点并分析其写作特色,能够为古代公文理论研究和当代实践探索提供一定借鉴。
一、从古代公文写作思想领略《谏太宗十思疏》之意
作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维护其政治统治地位重要工具的古代公文,在儒家思想的精神引领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文以载道的精神内旨,辩证看待古代优秀公文,分析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无疑能够为当代写作思想的蓬勃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养料。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克己修身之道
儒家学派意义中的君子首先要做到自省自戒从而克己复礼,认为修德是儒学士人立身之根本,是立人达人的前提条件。在隋亡的历史教训之中,魏征树立起忧患意识,认为居安思危是君王应该具备的治国理政的品质之一,奏议用一“思”字贯穿始终。
文章第一段魏征用正反面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而又语气委婉的说明了身为人君的职责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必要性,第二段对历史回顾进一步分析了执政者居安思危的原因所在与具备忧患意识的必要性——以身安而国家可保。
(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义治国之策
儒家学说认为士大夫除了要尊君忠君还要以道辅助统治者来平治天下,“德”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所在。魏征乐于向唐太宗强调道德感化的重要作用,在一开篇即提出厚积德义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是仁德爱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主张的体现。在他看来德义是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先决条件,是社会大同和谐发展的有力基础,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因素。
(三)“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治平天下之思
魏征所谏的“十思”是在针对贞观中年唐太宗之所为以及魏征在朝堂之所见,有的放矢提出的治国安邦平天下之策,其包括知足自戒、谦冲惧满、慎始敬终、正身黜恶、公正爱民,知人善任,勇于纳谏等方面内容,以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为核心且蕴含着儒家传统对于圣君“五德”的期待,并寄希望于君王修德从而达到治平天下这一目的。
二、从古代公文程式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之谨
(一)表层程式
公文自诞生之日起其程式便也应运而生,并随着文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从萌芽阶段逐渐走向规范与完备。唐代统治阶级承袭借鉴了前朝有关公文的相关规定和用法习惯,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使用“奏疏”这一文种,既符合官职身份也与其写作目的相适应,并抓住了奏疏类公文“进献典议,案劾错过”的特点,在出言进谏提出建议时,魏征依据疏体公文分条列项的特点,将见解和意见逐一逐句娓娓道来,控制公文字数使之详略得当不至冗长,增加其文的易读性和可读性。
(二)内部程式
内部程式是公文的逻辑结构,蕴含着公文内容的起承转合。《谏太宗十思疏》从整体上看逻辑缜密,从发现问题入手逐步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对策,不失为一篇内部结构严谨的古代公文经典之作。
第一段开宗明义以树木和泉流作类比,从正反两方面出发,以三排句的形式将主题引出,在之后又以否定的方式再次深化主题,一面提及人君的重要地位重申其神圣使命,一面大胆提出假设阐释君王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与论证主题背道而驰所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奏疏的第二段,追根溯源以古鉴今,用设问的形式概括历史规律,充实论据。其次通过“竭诚”和“傲物”形成强烈正反对比进而把问题归结到“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上从以民为本的角度对主题的提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最后一段开门见山,用假设语气详细说明了“所宜深慎”并顺理成章简明扼要的提出“十思”概括了君王为政所需依照的道德规范,在之后说明“十思”的作用并描绘出其得以践行后将达到的理想状态,最终画龙点睛进一步深化主题以及升华论点。依靠充实得当又生动活泼的“依据”,凭借条例严谨又论证得当的“引申”,得出简明概括又发人深省的“归结”,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演绎到了极致。
三、从古代公文特色品读《谏太宗十思疏》之美
古代公文是文学作品也是经世致用的政治工具,其作为权力机关维护统治的媒介,运用得当则能在治国理政中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公文的文章性质决定了其行文必须注重实用性,同时也受其效用性的直接约束,这也使得公文在语言上形成了典型的语言风格和言辞特色。 首先奏疏类公文要做到“言贵称情”“达而已矣”。用词精准言语恳切是奏疏类公文语言运用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其次要做到“言简意赅”“理皆要害”。公文用语最忌长篇大论,而是应简明扼要,详略得当。最后要做到“言之有文,论之有理”古代公文是否具有文采决定了其能否被阅读者所采纳,能否后世留名广为流传,公文用语也应做到朴实中带有文采,兼具说理性和艺术性,文、理、义三者兼并。
《谏太宗十思疏》的目的是陈述时弊,规劝君王。魏征在公文用语上别具匠心,情真意切,言辞诚恳且注重君臣之别,同时迎合君王心理从语言上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同时文章寥寥百字,分条陈述,段落明晰,用语精炼摒弃了浮华炫美的文风,注重说理求实,文章篇幅虽简但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引据充分。全文以“思”为线索,在遣词说理的同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并在修辞运用过程中考虑得到,使之喻体通俗,喻理深切,使之语句铿锵,对仗工整,同时兼采骈体文辞典雅、散体纤微毕至之长,骈散结合,相得益彰,使文章极具感染力,气势充沛且文采斐然,提升其说理内容的表达效果进一步加强文章感染力,真正做到艺术性与理论性的相辅相成。
四、從《谏太宗十思疏》看新时代公文写作启发
自古以来公文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借鉴与继承,在古代公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切实需要加以逐步调整和改进。《谏太宗十思疏》作为古代上行文中的典型所蕴含的公文特色为新时代公文写作中的语言、内容、体式等方面提供借鉴与启示。在公文主题的表达上注重思想渗透,明确行文过程中的思想引领作用从而做到高屋建瓴、质实相通。在公文结构上做到规范和巧创,从而避免公文落入千篇一律、乏善可陈的新文牍主义的窘境中。在公文语言上做到雅驯交融,以达到阅读性和规范性相统一。
深入学习古代经典公文是领会公文发展历程、透彻理解公文内涵本质的可取之道。在新时代的公文写作中,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古代公文的不合时宜而一味否定忽视了其公文价值所在,也不能厚古薄今不合实际的全盘接受,而应该以辩证的视角看待古代公文中的经典之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上汲取古代公文中有使用价值的部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进一步丰富并充实新时代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同时为现代公文写作实践提供参照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吕鑫.古代公文研究综述[J].秘书,2016,357(9):3-9.
[2]王智华.古代公文的文体特点与政治传播功能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姜英伟.古代公文写作中的语言艺术[J].秘书工作,2010,268(11):34.
[4]胡元德.古代公文程式解析[J].档案与建设,2008,224(2):5-7.
[5]张兴龙.中国古代公文写作中的“文以载道”[J].秘书,2005,11:39-40.
[6]裴显生.公文写作古今谈[J].应用写作,2001,146(2):4-7.
[7]林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3:91-95.
作者简介:
雷梓靖,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