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上,郑强展出了他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水墨画作品,从他创作那件作品的时候算起,迄今已逾十年。十年来郑强一直关注着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内心感受,无节制的物欲对都市人的伤害让他震惊,他看到“‘物’在疯长和膨胀。人们拥挤一起,在‘物’的洪流中沉浮。‘人’被自己制造的‘物’所挟持和吞没,在喧闹中自觉不自觉地蜕变”。(摘自画家笔记《画室自语》)用郑强的话说,这是一条匆忙流过的生命之河,他要以自己的方式画出这一条匆忙流过的生命之河,他要把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描绘成可视的图景。在他看来,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当代人的内心感受是他的绘画存在的理由。
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郑强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符号编码来建构他的都市水墨“镜像”—有如曹雪芹《红楼梦》中那有深刻人生寓意的“风月宝鉴”般的现代人生“镜像”。郑强或许仅仅只是凭借他艺术家的直觉,感悟到这是符号编码体现消费社会的运行机制,像鲍德里亚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进入的是一个通过符号编码而复制出来的世界,世界与符号的边界不再存在,这是一种“超真实”的世界,符号吸收现实的世界,这种吸收最后将人也变成了媒介,变成了符号—物。(参见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8页)早在1997年在上海展出的那件作品中,郑强即已将人和物都作为符号编码同样对待,此后十年,郑强的现代水墨画创作大致经历了《静观》系列(2000年)、《新编穴位图谱》系列(2003年)、近期的《人》系列(2005年)(《匆匆行走的人》、《漂浮的人》、《微笑的女人》、《宽衣的人》、《低头的人》、《回头的人》⋯⋯)和《我们》系列(2006年)等几个创作阶段。在这些不同阶段的作品中画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人和物混杂编排,各种时尚的、青春美艳的面孔和人形被形形色色的建筑物、现代交通工具和交通标志、电器和电子元件以及其他一些象征现代都市生活的符号编码所包围、裹挟。
在较早的借用中国民间版画针灸图谱的《静观》系列和《新编穴位图谱》系列中,为了摒除流行水墨画中所通常使用的优美抒情和煽情格调,强调作品的精神隐喻性质和拓展水墨性绘画的观念性维度,郑强有意强化了这种独特的结构画面的手法,人和物的混杂编排尤其一目了然,因而也略显生硬。但是进入《人》系列和《我们》系列,这一象征隐喻手法的使用便不再生硬和勉强,而是显得收放自如、得心应手。尽管那些衣着时髦光鲜、充满动感与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占据了画面构图的中心位置,但人依然如物一般抽象,物也依然如人一般具体。人与物在欣赏者视觉心理中的这种相互置换,同时也是在画家精心安排的、穿插着时而如薄雾轻烟,时而如行云流水般的白色漂浮物的图像空间中完成的。这白色的漂浮物是郑强近期作品中极其耐人寻味的一个符号能指,它切割画面空间,令其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它遮蔽或虚化人物的颜面和肢体,使其若隐若现,亦虚亦实。它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正是这一说不清、道不明的符号能指,不仅令作品的绘画性大为丰富,使画面好看,可视性增强,更令郑强的现代都市水墨“镜像”意境升华,意蕴丰富。恰如《红楼梦》中那“出自太虚元境”,“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的“风月宝鉴”所提示的人生哲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郑强的现代都市水墨“镜像”所能带给现代人的启示,不用说应该也是足以发人深省的,至此郑强已成功地将水墨性绘画的绘画性与观念性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郑强以十年之功磨就了他的现代都市水墨之镜。以“磨镜”来比喻郑强的现代水墨画创作历程,不只是因为郑强作品的精神隐喻性质和其对无节制的物欲与工具理性的审视批判。也因为“磨镜”是细致的手艺活,它能贴切体现十年来郑强在寻找自己独特的、包括笔墨技巧在内的水墨画艺术语言的艰难摸索中的琢磨推敲功夫和实践创新精神。笔墨问题是水墨画艺术表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画悠久而丰富的笔墨传统,既是现代水墨艺术创新的资源,也是它的桎梏。尽管在郑强看来独尊笔墨乃水墨画的顽疾,作为文人画笔墨基础的书法正在慢慢淡出现代社会,而当代中国水墨画的笔墨要建立在什么之上,他不知道。(见画家笔记《画室自语》)但事实却是,这十年的“磨镜”功夫,郑强将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笔墨的创新实践之上。从《静观》系列、《新编穴位图谱》系列到《人》系列和《我们》系列,郑强的笔墨技巧日渐丰富完善,也越来越个性化。如果说较早的《静观》系列和《新编穴位图谱》系列中,人和物的混杂编排一目了然,略显生硬的话,就笔墨而言也同样如此。类似“拼贴”的图像结构方法,限制了笔墨技巧的发挥,或说是观念性掩盖了水墨性。而到了近期的《人》系列和《我们》系列,郑强的现代都市水墨“镜像”则不仅意境升华,笔墨也极大地丰富起来,白色漂浮物赋予了艺术家极大的表现自由,让他有可能把淡墨和淡染色技巧发挥到极致。我们在郑强的作品中又看到了只有在关良的一些作品中才能欣赏到的那种如白银一般质地的淡墨,与关良的淡墨线条不同的是,郑强作品中的淡墨形态飘逸生动,如影随形;它们和画面中其他各种淡色的水墨晕染一起构成奇妙的乐章,形成“月笼寒水烟笼沙”一般的神秘空灵氛围。郑强作品中圆润飘逸的淡墨又与其极具写实功力且极富动感的人物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令笔墨的描写性与表现性相得益彰。淡墨和淡染色技巧独具特色的创造性发挥是郑强对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新贡献。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艺术源于表达的渴望。我画画,因为我有话要对自己说,对我的同类说。
我审视周遭的生命。这些画,就是他们在我的眼中形成的镜像。美丽、物质化、欲望、脆弱和短暂,是我看到的生命的关键词。
我在做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用我的作品来纪录和证实我的存在,精神和肉体同时地存在。
我认真地做这一件事情,用一生的时间。至于结果,我不去追究。 (郑 强)
如果生命是一条长河,我们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对于这条河,我们有太多的好奇:比如,为什么它是弯曲而不是笔直的?为什么它时而充满了芬芳,时而又散发着腐臭?我看到无节制的物欲对人造成的伤害,我关注都市人生存状态和他们的内心感受,并把这一切描绘成可视的图景。在画中有我自己,因为我不能把水和河流截然分开。我试图画出这一条匆忙流过的生命之河。
用艺术语言,来描述或询问现实世界,是当代艺术存在的理由。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当代人的内心感受,是我的绘画存在的理由。
我多年来一直关注、表现都市人物,笔下的人物时髦而年轻,形象美艳,常漂浮在若隐若现亦古亦今的情景之中。虚无般的烟霾在四周弥漫和扩散,侵蚀消解着她们的美丽。在《我们》的系列中,我把手作为反复刻画的对象,是在赞美创造,还是鞭笞夺取?在我的画中,人们在无限的欲望里沉浮,挥霍蒸发掉自己的一切,也许这正是对生命的注解。
日久生情。当你的幸福与失落,生活和岁月都与这座城市相连的时候,你已经是它的一份子。有时感到它是伸手可得的近,有时又是不可触及的远。由此我获得恰好审视这座城市的距离。按照自己的体验,为这座城市画像,为当代都市人画像,这便是我热衷都市题材的由来。(郑 强《画室独语》)
延伸阅读·评论
郑强的绘画手法自然而流畅,造型精准而又表现轻松。层次极为丰富的淡墨和浓墨重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都显示出郑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深厚的绘画功底。
郑强的作品不乏文人气质,对于现实的批判显得温文尔雅。同以前的作品比,近作更含蓄更优雅。在作品优美的外表下,隐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这些既有现代风格又不失典雅的作品,是现代中国人物画的优秀代表之一。
经过长期苦心钻研,郑强自创出一套独特的绘画技法,仿冒他的作品极为困难,从而打消了收藏家的某些顾虑和担心。
(王 泊《郑强近作解读》)
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郑强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符号编码来建构他的都市水墨“镜像”—有如曹雪芹《红楼梦》中那有深刻人生寓意的“风月宝鉴”般的现代人生“镜像”。郑强或许仅仅只是凭借他艺术家的直觉,感悟到这是符号编码体现消费社会的运行机制,像鲍德里亚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进入的是一个通过符号编码而复制出来的世界,世界与符号的边界不再存在,这是一种“超真实”的世界,符号吸收现实的世界,这种吸收最后将人也变成了媒介,变成了符号—物。(参见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8页)早在1997年在上海展出的那件作品中,郑强即已将人和物都作为符号编码同样对待,此后十年,郑强的现代水墨画创作大致经历了《静观》系列(2000年)、《新编穴位图谱》系列(2003年)、近期的《人》系列(2005年)(《匆匆行走的人》、《漂浮的人》、《微笑的女人》、《宽衣的人》、《低头的人》、《回头的人》⋯⋯)和《我们》系列(2006年)等几个创作阶段。在这些不同阶段的作品中画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人和物混杂编排,各种时尚的、青春美艳的面孔和人形被形形色色的建筑物、现代交通工具和交通标志、电器和电子元件以及其他一些象征现代都市生活的符号编码所包围、裹挟。
在较早的借用中国民间版画针灸图谱的《静观》系列和《新编穴位图谱》系列中,为了摒除流行水墨画中所通常使用的优美抒情和煽情格调,强调作品的精神隐喻性质和拓展水墨性绘画的观念性维度,郑强有意强化了这种独特的结构画面的手法,人和物的混杂编排尤其一目了然,因而也略显生硬。但是进入《人》系列和《我们》系列,这一象征隐喻手法的使用便不再生硬和勉强,而是显得收放自如、得心应手。尽管那些衣着时髦光鲜、充满动感与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占据了画面构图的中心位置,但人依然如物一般抽象,物也依然如人一般具体。人与物在欣赏者视觉心理中的这种相互置换,同时也是在画家精心安排的、穿插着时而如薄雾轻烟,时而如行云流水般的白色漂浮物的图像空间中完成的。这白色的漂浮物是郑强近期作品中极其耐人寻味的一个符号能指,它切割画面空间,令其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它遮蔽或虚化人物的颜面和肢体,使其若隐若现,亦虚亦实。它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正是这一说不清、道不明的符号能指,不仅令作品的绘画性大为丰富,使画面好看,可视性增强,更令郑强的现代都市水墨“镜像”意境升华,意蕴丰富。恰如《红楼梦》中那“出自太虚元境”,“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的“风月宝鉴”所提示的人生哲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郑强的现代都市水墨“镜像”所能带给现代人的启示,不用说应该也是足以发人深省的,至此郑强已成功地将水墨性绘画的绘画性与观念性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郑强以十年之功磨就了他的现代都市水墨之镜。以“磨镜”来比喻郑强的现代水墨画创作历程,不只是因为郑强作品的精神隐喻性质和其对无节制的物欲与工具理性的审视批判。也因为“磨镜”是细致的手艺活,它能贴切体现十年来郑强在寻找自己独特的、包括笔墨技巧在内的水墨画艺术语言的艰难摸索中的琢磨推敲功夫和实践创新精神。笔墨问题是水墨画艺术表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画悠久而丰富的笔墨传统,既是现代水墨艺术创新的资源,也是它的桎梏。尽管在郑强看来独尊笔墨乃水墨画的顽疾,作为文人画笔墨基础的书法正在慢慢淡出现代社会,而当代中国水墨画的笔墨要建立在什么之上,他不知道。(见画家笔记《画室自语》)但事实却是,这十年的“磨镜”功夫,郑强将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笔墨的创新实践之上。从《静观》系列、《新编穴位图谱》系列到《人》系列和《我们》系列,郑强的笔墨技巧日渐丰富完善,也越来越个性化。如果说较早的《静观》系列和《新编穴位图谱》系列中,人和物的混杂编排一目了然,略显生硬的话,就笔墨而言也同样如此。类似“拼贴”的图像结构方法,限制了笔墨技巧的发挥,或说是观念性掩盖了水墨性。而到了近期的《人》系列和《我们》系列,郑强的现代都市水墨“镜像”则不仅意境升华,笔墨也极大地丰富起来,白色漂浮物赋予了艺术家极大的表现自由,让他有可能把淡墨和淡染色技巧发挥到极致。我们在郑强的作品中又看到了只有在关良的一些作品中才能欣赏到的那种如白银一般质地的淡墨,与关良的淡墨线条不同的是,郑强作品中的淡墨形态飘逸生动,如影随形;它们和画面中其他各种淡色的水墨晕染一起构成奇妙的乐章,形成“月笼寒水烟笼沙”一般的神秘空灵氛围。郑强作品中圆润飘逸的淡墨又与其极具写实功力且极富动感的人物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令笔墨的描写性与表现性相得益彰。淡墨和淡染色技巧独具特色的创造性发挥是郑强对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新贡献。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艺术源于表达的渴望。我画画,因为我有话要对自己说,对我的同类说。
我审视周遭的生命。这些画,就是他们在我的眼中形成的镜像。美丽、物质化、欲望、脆弱和短暂,是我看到的生命的关键词。
我在做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用我的作品来纪录和证实我的存在,精神和肉体同时地存在。
我认真地做这一件事情,用一生的时间。至于结果,我不去追究。 (郑 强)
如果生命是一条长河,我们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对于这条河,我们有太多的好奇:比如,为什么它是弯曲而不是笔直的?为什么它时而充满了芬芳,时而又散发着腐臭?我看到无节制的物欲对人造成的伤害,我关注都市人生存状态和他们的内心感受,并把这一切描绘成可视的图景。在画中有我自己,因为我不能把水和河流截然分开。我试图画出这一条匆忙流过的生命之河。
用艺术语言,来描述或询问现实世界,是当代艺术存在的理由。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当代人的内心感受,是我的绘画存在的理由。
我多年来一直关注、表现都市人物,笔下的人物时髦而年轻,形象美艳,常漂浮在若隐若现亦古亦今的情景之中。虚无般的烟霾在四周弥漫和扩散,侵蚀消解着她们的美丽。在《我们》的系列中,我把手作为反复刻画的对象,是在赞美创造,还是鞭笞夺取?在我的画中,人们在无限的欲望里沉浮,挥霍蒸发掉自己的一切,也许这正是对生命的注解。
日久生情。当你的幸福与失落,生活和岁月都与这座城市相连的时候,你已经是它的一份子。有时感到它是伸手可得的近,有时又是不可触及的远。由此我获得恰好审视这座城市的距离。按照自己的体验,为这座城市画像,为当代都市人画像,这便是我热衷都市题材的由来。(郑 强《画室独语》)
延伸阅读·评论
郑强的绘画手法自然而流畅,造型精准而又表现轻松。层次极为丰富的淡墨和浓墨重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都显示出郑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深厚的绘画功底。
郑强的作品不乏文人气质,对于现实的批判显得温文尔雅。同以前的作品比,近作更含蓄更优雅。在作品优美的外表下,隐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这些既有现代风格又不失典雅的作品,是现代中国人物画的优秀代表之一。
经过长期苦心钻研,郑强自创出一套独特的绘画技法,仿冒他的作品极为困难,从而打消了收藏家的某些顾虑和担心。
(王 泊《郑强近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