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言志”说的发展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早就出现揭示文学本质特征的论说,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从“诗言志”到“诗缘事”“诗缘情”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这个过程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中国古人对于文学的认识。
  【关键词】:诗言志;抒情言志;诗缘事;诗缘情
  一、先秦时期的“诗言志”说
  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最早触及这一点的,是出自《尚书尧典》的“诗言志”说,它的原文是这样的:
  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诗言志”说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或更早时期人们对诗歌本质的看法。先秦时期,就有不少典籍中出现类似的说法,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诗以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道志”(庄子天下篇);“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校篇)等。“诗言志”的“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闻一多曾考证说:“志有三个意义:记忆;记录;怀抱”。显然,“诗言志”的“志”,主要应该指“怀抱”。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联系先秦时期普遍强调诗的政治教化功能的事实,把“诗言志”解释为“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他在解释《 礼记·擅弓》中“子盗言子之志公乎”一句时,把“志“注为“志,意也。”我们认为,此注是比较符合原意的。因为“志”确实与“意”的含义相通,可作意图、意愿、志意解。 因此,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干脆把《尚书·尧典》中舜对夔讲的“诗言志” 写成“诗言意”。我们再从孟子所说的“不以辞害志”和“以意逆志”两句诗论来看,“志” 也是指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创作意图和指导思想。不管是“怀抱“、“志向”,还是“志意” 、 “意”都侧重在理性方面,而且这些词都是相通的,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因此,就“志”的实际含义和诸家解释看,“诗言志”说中的“志”是不包括情感因素在内的。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风气盛行起来。这里的“诗”指的是《诗经》。当时的诸侯、卿大夫在一些政治外交活动中,常常“赋”《诗》来表达思想情感,或表示礼节,进行应酬,或借以委婉批评对方不当之处。由此可见,春秋时期“诗”已经成为贵族阶层拥有的文化资源了,言说者和接受者能够通过用“诗”很好的交流。诗歌在西周到春秋贵族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官方教育系统中传授诗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礼仪制度能够顺利进行,因为诗与乐、舞相连,是礼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同时也包含着道德的、政治的目的。所以“诗言志”中的“志”又是与“礼”是分不开的,也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而把诗歌中表达情感的一面被淡化、压抑。这其实是符合当时诗歌创作的实际。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为经济政治服务的,必然要承担起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定功能。就先秦时代来看,“诗言志“的“志”是指与政治、教化密切相关的志向、怀抱,属于理性的范畴。
  二、《毛诗序》“抒情言志”说
  《毛诗序》是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诗歌专论。它首先注意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情感因素,并且明确地将情与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去论述产生诗歌的动因,提出了抒情言志的新观念,对中国传统的情志合一观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序》文一开始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就不仅是承传了先秦以来所认识到的诗歌是心志、怀抱等理性表现,而且阐明了理性表现要靠情感的萌动。固然心志用语言表现出来就是诗,但语言表现则须情动,而且只是语言还不足以成为《诗经》中辞、乐、舞合一的风、雅、颂的诗,还须情感更强烈的嗟叹 、 长歌、手舞足蹈。所以《序》文接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进一步指出了诗歌在情感的强烈抒发过程中所创造的审美属性,以及由艺术美而引起的巨大感染力。
  三、班固“诗缘事”说
  “诗缘事”说是班固提出来的,《汉书艺文志》说: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而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论其志,盖以别贤不屑而观盛衰焉。……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诗缘事”这一理论是在汉乐府创作发展、对诗的认识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产生的。汉代崇尚周礼,采诗制乐成为政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班固在汉代试教流行最广的气氛下和汉代乐府诗大量创作的实践中,对乐府诗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提出了“诗缘事”说,奠定了我国古代叙事诗的理论基础。和汉代以前的诗歌相比,乐府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叙事性。汉乐府诗歌148首,其中将近一半诗是叙事诗,表现现实情况,反映人民意愿。如《东门行》、《战城南》、《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等。显而易见,“缘事“的乐府诗表现出客观社会的鲜明倾向。其特定的含义无疑是“缘时事而发”。班固以不偏离诗教的时代思潮,又兼顾乐府诗反映现实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在传统“讽谏”说的基础上提出“缘事”说,必然系于政治和社会兴衰。这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有些讽喻之义的引申了,新的乐府精神就与传统的风雅精神相接轨。
  四、魏晋“诗缘情”说
  两汉之后,魏晋时期,不同于正统儒学的思想,即玄学兴盛活跃,文学开始走向鲁迅所说的“自觉时代”。这时期的文学突出强调情感表达,中国传统的情志合一的文学本质观发生了“情”与“志”的分离。文学抒发情感不再受其它限制,而走向个性化的自由抒发。陆机在《文赋》中关于“诗缘情”的论述是: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着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辈匹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从《文赋》行文来看,陆机并非有意在“言志”之外另立一个“缘情”的理论,也无意取代“言志”理论。在陆机看来,诗与赋的主要区别即在于“缘情”和“体物”。也就是说诗的特点在于抒情,赋得特点在于描写事物。诗是抒发人的内心情感的,感情的深微纤细,决定了诗用以表达的文辞要绮丽精细。赋是描写外在事物的。外物的广博,决定了赋用以表达的文辞要清明朗爽。
  陆机的“诗缘情”超越了传统对“情”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从先秦时期就强带集体,个人情感一直被压抑,“发乎情,止乎礼”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陆机提出“诗缘情”则抛弃了这种理性规范,《文赋》中除了最后一段谈“兹文之为用”,时讲到“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外,全赋并未涉及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的内容,所以在陆机看来文学创作中的情是比较自由的。
  参考文献:
  [1]喻守国.魏晋以前诗歌本质论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
  [2]樊德三.中國古代文学本质论[J].盐城师专学报,1991(1).
  作者简介:宋丹丹(1992—),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青春。我们心里都装着一个美好的自己,不是吗?  丁香花开的季节,春意盎然,万物圆梦了!  (一)最熟悉,最亲切  长长的主干道,两排国槐,隽秀挺拔,阳光透过浓浓的树荫洒下暖意,春光尚好,這应该是属于百年师大的气质。  踮脚远眺,哦不,用心聆听——匆匆的脚步声,轻快,弥漫的花香,嘴角不经意的上扬,神清气爽。又是一节思想畅游的课,沉醉不知归路。  (二)我们的考研自习室  怀旧的人,喜欢怀旧的教学楼。
期刊
【摘要】: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的內涵,从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中国画独特的外在形式——“笔墨”呈现和完成的。中国画笔墨语言作为中国画的外在“形式”与它的内在“内容”的概念变得日益难分。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浅谈  一、中国画笔墨的发展  中国画是以笔墨为中心的,换言之,没有笔墨便没有传统的中国
期刊
【摘要】:嗓音保健对每一位歌唱者都非常重要,了解嗓音保护常识和保护好自己的嗓音对歌唱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从良好的声乐学習习惯、良好的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论述,希望歌唱者每次在歌唱时都有好的声音表现。  【关键词】:歌唱;嗓音保健;科学用嗓  歌唱活动是以人体自身为乐器的。因此,嗓音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歌唱的质量与寿命。下面我们就仅从嗓音保健的重要性、重要方法、重要基础、重要环节等方面
期刊
【摘要】:钢琴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不仅要求表演者具有深厚的钢琴演奏功底,同时还要求演奏者对于所演奏的作品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钢琴表演本质意义是演奏者将所演奏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演奏者既要服从与作品本身演奏又要融入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本文通过对钢琴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其创作本质的认识和在钢琴表演艺术中所存在的心理因素的表现和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演奏者在演奏过程
期刊
【摘要】:民族声乐唱法是我国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延长的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韵味。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就对民族声乐长发中的审美特征以及标准进行了品鉴,希望对相关歌曲演唱人员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民族声乐唱法;韵味;审美准则;  一、引言  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传统音乐当中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其是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现代文化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
期刊
【摘要】:人们在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在满足于简单的歌唱形式,而是越来越追求更加具有难度的歌曲表现手法。因此,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出现了一批歌手,他们利用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来演绎中国的传统歌曲,最终表演出来的效果十分的显著,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以这个方面为切入点,对声乐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会贯通进行了阐述,希望对相关歌唱人员能够起到一定
期刊
【摘要】:视知觉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特征以及性质的客观感受。视知觉的感知是一个过程,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它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不像一台数码相机一样将看到的东西全都复制下来,而是要求我们对看到的东西进行全方位的掌控。而儿童绘画的魅力主要是在于儿童的作品能够将事物原有的生命力表现出来,靠对事物的灵敏力对感性进行捕捉。  【关键词】:视觉思维;视觉元素;儿童绘画  “视觉思维”是怎么被人们提出的?在20世纪,
期刊
“幸福”——  两个多么赫然、醒目  而又诱人神魂的大字  她几乎珍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她是神秘的  以至于有的人  终生都难以揭开她的面纱  目睹她的芳容  她是年轻人的一个永久的好梦  她是老年人的一个间断的话题  女人因她而泪水涟涟  男人因她而苦斗终生  农夫因她起早貪黑  小鸟因她魂断天涯  幸福是具象有形無形梦幻而又相似的  不幸则是噩梦  千奇百怪,各有各的不幸  有的富人没有逐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此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点。我们时常会将民族文化的元素应用到各种设计中,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标志设计部分,也会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将一些民族元素应用到设计当中。但是在整个企业形象设计中,字体部分的设计却极少去使用民族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如何将民族元素应用到企业形象設计中并与字体设计相融合,是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不仅要将民族元素与字体
期刊
【摘要】:根据前人经验,学习山水画必从树法学起,尽管各家树法运用了不同的笔墨技巧,但可以从历代课徒稿里总结出一个共同的树理--“树分四岐”。“树分四岐”该画理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因,并且这一成因对于我们学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徒稿;树法;树分四岐  一、“树分四岐”的含义  “树分四岐”出自清代画家王概增编的《芥子园画谱》,“四岐者即画家所谓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也,然不曰面而曰岐者,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