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这样建议:“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关于作文的考查内容也要求“有创新”,可见创新对作文的重要性。必须指出的是,人们对创新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在教育领域讲创新,更多的是指创造力,它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形式。是否有创新是衡量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对创新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师自身缺乏创新素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的做法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比如,学生作文写不出来,逼着学生写,硬性规定多少分钟内完成。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老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老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又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搞“一言堂”,自己讲这篇作文好就好,那篇差就差;一篇作文中这里好就好,那里差就差。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即使有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也不鼓励,不认同,学生头脑中刚冒出的一点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这样熄灭了。可以想象,自己本身没有创造力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具有创造力,无异于纸上谈兵,缘木求鱼。
要使学生作文有创新,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可以采取“先放后收”的办法,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写“放胆文”。采取“先写后导”的方法,讲评作文时,创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自己只在关键处表态。
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的老师认为,创造力是天才和伟人所独有的,在作文上不要轻易去创新。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应该是所有人都共同具有的一种能力品质。有人将创造力由高到低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高级创造力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探索产生的非凡创造,在某一领域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高级创造力的人数量极少。中级创造力是指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初级创造力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在写作方面,具有后两种创造力的学生人数占绝大多数。因此,老师对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创新不能期望太高,那样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发现学生的作文有一处闪光点,哪怕是跟他自己以前的作文比较而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我们都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对创新要量力而行,如果实力不够盲目创新就会弄巧成拙,反受其害。但是,也要克服那种虽有实力为求保险不敢创新的怯懦心理。
三、 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比如,结构上的形式有: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等;在文体上的形式有:日记、书信、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电视栏目等。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本来,形式的新颖是相对而言的,像结构上的各种形式早就不新鲜了。至于文体上的形式因为写的人少而显得较为新颖,如果叫大家一窝蜂都去写,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我把《语文月刊》上2003、2004、2005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创新文体做了统计,结果显示:在文体方面创新的作文,2003年10篇,2004年6篇,2005年4篇,创新文体明显呈递减趋势。这是一种好现象。
只强调形式上的创新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有的文章的主题,根本不适合选择所谓创新文体的。况且,要写创新文体,就要熟悉那种文体,要做到写啥像啥。有的学生由于笔力不够,依葫芦画瓢,加之内容空虚,结果写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企图用新颖的形式来掩盖内容上的缺陷十有八九要失败。
要做到内容上的创新非投机取巧所能奏效,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深思熟虑。比如要做到材料创新,首先就要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去听,去看,去体验,去采集。多接触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问题,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百姓的热门话题,多采集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材料,然后分析思索,积累贮存。
四、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思维
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文,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作文要创新,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只强调语言美,教学生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而对看不见的思维却无意去培养。致使有的学生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整篇文章结构混乱,选材失当,立意模糊。
其实,一篇作文有无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是否创新。因为作文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可小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介绍我平时做的三种方法:
1.“一题多做”法。通过对同一命题从不同的角度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文体练习写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如对话题“圆像什么”要求学生分别写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一下圆的特征和应用等;以圆作为某种象征,写一篇优美的散文;写一篇讽刺性很强的记叙文,刻画一个圆滑者的形象等。
2.反弹琵琶法。作文时朝着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这种逆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而是积极地否定旧说,扬弃陋识,具有深刻的批判性。我常教学生对一些成语、格言进行逆向思考,然后作文,效果很好,如《红颜真的薄命吗?》《读书百篇,其义不现》《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单看标题,就耳目一新。
3.写想象作文。这也是训练学生作文创新的好方法。
以上是中学作文教学时在指导思想上、写作方法上、讲评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以唤起同行的注意,权且抛砖引玉。
(雷精华,广东省汕尾市林伟华中学)
一、老师自身缺乏创新素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的做法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比如,学生作文写不出来,逼着学生写,硬性规定多少分钟内完成。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老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老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又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搞“一言堂”,自己讲这篇作文好就好,那篇差就差;一篇作文中这里好就好,那里差就差。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即使有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也不鼓励,不认同,学生头脑中刚冒出的一点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这样熄灭了。可以想象,自己本身没有创造力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具有创造力,无异于纸上谈兵,缘木求鱼。
要使学生作文有创新,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可以采取“先放后收”的办法,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写“放胆文”。采取“先写后导”的方法,讲评作文时,创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自己只在关键处表态。
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的老师认为,创造力是天才和伟人所独有的,在作文上不要轻易去创新。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应该是所有人都共同具有的一种能力品质。有人将创造力由高到低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高级创造力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探索产生的非凡创造,在某一领域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高级创造力的人数量极少。中级创造力是指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初级创造力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在写作方面,具有后两种创造力的学生人数占绝大多数。因此,老师对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创新不能期望太高,那样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发现学生的作文有一处闪光点,哪怕是跟他自己以前的作文比较而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我们都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对创新要量力而行,如果实力不够盲目创新就会弄巧成拙,反受其害。但是,也要克服那种虽有实力为求保险不敢创新的怯懦心理。
三、 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比如,结构上的形式有: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等;在文体上的形式有:日记、书信、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电视栏目等。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本来,形式的新颖是相对而言的,像结构上的各种形式早就不新鲜了。至于文体上的形式因为写的人少而显得较为新颖,如果叫大家一窝蜂都去写,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我把《语文月刊》上2003、2004、2005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创新文体做了统计,结果显示:在文体方面创新的作文,2003年10篇,2004年6篇,2005年4篇,创新文体明显呈递减趋势。这是一种好现象。
只强调形式上的创新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有的文章的主题,根本不适合选择所谓创新文体的。况且,要写创新文体,就要熟悉那种文体,要做到写啥像啥。有的学生由于笔力不够,依葫芦画瓢,加之内容空虚,结果写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企图用新颖的形式来掩盖内容上的缺陷十有八九要失败。
要做到内容上的创新非投机取巧所能奏效,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深思熟虑。比如要做到材料创新,首先就要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去听,去看,去体验,去采集。多接触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问题,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百姓的热门话题,多采集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材料,然后分析思索,积累贮存。
四、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思维
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文,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作文要创新,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只强调语言美,教学生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而对看不见的思维却无意去培养。致使有的学生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整篇文章结构混乱,选材失当,立意模糊。
其实,一篇作文有无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是否创新。因为作文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可小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介绍我平时做的三种方法:
1.“一题多做”法。通过对同一命题从不同的角度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文体练习写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如对话题“圆像什么”要求学生分别写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一下圆的特征和应用等;以圆作为某种象征,写一篇优美的散文;写一篇讽刺性很强的记叙文,刻画一个圆滑者的形象等。
2.反弹琵琶法。作文时朝着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这种逆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而是积极地否定旧说,扬弃陋识,具有深刻的批判性。我常教学生对一些成语、格言进行逆向思考,然后作文,效果很好,如《红颜真的薄命吗?》《读书百篇,其义不现》《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单看标题,就耳目一新。
3.写想象作文。这也是训练学生作文创新的好方法。
以上是中学作文教学时在指导思想上、写作方法上、讲评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以唤起同行的注意,权且抛砖引玉。
(雷精华,广东省汕尾市林伟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