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 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 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 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 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 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 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 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 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作者单位:辽阳市第七中学小学部 辽宁辽阳)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 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 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 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 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 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 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 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作者单位:辽阳市第七中学小学部 辽宁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