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语文教师也开始回顾性分析自己的教学。他们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陷入了某个尴尬境地,不少高校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当前高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语文 专业知识 自我发展 解决方法
1.前言
近年来,在高校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高校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应该认真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吸收到更丰富的专业知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得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去努力。那么,什么是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经过根据不同的理论分析,整合各种资料说明:教师要具有清楚且确定不移的专业思想,连续不断地采纳和吸收新的知识,使语文专业得到发展开拓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自身专业水平,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语文专业教学[1]。教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实际履行者,高校语文教师在专业领域的发展,不仅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否得到良好发展紧密关联。作为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原来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领下,认真学习并吸收每一堂课的语文知识。惟其如此,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积极关注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校语文生存状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2.1课程边缘化造成教师自我评价与专业发展的消极心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所需人才越来越具体化,人们根据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与要求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导致了以提高人的内在品质为目标的高校语文被边缘化的情况发生。其主要体现在:
(1)教学目标不明确。高校语文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坚持语文学科固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把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手段来达到提高人的语言基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目的?这在一些高校语文教师中是含混不清的。教学目标定位的不明确,造成了一些高校对语文学科的教育不够重视,开设课时量不够,遇到其他学科需要大量课时的状况时,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这一专业课程。与此同时,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不少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仍延续陈旧、单一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不重视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不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的问题,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来上课,这就不可避免地使课堂氛围枯燥而乏味,导致学生对高校语文课缺乏兴趣,因为学生只是一味消极、低落、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3)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高校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语文教学效果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评价体系对于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价体系不仅影响着高校语文教学的活动方向,也是检查专业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重要手段[2]。高校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估重点主要是考核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已经理解并能加以运用教学知识。但是,从评估的结果可以看出,较多学生对一个学期所教授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等专业等并无明显进步。
(4)学科边缘化的影响。从客观的规律上说,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授课的专业知识有着清醒的认知,用积极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授课和研究语文专业知识。然而,长久以来,高校语文学科一直处于一个被重视又被忽略的状态,致使不少教师不再能肯定其价值,反而对自身专业产生了迷茫感。高校语文学科的边缘化,不但影响了大学生健康道德品质的发展,也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2.2学科身份缺失产生焦虑感
随着新世纪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的创建和发展是高校得以不断成长的基础,为了使学科能健康快速地发展,高校应积极、主动的为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提高和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在高校里,每位教师都应该有属于自己学科的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研究方向,而教师的研究以及教学能否受到大家关注,与其所处的学科位置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虽然高校语文有着明显的独立自主性,却无法得到相关的学科归属。大多数语文教师有一定的研究目标和方向,但通常无法和学科范围中的学术交流平台相连接。在浓郁的学科建立气氛中,语文教师所处的地位较为尴尬,他们没有办法明确自身在学科中所处的身份位置,从而导致语文教师在学科建设中形成边缘人,无法参与其中,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情绪。没有学科归属地的语文教师很难争取到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也无法取得评价体系承认的宣传研究成果的信息平台[3]。在获得评审评价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常常感到非常焦虑及挫败,以致感到身心疲惫,对自身专业出现疏离的反应。而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有些教师甚至被动地接受外界对其设立的评价规范,以求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造成了研究与教学形成较为严重的分离状况。
2.3专业目标发展与素质准备的错位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与其岗位的需求并不匹配。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大多数教师所学的知识与其语文授课的要求产生了错位现象,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专业的发展。高校语文教师就业就职培训,理应能促使教师较快地融入工作角色当中,但因现在就业前的培训还存在较多的弊端,从而使得就业前的教育和就业时的工作要求产生了差距[4]。比如时间不充裕,导致即将就职的语文教师无法掌握好相关必备的知识和学习的本领;课堂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如今高校的语文教学大多是以讲座的形式授课,老师们提供的专业知识普遍缺乏创新和深度。对上岗不久的高校语文教师进行分析,发现不少语文教师无法吸收到职业训练的专业知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也相当薄弱。虽然有的教师经过课程教学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相符的经验,代价是付出了,却始终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3.解决高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考
要想有效解决好高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既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高校语文教师自身自觉保持和发扬自我完善与自我促进的精神。
3.1强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主要指的是教师自身对某一专业的从前和如今成长形态的意识,以及对将来专业发展计划的意识。那些自我意识要求严格的人,通常都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对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研究方向和专业成长状态等等,都能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并能在此基础上确立自我的专业发展方向,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计划,同时对实施计划会形成的结果有所醒悟[5]。在当今社会的生活环境中,高校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地加强自我训练,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开发个人潜能,增强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这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2牢固树立专业发展理想
专业理想是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前进动力。在实施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自身对语文学科那种消极、抵制的心态,要化被动为主动,千方百计地将自身的工作状态转变为积极发展的状态。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完美的品行是高校语文教育的理想目标,而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的主导者,更应向这一理想目标努力前进,以崇高的价值观,将高校语文教育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3.3确立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意识
从制度体系方面看,当前高校语文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科,但在具体实践方面,却有着非常清楚的学科性质。当前,高校语文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在课程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自我调节的意识,采取积极对策改善客观环境,要有创造自我专业发展所需条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加强各院校语文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开展团队合作,努力做到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和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
3.4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
高校语文学科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是现实社会的需求,也是有效提高人们人文素养的需要。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高校语文学科的建设纳入高校的专业建设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语文课程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目标已逐渐提高,各高校对新入职的语文教师的学历要求也有相应提升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培养语文教师的后备军,结束高校语文学科不受重视的局面,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语文教师的职业境界。
4.结束语
总之,在实施高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牢固确立语文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切实把学生当作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要采取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为了彰显高校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高效语文教师之间还需要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加强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促进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语文教学的质量,凸显高校语文这一学科在高校基础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蒙敏.大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必要性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7):136.
[2]王新惠.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J].中国大学教学,2012(04):55-57.
[3]张学知.基于写作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整体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7):100-102.
[4]赵玲玲.《大学语文》与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2):111-114
[5]邹晓薇、王淼.高职大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05):83-84.
关键词:高校语文 专业知识 自我发展 解决方法
1.前言
近年来,在高校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高校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应该认真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吸收到更丰富的专业知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得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去努力。那么,什么是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经过根据不同的理论分析,整合各种资料说明:教师要具有清楚且确定不移的专业思想,连续不断地采纳和吸收新的知识,使语文专业得到发展开拓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自身专业水平,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语文专业教学[1]。教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实际履行者,高校语文教师在专业领域的发展,不仅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否得到良好发展紧密关联。作为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原来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领下,认真学习并吸收每一堂课的语文知识。惟其如此,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积极关注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校语文生存状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2.1课程边缘化造成教师自我评价与专业发展的消极心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所需人才越来越具体化,人们根据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与要求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导致了以提高人的内在品质为目标的高校语文被边缘化的情况发生。其主要体现在:
(1)教学目标不明确。高校语文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坚持语文学科固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把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手段来达到提高人的语言基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目的?这在一些高校语文教师中是含混不清的。教学目标定位的不明确,造成了一些高校对语文学科的教育不够重视,开设课时量不够,遇到其他学科需要大量课时的状况时,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这一专业课程。与此同时,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不少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仍延续陈旧、单一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不重视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不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的问题,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来上课,这就不可避免地使课堂氛围枯燥而乏味,导致学生对高校语文课缺乏兴趣,因为学生只是一味消极、低落、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3)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高校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语文教学效果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评价体系对于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价体系不仅影响着高校语文教学的活动方向,也是检查专业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重要手段[2]。高校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估重点主要是考核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已经理解并能加以运用教学知识。但是,从评估的结果可以看出,较多学生对一个学期所教授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等专业等并无明显进步。
(4)学科边缘化的影响。从客观的规律上说,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授课的专业知识有着清醒的认知,用积极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授课和研究语文专业知识。然而,长久以来,高校语文学科一直处于一个被重视又被忽略的状态,致使不少教师不再能肯定其价值,反而对自身专业产生了迷茫感。高校语文学科的边缘化,不但影响了大学生健康道德品质的发展,也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2.2学科身份缺失产生焦虑感
随着新世纪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的创建和发展是高校得以不断成长的基础,为了使学科能健康快速地发展,高校应积极、主动的为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提高和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在高校里,每位教师都应该有属于自己学科的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研究方向,而教师的研究以及教学能否受到大家关注,与其所处的学科位置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虽然高校语文有着明显的独立自主性,却无法得到相关的学科归属。大多数语文教师有一定的研究目标和方向,但通常无法和学科范围中的学术交流平台相连接。在浓郁的学科建立气氛中,语文教师所处的地位较为尴尬,他们没有办法明确自身在学科中所处的身份位置,从而导致语文教师在学科建设中形成边缘人,无法参与其中,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情绪。没有学科归属地的语文教师很难争取到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也无法取得评价体系承认的宣传研究成果的信息平台[3]。在获得评审评价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常常感到非常焦虑及挫败,以致感到身心疲惫,对自身专业出现疏离的反应。而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有些教师甚至被动地接受外界对其设立的评价规范,以求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造成了研究与教学形成较为严重的分离状况。
2.3专业目标发展与素质准备的错位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与其岗位的需求并不匹配。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大多数教师所学的知识与其语文授课的要求产生了错位现象,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专业的发展。高校语文教师就业就职培训,理应能促使教师较快地融入工作角色当中,但因现在就业前的培训还存在较多的弊端,从而使得就业前的教育和就业时的工作要求产生了差距[4]。比如时间不充裕,导致即将就职的语文教师无法掌握好相关必备的知识和学习的本领;课堂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如今高校的语文教学大多是以讲座的形式授课,老师们提供的专业知识普遍缺乏创新和深度。对上岗不久的高校语文教师进行分析,发现不少语文教师无法吸收到职业训练的专业知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也相当薄弱。虽然有的教师经过课程教学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相符的经验,代价是付出了,却始终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3.解决高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考
要想有效解决好高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既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高校语文教师自身自觉保持和发扬自我完善与自我促进的精神。
3.1强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主要指的是教师自身对某一专业的从前和如今成长形态的意识,以及对将来专业发展计划的意识。那些自我意识要求严格的人,通常都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对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研究方向和专业成长状态等等,都能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并能在此基础上确立自我的专业发展方向,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计划,同时对实施计划会形成的结果有所醒悟[5]。在当今社会的生活环境中,高校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地加强自我训练,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开发个人潜能,增强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这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2牢固树立专业发展理想
专业理想是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前进动力。在实施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自身对语文学科那种消极、抵制的心态,要化被动为主动,千方百计地将自身的工作状态转变为积极发展的状态。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完美的品行是高校语文教育的理想目标,而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的主导者,更应向这一理想目标努力前进,以崇高的价值观,将高校语文教育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3.3确立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意识
从制度体系方面看,当前高校语文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科,但在具体实践方面,却有着非常清楚的学科性质。当前,高校语文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在课程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自我调节的意识,采取积极对策改善客观环境,要有创造自我专业发展所需条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加强各院校语文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开展团队合作,努力做到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和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
3.4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
高校语文学科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是现实社会的需求,也是有效提高人们人文素养的需要。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高校语文学科的建设纳入高校的专业建设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语文课程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目标已逐渐提高,各高校对新入职的语文教师的学历要求也有相应提升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培养语文教师的后备军,结束高校语文学科不受重视的局面,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语文教师的职业境界。
4.结束语
总之,在实施高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牢固确立语文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切实把学生当作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要采取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为了彰显高校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高效语文教师之间还需要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加强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促进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语文教学的质量,凸显高校语文这一学科在高校基础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蒙敏.大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必要性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7):136.
[2]王新惠.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J].中国大学教学,2012(04):55-57.
[3]张学知.基于写作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整体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7):100-102.
[4]赵玲玲.《大学语文》与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2):111-114
[5]邹晓薇、王淼.高职大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0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