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建、用、改、研”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xi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赋能学校现代化办学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体系重构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取向下弘扬立德树人主旋律、服务人本个性发展时代诉求的主渠道。“双减”政策的实施更进一步凸显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主阵地的基本定位,因此,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任务具有时代必然性、师生发展紧迫性。我们的思考是,“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更深层次改变学校教育方式?如何更深层次改变学校育人方式?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坚持教育供给侧改革,开展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的实践研究,在信息化智能化基础建设、教师应用培训、教育技术与资源支持、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确立了“以人为本,建、用、改、研”的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思路,从信息化寻找动能,推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师理念和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建—— 高起点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建队伍。组建校级信息中心,组建高水平专业服务队伍,负责网络维护与安全管理,解决教师的技术问题;定期开展白板应用、微课制作等专题培训,提升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建“新技术新课堂”团队,成为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的“领头雁”。
  建基础。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奠定物质基础。学校先后完成万兆核心,千兆到桌面,覆盖全校园的有线、无线高质量校园网。包括OA办公系统、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存储系统、IP电话系统和IP广播系统,以及集教师考勤、门禁和售饭于一体的校园一卡通系统,还有高清常态课录播系统、校园直播系统及覆盖全校的高清监控系统。建成创客空间、STEM课程中心和创新产品原型实验室,为师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建资源。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全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学校配备50T的网络存储设备,支持PC端和移动APP同时使用,实现教师间课程及资料的无障碍共享。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共享一节“好”课,每月上传两个以上教学资源,并与教师评价挂钩,促进教师“开源”优课。目前,包括录像课、微课、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校本课程等在内的资源达300G以上,资源目录清晰,日益充实完备。
  用—— 发挥信息化资源效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管理用。通过OA学校信息媒体发布与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无纸化办公和学校管理信息化。
  教学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大屏幕、电子班牌等开展国家公祭日教育、禁毒教育、文明就餐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大力推进“基于学科素养的生动思维课堂”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应用融入课堂,在“生动思维课堂评价量表”中增加权重。无论是展示课还是常态课,无论是备课、授课还是说课、评课,均注重发挥信息化教学功能,聚焦教学,精准分析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和学科社团中,从组织学生学习到成果展演,全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支撑服务,提高活动质量。
  安全用。覆盖全校无死角的高清监控系统,增强校园安全管理能力,降低校园安全风险。
  宣传用。利用信息媒体发布教育资源,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利用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发布学校工作的各类信息,使全体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举办过程中,通过媒体发布加强宣传动员,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引领学生享受文化的浸润和感染。
  改—— 改进和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学校尝试探索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使之成为教育教学和教师水平提高的新增长点。
  1.改变课程结构
  学校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开源硬件等先进技术,先后建设了产品研学、生物组培等多个特色实验室,形成了学校STEAM课程群,包括创客空间、机器人、3D创意设计、现代木作等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从而丰富和改变了学校课程结构体系。同时为保障学生对学校50多门“双向自主”校本选修课程选课高效便捷,学校进一步改进了校本课程选课系统,提高师生课程管理效益。
  2.改变研修方式
  使用“创先泰克”教育云和“高端备课”项目网络研修平台,改变教师研修方式。“创先泰克”使教师的备课、教研能够快捷地获得高质量资源,同时学校把教师的生动课堂示范课直播或上传到平台进行交流,提高研修效果。教师还可登录“高端备课”项目网络研修平台进行学习,请专家答疑指导,增强对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准确把握。
  3.改进课堂教学
  推动新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开设Pad班,尝试使用新媒体、新技术,实践新课程理念;邀请市区专家观摩指导平板教学示范课,校长与专家及全区高中数学教师一起交流,总结经验;开发种子创客图书馆、STEM课程中心资源,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实行开放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学校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变教学及教师评价方式,为打造“四有”教师队伍,发挥学生评价对教师成长的激励作用。学校组织教师开发网络评价系统,学生通过网络方式参与教师及其教学评价,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员工”。同时,教师还使用“雨课堂”,重视课前的诊断性评价和课上的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所起的反馈和调整作用。
  研—— 以科研为引领,为教育教学改革增添新动能
  学校着眼于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多项课题研究。
  一是基于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为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学校组建平板电脑实验班,同時开展“基于‘互联网’环境的高中平板教学设计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平板课教学设计示范课案例研究,初步总结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平板教学方法,并在区域内进行了交流推广。
  二是基于师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需要,开展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研究。学校充分利用创客图书馆和STEM研究中心的设施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师生创新素养,探索数字环境下课程整合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相继开展“数据探究理论下的普通高中STEM教育、创客教育研究”“创新产品原型实验室建设研究”,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师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挥了促进作用。   三是开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项目学习设计研究,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效性。创新时代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学校申报并开展了“基于项目的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实践研究”区级课题研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生活真实体验,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运用,丰富的过程性体验及充分的成果展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能,促进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
  2019年10月,学校申报并获批“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双百’示范行动”项目,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逐渐形成以“双百基地”引领学校教学发展特色。以人为本,返璞归真式的“智笔”,不仅改变了纸笔书写环境和师生教与学的习惯,还实现了学习数据即时统计,学生思维过程数據化、显性化,远程作业即时反馈的功能。从而有效地支持构建基于学科素养的生动思维智慧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经过一年多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如下教学模式。
  (1)前置学习,精准学情。教师通过“码点纸”把自己布置的前置学习资源包发送给学生,学生在“码点纸”上完成任务并上传到“智笔云教师端”。教师通过“智笔系统后台数据”反馈,获得学生在前置学习中的相关数据,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再次备课,为课堂教学精准起点打好基础,实现以学定教。
  (2)课中学习,精准展示。梳理前置:教师通过“智笔数字课堂”对学生前置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学生自己对已有的学习方法与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展示。学习新知: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通过“智笔数字课堂”电脑端软件与教室内白板相连,及时全面了解每位学生学习情况,为后阶段的展示评价环节提供完整信息;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根据前面了解到的学生完成信息,根据教学需求有目的地选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为其他学生提供思维碰撞与引领,实现深度学习。巩固练习:在课堂练习环节,通过“智笔”系统统计功能,对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学生自知学习效果。
  (3)课后作业,精准辅导。教师通过“智笔数字课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原始数据,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作业。同时教师通过“智笔云教师端”系统,实时掌握学生在家学习情况,为进一步对学生个性化精准指导提供了数据支撑。
  (4)基于数据,精准指导。教师利用“智笔数字课堂”对每位学生的多元数据积累、多种信息处理与数据计算,对学生的学习痕迹全方位记录,帮助学生精准地认识自己学习中的潜在问题并予以调整。
  面向未来,教育技术2.0时代学校的学习支持和服务将更加人本、智能、生态。从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上实现无边界、支持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学习方式上更加个性化灵活可变,从课程体系与学习资源供给上更需要多层次可选择、精准服务,从管理体系和社会联系上更加紧密顺畅、精准高效。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本,以发展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实现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为学校从内涵式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  北京市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改变了教学形式,对教研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苏州市吴江区信息技术区域教研以“OMO模式”(Online Merge Offline,OMO)积极探索教研活动的有效组织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跨时空、跨区域、跨学段的协同共研,提高区域教研实效,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素养生长。  【关键词】线上线下融合模式(OMO);区域教研;后疫情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
期刊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等重要论断。青岛市基于同步课堂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生态的探索,正是落实国家战略和解决实际需求的重要实践之一,也是通过同步课堂的形式,实现了优质资源均衡教育新生态。  萌芽:打开一扇窗,同步课堂联结城乡  青岛市是最早开始试点同步课堂的城市之一。2013年,青岛市便开始探索以
期刊
【摘 要】信息时代,信息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安全不仅包含“硬安全”,即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设施、系统的安全;还包含“软安全”,即网络空间信息内容的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揽子重大举措,形成了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做好网络保密管理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本研究以“数据安全”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落实国家安
期刊
【摘 要】互联网创新应用,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云桥学院专注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六年的持续研究与实践,提出“互联网+新同学”的农村教师与师范生专业发展协同互助机制,设计多轮次、分层级的在线课程体系,采用“嵌入实践、内容生成”的学习模式,构建起培训广度、深度、精度兼备的“三度互促”混合学习环境,从而形成高校师范生与农村教师协同成长的新生态,实现“互联网+教
期刊
【摘 要】“天天智慧课堂”实践共同体以“名校牵头、名师引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特色鲜明”为基本理念,是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四跨四环”的全域混合教研模型为指导,开展“天天智慧课堂”实践共同体的实施路径和推进策略的探讨,对柯桥“天天智慧课堂”活动的实践成效进行分析,以期对区域混合教研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实践共同体;区域混合
期刊
【摘 要】高中信息技術新教材已经将Python作为必修内容,初中和小学也将Python加入到教学之中,各种相关培训也已经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但是,很多教师面对新教材的每一课具体怎么教、怎么测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构建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在线学习共同体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2021年暑假在徐州进行的编程培训为例,从平台组建、资源准备、交流互动、评价反馈几个方面介绍构建“在线”共同体的方法和优势,以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新型智能识别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可以辅助教师完成智能测评和个性化学习,构建新型教育模式。这些技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体验,有效推进课堂任务和活动顺利完成。本文从课前引入、课中精准反馈和课后分层评价三个环节详细阐述了智能识别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同时,基于课堂实践,对智能识别技术的使用提出几点思考,供读者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识别技术 
期刊
北京市东城区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尊师重教传统悠久,基础教育资源优势突出,有众多知名的中小学和百年老校,是北京市教育强区。东城区教育信息化走在北京市前列,在建设过程中强调区域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注重运用前沿理念,促进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了信息技术在“双减”、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治理、智慧校园建设等工作中运用的新场景新模式。为学习东城区教育信息化的新经验,结合对《北京市“十四
期刊
【摘 要】本文聚焦小学机器人课堂,重点关注如何在课堂上渗透计算思维。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提出适用于小学阶段培养的计算思维概念及要素界定;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小学机器人课堂教学案例,得出培養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对在小学机器人课堂上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出了“提问引导”“换位思考”等具体教学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思维;机器人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大事。但是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基本是由教师一方包揽,学生、家长等其他评价主体处于缺位或被动状态;同时以纸质输出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评价模式,因缺乏评价的多元性、及时性、互动性、检索性等,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育的诉求。坚持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创新学生评价方式和家校合作方式,实现多维度监测和个性化指导[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