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它们大都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其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可谓是众美纷呈、繁华似锦,构成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地欣赏美、再造美。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
我们知道,美无处不在,并永久焕发光彩,美育活动亦是古已有之。孔子曾指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个“乐”就是进行美育的专门科目,借以起到教化的作用。而在今天,美育的功能已不仅仅只是使风俗淳正,而是伴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不断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尤其是在语文学科方面,有审美教育的参与,已是如虎添翼、效力非凡。
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自然美的意境感染学生,使他们热爱大自然,投入大自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对美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热爱美、追求美、渴望获得美,更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美。所以,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中美之所在,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
怎样把“美”很好地贯穿于语文教学当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审美教育做为一项内容,列入课堂教学计划之中。例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学习时,应强调师生互动美,教与学之间双向渗透,通过欣赏、联想,再现桂林山水的别样美。以达到师生之间对“美”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诗化了的山水美之中加上心灵的感应,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塑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优秀的品质
中学语文教材中贯穿了诸如科技美、悲剧美、哲理美等各种不同范围的美。教师应把这些“美”渗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从文中领略到开天辟地的崇高美、贫贱不移的气节美……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嗟来食》中“饥者”没有把自己降低到动物水平,而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黔熬的“嗟来食”。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选择,充分表现了一个有志者极力维护做人尊严、追求个体人格独立、保持自己情操的可贵精神,同时要人们发扬“良马不饮盗泉之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传统美德。再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它是一曲雄奇悲壮的爱国梦幻。作者写这首诗时虽已年近古稀、退居故里,但壮心未与年俱老,穷且益坚志气长,所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既是英雄末路的自画像,又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写意画,展现了作者毕生追求的思想境界。作者的“铁马冰河”之梦回响着民族的心声,交融着壮志难酬的悲剧美和气吞万里的雄壮美,成为民族正气的象征,给学生以强大的精神推动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是单纯的说教所无法取得的结果。
三、课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知真、善、美,辨假、恶、丑
中学生正处在儿童与青年的过渡阶段,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常常善恶不辨。因此,教师要通过课文中美的教学,引导他们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鉴赏含蓄的美,不断提高精神素质。
例如:《石壕吏》一文,这一不见硝烟的战争悲剧,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深切感受到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兵役制下所遭受的苦难。全诗仅二十四句,虽然只写了一老妇被抓为丁的遭遇,却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血肉横飞的沙场征战,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在作者看似冷静的叙述之后,感受充满同情的心跳之音,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呼唤。同样,《卖炭翁》所描写的一幕“强取豪夺”的社会悲剧,向我们展示了小人物卖炭翁在黑暗统治下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而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就是残酷苛刻的统治阶级,如此善恶分明的对比可以加深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美学价值及悲剧意义,使作品获得了不朽的生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情感的满足和人格的超越。
总之,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學生进行审美教育,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我们知道,美无处不在,并永久焕发光彩,美育活动亦是古已有之。孔子曾指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个“乐”就是进行美育的专门科目,借以起到教化的作用。而在今天,美育的功能已不仅仅只是使风俗淳正,而是伴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不断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尤其是在语文学科方面,有审美教育的参与,已是如虎添翼、效力非凡。
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自然美的意境感染学生,使他们热爱大自然,投入大自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对美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热爱美、追求美、渴望获得美,更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美。所以,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中美之所在,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
怎样把“美”很好地贯穿于语文教学当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审美教育做为一项内容,列入课堂教学计划之中。例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学习时,应强调师生互动美,教与学之间双向渗透,通过欣赏、联想,再现桂林山水的别样美。以达到师生之间对“美”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诗化了的山水美之中加上心灵的感应,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塑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优秀的品质
中学语文教材中贯穿了诸如科技美、悲剧美、哲理美等各种不同范围的美。教师应把这些“美”渗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从文中领略到开天辟地的崇高美、贫贱不移的气节美……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嗟来食》中“饥者”没有把自己降低到动物水平,而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黔熬的“嗟来食”。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选择,充分表现了一个有志者极力维护做人尊严、追求个体人格独立、保持自己情操的可贵精神,同时要人们发扬“良马不饮盗泉之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传统美德。再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它是一曲雄奇悲壮的爱国梦幻。作者写这首诗时虽已年近古稀、退居故里,但壮心未与年俱老,穷且益坚志气长,所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既是英雄末路的自画像,又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写意画,展现了作者毕生追求的思想境界。作者的“铁马冰河”之梦回响着民族的心声,交融着壮志难酬的悲剧美和气吞万里的雄壮美,成为民族正气的象征,给学生以强大的精神推动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是单纯的说教所无法取得的结果。
三、课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知真、善、美,辨假、恶、丑
中学生正处在儿童与青年的过渡阶段,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常常善恶不辨。因此,教师要通过课文中美的教学,引导他们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鉴赏含蓄的美,不断提高精神素质。
例如:《石壕吏》一文,这一不见硝烟的战争悲剧,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深切感受到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兵役制下所遭受的苦难。全诗仅二十四句,虽然只写了一老妇被抓为丁的遭遇,却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血肉横飞的沙场征战,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在作者看似冷静的叙述之后,感受充满同情的心跳之音,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呼唤。同样,《卖炭翁》所描写的一幕“强取豪夺”的社会悲剧,向我们展示了小人物卖炭翁在黑暗统治下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而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就是残酷苛刻的统治阶级,如此善恶分明的对比可以加深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美学价值及悲剧意义,使作品获得了不朽的生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情感的满足和人格的超越。
总之,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學生进行审美教育,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