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我们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经历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五条基本途径。
【关键词】自主探;创设情境;实践操作;给予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112-01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47,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余数的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10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5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学习内容,要善于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玩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对此此,我根据学生天真好奇的心理特征及活泼好玩、但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设法变“教数学”为“玩数学”,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实践活动“算24点”是一次玩扑克牌的数学游戏。学生根据3张或4张牌上的数选择运算方法计算出“24”的结果。如抽取到数字为“5,1,8,2”的四张牌,让学生尝试计算,当最快的学生有了答案后,追问:还有别的算法吗?经讨论交流归纳得出:①5+1=6、8÷2=4、6×4=24;②5+1=6、6÷2=3、3×8=24;③5-1=4、8-2=6、4×6=24;④5-2=3、3×1=3、3×8=24。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验了玩的过程与乐趣,同时也感受了算法多样化的魅力,增强了学生数学的兴趣。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不容分说,参与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并由此增进理解、内化认知。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尝试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形变积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智慧长在手指尖上”,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做数学”的目的所在。
四、 给予空间——让学生体验“问数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诱导学生选择条件提出不同问题,激发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如:“鸡有24只,鸭有8只,鹅有4只,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当学生解决好后,设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学生交流思考成果:鸡的只数是鹅的几倍?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再问:你还能提出用其它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广开思维,畅所欲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互动的环境,更是一个问题引领、生成、分析与解决的环境,当老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看法法;用不同的方式和策略解决问题。只有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提出问题的意识落到实处,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是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对此,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教师要立足于教材的编写意图,正确处理学习内容,设计有效教学,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与学生共同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一道在“玩、问、说、做、用、创”的经历中实现“体验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自主探;创设情境;实践操作;给予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112-01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47,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余数的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10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5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学习内容,要善于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玩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对此此,我根据学生天真好奇的心理特征及活泼好玩、但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设法变“教数学”为“玩数学”,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实践活动“算24点”是一次玩扑克牌的数学游戏。学生根据3张或4张牌上的数选择运算方法计算出“24”的结果。如抽取到数字为“5,1,8,2”的四张牌,让学生尝试计算,当最快的学生有了答案后,追问:还有别的算法吗?经讨论交流归纳得出:①5+1=6、8÷2=4、6×4=24;②5+1=6、6÷2=3、3×8=24;③5-1=4、8-2=6、4×6=24;④5-2=3、3×1=3、3×8=24。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验了玩的过程与乐趣,同时也感受了算法多样化的魅力,增强了学生数学的兴趣。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不容分说,参与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并由此增进理解、内化认知。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尝试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形变积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智慧长在手指尖上”,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做数学”的目的所在。
四、 给予空间——让学生体验“问数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诱导学生选择条件提出不同问题,激发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如:“鸡有24只,鸭有8只,鹅有4只,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当学生解决好后,设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学生交流思考成果:鸡的只数是鹅的几倍?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再问:你还能提出用其它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广开思维,畅所欲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互动的环境,更是一个问题引领、生成、分析与解决的环境,当老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看法法;用不同的方式和策略解决问题。只有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提出问题的意识落到实处,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是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对此,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教师要立足于教材的编写意图,正确处理学习内容,设计有效教学,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与学生共同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一道在“玩、问、说、做、用、创”的经历中实现“体验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