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嫦娥二号的奔月之旅
10月1日18时59分,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豪迈出征,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准确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二号卫星踏上了约112小时的奔月之旅。
嫦娥二号任务的主要目标是试验、验证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如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对嫦娥三号探测器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成像试验等。相比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二号新增了技术试验分系统,对有效载荷分系统进行了全新设计。改进后的嫦娥二号卫星有效载荷系统提高了对月科学探测精度。为我国进一步了解月球环境、把握深空探测技术发展规律、有效降低探月工程二期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
10月2日12时25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首次地月转移轨道中途修正。嫦娥二号卫星飞行轨道设计与嫦娥一号不同。嫦娥一号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调相过渡轨道,再经过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而嫦娥二号采用直接进入奔月轨道的发射方式,大大缩短了卫星中途飞行时间。测控通信指挥长朱民才透露,从对修正后的轨道测量计算结果分析来看,控制非常精准,满足卫星到达近月制动点的精度要求,原计划于此后进行的两次中途修正不再进行。接连取消中途轨道修正,将为嫦娥二号卫星节约部分燃料,为卫星在环月轨道开展绕月探测工作提供更多动力支持。
10月6日11时38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周期约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此次近月制动的成功,为嫦娥二号卫星最终进入“使命轨道”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月8日嫦娥二号卫星开始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3. 5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第二次近月制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二号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10月9日进行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轨道高度约为100公里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
成功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之后,嫦娥二号卫星已顺利进入工作轨道。按照预定计划,卫星上搭载的有效载荷将陆续开始工作,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嫦娥二号卫星在100公里的环月轨道上调整并运动一段时间后,将在月球背面自主降轨,进入一个椭圆轨道,然后顺轨道飞到月球正面的虹湾上空,在最近为15公里高度对虹湾预选着陆区进行拍摄。探测结束后,重新回到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继续开展技术和科学探测。
至此,嫦娥二号已经顺利上岗,并将在其6个月的寿命期内做出更多精彩表演。
1. 下列关于“嫦娥二号奔月之旅”的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嫦娥二号卫星“奔月之旅”从西昌发射中心启程,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B. 第三次近月制动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嫦娥二号的奔月之旅胜利结束。
C. 嫦娥二号的奔月之旅总里程约38万公里,途中拟进行二、三次轨道修正。
D. 嫦娥二号的奔月之旅拉开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序幕。
2. 下列各组概念不能互换的一项是( )
A. 地月转移轨道——奔月轨道
B. 圆形环月轨道——工作轨道
C. 使命轨道——(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D. “过渡”轨道——(周期约3. 5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3. 下列各句是对文中信息的概括或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
A. 继嫦娥一号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一期任务之后,嫦娥二号又披挂出征去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历史使命。
B. 为了让嫦娥二号卫星节省部分燃料,原计划的三次中途轨道修正,最后实际操作时只进行了一次。
C. 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充分验证了火箭直接把卫星送上地月转移轨道的技术和能力,将可能成为我国探月后续工程采用的方式。
D. 只要嫦娥二号能进入月球正面的虹湾预选着陆区开展拍摄和探测,就能为嫦娥三号能否在预选区着陆月球提供最直接的资料。
4. 用文中四个关键词归纳嫦娥二号奔月全过程。
5.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试比较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有哪些技术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科学价值?
答:
(二)病菌有了金刚不坏之身
比利时医疗人员8月13日证实,一名比利时人死于据信源自印度的“超级病毒”。来自英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研究员,对这种“超级病菌”进行了合作研究。研究人员说,一些在印度接受过外科手术的病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肠肝科细菌,这些细菌含有一种被称作NDM-1 (新德里金属b内酰胺酶-1) 的酶,能使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失效。
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可以产生抗生素,目前人类已经能提取或合成纯度很高的抗生素。抗生素进入人体内,能协助白细胞抵御病菌的侵入。如青霉素会干扰细菌成长过程,使细菌的细胞壁变得虚弱,无法阻挡水分,细胞吸水膨胀爆裂而死。有的抗生素能攻击细菌的单染色体,干扰它的NDA,以扰乱其再生能力。随着抗生素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人们逐渐发现,要用更大剂量的抗生素才能杀死细菌。这是因为自然选择让细菌出现了耐药性——只有耐药性强的细菌才能存活,一些耐药性很强的细菌被称作“超级病菌”。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广泛的耐药基因。如抗生素合成基因族中本身就含有“耐药基因”,在这些抗生素产生菌周围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为了生存也会进化出“耐药基因”。动物活动、人类迁移都能促使这些抗药基因的传播,而目前医疗、畜牧等行业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断选择并进化了这些耐药菌。现在来看,含NDM-1酶的“超级病菌”出现,极可能又是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研究人员已经确定,拥有能够编码NDM-1酶的基因的细菌,同时存在能够编码其他耐药性酶的基因,导致这种细菌几乎“百毒不侵”。这是怎么回事?原来,NDM-1酶的基因存在于细菌中一种被称作“质粒”的DNA结构中。与细菌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相比,质粒的遗传呈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可以在细菌中自由复制和移动,从而使“超级病菌”的菌种具有传播和变异的惊人潜能。
NDM-1酶可分解b-内酰胺环结构,因此可使任何内含b-内酰胺环结构的蛋白质失效。由于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都含有b-内酰胺环结构,携带这种酶的细菌可以使几乎所有抗生素失效。
自从卢瑞亚—德尔布吕克实验(即变异反应实验,由德国生物学家德尔布吕克与卢瑞亚完成,两人在1969年因为此项工作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展示了细菌的耐药性变异以来,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就始终处在恶性循环中。10年前,科学家认为,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最大威胁来自革兰氏阳性菌。但含NDM-1酶的肠杆科细菌一般属于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本身就对抗生素存在多种耐药机制,正是这种机制使它逐渐成为“百毒不侵”的超级耐药菌。
1. 对NDM-1的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NDM-1是“新德里金属b内酰氨酶-1”的简称。
B. 目前NDM-1已有由南亚部分国家向其他国家蔓延的趋势。
C. NDM-1实际上不是细菌,而是由细菌携带的一种酶。
D. 所谓“超级病菌”就是带有NDM-1的病菌,它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能使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实效。
2. 下列不属于直接阐述NDM-1能“百毒不侵”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拥有能够编码NDM-1的基因的细菌,同时存在能够编码其它耐药性酶的基因。
B. NDM-1的基因存在于细菌的质粒上,可以在细菌中自由传播。
C. NDM-1酶可以分解b-内酰氨酶环结构,可以使任何含b-内酰氨酶环结构的蛋白质失败。
D. 革兰氏阴性菌本身就具有多重耐药机制。
3. 下列各组是对文中信息的概括或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NDM-1等“超级病菌”的出现主要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适者生存的自然竞争结果。
B. 人类与细菌的斗争总是处于恶性循环之中,NDM-1的出现就是抗生素滥用的结果。如果停止使用抗生素,就绝不会出现 “超级病菌”。
C. 德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与卢瑞正因为完成了变异反应实验,展示了细菌的变导,所以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
D. 10年前,科学家认为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最大威胁来自革兰氏阳性菌,随着NDM-1的出现,所有科学家都放弃了这个观点。
4. 请结合文中信息给“抗生素”下一个定义。
答:
5. 请根据文中信息,就怎样抵御“超级病菌”传播提出两点可行性建议。
答:
10月1日18时59分,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豪迈出征,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准确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二号卫星踏上了约112小时的奔月之旅。
嫦娥二号任务的主要目标是试验、验证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如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对嫦娥三号探测器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成像试验等。相比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二号新增了技术试验分系统,对有效载荷分系统进行了全新设计。改进后的嫦娥二号卫星有效载荷系统提高了对月科学探测精度。为我国进一步了解月球环境、把握深空探测技术发展规律、有效降低探月工程二期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
10月2日12时25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首次地月转移轨道中途修正。嫦娥二号卫星飞行轨道设计与嫦娥一号不同。嫦娥一号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调相过渡轨道,再经过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而嫦娥二号采用直接进入奔月轨道的发射方式,大大缩短了卫星中途飞行时间。测控通信指挥长朱民才透露,从对修正后的轨道测量计算结果分析来看,控制非常精准,满足卫星到达近月制动点的精度要求,原计划于此后进行的两次中途修正不再进行。接连取消中途轨道修正,将为嫦娥二号卫星节约部分燃料,为卫星在环月轨道开展绕月探测工作提供更多动力支持。
10月6日11时38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周期约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此次近月制动的成功,为嫦娥二号卫星最终进入“使命轨道”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月8日嫦娥二号卫星开始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3. 5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第二次近月制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二号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10月9日进行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轨道高度约为100公里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
成功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之后,嫦娥二号卫星已顺利进入工作轨道。按照预定计划,卫星上搭载的有效载荷将陆续开始工作,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嫦娥二号卫星在100公里的环月轨道上调整并运动一段时间后,将在月球背面自主降轨,进入一个椭圆轨道,然后顺轨道飞到月球正面的虹湾上空,在最近为15公里高度对虹湾预选着陆区进行拍摄。探测结束后,重新回到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继续开展技术和科学探测。
至此,嫦娥二号已经顺利上岗,并将在其6个月的寿命期内做出更多精彩表演。
1. 下列关于“嫦娥二号奔月之旅”的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嫦娥二号卫星“奔月之旅”从西昌发射中心启程,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B. 第三次近月制动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嫦娥二号的奔月之旅胜利结束。
C. 嫦娥二号的奔月之旅总里程约38万公里,途中拟进行二、三次轨道修正。
D. 嫦娥二号的奔月之旅拉开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序幕。
2. 下列各组概念不能互换的一项是( )
A. 地月转移轨道——奔月轨道
B. 圆形环月轨道——工作轨道
C. 使命轨道——(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D. “过渡”轨道——(周期约3. 5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3. 下列各句是对文中信息的概括或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
A. 继嫦娥一号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一期任务之后,嫦娥二号又披挂出征去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历史使命。
B. 为了让嫦娥二号卫星节省部分燃料,原计划的三次中途轨道修正,最后实际操作时只进行了一次。
C. 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充分验证了火箭直接把卫星送上地月转移轨道的技术和能力,将可能成为我国探月后续工程采用的方式。
D. 只要嫦娥二号能进入月球正面的虹湾预选着陆区开展拍摄和探测,就能为嫦娥三号能否在预选区着陆月球提供最直接的资料。
4. 用文中四个关键词归纳嫦娥二号奔月全过程。
5.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试比较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有哪些技术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科学价值?
答:
(二)病菌有了金刚不坏之身
比利时医疗人员8月13日证实,一名比利时人死于据信源自印度的“超级病毒”。来自英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研究员,对这种“超级病菌”进行了合作研究。研究人员说,一些在印度接受过外科手术的病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肠肝科细菌,这些细菌含有一种被称作NDM-1 (新德里金属b内酰胺酶-1) 的酶,能使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失效。
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可以产生抗生素,目前人类已经能提取或合成纯度很高的抗生素。抗生素进入人体内,能协助白细胞抵御病菌的侵入。如青霉素会干扰细菌成长过程,使细菌的细胞壁变得虚弱,无法阻挡水分,细胞吸水膨胀爆裂而死。有的抗生素能攻击细菌的单染色体,干扰它的NDA,以扰乱其再生能力。随着抗生素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人们逐渐发现,要用更大剂量的抗生素才能杀死细菌。这是因为自然选择让细菌出现了耐药性——只有耐药性强的细菌才能存活,一些耐药性很强的细菌被称作“超级病菌”。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广泛的耐药基因。如抗生素合成基因族中本身就含有“耐药基因”,在这些抗生素产生菌周围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为了生存也会进化出“耐药基因”。动物活动、人类迁移都能促使这些抗药基因的传播,而目前医疗、畜牧等行业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断选择并进化了这些耐药菌。现在来看,含NDM-1酶的“超级病菌”出现,极可能又是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研究人员已经确定,拥有能够编码NDM-1酶的基因的细菌,同时存在能够编码其他耐药性酶的基因,导致这种细菌几乎“百毒不侵”。这是怎么回事?原来,NDM-1酶的基因存在于细菌中一种被称作“质粒”的DNA结构中。与细菌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相比,质粒的遗传呈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可以在细菌中自由复制和移动,从而使“超级病菌”的菌种具有传播和变异的惊人潜能。
NDM-1酶可分解b-内酰胺环结构,因此可使任何内含b-内酰胺环结构的蛋白质失效。由于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都含有b-内酰胺环结构,携带这种酶的细菌可以使几乎所有抗生素失效。
自从卢瑞亚—德尔布吕克实验(即变异反应实验,由德国生物学家德尔布吕克与卢瑞亚完成,两人在1969年因为此项工作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展示了细菌的耐药性变异以来,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就始终处在恶性循环中。10年前,科学家认为,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最大威胁来自革兰氏阳性菌。但含NDM-1酶的肠杆科细菌一般属于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本身就对抗生素存在多种耐药机制,正是这种机制使它逐渐成为“百毒不侵”的超级耐药菌。
1. 对NDM-1的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NDM-1是“新德里金属b内酰氨酶-1”的简称。
B. 目前NDM-1已有由南亚部分国家向其他国家蔓延的趋势。
C. NDM-1实际上不是细菌,而是由细菌携带的一种酶。
D. 所谓“超级病菌”就是带有NDM-1的病菌,它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能使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实效。
2. 下列不属于直接阐述NDM-1能“百毒不侵”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拥有能够编码NDM-1的基因的细菌,同时存在能够编码其它耐药性酶的基因。
B. NDM-1的基因存在于细菌的质粒上,可以在细菌中自由传播。
C. NDM-1酶可以分解b-内酰氨酶环结构,可以使任何含b-内酰氨酶环结构的蛋白质失败。
D. 革兰氏阴性菌本身就具有多重耐药机制。
3. 下列各组是对文中信息的概括或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NDM-1等“超级病菌”的出现主要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适者生存的自然竞争结果。
B. 人类与细菌的斗争总是处于恶性循环之中,NDM-1的出现就是抗生素滥用的结果。如果停止使用抗生素,就绝不会出现 “超级病菌”。
C. 德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与卢瑞正因为完成了变异反应实验,展示了细菌的变导,所以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
D. 10年前,科学家认为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最大威胁来自革兰氏阳性菌,随着NDM-1的出现,所有科学家都放弃了这个观点。
4. 请结合文中信息给“抗生素”下一个定义。
答:
5. 请根据文中信息,就怎样抵御“超级病菌”传播提出两点可行性建议。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