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运甫艺术简历
1933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194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壁画、装饰艺术设计、水粉画、水墨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作品有壁画《巴山蜀水》、《山魂水魄》、《中国天文史》、《祥和之都》、《华夏之光》,金属悬雕《翔》等。出版有:《装饰绘画论》、《悟艺集》、《袁运甫彩墨画集》等。
袁运甫先生的艺术生涯,今已度越五十春秋。半个世纪以来,先生师从共事的前辈,或凋零,或身退,当今艺坛,尤在“公共艺术”领域内,若论承上启下,门类广涉,功业深厚,竭诚奉献如袁运甫先生者,诚哉硕果仅存。
据先生自述,早岁入杭州国立艺专,时在1949年秋,其求艺问道的过程,正与新中国同龄。昔五十年代,先生由中央美院而中央工艺美院,风华正茂,即慨然有“大美术”宏愿;上吐纪六十年代末,“文革”乱世,先生潜沉修炼,艺事不辍,而竟初成日后画境:七十年代末,值先生年富力强,为主事者之一参与机场壁画盛举,从兹俨然后“文革”全国范围草创“公共艺术”主将。自八十年代中执掌装饰艺术教学整十五年,德高望重,育人无数,此一时期中央工艺美院教学实践的灵魂人物,无疑是袁运甫先生。
大致说来,袁运甫先生的绘画观是多极的、综合的、功能的、时代的——他所胜擅的画工,在纸本、油彩、壁画及各种新旧媒材间往来无碍,既多且杂,而能专精;他所追慕的美学,兼取敦煌、南欧与墨西哥古今壁画的恢弘博大,及上世纪欧陆早期现代主义绘画的简明严整;他组构作品的图式,以中国古典雅文化符号与现代西方设计学相交错;而他所秉承的宗旨,要言之,是为寻求当今时代为大众、为国家的新艺术,其眼界胸襟,看向世界与现代。这原是几代本土艺术家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契合的大理想,而在数十年曲折反复的文化情境中,时或受挫,时或推展,时不免流于口号与空想。可喜者,袁运甫先生精力弥漫、身体力行,天性达观、现世、积极,正是一位雄心勃勃,在“现实”与“实现”之间不倦周旋而能始终高悬理想的人。
袁运甫先生的公业,多有评价,而其教养与师承,委实来历不凡,殊可表说。
先生初在江南的老师,是倪怡德与关良。之后,师从习染者有林风眠、吴大羽、董希文、卫天霖、吴冠中等,均为国中纯绘画才子。关、倪二位取后印象派及巴黎画派旨趣,落笔肯定,幅面简括,先生开手作画,即不落繁琐拖沓之弊;而林风眠的潇洒奇幻,吴大羽的神采飞扬及董希文命题创作而能绚丽多姿,均在不同地对先生壮年期绘画观产生莫大的影响——其实,国中尚未有“公共艺术”之说,而以昔视今,今曰“公共艺术”作者群谁曾有此之幸,与上代纯绘画精英交接同堂,孜孜锤炼?
及至北上,有如命运的伏笔,袁运甫先生得与张光宇、庞薰琹、张仃、祝大年、雷圭元诸元老因缘际会,为其纯绘画基础豁然开启另一通途,他日遂玉成先生“大美术”宏愿。此亦今之视昔,感慨所在:先生对上述师长始终景仰感念,此非仅尊师之德。更有同道同志之谊——自中国新兴美术事业起,有别于徐悲鸿先生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刘海粟先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当年草创工艺美院师元老,自始即抱持“第三主张”,相对于徐、刘二说,兼其偏而求杂、存其理而致用,尔来异同互见,各有交会——其中张光宇并张仃二位,说来乃画道之杂家也,本无心标榜一家;祝大年、雷圭元二位,工艺美术专业也,本无心标榜一家;祝大年、雷圭元二位,工艺美术专家也,亦于纯绘画之“纯”有隔;更有决澜社公子庞薰琹,绘事隽雅,虽以装饰美学入于水彩油画,实与“公共艺术”有涉而无迹,也难归类。他们既不能被视作任一画种的独幅画家,也不入政治性“主题创作”套路,他们各备巧艺,旨趣纷杂,脉迹虽殊,实则志同,其志即在汇通雅俗,光大公共艺术。平心而论,以上人物均属当年自外于单一绘画取向的艺术家,虽负盛名,实为主流美术界“另类”,他们的共同际遇,是有理想而乏善局,虽开派而难施展,始终被置于“工艺门类”之偏,用则用矣,终不能纵意而为。
然以上精英的教学生涯毕竟相对有为,遗泽后学,后学之中,乃有袁运甫先生集采众家,脱颖而出——当工艺美院诸元老数十年聚散荣枯,壮志未酬,而居间传承,允为中坚,今惟袁运甫先生可谓荦荦大者,卓然有成。
二十多年来,先生于重要场所创绘的公共艺术宏篇巨制,历历可指;而先生前三十年绘事如何铺垫酝酿,鲜为人知。本次回顾展及精印画集收入逾百件单幅色彩写生与创作稿件,此前几乎未曾面世,实为窥探袁运甫先生轨迹不可或缺的历史文本,弥足珍贵。而比照今之院校现状,怀想昔年艺术教学,俯仰之间,感慨多端。
这批作品分两类,一是为壁画所作大型稿本,是宏篇巨构的“第一叙述”,精彩纷呈,极富观赏与研究价值;一是先生数十年壮游天下的水粉写生,量质丰厚,元气淋漓,更呈示惊人的才具与功底,其特质,一是观照把握的主动,二是手法的提炼,三是局面与气势的营造。尤可注意者,这批画作既备高难度手腕而有别于技术练习;既是大型创绘的详尽素材而迥异于虚构篇章——志在“公共艺术”而积有倾箱盈笸的写生,临场写生,又能恣意操纵而不违写生之道,遍观晚辈画手,非单技艺沦失,难忘其项背,是连写生作为画家的职业“操守”,亦迹近无传矣。
袁运甫先生对景,着眼大体,无惧纷杂,遍揽细节,不落琐屑:详察画中物象种种,举凡远畴近树、船桅钢筋、花枝标语、人群动态等。放胆描绘,取舍自如,凡有临场经验者,便知此为写生大难,非“主动”不可为也。而在景物纷繁间,观其“象”,成于“篇”;取其“姿”,形于“笔”,总能位置妥帖,主次俨然,此端赖“提炼”之功也。其中,以成于“文革”期间的大幅水粉,份量最重,气格最大,尤可叹者,乃画中丰沛的豪情: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不计时运乖背,惟见山河壮阔,时值壮年的袁运甫先生居然锦心绣手,一日一幅,一幅一局。其作法,多循西画规矩,落幅则大有两宋画家居高临下、万般皆备于我之慨,以至每取一景,不论峰峦村巷厂区港湾,亦或万瓦鳞次名城广厦,先生必兴致勃然,务尽登高望远之胜。于是对景四顾,胸次浩荡,惟恐不得阔大。至于极端者,有化工厂全景一幅,先生竟攀抵烟囱顶端,荡然临风,展画竟日,其苦可知,其壮怀可佩也。
闪烁之间,这批作品隐约可见前辈作画的缤纷意趣,如关、倪的扼要,庞薰栗的旖旎,董希文的响亮,吴冠中的恣肆……经袁运甫先生调理经营,乃自出一格,转呈朗健强旺、欣欣向荣之象;再与先生近二十年“公共艺术”巨制一并审视,则表里映照,旨贯始终,匠师风范,焉然在矣。大风景、“大美术”,及至厅堂壁绘大山大水,一路行来,体格硕大的运甫先生总归是雄心大、格局大、气象大,以至吴冠中先生为文,称袁运甫先生消化力强,因其食量也大。
而先生从来谦抑。这批写生画竟长年铺存床下,默不示人,近日得缘趋访观览,先生惟据案陈示,了无得色,若平常然——运甫先生与我,本非师生,也无私谊,仅或一面之识。21年前当我远赴纽约前夕,值先生访美回京,忽来语告,面有喜色,称示我画作图片于纽约华莱·芬德里画廊,彼有意代理,适可去也。及去,果然如是。尔后音讯不通,迄未称谢,匆匆18年过去。新世纪前夜忽得越洋电话,竟仍是运甫先生报信,唤我归返,辅助教学,于是遵命赴任,及今,将四年矣。
今夏,运甫先生年届七旬,有亲属弟子设局画舫,庆贺华诞,时在傍午,湖风轻砗,场面和煦。众生相继感言,每必称先生执教数十载,提携后辈,不遗余力——念及先生二度报信,所为者何?虽有恩于私我,实出以公心——50年耕耘收获,今先生入“从心所欲”之境,望之老而弥坚。晚生草成此文,言不及义,谨向袁运甫老师致敬。
1933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194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壁画、装饰艺术设计、水粉画、水墨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作品有壁画《巴山蜀水》、《山魂水魄》、《中国天文史》、《祥和之都》、《华夏之光》,金属悬雕《翔》等。出版有:《装饰绘画论》、《悟艺集》、《袁运甫彩墨画集》等。
袁运甫先生的艺术生涯,今已度越五十春秋。半个世纪以来,先生师从共事的前辈,或凋零,或身退,当今艺坛,尤在“公共艺术”领域内,若论承上启下,门类广涉,功业深厚,竭诚奉献如袁运甫先生者,诚哉硕果仅存。
据先生自述,早岁入杭州国立艺专,时在1949年秋,其求艺问道的过程,正与新中国同龄。昔五十年代,先生由中央美院而中央工艺美院,风华正茂,即慨然有“大美术”宏愿;上吐纪六十年代末,“文革”乱世,先生潜沉修炼,艺事不辍,而竟初成日后画境:七十年代末,值先生年富力强,为主事者之一参与机场壁画盛举,从兹俨然后“文革”全国范围草创“公共艺术”主将。自八十年代中执掌装饰艺术教学整十五年,德高望重,育人无数,此一时期中央工艺美院教学实践的灵魂人物,无疑是袁运甫先生。
大致说来,袁运甫先生的绘画观是多极的、综合的、功能的、时代的——他所胜擅的画工,在纸本、油彩、壁画及各种新旧媒材间往来无碍,既多且杂,而能专精;他所追慕的美学,兼取敦煌、南欧与墨西哥古今壁画的恢弘博大,及上世纪欧陆早期现代主义绘画的简明严整;他组构作品的图式,以中国古典雅文化符号与现代西方设计学相交错;而他所秉承的宗旨,要言之,是为寻求当今时代为大众、为国家的新艺术,其眼界胸襟,看向世界与现代。这原是几代本土艺术家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契合的大理想,而在数十年曲折反复的文化情境中,时或受挫,时或推展,时不免流于口号与空想。可喜者,袁运甫先生精力弥漫、身体力行,天性达观、现世、积极,正是一位雄心勃勃,在“现实”与“实现”之间不倦周旋而能始终高悬理想的人。
袁运甫先生的公业,多有评价,而其教养与师承,委实来历不凡,殊可表说。
先生初在江南的老师,是倪怡德与关良。之后,师从习染者有林风眠、吴大羽、董希文、卫天霖、吴冠中等,均为国中纯绘画才子。关、倪二位取后印象派及巴黎画派旨趣,落笔肯定,幅面简括,先生开手作画,即不落繁琐拖沓之弊;而林风眠的潇洒奇幻,吴大羽的神采飞扬及董希文命题创作而能绚丽多姿,均在不同地对先生壮年期绘画观产生莫大的影响——其实,国中尚未有“公共艺术”之说,而以昔视今,今曰“公共艺术”作者群谁曾有此之幸,与上代纯绘画精英交接同堂,孜孜锤炼?
及至北上,有如命运的伏笔,袁运甫先生得与张光宇、庞薰琹、张仃、祝大年、雷圭元诸元老因缘际会,为其纯绘画基础豁然开启另一通途,他日遂玉成先生“大美术”宏愿。此亦今之视昔,感慨所在:先生对上述师长始终景仰感念,此非仅尊师之德。更有同道同志之谊——自中国新兴美术事业起,有别于徐悲鸿先生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刘海粟先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当年草创工艺美院师元老,自始即抱持“第三主张”,相对于徐、刘二说,兼其偏而求杂、存其理而致用,尔来异同互见,各有交会——其中张光宇并张仃二位,说来乃画道之杂家也,本无心标榜一家;祝大年、雷圭元二位,工艺美术专业也,本无心标榜一家;祝大年、雷圭元二位,工艺美术专家也,亦于纯绘画之“纯”有隔;更有决澜社公子庞薰琹,绘事隽雅,虽以装饰美学入于水彩油画,实与“公共艺术”有涉而无迹,也难归类。他们既不能被视作任一画种的独幅画家,也不入政治性“主题创作”套路,他们各备巧艺,旨趣纷杂,脉迹虽殊,实则志同,其志即在汇通雅俗,光大公共艺术。平心而论,以上人物均属当年自外于单一绘画取向的艺术家,虽负盛名,实为主流美术界“另类”,他们的共同际遇,是有理想而乏善局,虽开派而难施展,始终被置于“工艺门类”之偏,用则用矣,终不能纵意而为。
然以上精英的教学生涯毕竟相对有为,遗泽后学,后学之中,乃有袁运甫先生集采众家,脱颖而出——当工艺美院诸元老数十年聚散荣枯,壮志未酬,而居间传承,允为中坚,今惟袁运甫先生可谓荦荦大者,卓然有成。
二十多年来,先生于重要场所创绘的公共艺术宏篇巨制,历历可指;而先生前三十年绘事如何铺垫酝酿,鲜为人知。本次回顾展及精印画集收入逾百件单幅色彩写生与创作稿件,此前几乎未曾面世,实为窥探袁运甫先生轨迹不可或缺的历史文本,弥足珍贵。而比照今之院校现状,怀想昔年艺术教学,俯仰之间,感慨多端。
这批作品分两类,一是为壁画所作大型稿本,是宏篇巨构的“第一叙述”,精彩纷呈,极富观赏与研究价值;一是先生数十年壮游天下的水粉写生,量质丰厚,元气淋漓,更呈示惊人的才具与功底,其特质,一是观照把握的主动,二是手法的提炼,三是局面与气势的营造。尤可注意者,这批画作既备高难度手腕而有别于技术练习;既是大型创绘的详尽素材而迥异于虚构篇章——志在“公共艺术”而积有倾箱盈笸的写生,临场写生,又能恣意操纵而不违写生之道,遍观晚辈画手,非单技艺沦失,难忘其项背,是连写生作为画家的职业“操守”,亦迹近无传矣。
袁运甫先生对景,着眼大体,无惧纷杂,遍揽细节,不落琐屑:详察画中物象种种,举凡远畴近树、船桅钢筋、花枝标语、人群动态等。放胆描绘,取舍自如,凡有临场经验者,便知此为写生大难,非“主动”不可为也。而在景物纷繁间,观其“象”,成于“篇”;取其“姿”,形于“笔”,总能位置妥帖,主次俨然,此端赖“提炼”之功也。其中,以成于“文革”期间的大幅水粉,份量最重,气格最大,尤可叹者,乃画中丰沛的豪情: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不计时运乖背,惟见山河壮阔,时值壮年的袁运甫先生居然锦心绣手,一日一幅,一幅一局。其作法,多循西画规矩,落幅则大有两宋画家居高临下、万般皆备于我之慨,以至每取一景,不论峰峦村巷厂区港湾,亦或万瓦鳞次名城广厦,先生必兴致勃然,务尽登高望远之胜。于是对景四顾,胸次浩荡,惟恐不得阔大。至于极端者,有化工厂全景一幅,先生竟攀抵烟囱顶端,荡然临风,展画竟日,其苦可知,其壮怀可佩也。
闪烁之间,这批作品隐约可见前辈作画的缤纷意趣,如关、倪的扼要,庞薰栗的旖旎,董希文的响亮,吴冠中的恣肆……经袁运甫先生调理经营,乃自出一格,转呈朗健强旺、欣欣向荣之象;再与先生近二十年“公共艺术”巨制一并审视,则表里映照,旨贯始终,匠师风范,焉然在矣。大风景、“大美术”,及至厅堂壁绘大山大水,一路行来,体格硕大的运甫先生总归是雄心大、格局大、气象大,以至吴冠中先生为文,称袁运甫先生消化力强,因其食量也大。
而先生从来谦抑。这批写生画竟长年铺存床下,默不示人,近日得缘趋访观览,先生惟据案陈示,了无得色,若平常然——运甫先生与我,本非师生,也无私谊,仅或一面之识。21年前当我远赴纽约前夕,值先生访美回京,忽来语告,面有喜色,称示我画作图片于纽约华莱·芬德里画廊,彼有意代理,适可去也。及去,果然如是。尔后音讯不通,迄未称谢,匆匆18年过去。新世纪前夜忽得越洋电话,竟仍是运甫先生报信,唤我归返,辅助教学,于是遵命赴任,及今,将四年矣。
今夏,运甫先生年届七旬,有亲属弟子设局画舫,庆贺华诞,时在傍午,湖风轻砗,场面和煦。众生相继感言,每必称先生执教数十载,提携后辈,不遗余力——念及先生二度报信,所为者何?虽有恩于私我,实出以公心——50年耕耘收获,今先生入“从心所欲”之境,望之老而弥坚。晚生草成此文,言不及义,谨向袁运甫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