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理由冷落阎连科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j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10月22日晚11点,卡夫卡文学奖组委会举行颁奖典礼,正式授予中国作家阎连科2014年度卡夫卡奖,这是卡夫卡奖设立14年来首次授予中国作家。
  于世界文学来讲,卡夫卡奖绝对称得上一个大奖,其意义不亚于诺贝尔文学奖。可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象征的奖项,在作家的祖国却一片沉寂。除了媒体零星“偏僻”的报道外,公众关注的程度还不如四川那个在交响乐团伴奏下将二胡拉得像锯木头似的县委书记。相比前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举国欢庆、万众喧腾,如英雄凯旋般的无上荣光,那真叫冰火两重天。
  这样的局面似乎不能责怪公众,因为诺贝尔在中国家喻户晓、名冠神州,而卡夫卡却难有几个人知其名字。但是,一般公众不知卡夫卡,难道文坛能不知道,主管文化的政府部门能不知道,媒体能不知道?知道该奖的分量,却遭遇如此冷落,于情于理都感觉不正常。
  对一般百姓来讲,卡夫卡的名气当然不能与诺贝尔相提并论。可稍有文学知识或热爱文学的人,要是不识卡夫卡,那可就丢人现眼了。作为世界公认的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令后来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奉为鼻祖,高山仰止。其代表作《变形记》、《城堡》等很早就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他的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更是以描写中国百姓受无形权力的驱使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了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引起中国读者的强烈共鸣。因此,以卡夫卡命名的文学奖,就如在中国以鲁迅命名的文学奖一样,具有公认的权威性与强大的影响力。
  其实,阎连科近年来获得的文学大奖远不止卡夫卡奖。去年,他接连摘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和第十二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评“2013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和“影响中国2013年度文化人物”。他还是两届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得主。阎连科著述成就斐然,他的作品通过表现社会底层劳苦人民生与死的挣扎与困惑,给读者带来充满极端化与疼痛感的阅读体验。尤其小说用陌生化的语言展示了人性深处最真实的呼喊,表现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因而,他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摘取诺奖的中国作家。
  而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作家获大奖后竟然如此被冷落,究其原因有很多。从公众角度上看,大家看重的是诺奖,而不是文学。在许多国人心目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诺奖情结,总觉得一个13亿人的泱泱大国历史上竟无人问鼎诺奖(达赖、刘晓波等获奖除外),是一种莫大耻辱。莫言获奖前,很多人除了电影《红高粱》外,并没有对其作品深入了解阅读过。但这不影响众人对莫言获奖的欣喜若狂,因为这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得诺奖。即便不是文学奖,如果是化学奖、经济学奖等,大家也会一样高兴,一样觉得扬眉吐气。哪怕没读过莫言的任何作品,但不远千里到他的高密老宅抠两块墙皮,也要表示对获奖者的崇敬膜拜。卡夫卡文学奖即便再专业,但那是文学的荣耀,而不是国民的荣耀。
  文化主管部门和众多媒体的冷落,则主要是阎连科的“争议”色彩。可以说,阎连科的每一部力作问世,都伴随着争议而来。他的《丁庄梦》、《风雅颂》、《炸裂志》等长篇,总能引发一次又一次的争议,有的一次次遭封杀。以其小说拍摄的电影《最爱》,也没有得到公开放映。这就又产生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结果。如果按文学本身而言,饱受争议正是一个作家和作品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的著名大师和不朽作品,绝大多数是在争议中传世的。莫言的许多作品,当年也充满着争议,乃至被斥责为低俗。只是后来他学“聪明”了,才会得到有关部门的力推。阎连科因为始终没学“聪明”,不仅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难保,连老家的房子也保不住。
  “你们授予我这个奖项,不是约伯在历尽黑暗和苦难之后获得的光明和财富,而是送给了那个感受苦难而唯一逃出来报信的仆人——那个行走夜路的盲人的一束光。”这是阎连科在卡夫卡奖颁奖典礼上发言的一段话。为了他时常为中国民众投来的那一束光,也理应得到我们足够的尊重。
  责任编辑 骆瀚
其他文献
我何其幸运,因为我不是气象学家,不用知道云彩如何形成或气流里有什么成分,但我却可以用我的眼采集天边的流云,放在心里细品那份最抽象的唯美。  我何其幸运,因为我也不是动物学家,我不清楚鸟到底靠什么飞翔,我只知道阳光下那对神奇的羽翼,常常让我感应到蓝天白云之间有天使飞过的痕迹。  我何其幸运,因为我也不是植物学家,我至今都不太明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只是会近乎固执地钟情于那最简单的绿,坚信再小的林子里也会
在荷兰,自行车比人还多,像阿姆斯特丹和海牙这样的城市,市民出行多达70%是靠骑车。  二战前,荷兰的城市交通主要靠自行车。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汽车数量猛增,情况发生了变化。荷兰像欧洲许多国家一样,道路越来越挤,骑车者被逼到了路边。  汽车多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随之增加。在1971年,3000多人死于汽车事故,其中有450名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荷兰产生了一场要求保障孩子骑行安全的社会运动,其名称
由于在一次车祸中受了伤,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命:在过去13年的学校教育中,为什么没有老师教导他该如何预防灾难呢?为什么那些正规教育部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处理生命中人际及情绪方面的问题呢?   一个想法在他的心中酝酿:发展一套课程,让学生获得更高的自我价值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及应付冲突的技巧!17岁那年,他着手研究课程的内容。开创一套传授以上技能的课程势在必行。   在几位秘书的帮助下,他又和家乐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