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包含了三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最容易被轻视的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情感态度价值观缺失或错位的话,其后果往往比知识技能的缺乏来得更严重,社会危害更大!本文就“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兴趣;情感体验;隐性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包含了三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进行几年了,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往往把教学的三维目标简化成了二维目标,其中最容易被轻视的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下面是笔者就“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些认识及结合平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等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认知的发展。从心理学上来理解,这三者的意义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具体表现为:
(1)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包括对事情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具有较强的情感倾向性。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种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为稳定和深刻的情感现象。
(3)价值观:是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人们判断客观世界的标准。罗克奇的定义是:个人关于行动的理想模型和理想的终极目标的信念。【1】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缺失的后果 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这个“紧箍咒”的限制,笔者通过对群里全省各地120位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中无视情感目标的有15位(约占12.5%),忽视情感目标的有80位(约占66.7%),重视情感目标的有25位(约占20.8%),那造成的结果又是怎样呢?我们先不说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日益下降,也不谈死记硬背的效果有多差,且来看看社会上这些年出现的与化学相关的事例:2005年3月,肯德基原料发现苏丹红;2008年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三鹿、伊利、蒙牛、雅士利等22家奶粉中检出三聚氰胺,其中三鹿奶粉含量最高;消化道癌新杀手地沟油的反复出现;毒大白菜,毒生姜,毒大米的来临;吃虫草导致铅中毒,吃燕窝造成亚硝酸盐超标,企业家悬赏十万元邀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十五分钟…… 种种让人痛心的事实就像一把把利剑,应该让社会,也让我们这些化学工作者反思如果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将学生的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隔离开,教学的内容只是书本知识,教学的结果往往只能培养一批批高分低能儿。上诉事例中的相关不法份子他们把化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学得炉火纯青,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他们的人性呢?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情感态度价值观缺失或错位的话,其后果往往比知识技能的缺乏来得更严重,社会危害更大!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培养的学生应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课程目标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我们再进行“封闭式”的教学显然是不合事宜的,教学中要注意把一些化学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体验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乐趣。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3. 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时期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心理学认为,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这些愉快的情感体验会激发人们热情、乐业、耐心、恒心、爱心、努力和毅力等良好的态度。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价值观会逐步形成。可见,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对事物的认知态度是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的基础,家庭、学校、所处环境等因素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应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侯氏制碱法相关材料(包括互联网查找)去体验侯德榜先生制取纯碱的过程,从中感受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还有侯德榜不迷信索尔维制碱法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也可将设计方案类似的同学集中成小组,互相讨论选择仪器与实验药品,制定实验步骤,然后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协同完成。当实验过程中遇到突发性问题还可一起讨论分析,共同出谋划策解决问题。每小组5人~6人,如果同一方案人数较多可分开几个小组,定量给出药品,通过比赛看谁制出的碳酸钠量多。这样对小组的成功奖励可以起行为塑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合作意识。我们也可选取一些适宜的课题如水污染的治理、喷泉的设计等,通过划分小组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和想像,在挫折和失败中养成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动手实验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化学学科的优势,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比如在学习氯气(实质上是次氯酸的)的漂白性时,我就采用把一朵鲜艳的红玫瑰放入集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几分钟后红玫瑰变成了黄玫瑰,最后变成了白玫瑰——这样快乐的情感体验定会转变学生对化学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让学生明白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究竟是哪种微粒时,我想办法引导学生设计了四组对照实验:分别把四张相同的红纸片放入干燥的氯气、水、盐酸、氯水中——给学生创设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最后在课堂内容结束前,我让学生当了一次处理氯气泄露时的事故处理专家——专家支招:发生氯气泄漏事件时,污染区居民切忌惊慌,应____风跑,尽量往____处跑。并用 ____护住口鼻, 防止人中毒! 到了安全地带要好好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患者应及时送到医院,不必有过多忧虑!这样做既呼应了课堂开头氯气泄露视频的处理,又让学生感受生活、生产和化学的紧密联系及学习化学的有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目标的制定仅仅是一个计划,关键是实施【3】。如果所有的教师能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1997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大辞典》第673页
[2] 滕湘文:“谈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天津市实验中学
[3] 何如涛:“对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的重新思考与探索”,《化学教学》2010年第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兴趣;情感体验;隐性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包含了三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进行几年了,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往往把教学的三维目标简化成了二维目标,其中最容易被轻视的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下面是笔者就“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些认识及结合平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等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认知的发展。从心理学上来理解,这三者的意义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具体表现为:
(1)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包括对事情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具有较强的情感倾向性。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种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为稳定和深刻的情感现象。
(3)价值观:是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人们判断客观世界的标准。罗克奇的定义是:个人关于行动的理想模型和理想的终极目标的信念。【1】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缺失的后果 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这个“紧箍咒”的限制,笔者通过对群里全省各地120位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中无视情感目标的有15位(约占12.5%),忽视情感目标的有80位(约占66.7%),重视情感目标的有25位(约占20.8%),那造成的结果又是怎样呢?我们先不说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日益下降,也不谈死记硬背的效果有多差,且来看看社会上这些年出现的与化学相关的事例:2005年3月,肯德基原料发现苏丹红;2008年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三鹿、伊利、蒙牛、雅士利等22家奶粉中检出三聚氰胺,其中三鹿奶粉含量最高;消化道癌新杀手地沟油的反复出现;毒大白菜,毒生姜,毒大米的来临;吃虫草导致铅中毒,吃燕窝造成亚硝酸盐超标,企业家悬赏十万元邀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十五分钟…… 种种让人痛心的事实就像一把把利剑,应该让社会,也让我们这些化学工作者反思如果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将学生的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隔离开,教学的内容只是书本知识,教学的结果往往只能培养一批批高分低能儿。上诉事例中的相关不法份子他们把化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学得炉火纯青,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他们的人性呢?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情感态度价值观缺失或错位的话,其后果往往比知识技能的缺乏来得更严重,社会危害更大!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培养的学生应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课程目标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我们再进行“封闭式”的教学显然是不合事宜的,教学中要注意把一些化学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体验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乐趣。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3. 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时期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心理学认为,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这些愉快的情感体验会激发人们热情、乐业、耐心、恒心、爱心、努力和毅力等良好的态度。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价值观会逐步形成。可见,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对事物的认知态度是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的基础,家庭、学校、所处环境等因素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应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侯氏制碱法相关材料(包括互联网查找)去体验侯德榜先生制取纯碱的过程,从中感受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还有侯德榜不迷信索尔维制碱法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也可将设计方案类似的同学集中成小组,互相讨论选择仪器与实验药品,制定实验步骤,然后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协同完成。当实验过程中遇到突发性问题还可一起讨论分析,共同出谋划策解决问题。每小组5人~6人,如果同一方案人数较多可分开几个小组,定量给出药品,通过比赛看谁制出的碳酸钠量多。这样对小组的成功奖励可以起行为塑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合作意识。我们也可选取一些适宜的课题如水污染的治理、喷泉的设计等,通过划分小组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和想像,在挫折和失败中养成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动手实验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化学学科的优势,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比如在学习氯气(实质上是次氯酸的)的漂白性时,我就采用把一朵鲜艳的红玫瑰放入集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几分钟后红玫瑰变成了黄玫瑰,最后变成了白玫瑰——这样快乐的情感体验定会转变学生对化学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让学生明白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究竟是哪种微粒时,我想办法引导学生设计了四组对照实验:分别把四张相同的红纸片放入干燥的氯气、水、盐酸、氯水中——给学生创设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最后在课堂内容结束前,我让学生当了一次处理氯气泄露时的事故处理专家——专家支招:发生氯气泄漏事件时,污染区居民切忌惊慌,应____风跑,尽量往____处跑。并用 ____护住口鼻, 防止人中毒! 到了安全地带要好好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患者应及时送到医院,不必有过多忧虑!这样做既呼应了课堂开头氯气泄露视频的处理,又让学生感受生活、生产和化学的紧密联系及学习化学的有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目标的制定仅仅是一个计划,关键是实施【3】。如果所有的教师能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1997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大辞典》第673页
[2] 滕湘文:“谈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天津市实验中学
[3] 何如涛:“对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的重新思考与探索”,《化学教学》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