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本质的SOLO评价及教学策略

来源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ttym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SOLO分类评价是以等级描述为特征、以测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质性评价方法,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些年来,它高频出现于社会·法治试题中。但因SOLO评价不提供“样板式”的参考答案,所以成为诸多教师和学生的“硬伤”,感觉“无从下手”。本文以2019年绍兴中考社会第24(2)为例,基于学科本质来思考SOLO分类评价的要求,并提出“回到思维原点,实现目标到位”、“回到教学原点,实现学法越位”和“回到生本原点,实现理念归位”三大教学策略,作出“适度发掘教学资源”、“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拓展自主学习活动”三个教学反思,期望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学科本质;关键问题;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391
   近年来,SOLO分类评价法高频出现在社会·法治(以下简称社会)中考试题中。它是以等级描述为特征、以测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分析思维的层次)为目标的质性评价方法,是对闭卷测评中以往只关注结果的改进,强调学生思维的过程评价,突出了评价多元化,为开放性试题在中考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因SOLO评价不提供“样板式”的参考答案,所以从目前教学的角度看,却成为诸多教师和学生的“硬伤”,感觉“无从下手”,“一筹莫展”。本文以2019年绍兴中考社会第24(2)为例,基于学科本质来思考SOLO分类评价的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反思,期望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基于社会学科本质的第24(2)要求分析
  学科本质是学科内容体系的核心,包含“价值与精神(内层)、方法与思想(中层)、问题与概念(外层)三重结构”①,准确把握学科本质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与基础。下面以第24(2)为例,寻找社会学科本质下的三维要求。
  24.(10分)百年五四,精神铸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请运用所学知识,联系下列史料,阐释五四运动中学生行为的正义性。(6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这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优秀试题,让人耳目一新。首先,在命题原则上,本题体现了“四性”要求:以 “百年五四”为题材,体现时代性;图文并茂,设问指向“学生”,体现了人文性;第(2)小题,将历史与法治结合,凸出社会学科综合性特点;采用SOLO评价,具有开放性,并重在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该题还符合了优秀试题的许多共性品质:素养导向正确,能力立意明显,内容科学严谨,设问精准巧妙,问材结合紧密等。
  如果从学科本质角度看,这些原则、特征与品质,均涵盖于社会学科本质中(见表1)。
  表1 24(2)社会学科本质三维要求统计
  二、SOLO评价背景下教与学的对策思考
  无论是教与学,还是测与评,笔者认为“回到原点”应成为其寻求对策的“灵魂”,具体表现在思维、教学和生本三大“原点”。
  (一)回到思维原点,实现目标到位
  1. 以命题清晰教学目标
  优秀试题是检验“教”与“学”的试金石,实质考问的教师的“命题”能力。如果“命题”是教师的“短板”,那“答案组织”则是命题的“短板”,必然制约着教学效益与效率的提升。伸長这一“短板”中的“短板”,有助于师生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达成教育教学目标,保障课程过程管理,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SOLO评价类试题也不例外。
  回到试题,看24(2)的评分要求:
  本小题采取分层评分,要求如下:
  第一层次:联系1-2个史实,但没有运用正义行为的标准加以阐释,给1—2分。
  第二层次:联系1-2个史实,能够运用正义行为的标准加以阐释,给3—4分。
  第三层次:联系2个及以上史实,能够运用正义行为的标准加以阐释,且逻辑清晰,
  给5—6分。
  毫无疑问,本小题的开放性评分要求只提供了一个“评分原则和思路”,没有所谓的“参考答案”,师生均无法按部就班实现可操作性。
  表1中对24(2)社会学科本质三维要求统计,其实就是评价目标,也即教学目标,两者是高度统一的。从命题测评角度“逆向”思考教学要求,更有助于目标的完善与到位。
  2.以审题理顺思维逻辑
  第24题以“百年五四”为主题,知识载体是“五四运动”,包括第(2)小题的三则图片材料“学生的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签和约的报道”和“参加示威的上海女学生”,均属历史题材,是社会学科内容。但设问“阐释五四运动中学生行为的正义性”中关键词“正义性”却指向法治内容,这是审题的关键,也是命题者良苦用心之所在。
  然后,进一步逐级思考“什么是正义的行为?”、“正义行为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如何守护正义?”这三大问题。第一问是清晰评判标准——“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第二问“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第三问分个人和政府两个角度明白“怎么做”。 这样,“三则史料”就多角度不同层次地能“阐释五四运动中学生行为的正义性”。然后作出整体性评价。
  (二)回到教学原点,实现学法越位
  1. 以教学求前瞻越位
  无论是教学或是测评,均需提前站在学生角度“越位”思考问题,组织答案,即要有前瞻性。初中生的思维有由具象向抽象过渡的特点。这意味着教学、命题设计和答案组织中除情景化外,应该有思维的层次性和升级性,即有由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分散到整体的思维过程,而且尽可能角度齐全。
  根据SOLO分类理论,知识与过程技能在思维过程中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依据它所提供的将课程设计、教学和评价相统一的质性等级描述框架模板,来全面评价回答质量,诊断学生思维特征。因此,SOLO分类理论既可用于评价,也可用于教学。据此,笔者基于社会学科本质来重新设计SOLO分类评价各项指标要求(见表2)   通过表2,可以清楚看到,SOLO五个层次分类中,前三个层次是基础知识(量)的积累,后两个层次是理论思维(质)的飞跃。这启示我们,要实现思维能力上质性突破,基础知识的积累是不可或缺的。
  据此,在平时教学中,针对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社会知识,教师应进行具有思维层次性“问题化”设计,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增强学科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学生从中进行完整的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素养培养。以24(2)为例,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
  第一问:三则材料,分别反映那几个历史事件?
  第二问:这些历史事件与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
  第三问:为什么会出现这这些历史事件?
  第四问:请从正义角度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4问,不只将“阐释五四运动中学生行为的正义性”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罗列,而是将与此题相关的史实,依据思维逐级层次进行整体架构,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将这些“点”逐步穿成“线”,形成“面”,构成“体”,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系统”,并实现历史思维能力水平的逐步提升。
  2. 以指导求学法归位
  学习应该“化繁至简”。掌握适度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有助于提升思维训练。笔者经常提醒学生在做材料题时使用两大法宝:“看分给点”与“史(事)论结合”,非常有利于把握答案边界和答题角度。
  看分给点。即根据设问所设置的分值来思考组织答案。从近些年来浙江中考社会主观试题看,赋分比较稳定和规范,基本是每点1到2分。在社会试题中,相当部分主观题的答案强调分层次和多角度。因此,有了赋分,设问已经暗示了答案的要点和答题的底线,同时也给学生答题提供了“可操作性”。平时作业设计也尽可能如此“越位”并“到位”。
  同样,这一原则也适用于SOLO评价题,仍然以24(2)为例(见表3),笔者认为,这样更具“可操作性。”概述三则史料并得出相应结论,完成了量的积累,各给1分,这一步对“要点”的把握操作具有奠基作用;能说出三则史料与五四运动关系,给1分,穿点成线;再拓展以正义标准衡量三则史料,并能找出规律性,给予总体评价,再给2分。
  史论结合。这是初中社会课的一种基本学习方法,更是一种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分析问题要有理有据,旨在培养学生实证意识和理性思辨能力。
  在表(3)中,可以清晰看出,从“微观”角度,学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体现“反对转让山东给日本,维护领土主权”;“拒绝和约签字”说的是“力争外交主权”;“上海女生罢课”表明“上海学生在维护民族利益时起了先锋作用”,三则史料从三个角度得出三个结论,构成“五四运动”这一“中观”史,并进一步得出“五四运动是全国性的广泛群众爱国运动”。然后以“宏观”角度,从“正义”标准加综合以价。不仅逻辑严密,角度齐全,而且步步以史为证,论从史出。完成从“史量”到“论质”的转化与提升。
  (三)回到生本原点,实现理念归位
  1.以理念思题中有人
  “题中有人”主要强调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13—15岁进入具体概括运演阶段。就是说,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具备了高级思维能力。在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开始了由感性认识向知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思维成长过程。
  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无论教学或是测评,不仅要“目中有教材”,更要“心中有学生”。
  第24(2)三则史料中,“口号”、“报道”和“示威”,其主体均为“学生”,且是他们的“窗外事”,却主动承担维护民族利益责任。这启示当代学生,不断的抗争是近代中国没有走向沦亡的根本因素,“实现正义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而SOLO评价依据初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重在学生思维过程与层次。既符合他们的思维规律,又尊重个性差异,增强启发引导,体现人文关怀,自然就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2.以教育寻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主要表现有三:选材要正确、过程要理解、方法要掌握。
  “选材要正确”。指的是无论教学或是测评,立意要高远,题材要有教育情怀。还是回到第24(2),“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教育意义。2019年中考并没有回避这一重大历史热點,另辟蹊径,从“正义”角度来考查,让学生理解“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的重要性。
  “过程要理解”。“情感立意”强调学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会产生情感共鸣。因为,只有学生在缜密的思维、严格的推论过程中,才能坚信“实现正义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从而为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知晓责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一言以蔽之,“爱国”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来自于事例的理解、实践过程。
  “方法要掌握”。命题要“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而好学动力来在于自信,自信又源自于方法。除文中讲到的“史论结合”等基本学习方法外,“题在课外、理在书中”也是作者要求学生牢记在心的答题指导思想。有方法、懂审题、清逻辑,学生答题过程肯定会“信心满满”,自然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在话下。
  三、基于第24(2)的SOLO分类评价反思教学
  优秀试题总是给人感觉收获满满,其中包括对常态教学的启示与反思。
  (一)适度发掘教学资源
  SOLO分类评价的核心价值是追求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与当今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新课改理念完全一致。理想的检测结果,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法,更要有“素养目标”的前提。其中之一即为适度发掘教学资源。通过清晰关键问题与核心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立意,用足用透教学资源,才有可能提升教学效益和效率。如五四运动后,学者梁漱冥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这其实是一段笔者常用来教育学生要“理性爱国”和“法治爱国”的典型。
  (二)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知识的整体化是针对碎片化而言的,是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联系、组织和整合。联系是一种能力,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寻找显性联系和隐性联系;组织就是知识的建构;整合意味着要打开学科边界,走向学科的综合。如五四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穿成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主线;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中共诞生组合,合成旧新民主革命过渡;五四运动与1949新中国诞生可以整合为北京的转折等。
  (三)拓展自主学习活动
  求知是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由教转向学,由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活动包括外在(动手、动身)和内在(心理、大脑)形式,实质就是学生参与过程与体验感悟的感性和理性活动。活动强调的是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还有一些特殊形式如操作学习、项目学习、做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如探索绘制五四运动(5月4日—6月28日)轨迹图(时间轴、事件地点图、重要人物)。
  总而言之,评价改革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保障,SOLO分类评价只是其中一种评价理论。2019年底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标准和保障。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感叹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
  [2]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J]历史教学.2004(12);58-63.
  [3]牛学文楼红江.社会科命题技术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4]张会杰. 试题命制的科学性:结构要素及其技术规范[J]. 考试研究,2019,(1).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题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小学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应用题同时考察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法,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的时代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成为各个领域生产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大数据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创新性技术,进而制造出全新的产品,为社会提供创新的服务。大数据工业提出了智能工业制造,这也是工业制造技术与大数据智能技术深度结合。本文就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展开讨论,深度研究大数据在工业领域中应用的实践性策略,给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帮助。 
期刊
摘要:各级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推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改革目前单一的局限性的教学评价方法,采用实用于教学、实践操作性强、对教学具有指导性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方法、大胆改变评价主体、充分而正确的使用评价结果,促进教学更趋科学合理,以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4
期刊
摘要:在新课标要求下,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实际运用,更加重视教学生活化。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在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例题,更要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则需要有意识地构建生活情景,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生命教育与立德树人,是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的教育点。生命教育更是一切教育的原点,没有生命就没法谈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今天,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教育之中,通过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的真谛,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延伸生命的长度,从而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所有生命都能够绽放他们的高光时刻。  关键词:生命教育;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期刊
摘要: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最为直接的推动力,所以初中在实行信息技术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兴趣培养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对培养初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37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主动学习知识,将会比被动式的接受收获更多。所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结合教育中儿童的“动”与“静”、成人的“放”与“收”以及成人与儿童的相互作用活动中的“乱”与“序”这三组矛盾来讨论儿童教育中这三种矛盾下极端情况所反应出的主动与被动误区,同时思考如何以“中庸之道”搜寻这三组矛盾的平衡点,以望能激发教育者的些许思考。  关键词:主动;被动;教育矛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397  教育中的主动与被动问题已经是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对于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又因为学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者,中职语文课程更是作为重中之重。而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是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就要求了教师应该以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文章通过借助散文诗集,文章意境,古代诗歌来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入探究,以此来培育、提升中职学生
期刊
摘要:当小学生上到小学的高年级,知识体系架构和逻辑思维已经经受了多年的训练并且初步拥有了这些素质,教师在教授这个阶段的小学数学的时候应该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法是放射性思维的具体化后出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利用科学的知识结构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提升。下面阐述笔者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应用思维导图的。  关键词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404   九一八那天,市区拉响了防空警报。我知道,那是纪念九一八事件,并且政府也预先和民众说明了这是防空警报,以免引起民众的慌乱。现在我站在十月一的国庆节前,深深的思想:对于国家的纪念日,民众好像都觉得陌生,那么我们的忧患意识哪里去了?我们的爱国教育缺啥了?  教育为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