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丹“研究传统”理论的解读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丹在综合库恩的“范式”和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的长处并弥补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传统”的概念。本文试图通过对劳丹“研究传统”理论的分析,找出“研究传统”较之以前的理论更为合理的证据。
   关键词:劳丹;研究传统;突破
  
   劳丹在其《进步及其问题》一书中把科学描述为解决问题的活动。科学进步的关键是解决问题。问题是科学思想的焦点,要想了解科学的进步,首先就是要研究问题。理论与解决问题息息相关,构成理论的目的在于为激起我们研究兴趣的经验问题提供连贯而合适的解答。劳丹将理论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一组非常具体且相互关联能用作具体的试验预测并对自然现象给出详尽说明的学说;另一种是由更为一般、更为不易检验的一组原则或假设所组成,它们涉及的不是单个理论,而是由单个理论所组成的一整套理论。后一种理论,劳丹将其称之为“研究传统”。
   一、“研究传统”的提出
  在评价科学进步的问题上,是比较单个的理论还是比较一些的理论系列或范围更大的学说呢?库恩和拉卡托斯赞成后者,为此,他们分别提出了“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作为理解和评价科学进步的基本工具。但是,劳丹通过研究发现,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理论存在着如下缺陷:首先,他们的理论都忽视了概念问题在科学争论和范式评价中的作用,尤其是拉卡托斯把比较组成研究纲领的理论系列每个成员的经验内容当成量度科学进步的主要指标,劳丹认为,他们这样做其理论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其次,他们没有解决其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和同一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显得其理论是非常混乱不清。第三,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在结构上过于僵硬,不允许随时间的进程而演变,这就使理论的不可变性与许多重大理论随时间演变这种历史事实相符。此外,库恩认为范式所含的目的论和方法论框架只是隐含的,不能充分阐明,劳丹则认为实际上科学史中的这些核心假说是很清楚的,而范式概念也未能把科学家所信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与实际使用的定律或范例区别开来。劳丹还认为拉卡托斯把合理性的标准划得太宽,以致使科学进步和合理选择之间失去了必然的联系,这样在评价科学进步的问题上没有什么效果。因此,劳丹综合二者理论的长处,并在弥补其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传统”的概念。
   二、“研究传统”的内涵
   1.定义及其特征
  研究传统常常规定了某些程序方式,这些程序方式则构成了这个领域里研究者所能使用的研究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规则范围极其广泛,像实验技术、理论检验和评价方式等等。例如,在严格的牛顿研究传统中,科学家的方法论立场必然是归纳主义的,只有从数据“归纳推出”的那些理论才允许被接受。所以劳丹将研究传统称之为有关该研究领域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的一组本体论和方法论规则。或者说,研究传统就是“这样一组总的假定,即关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实体或过程,关于在这一领域中用以探究问题和建造理论的适当方法和假定。”①
   一般说来,研究传统有以下的特征:(1)每个研究传统都是由若干具体理论构成,它们有的同时存在,有的前后相继。(2)每个研究传统都有某些区别其他研究传统特征的形而上学的规定和方法论规定。(3)每个研究传统都经历过许多不同的、表述往往相对矛盾的、长期的发展形式。
   2.主要功能
  研究传统与单个理论相比,往往是一种连续稳定的实体,寿命比单个理论的要长,正是这种连续稳定性,让存在于库恩“范式”间的不可通约的弊端得到克服。劳丹指出研究传统有四大功能,它能为其理论提供更好指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向作用:研究传统至少部分地和概要地限定了其构成理论的应用范围。它表明了,对确定领域中的哪类经验问题予以讨论是合适的,哪些问题则不属于本研究传统的范围,哪些问题是可以合法地加以忽略的“假问题”。
   (2)限制作用:确立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对既定领域可以发展的理论起到限制作用,这是它的主要功能。
   (3)助发作用:由于研究传统假定了存在着某些形式的实体和研究这些实体性质的某些研究方法,所以研究传统在建成科学理论中有着关键性的助发作用。这种助发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理论的构成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二是当理论在某些问题上面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这时研究传统能够指导其如何修改,以改善理论的解决问题能力。
   (4)辩护作用:理论作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界的假定,而这些假定在理论自身范围内得不到辩护,也不能用正式理论的材料来进行辩护,研究传统却能为这些假定提供辩护。
   3.“研究传统”的突破
   如果研究传统仅仅是以上所述的的话,那么将劳丹提出的这个新的概念称之为在前人基础上的简单修补不足为过。在《进步及其问题》一书中,劳丹花了很多的篇幅特别指出研究传统的特别之处——“它是历史的产物,它们是在一定的思想环境中产生和确立起来的,它们是具体理论的助产士,它具有自身演化的功能。”②这是库恩的“范式”与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所不具备的。
   劳丹认为研究传统的演化有两种方式,其中最明显的方式是修改它的一些具体理论。在一个研究传统的框架内部简单的修改原有的术语、扩充分类、增加一些成分等,都可以提高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传统相对于范式或研究纲领而言,它的结构不是僵化不变的,其内部可以作出重大的修改或调整。这种调整甚至可以涉及到它最基本的核心部分,从而构成了研究传统演化的另一种形式。
   劳丹认为,科学史上的任何一种研究传统,几乎不存在一套既表现出这种传统的特性而又始终如一的教条。因此,当我们不能在某个研究传统的内部通过修正或者改变具体理论来消除反常或解决概念的问题时,就应当尝试在研究传统的更深层上对方法论或本体论作一些修改或补充,以提高研究传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有时仅仅只要做出对传统核心假设的一点点修改或补充,不但可以解决明显的反常或概念问题,而且能保存研究传统原来的绝大多数核心假设,这就是所谓的“研究传统的突破”。
   研究传统的这种演化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其大多数的技巧、假定和原始模型都是保留着的,它提出的经验问题的相对重要性也是大体相同的。但是这种连续性又是相对的,当一个研究传统演化了很长时间后或者发生了许多次的演替,它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表达形式会有巨大的变化。“比如,笛卡尔死后一个世纪的伯努利的笛卡尔主义与笛卡尔本人的笛卡尔主义便有很大的不同。法拉第手中的牛顿研究纲领与牛顿的第一批追随者的研究纲领相去甚远。”③另一方面,劳丹又认为,研究传统在任何既定的时期,又总有一些当时被认为是最独特的成分,在这个时期内,这些成分是不能舍弃的,否则就等于背离了研究传统,只有修正其他相对次要的观点来维持传统的演化。但另一时期,原来那些主要的观点又可能退居次要的地位,其它的观点又成为了这时代表该传统的主流。这时,修正或抛弃原来的那些要素就无所谓了。
   对在某个既定时刻,科学家究竟如何决定研究传统的某些要素是可以抛弃,而另一些要素是不可以抛弃的呢?劳丹认为,对这一问题的部分回答来自如下的认识:在任何给定的时刻,研究传统总有某些要素比其他要素更重要,地位更牢固,科学家们应当存在着理性的选择范围。例如,影响研究传统稳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它在概念上是否充分根据。任何一个给定的研究传统的核心假说都要在概念上不断经受深入的检查。在一个既定时期,某些核心假设被认为是最强有力的,是不成问题的,其他则被认为是不清楚的,没有充分根据的。当支持或者怀疑这个传统的新论据出现时,各种构成成分之间的相对稳定联系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原来认为是基本的,不可抗拒的东西,现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以致可以进行修改,甚至被抛弃。
   显然,劳丹研究传统理论的这种突破相对于库恩和拉卡托斯理论中有关决定是任意的,不受理性支配的说法在某些方面是合理的。
   三、评价及反思
   劳丹所提出的研究传统概念将科学中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和方法论部分与理论分离开来,成为一种与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科学结构单元。他对科学内部结构层次的描述上要比库恩的范式更为清楚,而且强调了研究传统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研究传统与理论之间多元的竞争和对应的关系。这比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更为符合科学史的实际。更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了研究传统的自身的演化,也就是说,任何学说即使不被其他的学说所取代,它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也是可以变化和发展的,而且也不存在着拉卡托斯“研究纲领”那种僵化不变的结构,其所强调的发展和变化其实是任何科学学说的精髓。因而,它可以衡量科学的进步,回答了“范式”与“研究纲领”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说劳丹的研究传统比较合理的主要原因。
   当然,劳丹所提出的研究传统不可能是完美的,他在书中不断的指出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他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的哲学思想是完美的。然而,他的这种富有辩证精神的思想对科学研究却有很大的启发。其实,任何科学都不应当存在着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劳丹是一位勇于进取的哲学家,他虽然一味捍卫自己的观点与别人论战,但也善于从别人的批评中吸取营养,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无疑,他的这种科学态度对于今天的科学研究者来说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美]拉瑞·劳丹著,刘新民译.进步及其问题[M].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2][美] Larry Laudan “A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to Scientific Progress”in I. Hacking(ed): Scientific Revolutions,Oxford,1981.
   注 释:
   ①②③ [美] 劳丹. 进步及其问题[M]. 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2010年聊城大学被增列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进入到工程硕士教育队伍行列。我校虽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但工科起步较晚,学科基础较弱,以往我们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学术型为主,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教育硕士,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教育和科研单位,所以我们要与同样扩充到工程硕士教育队伍里来的其他有师范背景的高校一样,需探索建立一套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搞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   关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目前所面临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我国转基因食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完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法规体系入手,建立监管、沟通机制,提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管理      引言: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基因转移至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细胞内而使它们获得有力特性,有效的表达出相应的产物,这样的生物体直
期刊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网络时,网络广告已成为业界的一个热点。自1993年首次出现网络广告以后,可谓情形一路看好。据报道,1997年互联网上广告总收人高达9.65亿美元,是1996年2.669亿美元的3倍多。但就网络广告自身的运作效果而言,却并不尽如人意。网上标题广告在1994年首次出现时,其点击率高达10%,而现在已跌破了1%。据美国雷曼兄弟公司针对线上广告市场发表的一份厚达24页的最新研究报告,一般广
期刊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大,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交通系统越来越发达。作为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行”,汽车正在逐渐走进每一个中国家庭。公共交通运输的经营管理、合理调度和安全管理已成为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交通管理系统等相关方面的变革,过去,通过无线通信设备,由调度室集中管理,驾驶员根据自我判断确定车辆所在位置,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精确度也很差强人意。
期刊
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通过传递各种信息刺激学生发生反应,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可以说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能否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教师应该积极地对教学效果加以了解和掌握,主动捕捉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信息,以便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证明,经常性的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下面仅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获取、利用信息反
期刊
摘 要:北京售价每平方米30万元的“北京最贵楼盘”钓鱼台7号院引发热议,而之前一部《蜗居》惊现了中国房奴的窘迫,由此而引发的关于房价、收入的争议此起彼伏。但如果连成为“房奴”也只能是种奢望,或许就不能简单地说是因为房价太贵。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问题恐怕就出在“平均”两个字上,大家的收入并不平均!本文从“豪宅”、“空城”、“蜗居”、“蚁族”的严重反差出梳理并反思了我国贫富分化的现状。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师生之间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1]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文化传承方式的变化,都导致师生关系的不断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和当前的师生关系再进行一番考证,以期能够在新课改中建立真正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意义重大,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素养;素质教育;真实阅读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语文学科这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
期刊
摘 要:郁达夫初涉文坛便引起强烈的反响,虽然毁誉不一,但独特的风格和富有个性的思想还是让读者记住了他。本文试图在郁达夫作品中,从他的经历、个人气质和性格中初步探讨他独特思想和独特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文化;苦闷;自然主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一位具有独特思想和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也是一位复杂的引起人们探索的人物。无论在其生前还是死后,人们对他的评论都是那样众说纷纭莫衷一
期刊
摘 要: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己任。90年来,中国共产党殚精竭虑,浴血奋战,戮力完成救国救民的惊天伟业;风雨兼程,奋发有为,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正逐步实现近代以来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夙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以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