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科技场馆教育功能在最近10年逐步引起教育研究领域和科技馆领域的重视,科技场馆教育人员的专业发展也在起步。高等院校开始联合科技场馆办学,以培养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场馆专业教育人员。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中,高校等研究机构往往被看作是知识的创造者、传输者和提供者,科技馆员被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实践者。由于科技场馆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实际上,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指导科技场馆教育人员的同时,也有必要促进研究人员自身的专业发展。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为科技馆教育人员与高校研究人员的共同成长提供了契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由西方学者Jean Lave和Etienne Wenger在1991年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提出,此后,该理念在成人教育、组织管理、员工专业发展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得,而是在一个群体中,通过相互合作和沟通而共同创造知识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参与者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分享专业资源,反思工作,探索理论,共同学习和讨论,最终获得职业生涯的共同发展。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具有非正式性、灵活性、自发性和长时性等特点。陶建学习共同体的案例分析
本文将以1位科技馆教育者(Y女士)和1位科技馆教育研究者(J女士)的合作经历为案例,分析科技场馆和高校等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更好地促进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背景介绍
Y女士目前是国内某省级科技馆的科普活动主管,对馆内外教育资源有着丰富的管理、组织、设计和执行的经验。Y女士在科技馆工作之前,曾经在中学任教。她对于学校正规教育理念、体制、教学策略等有着充分的理解。J女士目前是某大学科学教育专业的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科技馆教育相关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女士没有科技场馆的一线教育经历,更多地,她是从第3方的视角去探索和评估科技馆教育的发展。Y女士和J女士相识于“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研讨会,此后,她们之间就工作和研究等问题保持联系和沟通,形成了1个互助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为了参加2014年开展的第2届科技场馆教育项目展评比赛,Y女士和J女士进一步进行合作。据了解,该比赛的目的之一即是希望提高科技场馆人员设计、实施校外科学教育项目的能力。Y女士所在科技馆在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名次。通过整理现场专家点评发现,该馆教育项目的优势之一即是该项目的总结和反思提炼比较到位。而这一点,正是Y女士和J女士合作学习的成果之一。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Y女士需要准备汇报PPT和汇报材料,但她逐渐感受到从实践到理论提升上存在困难。因此,她跟J女士联系,希望J女士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提升。具体而言,在活动材料的基础上,Y女士和J女士对项目进行了反思和提炼,如:梳理已开展项目的逻辑关系,明确教育学类专业术语的使用,基于理论视角进行反思和分析,规范项目评估的流程和用语。因此,文字材料在项目目标定位、项目流程、项目特色、项目评估指标的撰写等方面出现了较大变动。
例如,在教育效果的呈现上,最初的指标包含学习效果、启示效果和学习实践能力提高程度3个方面。经过沟通,J女士发现这3个指标的划分存在重叠,为了进一步让概念清晰,教育效果被重组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情感层面。又如,在项目流程上,最初的流程为:展板展示专家讲座动手实验互动游戏 展项探究体验激趣情感升华反馈评估。为了让活动流程的呈现具有层次性,这些活动被分为3类:互动交流类(专家讲座、动手实验、互动游戏);展厅展项类(展项探究);静态展示类(展板展示)。这样的划分并非仅仅是文字上的梳理和变动,在文字重组的背后,是Y女士和J女士不断明晰科技馆教育的概念,以及对项目加深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学习共同体参与者的反思
Y女士和J女士在不断合作的过程中,都获得了进步。在合作结束后,Y女士和J女士对这次合作进行了反思(见表1)。
总结
随着“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场馆教育人员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但是,一个行业领域内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并不是从业人员单方面的改变,而是牵涉到整个从业环境、政策保证、资格认证、后续培训体系建立等过程。本文所呈现的案例仅仅是只包含了2个个体的微观学习共同体,但是2位参与者的反思和总结均表明:科技馆教育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研究的视角,科技馆教育研究的深入也不能脱离实践的土壤。实际上,案例中所呈现的2位参与者的合作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她们在合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虽然Y女士和J女士都在探索科技馆教育的发展,但是二者所处机构的体制差异、工作经历差异、教育背景差异等均造成了双方在理念、视角、目标、专业语言的使用等方面存在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不同和矛盾并非是双方合作的阻碍,反倒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成为了双方改变和发展的动力。这是在科技场馆实践者和科技场馆研究者之间,消除行业隔阂,促进沟通,建立研究与实践共同发展的一种有效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为科技馆教育人员与高校研究人员的共同成长提供了契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由西方学者Jean Lave和Etienne Wenger在1991年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提出,此后,该理念在成人教育、组织管理、员工专业发展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得,而是在一个群体中,通过相互合作和沟通而共同创造知识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参与者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分享专业资源,反思工作,探索理论,共同学习和讨论,最终获得职业生涯的共同发展。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具有非正式性、灵活性、自发性和长时性等特点。陶建学习共同体的案例分析
本文将以1位科技馆教育者(Y女士)和1位科技馆教育研究者(J女士)的合作经历为案例,分析科技场馆和高校等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更好地促进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背景介绍
Y女士目前是国内某省级科技馆的科普活动主管,对馆内外教育资源有着丰富的管理、组织、设计和执行的经验。Y女士在科技馆工作之前,曾经在中学任教。她对于学校正规教育理念、体制、教学策略等有着充分的理解。J女士目前是某大学科学教育专业的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科技馆教育相关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女士没有科技场馆的一线教育经历,更多地,她是从第3方的视角去探索和评估科技馆教育的发展。Y女士和J女士相识于“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研讨会,此后,她们之间就工作和研究等问题保持联系和沟通,形成了1个互助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为了参加2014年开展的第2届科技场馆教育项目展评比赛,Y女士和J女士进一步进行合作。据了解,该比赛的目的之一即是希望提高科技场馆人员设计、实施校外科学教育项目的能力。Y女士所在科技馆在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名次。通过整理现场专家点评发现,该馆教育项目的优势之一即是该项目的总结和反思提炼比较到位。而这一点,正是Y女士和J女士合作学习的成果之一。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Y女士需要准备汇报PPT和汇报材料,但她逐渐感受到从实践到理论提升上存在困难。因此,她跟J女士联系,希望J女士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提升。具体而言,在活动材料的基础上,Y女士和J女士对项目进行了反思和提炼,如:梳理已开展项目的逻辑关系,明确教育学类专业术语的使用,基于理论视角进行反思和分析,规范项目评估的流程和用语。因此,文字材料在项目目标定位、项目流程、项目特色、项目评估指标的撰写等方面出现了较大变动。
例如,在教育效果的呈现上,最初的指标包含学习效果、启示效果和学习实践能力提高程度3个方面。经过沟通,J女士发现这3个指标的划分存在重叠,为了进一步让概念清晰,教育效果被重组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情感层面。又如,在项目流程上,最初的流程为:展板展示专家讲座动手实验互动游戏 展项探究体验激趣情感升华反馈评估。为了让活动流程的呈现具有层次性,这些活动被分为3类:互动交流类(专家讲座、动手实验、互动游戏);展厅展项类(展项探究);静态展示类(展板展示)。这样的划分并非仅仅是文字上的梳理和变动,在文字重组的背后,是Y女士和J女士不断明晰科技馆教育的概念,以及对项目加深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学习共同体参与者的反思
Y女士和J女士在不断合作的过程中,都获得了进步。在合作结束后,Y女士和J女士对这次合作进行了反思(见表1)。
总结
随着“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场馆教育人员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但是,一个行业领域内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并不是从业人员单方面的改变,而是牵涉到整个从业环境、政策保证、资格认证、后续培训体系建立等过程。本文所呈现的案例仅仅是只包含了2个个体的微观学习共同体,但是2位参与者的反思和总结均表明:科技馆教育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研究的视角,科技馆教育研究的深入也不能脱离实践的土壤。实际上,案例中所呈现的2位参与者的合作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她们在合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虽然Y女士和J女士都在探索科技馆教育的发展,但是二者所处机构的体制差异、工作经历差异、教育背景差异等均造成了双方在理念、视角、目标、专业语言的使用等方面存在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不同和矛盾并非是双方合作的阻碍,反倒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成为了双方改变和发展的动力。这是在科技场馆实践者和科技场馆研究者之间,消除行业隔阂,促进沟通,建立研究与实践共同发展的一种有效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