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教学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相关知识的储备,对80年代先锋文学作品反映的那个特殊年代在认知和感情上有隔膜,极少阅读先锋文学作品等。改革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是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教学走出困境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高校 先锋小说 教学困境 路径
[作者简介]穆厚琴(1965- ),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残雪创作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2011/11/57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15-02
随着90后学生走进高校的课堂以及专科学校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特殊性,在现当代文学史先锋文学的教学环节中出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意识减弱、难以深度融入课堂的现象。重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思考应对策略,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标等,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当代先锋小说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境及原因
近年来,在现当代文学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进入到先锋文学教学环节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意识明显减弱,导致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相比较于过去70后学生对先锋文学作品的熟悉、80后学生对先锋文学作品中情节内容的惊奇,90后学生更多的是觉得先锋文学作品索然无趣。文学课的成功与否建立在对作品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而现在的学生对作品读之甚少,使讲台成为教师上演独角戏的舞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和学生认真交流和分析、思考,我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缺乏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相关知识的储备,造成阅读和理解先锋文学作品的困难。专科院校学生文化知识底子相对较薄,他们很少接触中外文学理论书籍,也较少接触中外现代派文学作家、作品,不了解现代各种文学流派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各种现代文学思潮流派。比如学生对现代派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复杂现象茫然不知,也不知道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现代主义思潮有什么不同;80年代中国文坛思潮更迭迅疾、出现的作家太多,在较短时间内学生分不清哪些作家写作了哪些作品,等等。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不主动要求自己掌握种种相关知识信息,这样就造成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障碍。此外,由于专科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在学制三年的情况下,作为基础课的现当代文学史的课时被一再压缩,专业技能训练占用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也使他们无暇耐心地阅读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理解作品内涵的先锋文学作品。
2.时代的距离感、作品的疏离感、学习的困惑感阻碍学生阅读和接受先锋文学作品。90后学生对当代先锋文学作品反映的那个特殊时代在认知和感情上有隔膜,使他们无法理解先锋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感情和主题,很难引起情感共鸣和获得审美体验。80年代先锋文学作品大量描写“文革”时代诡谲的政治风云,描绘丑恶的人性,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者的“零度情感”,以及85年左右开始兴起的各种“小说实验”等,都让现在这些从未经历过任何政治风波、在父母过度关爱下长大和大量阅读网络小清新文学作品的90后学生产生巨大的距离感,滋生拒绝阅读的心理,因此造成学生很少有兴趣阅读先锋文学作品。比如,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学生最熟悉的作家,学生只对其创作发生转型之后90年代的作品《活着》最为熟悉和喜欢,因为他们能容易理解作品中所阐述的“活着”的意义,能被作品中作家所流露出的人性关怀的温情打动。而余华在80年代的作品如《现实一种》《古典爱情》《在细雨中呼喊》等描写人性的极度残忍和社会极端阴暗,学生对这类内容的作品比较陌生。再比如,更走极端的残雪等先锋文学作家,他们用突破语言规范的语言写作大部分读者读不懂的“灵魂小说”,直接把涉世未深的学生拒斥于作品之外。另外,在教学先锋文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同样的困惑:以余华、残雪等为代表的先锋文学作家的作品中大量描写血腥人性、阴暗社会的一面,从中传递出的疲惫、压抑、绝望等的情绪,会给正准备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消极影响?他们所尝试的文体实验、语言实验等,对于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学生似乎看不到先锋文学作品具有任何现实价值,这也是影响学生接受先锋文学的重要原因,阻碍学生选择阅读更多的先锋文学作品。
3.网络文学以风格多变和内容贴近当下生活抢夺了读书市场。异军突起的网络文学以其与当下社会生活密切贴近和处处迎合90后学生的阅读趣味而吸引他们的目光。网络激发了中国民众超强的文学热情、文学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一次又一次文学创新不断引发一股股文学热潮。从1998年痞子蔡在BBS上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使网络文学开始受到注目,至2007年玄幻小说、历史小说、盗墓小说和穿越小说接连引发四波网络阅读热潮。90后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成为网络文学的庞大读者群。不少网络文学作品充满青春气息和描写爱恋的美好,能够轻松走进年轻读者的内心。比如,最近很受学生喜爱的网络作家顾漫的小说《何以笙箫默》和《微微一笑很倾城》,写男生、女生在打网游时建立起来爱情,情节内容非常贴近90后学生的生活,还满足了90后学生对游戏、爱情、学业和事业的所有心理欲求。学生们觉得这类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与他们一样在现实挣扎中找到自己命运方向的人,很容易被这些网络文学高手调动起代入感。相比较而言,阅读令人感觉沉重和沉闷的先锋文学作品,费力去猜测先锋文学作家们抛下的一个个时代的谜团和写作技巧的谜团,令他们缺少积极性。
4.教师知识信息陈旧、教学方法传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0年代以后整个现代文学研究出现停滞的现象,而当代文学批评涉及太多,当代文学作品背后缺少历史观支撑,虽然当代文学史教材被一再重写,但依然让人觉得对这段文学史的讲述缺乏头绪、缺少清晰脉络。学生课后的反映是觉得这一文学时期作家太多、作品混乱、缺乏评价标准。究竟以什么样的历史观来重现当代文学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现当代文学史课堂教学方法来看,有些教师受限制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的条件或者自身没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依然采用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教师主讲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昏然,作业抄教材,考试背教材。在学生对先锋文学缺少研究兴趣和不做作品研读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当代先锋小说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
1.教师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在对于经典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历代不断解读、阐释和各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中层层积淀而形成的,文学史就是读者解读、阐释和接受所积淀的思想与审美的历史。所以,教师在先锋文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梳理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要以经典作品为主导。解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发现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讲授80年代先锋文学,教师首先应该在作品上下工夫,把所有先锋文学作品全部阅读一遍,经过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才能甄别出这一文学时期的优秀作家及其经典之作。再把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上做重点解读,让学生既能了解那个时期作家所承担的文学任务,又能发现其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同时掌握辨别作品优劣的批评标准。以余华和残雪两位作家为例,他们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尚无法认定他们的哪部作品是其代表作,但是我们可以大致以他们在80年代到目前的30年创作中,比较出他们的优秀作品。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活着》,残雪的《五香街》可称为是他们目前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师生可以通过细读和讨论的形式把握这类作品。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呈现批判的主题,对黑暗政治、畸形人性持激烈否定的态度,以否定的方式呼唤现代文明的再建,而我们今天的文学正是诞生在80年代先锋文学所开拓的文学土壤上。残雪在21世纪将自己的小说称为“新实验”小说,我们如何看待残雪固执的文学实验?以宽容的心态来看,残雪就像一个钻井寻找新水源的人,她在寻找文学有没有另外一种表达的可能,即她进行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试图开拓一条文学新路。
2.教师转变教学思维,调整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由“讲解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建构新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有效地协助我们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云计算”时代,它带给我们这样一种科技变革,就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并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这样的技术革命的时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随之发生变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课堂实践证明,90后学生对开放式课堂教学形式十分欢迎。只有学生深度融入课堂,融入课堂讨论的问题之中,我们的课堂才能叫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此外,必须要有开放的课程眼光,在课程视野中重新认识和定位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史课,可以开设和这门基础课教学紧密配合的选修课和讲座,将学生在基础课中感觉混乱的、产生学习畏难情绪的学习内容作为选修课和讲座的研究专题,可以特别强化讲授现代派文学的相关知识。
3.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现当代文学史课堂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他们具备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收获,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而研究式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读书的过程和感悟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把质疑拿出来与学生交流,把观点拿出来与学生谈论,教师和学生在了解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批判性思考,达到对文化更为深入的批判与理解。这样,在研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灵感思维、创新思维,使学生享受到思想创新的乐趣和问题解决后的成就感,这将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先锋文学的兴趣。以研究余华为例,教师合理选择作品探究的切入点,巧妙设计讨论题目,并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与进度。为使学生对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有更为深入的批判与思考,教师需要深刻地理解余华作品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探究与剖析。这种挑战使教师不断地深入探究各文化专题,同时也在学生的课堂讨论和习作中汲取新的理解,拓展了文化视野,提高了文化批判理解能力,师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
为使中国先锋文学的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是走出教学困境的科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炳亭.2012年,中国课改将步入“教师角色年”[N].中国教师报,2012-01-11.
[2]孟繁华.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6).
[关键词]高校 先锋小说 教学困境 路径
[作者简介]穆厚琴(1965- ),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残雪创作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2011/11/57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15-02
随着90后学生走进高校的课堂以及专科学校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特殊性,在现当代文学史先锋文学的教学环节中出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意识减弱、难以深度融入课堂的现象。重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思考应对策略,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标等,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当代先锋小说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境及原因
近年来,在现当代文学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进入到先锋文学教学环节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意识明显减弱,导致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相比较于过去70后学生对先锋文学作品的熟悉、80后学生对先锋文学作品中情节内容的惊奇,90后学生更多的是觉得先锋文学作品索然无趣。文学课的成功与否建立在对作品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而现在的学生对作品读之甚少,使讲台成为教师上演独角戏的舞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和学生认真交流和分析、思考,我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缺乏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相关知识的储备,造成阅读和理解先锋文学作品的困难。专科院校学生文化知识底子相对较薄,他们很少接触中外文学理论书籍,也较少接触中外现代派文学作家、作品,不了解现代各种文学流派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各种现代文学思潮流派。比如学生对现代派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复杂现象茫然不知,也不知道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现代主义思潮有什么不同;80年代中国文坛思潮更迭迅疾、出现的作家太多,在较短时间内学生分不清哪些作家写作了哪些作品,等等。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不主动要求自己掌握种种相关知识信息,这样就造成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障碍。此外,由于专科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在学制三年的情况下,作为基础课的现当代文学史的课时被一再压缩,专业技能训练占用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也使他们无暇耐心地阅读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理解作品内涵的先锋文学作品。
2.时代的距离感、作品的疏离感、学习的困惑感阻碍学生阅读和接受先锋文学作品。90后学生对当代先锋文学作品反映的那个特殊时代在认知和感情上有隔膜,使他们无法理解先锋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感情和主题,很难引起情感共鸣和获得审美体验。80年代先锋文学作品大量描写“文革”时代诡谲的政治风云,描绘丑恶的人性,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者的“零度情感”,以及85年左右开始兴起的各种“小说实验”等,都让现在这些从未经历过任何政治风波、在父母过度关爱下长大和大量阅读网络小清新文学作品的90后学生产生巨大的距离感,滋生拒绝阅读的心理,因此造成学生很少有兴趣阅读先锋文学作品。比如,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学生最熟悉的作家,学生只对其创作发生转型之后90年代的作品《活着》最为熟悉和喜欢,因为他们能容易理解作品中所阐述的“活着”的意义,能被作品中作家所流露出的人性关怀的温情打动。而余华在80年代的作品如《现实一种》《古典爱情》《在细雨中呼喊》等描写人性的极度残忍和社会极端阴暗,学生对这类内容的作品比较陌生。再比如,更走极端的残雪等先锋文学作家,他们用突破语言规范的语言写作大部分读者读不懂的“灵魂小说”,直接把涉世未深的学生拒斥于作品之外。另外,在教学先锋文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同样的困惑:以余华、残雪等为代表的先锋文学作家的作品中大量描写血腥人性、阴暗社会的一面,从中传递出的疲惫、压抑、绝望等的情绪,会给正准备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消极影响?他们所尝试的文体实验、语言实验等,对于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学生似乎看不到先锋文学作品具有任何现实价值,这也是影响学生接受先锋文学的重要原因,阻碍学生选择阅读更多的先锋文学作品。
3.网络文学以风格多变和内容贴近当下生活抢夺了读书市场。异军突起的网络文学以其与当下社会生活密切贴近和处处迎合90后学生的阅读趣味而吸引他们的目光。网络激发了中国民众超强的文学热情、文学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一次又一次文学创新不断引发一股股文学热潮。从1998年痞子蔡在BBS上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使网络文学开始受到注目,至2007年玄幻小说、历史小说、盗墓小说和穿越小说接连引发四波网络阅读热潮。90后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成为网络文学的庞大读者群。不少网络文学作品充满青春气息和描写爱恋的美好,能够轻松走进年轻读者的内心。比如,最近很受学生喜爱的网络作家顾漫的小说《何以笙箫默》和《微微一笑很倾城》,写男生、女生在打网游时建立起来爱情,情节内容非常贴近90后学生的生活,还满足了90后学生对游戏、爱情、学业和事业的所有心理欲求。学生们觉得这类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与他们一样在现实挣扎中找到自己命运方向的人,很容易被这些网络文学高手调动起代入感。相比较而言,阅读令人感觉沉重和沉闷的先锋文学作品,费力去猜测先锋文学作家们抛下的一个个时代的谜团和写作技巧的谜团,令他们缺少积极性。
4.教师知识信息陈旧、教学方法传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0年代以后整个现代文学研究出现停滞的现象,而当代文学批评涉及太多,当代文学作品背后缺少历史观支撑,虽然当代文学史教材被一再重写,但依然让人觉得对这段文学史的讲述缺乏头绪、缺少清晰脉络。学生课后的反映是觉得这一文学时期作家太多、作品混乱、缺乏评价标准。究竟以什么样的历史观来重现当代文学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现当代文学史课堂教学方法来看,有些教师受限制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的条件或者自身没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依然采用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教师主讲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昏然,作业抄教材,考试背教材。在学生对先锋文学缺少研究兴趣和不做作品研读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当代先锋小说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
1.教师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在对于经典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历代不断解读、阐释和各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中层层积淀而形成的,文学史就是读者解读、阐释和接受所积淀的思想与审美的历史。所以,教师在先锋文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梳理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要以经典作品为主导。解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发现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讲授80年代先锋文学,教师首先应该在作品上下工夫,把所有先锋文学作品全部阅读一遍,经过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才能甄别出这一文学时期的优秀作家及其经典之作。再把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上做重点解读,让学生既能了解那个时期作家所承担的文学任务,又能发现其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同时掌握辨别作品优劣的批评标准。以余华和残雪两位作家为例,他们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尚无法认定他们的哪部作品是其代表作,但是我们可以大致以他们在80年代到目前的30年创作中,比较出他们的优秀作品。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活着》,残雪的《五香街》可称为是他们目前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师生可以通过细读和讨论的形式把握这类作品。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呈现批判的主题,对黑暗政治、畸形人性持激烈否定的态度,以否定的方式呼唤现代文明的再建,而我们今天的文学正是诞生在80年代先锋文学所开拓的文学土壤上。残雪在21世纪将自己的小说称为“新实验”小说,我们如何看待残雪固执的文学实验?以宽容的心态来看,残雪就像一个钻井寻找新水源的人,她在寻找文学有没有另外一种表达的可能,即她进行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试图开拓一条文学新路。
2.教师转变教学思维,调整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由“讲解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建构新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有效地协助我们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云计算”时代,它带给我们这样一种科技变革,就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并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这样的技术革命的时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随之发生变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课堂实践证明,90后学生对开放式课堂教学形式十分欢迎。只有学生深度融入课堂,融入课堂讨论的问题之中,我们的课堂才能叫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此外,必须要有开放的课程眼光,在课程视野中重新认识和定位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史课,可以开设和这门基础课教学紧密配合的选修课和讲座,将学生在基础课中感觉混乱的、产生学习畏难情绪的学习内容作为选修课和讲座的研究专题,可以特别强化讲授现代派文学的相关知识。
3.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现当代文学史课堂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他们具备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收获,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而研究式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读书的过程和感悟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把质疑拿出来与学生交流,把观点拿出来与学生谈论,教师和学生在了解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批判性思考,达到对文化更为深入的批判与理解。这样,在研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灵感思维、创新思维,使学生享受到思想创新的乐趣和问题解决后的成就感,这将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先锋文学的兴趣。以研究余华为例,教师合理选择作品探究的切入点,巧妙设计讨论题目,并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与进度。为使学生对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有更为深入的批判与思考,教师需要深刻地理解余华作品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探究与剖析。这种挑战使教师不断地深入探究各文化专题,同时也在学生的课堂讨论和习作中汲取新的理解,拓展了文化视野,提高了文化批判理解能力,师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
为使中国先锋文学的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是走出教学困境的科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炳亭.2012年,中国课改将步入“教师角色年”[N].中国教师报,2012-01-11.
[2]孟繁华.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