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蛇床子汤与苦参汤治疗湿热下注型肛门湿疹的临床效果比较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AO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湿热下注型肛门湿疹患者应用加味蛇床子汤及苦参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20年6月泉州市中医院收治的59例湿热下注型肛门湿疹患者,通过系统双盲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29)与试验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苦参汤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加味蛇床子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C反应蛋白(CRP)水平、治疗起效时间、皮肤生活质量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治疗后1年的复发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肛周瘙痒、便溏腹胀、食少乏力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肛周瘙痒、便溏腹胀、食少乏力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EOS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OS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肛周瘙痒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肛周瘙痒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随访结果提示两组均未见复发。结论:湿热下注型肛门湿疹患者应用加味蛇床子汤有助于促进病情改善且能够显著减轻炎症反应与瘙痒感,能够控制复发率并可使患者生活质量获得提高,值得临床应用。
其他文献
在线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多样化互动,为在线学习创造一个智能和协作的学习环境。然而现有在线学习共同体存在成员参与程度低、互动频率低、专业知识构建水平低等问题,从而影响学习感受和满意度。以A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基于社会系统理论团队组织、互动沟通、自我参照和自我生产四个维度构建“在线学习共同体”,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上四个维度与学生满意度均存在正相关关
针对我厂部分油稠井生产时率低、洗井周期短、热洗恢复期长的问题,分析历次治理效果,提出以电加热油管技术解决油稠问题。通过绘制粘温曲线,采集油稠井生产数据,确定油稠井加热温度,并通过计算,确定电加热合理加热深度、合理工作制度,同时进行经济效益测算,为电加热油管技术在我厂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此研究立足于“金课”建设的大背景,从医用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围绕BOPPPS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和学2个方面对医用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指出了将医用高等数学课程打造为“金课”的途径。
基于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的BOPPPS教学法是近几年国内外推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分为6个阶段,即B(导入)、O(目标)、P(前测)、P(参与式学习)、P(后测)和S(总结)。通过教学实践表明,BOPPPS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意义。
现代人的生活普遍压力大,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因此,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师的日常课程中。教室是学生集体活动的主要单位,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在教学活动中,班主任的作用是协调和组织课堂活动,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入这些活动,以创造一个积极的班级环境。因此,在初中班级管理的日常活动中尽可能贯彻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才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对新时代背景下,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以“成为新时代互联网工匠”为思政主线,基于BOPPPS教学模式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方案,结合移动应用开发专业课程的技术特点,将思政元素嵌入教学案例中,形成润物无声的专业-思政协同知识传授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主渠道的育人功能,最终达成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让学生学到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明确班主任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SCL-90量表调查了福建三明林业学校2018级学生入学后及毕业前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学生在校两年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提高,班主任性别、学历等因素对躯体化等因子有显著性影响,班主任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恐怖因子)。从实证的角度证实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坚定立德树人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
“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弥尔顿”在近40年间不断受到学界关注。不同研究者以其各时段的政治作品为对象,从某一特定学说范式出发对弥尔顿政治理论加以解释。如此不仅未能将其前后期作品作为整体进行历史性考察,更忽视了弥尔顿作为实际参与者随着革命进程不断自我调整以回应时代最紧迫问题的根本特征。本文以1640—1660年间弥尔顿思想因内战进程所引发的两次重大变革入手,重新思考其政治理论的思想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