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高手走向财长宝座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ONG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始第二个任期的前10天,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白宫办公厅主任杰克·卢担任下一任财政部长,卢的财经专业知识和从政经验得到舆论普遍的肯定,但其怪异的签名却遭到讥讽。卢以前的签名是几个圆圈,如果他当了财长,新版的美元上就得印上这些“鬼画符”,媒体调侃这可能“加剧美元贬值”。奥巴马此前已提名参议员克里任国务卿、前参议员哈格尔任防长,总统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布伦南任中央情报局局长,这些人都和奥巴马关系很好,外界调侃总统的新内阁好像是“兄弟连”。如今财长提名一出,一位主持人拿奥巴马“开涮”说,他选了个“每天给他端午餐的人”当财长。
  这当然只是玩笑。卢在白宫有一个很大的办公室,与总统办公室隔着走廊相望。他是奥巴马最信任的人之一,但不只是给总统打水、送饭的“跟班”。他和里根打过交道,也曾为克林顿服务,在白宫和国会山的资历不亚于奥巴马。这个又高又瘦的家伙,戴着哈利·波特式的眼镜,一头椒盐色的头发,说话冷静、温和,从不提高嗓门,看起来像个典型的技术专家,他也确实是美国最好的预算专家之一。不过,这种温和的外表掩盖了他的另一才华:一个坚定的谈判高手。而这,正是面临预算谈判的奥巴马选择卢的重要原因。
  预算中交织着梦想
  57岁的卢是纽约人,老家在纽约市皇后区的森林小丘。那是个东欧裔犹太人的聚居地,街头很多商店的招牌都是俄文的。他的父亲是来自波兰的犹太移民,到美国后当了律师,业余时间还做点珍本书籍的邮购生意。母亲是办公室经理,15岁读完高中后就工作了,以帮助家人度过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困难生活。
  卢在森林小丘高中读书的时候,留着长头发,穿着大皮靴,一条脏兮兮的牛仔裤满是窟窿,当年他的理想是要当一名记者。在高中时代的一篇文章里他写道,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平,他要用记者的笔来改变这种状况。直到2011年他回访母校的时候,还在发言中旧话重提。
  卢后来进哈佛大学学习,毕业后到了华盛顿。室友魏斯介绍他进了众议院民主党政策指导委员会,从事拨款、联邦预算等方面的工作。卢不是学预算的,但他最终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是因为预算注重细节,这符合卢的天性。更重要的是,卢了解到预算和拨款工作的重要性,所有的政府资金和财务决策都要经过这一程序,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他可以用他的技能来影响人们的生活,保住那些“让穷人和劳工阶级受益的福利计划”。卢觉得,这比当记者、写文章更能够改变社会不公的现状。后来,他为民主党众议院议长奥尼尔当助理。后者非常重视社会福利保障。奥尼尔的儿子曾说:“没有人比我父亲更理解社会福利政策对老百姓的意义,他知道一份工作对穷人有多么重要,也知道在某些时候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将会带给他们多少尊严。”年轻的卢也深受奥尼尔的价值观影响,并且这种理念一直贯穿了他整个政治生涯。
  从1998年至2001年,卢担任克林顿政府的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帮助美国联邦财政连续3年保持盈余。2010年,奥巴马接着用他担任同样职务,负责起草总统提交国会审议的政府预算。负责预算工作时,他年年呼吁削减赤字,但又始终强调,官员要理解削减预算对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削减预算时“必须使用手术刀,而不是屠夫的大刀”,要保住那些与低收入民众利益相关的项目。2011年,他在一次演讲中说:“预算就像挂毯,它的画面中交织着我们的希望,也交织着一个国家的梦想。”
  卢一直很重视信仰。他严格遵守犹太教关于安息日的规定,从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他不工作,不开车,甚至不打电话。对一个曾经为两位总统服务、在华盛顿政治圈滚打了30多年的人来说,做到这一点绝不简单。朋友们说,每周有一天彻底的休息,这帮助他保持了冷静的天性。而坚守自己的信念,也是他被奥巴马看中的理由之一。2012年大选年伊始,奥巴马提拔卢为白宫办公厅主任。当时,奥巴马将自己定位于“为中产阶级而战”的人,卢强烈追求社会公平的理念,正是奥巴马所需要的。这次奥巴马提名卢任财长后,民主党人反响积极,也是因为他的理念符合民主党的价值观。
  高中时,卢爱上了文静、低调的姑娘施瓦茨。两人后来结婚,有了一儿一女。他们现在都已成年,还给卢新添了个孙子,卢还曾把小家伙带进白宫让总统见见。他的儿子在纽约生活,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女儿则到了华盛顿,先是在白宫当顾问,卢成为白宫办公厅主任后,她被调到海洋能源管理局工作。
  谈判就是细节加妥协
  作为预算专家,卢善于理财。他如果担任财长,第一个挑战就是要设法提高美国债务上限。美国政府现在已经触及其16.4万亿美元的借债上限,财政部采取了紧急措施,但只能使美国政府维持运转到今年2月中旬至3月初。要打破债务上限谈判的僵局,就又要用到他的另一特长:谈判。
  卢深谙谈判之道,这也来自奥尼尔的言传身教。当年,奥尼尔在华盛顿能量颇大,人脉深厚,很善于“喝着鸡尾酒就把事情谈成了”。卢在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着拿自己开玩笑,以打破谈论严肃话题时的严肃氛围。有人说,他能够在谈判开始之前就分析出对方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同时又不暴露自己的立场。1983年,他协助奥尼尔及其他国会民主党人与里根政府达成了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协议,随后又谈成了综合税制改革法案,增加了工资税,削减了福利。为此,国会两党都声称赢得胜利,民主党强调的是法案增加了税收收入,而共和党强调的是法案削减了福利开支,这是两党各自的主张。卢从中学到了让谈判获得成功的关键:让双方都得到一些东西,让他们能忠于自己的原则,同时不要让任何人感到被羞辱。一位同僚说:“卢懂得双赢的重要性,赢的意思是得到你要的东西,而不是打败对手。”
  卢重视细节,重视数据,这使他在白宫与国会的预算争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夏天,白宫与众议院谈判提高债务上限,卢每次都带着大大的文件夹,里面是各种数据和资料。他先对有关问题进行概述,让议员们了解情况,以争取对手的理解,然后才进入讨论。在谈判接近尾声时,奥巴马准备给众议院议长博纳打电话敲定协议。他先将卢叫来,让他仔仔细细审核了所有细节,才拨通电话。整个谈判过程有激烈的争吵,不少共和党人觉得卢不愿意为达成协议而让步。用原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格雷戈的话说:“如果不到万不得已,他一英寸的让步都不会给。”但最后,双方都做了妥协。   坐稳官位的秘诀
  做人有理想、做事有技巧的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优点:低调。正是这一点让他坐稳了白宫办公厅主任的宝座,并有望“仕途更上一层楼”。
  在美国,白宫办公厅主任是总统办事机构的最高级别官员,实权很大,常被称为“华盛顿第二个最具权力的人”。白宫有大约400名工作人员,都由办公厅主任领导,包括总统的助理,在外交、经济、国防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高级顾问,还有总统的新闻秘书、医生、第一夫人办公室的职员等。办公厅主任负责安排总统日程,对总统的政策提供意见等。总统是国家元首兼行政首脑,掌管所有大政方针,但管不了那么细,所以有人说,白宫办公厅主任实际上就是美国的“总理”。由于压力大,白宫办公厅主任都干不长,平均在职时间为2.5年,但很多人卸职后出路不错,如尼克松总统的办公厅主任黑格后来当了里根的国务卿,福特总统的办公厅主任切尼当了小布什的副总统,克林顿的办公厅主任帕内塔是奥巴马的国防部长。
  卢是奥巴马第一总统任期内的第三位办公厅主任。奥巴马有个“芝加哥小圈子”,核心团队都来自芝加哥。卢的前任戴利和伊曼纽尔就是这样。戴利曾出任克林顿政府的商务部长,和企业界关系深厚,而卢只是短暂地在花旗银行和纽约大学工作过,从事的也是预算方面的工作。戴利也和博纳关系不错,这被认为是与共和党进行预算谈判的一个加分因素。但戴利没有像卢那样与整个团队融为一体,最后离职回到家乡。而奥巴马的第一位办公厅主任伊曼纽尔能力很强,但他的暴躁脾气让其他同僚有些受不了,最后他辞去主任一职,回到芝加哥参加了市长选举并当选。
  卢很不一样。他说话很少提高嗓门,也总是悄悄地躲在幕后。一些国会议员的助手们说,卢在国会发言时总是非常谨慎,确保他说的话只代表总统的意思,而不是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华盛顿的一种独特语言风格,冷静、客观,力求准确地表达“老板的意思”。一位白宫高官说:“卢是最典型的奥巴马政府的‘成功人士’,他忠诚、低调,极力避免上报纸的头条。”
  并不是每个高官都能做到这一点。奥巴马政府的第一任预算办公室主任、也是卢的前任的奥斯泽格就不是这样。奥斯泽格是经济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克林顿时代就是总统经济顾问,被奥巴马钦点主管预算。但此人好出风头,带着古怪而别致的眼镜,在预算问题上经常“直言不讳”,还弄出了绯闻,踹开已经怀上他孩子的女友米洛纳斯,又勾搭上了电视台的美女主播戈洛德利加。两人在电视上高调宣布订婚时,米洛纳斯独自生下了他的孩子。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当时奥巴马正全力推动医改案,但媒体上却连篇累牍都是他班子里这位“负心汉”的报道。奥巴马终于炒了奥斯泽格鱿鱼。
  有人说,奥巴马做事细致绵密,不喜欢“戏剧性”。他也非常看重身边人的个性,希望他们也低调沉稳,不要总是节外生枝。从这点看,卢的成功是必然的。
其他文献
近日来,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持续遭遇雾霾天气,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多地PM2.5(可入肺颗粒物)监测值濒临“爆表”。北京的PM2.5值一度逼近1000,是国务院2012年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日平均浓度的30倍,民众不得不戴上口罩,网友调侃为:自强不“吸”。1月13日,北京发布当地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  但对更多城市的民众而言,当地的PM2.5值是多少,他们无从知晓。因为没有人去检测,更无从
插在书架上的《读书》杂志,其中有一本书脊装得稍偏,偶一望去,便成《卖书》。用这种眼光来看《读书》,似乎也颇得其道。《读书》是一本介绍书给人读的杂志,这就难免有推销之意,至少可以助卖。尤其它所载的文字,多富有情味与理趣,一如好的广告,不免夸张了产品,虽然编辑宗旨,原是与此相去甚远的。  只是这“读”字,一种最高雅的活动,何以字义中偏夹进“卖”的意思?仔细一想,又不禁为之叹服。至少此字面世之际,读书是
在二十世纪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中,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因善于维护与宏扬传统而著称的一位。一九五二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际,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奥斯特林在“授奖辞”中特意强调:“若要理解莫里亚克,人们必须记住这一事实:他不属于离经叛教的作家群,否则,对他的理解就不可能完全。”并且赞扬莫里亚克在其“现实主义的小说中继承了诸如帕斯卡尔……等伟大法国道德家的传统”。(引自漓江出版社:《爱的荒漠》)弗·莫里亚克的
“混乱,但首尾贯通”,这是麦耶尔在《瓦格纳》一书里对这位音乐剧大师在一八四九年革命期间的思想、讲话和文章特征的总结。瓦格纳自私自利,骄纵跋扈,还是个不可救药的种族优越论者。这样一个人竭力想独霸歌剧舞台,或至少,用他自己的话,“同时占有文学和音乐”,倒也没什么特别。但人们的确难以设想,这位拜罗依特的半神,被勋伯格称作“人性中一切令人不快的成份的代表”的家伙,竟也在德累斯顿起义中四处分发革命宣言,乃至
《词林新话》,的确当得一个“新”字。作者不随人观场,评说前人作品,每每自出机抒,笔锋凌厉,真有横扫千军之势。又痛诋常州派词论,几不留余地。我虽不免为前贤抱屈,但对作者的论词主张,仍是十分赞同。如谓“填词之道,不必千言万语,只二句足以尽之。曰:说真话,说得明白自然,诚恳切实。前者指内容,后者指表现;前者指质地,后者指技巧”;“凡是真话,深固可贵,浅亦可喜。凡游词遁词,皆是假话,浅既可鄙,深亦无聊”。
《凯恩斯革命的再革命》以七十年代新自由主义各种经济思潮的兴起及其对凯恩斯革命的再革命为主线,以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其主要内容,较全面而系统地介评了西方经济学的变化发展的轨迹与内涵。书中花了较大篇幅来介绍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并加以自己的评论。如:作者全面地介绍了供给学派对供给因素的分析;供给学派关于税率大小及其对人的积极性的刺激;供给学派的国家干预理论等等。作者还评介了理性预期学派的AS—
案头上打开着一本两位颇有名气的外国发展经济学家编的《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以下简称《先驱》)。编者之一的G·M·迈耶在“序”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学家们受到了紧迫的发展问题的挑战。以后十年中,几篇重要文章与官方报告以及几本专著逐渐支配了发展思想,这些著作的作者就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中译本第24页)翻来覆去地看,企图从中找出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来,但结果令人失望。我不再怀疑自己的
通常,一位作家的知名度与其作品的被阅读量成正比。然而事实又不尽然。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就是一个例外。在我国,斯泰因可说是一位但闻其名、难见其作的作家。究其原因,大致有二。首先,斯泰因的名气来自她那“作家的作家”身份。她早年旅居法国,接触从先锋画派到现代派作家的各色文艺界人士,潜心揣摩人物心理及语言特点,研究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希图将语言从传统思维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因此,她的作品大都充满实验性的
现如今,人们表达自己不满的方式越来越直接,有的聚众抗议,有的直接“动武”——鞋子、鸡蛋、西红柿常常被当作“武器”。被这些“武器”击中,虽不致命,但场面会很尴尬。  非洲 · 纳米比亚  非洲的部落女王  Meekulu Mwadinohmo 是非洲纳米比亚  国最后一位部落君主,经该部落长者的选举, Meekulu 自 2005 年起继承王位,居住在守备森严的茅草宫殿内。Meekulu掌管该部落的
每个初读《春月》的人大概都会像我一样惊异:这是八岁即离开中国、十六岁才学汉字、三十五岁才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的人写的书吗?她怎么对中国的百年历史、风俗礼仪如此熟悉?从老太爷的葬礼到春月的出嫁,从张府的新年庆典到吴宅的清规戒律,从清末女人的发式到“文革”中红卫兵抄家。作者不像是在中国生活了八年,倒像是生活了八十年。  《春月》中的主要人物是出身于官僚世家、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以秉毅、春月、明玉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