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节水灌溉模式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探讨马铃薯节水灌溉有效模式,研究了沟灌、滴灌、喷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水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水量和高水量喷灌的产量和商品率最高,滴灌节水效果最好,隔行膜下沟灌、交替隔行沟灌虽与常规沟灌相比有一定的节水效果,但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明显下降。总体比较,在中原二季作地区,喷灌在保证马铃薯高产、高商品率的情况下,还能达到明显的节水效果,是较理想的高效灌溉模式。
  关键词:马铃薯;沟灌;滴灌;喷灌
  中图分类号:S532.07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069-03
  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很低,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迫在眉睫。山东省属马铃薯春秋二季作区,春季马铃薯栽培处于干旱少雨时期,如何提高马铃薯节水灌溉效果,前人已做了不少研究[1~7]。长期以来,马铃薯生产主要采用沟灌方式,生育期浇水10次左右,每次每666.7m2灌水量超过100 m3,干旱年份更多,这不仅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也造成了大量养分的流失。为此,本试验对不同灌溉模式的水分利用率及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马铃薯生产提供节水灌溉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于2012年3月10日至6月15日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济南试验基地进行。土壤类型为褐土,有机质含量8.65 g/kg,碱解氮32.8 mg/kg,速效磷86.7 mg/kg,速效钾128.6 mg/kg,pH 7.84。 马铃薯品种为双丰5号脱毒种薯。
  试验共设3种灌溉模式,分别为沟灌、喷灌和滴灌。沟灌又分为常规沟灌、隔行膜下沟灌、交替隔行沟灌,喷灌和滴灌分别设低、中、高3个灌水量水平,共9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各处理面积及灌水量见表1。播种时,首先开沟15 cm,然后在沟内每666.7m2撒施氮磷钾(15∶15∶15)复合肥50 kg,肥料与土壤混合后再进行播种。沟灌采用单垄单行栽培,株距19.3 cm,行距70 cm;喷灌和滴灌采用一垄双行栽培,行距90 cm,大垄株距15 cm。每小区6行,各处理种植密度相同,每666.7m2为4 938株。培土后,隔行膜下沟灌采用2 m宽地膜,一幅地膜覆盖2垄,灌溉时从两垄之间的膜下浇水;滴灌处理在垄上中间铺设滴灌管;喷灌处理在每小区四个角安装喷头,每个喷头按90°喷水。刚出苗时浇第一水,以后每隔10天灌溉1次,各处理灌溉时间和灌溉次数相同,整个生育期共灌溉6次。收获前10天停止灌溉。收获时测定每小区10株株高、秧重、大薯数、大薯重、小薯数、小薯重,测定每小区中间两行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沟灌模式下,常规沟灌和隔行膜下沟灌的株高和秧重显著大于交替隔行沟灌。在喷灌模式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植株的长势逐渐提高,高灌水量处理植株长势最旺,株高达到59.73 cm,秧重达到0.58 kg/株。在滴灌模式下,也是高灌水量处理株高和秧重最大。从9个处理比较,喷灌的高灌水量植株的长势最好,其次为常规沟灌和高灌水量滴灌,而隔行沟灌植株的长势最差。
  表3列举了不同灌溉方式对马铃薯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在3种沟灌灌溉模式中,单株≥50 g的薯块数和薯块重、单株总薯重和商品率均为常规沟灌>隔行膜下沟灌>交替隔行沟灌,且差异显著。
  在喷灌、滴灌3种模式下,单株≥50 g的薯块数和薯块重、单株总薯重和商品率均为高灌水量>中灌水量>低灌水量。
  从产量上看,中水量喷灌(每666.7m2用水量59.3 m3)和高水量喷灌(每666.7m2用水量88.9 m3)分别比常规沟灌(每666.7m2用水量114.3 m3)节水48.12%和22.22%,而且产量无明显差异,666.7m2产量均达到2 400 kg左右,节水效果明显。从节水效果来看,用最低滴灌量(每666.7m2用水量29.6 m3)即可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节水效果显著,在同样产量的情况下,最低滴灌量比隔行沟灌节水61.15%。
  3 结论与讨论
  马铃薯是相对抗旱的作物,但是马铃薯也是一种对水分比较敏感的作物,充足水源是马铃薯获得高产的保证[2]。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栽培的研究重点。沟灌、滴灌和喷灌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几种马铃薯灌溉方式。李小波等[3]研究认为不同灌溉量及灌溉方式对马铃薯的产量、商品薯率和品质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滴灌处理不仅可显著提高马铃薯的出苗率、产量及商品薯率,而且还能降低田间植株发病率。马力等[4]比较了滴灌技术与传统喷灌技术对马铃薯大薯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能增加马铃薯的大薯率,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经济效益提高显著。本研究表明,喷灌模式马铃薯的产量、商品率最高,因为在中原二季作地区,马铃薯生长后期高温、干旱,不利于马铃薯的生长结薯,喷灌不仅灌溉均匀,满足地下部的水分需求,而且有利于降低地上部的温度、提高空气湿度,改善马铃薯生长的微环境,从而促进马铃薯的生长。滴灌节水效果最好,同时也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在水源贫乏地区最为实用。
  沟灌作为传统马铃薯栽培方式可以获得理想的产量,但是水分利用率很低[5]。根区交替灌溉不仅可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土壤矿质氮的活性,有利于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6]。黄仲冬等[7]研究了根区交替地下滴灌对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根区交替地下滴灌的马铃薯产量仅降低5.4%,但灌溉水量却节省了25.8%,使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总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7.5%和15.3%。本研究表明,在中原二季作地区,隔行膜下沟灌由于薄膜的覆盖,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量,减少水分的浪费,虽然不能完全满足植株对水分需求,但是在水源缺乏地区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节水灌溉技术。
  参 考 文 献:
  [1] 屈冬玉, 谢开云.加速综合配套抗旱技术研究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R].2012年中国马铃薯大会.
  [2] 白雅梅. 马铃薯的需水特性及水分协迫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J]. 马铃薯杂志, 1999, 13(2):117-120.
  [3] 李小波,涂攀峰,刘晓津. 不同灌溉量对广州地区马铃薯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 中国马铃薯, 2011, 25(5):282-285.
  [4] 马 力, 马 达, 张 峰. 不同灌溉方式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J]. 中国马铃薯, 2011,25(2):89-91.
  [5] 郑元红,潘国元,张光旭,等. 不同栽培技术对马铃薯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249-252.
  [6] 李 平,齐学斌,樊向阳,等. 分根区交替灌溉对马铃薯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6):92-95.
  [7] 黄仲冬,齐学斌,樊向阳,等. 根区交替地下滴灌对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79-83.
其他文献
摘 要:以高诱1号诱导的不同基因型玉米单倍体为材料,在3~5叶期用不同浓度的甲基胺草磷溶液进行滴心处理,研究甲基胺草磷加倍单倍体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甲基胺草磷溶液的加倍效率存在一定差异,100 μmol/L的甲基胺草磷溶液处理的单倍体加倍效率最高;不同遗传背景材料的加倍效果存在差异。  关键词:玉米;单倍体加倍;甲基胺草磷  中图分类号:S513.03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通过对山东省大豆品种资源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介绍了山东省大豆品种资源搜集、鉴定、评价与利用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山东;大豆;品种资源  中图分类号:S565.102.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2-0139-03  大豆起源于中国。山东作为我国黄淮海夏大豆种植的重要区域之一,大豆栽培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资源
期刊
摘 要:对有机和常规栽培管理模式下的富士苹果果实品质、香气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栽培模式下,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管理的果园;不套袋果实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显著高于套袋果实。  关键词:有机栽培;富士苹果;果实品质;香气物质  中图分类号:S661.1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063-03  有机苹果是根据
期刊
摘 要:对2009~2010年度黄淮区油菜区试11个新品种的小区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灰关联熵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的熵关联度为:株高0.9846,一次有效分枝数0.9848,主花序长度0.9732,主花序有效角数0.9868,主花序结角密度0.9888,单株总角数0.9837,角粒数0.9871,千粒重0.9912,单株产量0.9892;熵关联序为:千粒重>单株产量>主花序结角密度
期刊
摘要:综述了无花果叶的化学成分、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等的研究进展。以不同采收期的无花果叶为原料,根据其大小、含水量、组织结构等特点,试制无花果叶袋泡绿茶,确定了杀青、揉捻、炒制等加工步骤的工艺参数,形成完整的无花果叶绿茶炒制工艺,提高了无花果叶的综合利用率。  关键词:无花果叶;生物活性;袋泡绿茶;加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S272.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2-
期刊
摘 要: 日光温室杏果实采收后用赤霉素处理杏种子,较露地栽培杏提早约38天播种育苗。当年播种的赤霉素处理杏种子出苗率达67.9%,其中50%的种苗生长健壮,平均株高52.3 cm,最高株高达90 cm,第二年春季可采集接穗进行嫁接;第二年生长末期其株高达127~185 cm,接近常规沙藏处理翌年播种获得的种苗植株高度;第三年春季开花时有50%的处理植株有花,而常规沙藏处理翌年播种获得的对照植株在第
期刊
摘要:以酒糟菌渣为原料,在实验室内利用自行设计的发酵装置进行了批次发酵试验,探讨了菌渣厌氧发酵的产沼潜力及影响因素,并在农户沼气池内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菌渣经过适当处理可实现高效发酵产出沼气,原料产气率可达0.133 m3/kg干物质,产气潜力约为秸秆的一半,但菌渣产沼气具有预处理方式简便、启动迅速等优点。菌渣产沼气的最佳参数为:将菌渣和牛粪以7∶3的配比(以干物重计)制作发酵原料,发酵原料
期刊
摘要:为更好地预防春大白菜生产中的抽薹现象,提高春大白菜生产水平,本研究选用23个适宜不同季节栽培的大白菜品种,利用电子数据采集记录仪研究了春季气温、地温变化特点及其对春季大白菜抽薹的影响,并比较了人工春化大白菜种子和田间直播两种方法鉴定大白菜耐抽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田间实测的24 h最低、最高温度与天气预报存在较大差异,增大了田间管理的难度。根据田间实测温度及其变化特点将春季气温、地温分成
期刊
摘 要:在“蒜-棉”套作下研究了不同密度(1.80万、2.55万、3.30万株/hm2)与整枝方式(常规整枝和简化整枝)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05H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密度下常规整枝处理的产量高于简化整枝处理,以3.30万株/hm2产量最高,籽棉与皮棉产量分别达到4 866.5 kg/hm2和1 945.0 kg/hm2;简化整枝下以2.55万株/hm2产量相对较高,但仍比同
期刊
摘要:本试验对抗虫耐除草剂棉花639017、当地棉花冀棉106在两种土壤类型条件下开展生存竞争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播种条件下,抗虫耐除草剂棉花和冀棉106在大坝沙壤土出苗率低于5%,在试验基地壤土出苗率低于10%,两种土壤类型下,棉花覆盖度均远低于杂草覆盖度,棉花株高仅20 cm左右,未完成正常生长发育。在地表撒播试验中,试验棉花均未出苗。另外栽培地竞争试验中,抗虫耐除草剂棉花株高及产量均低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