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UPS表示不会因为目前这场危机就削减在中国的投资。UPS每年都会拿出收入的4%~7%进行投资,这意味着,未来每年将投资20亿~35亿美元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UPS的全球业务也受到了影响,2008年10月27日,UPS公布的第三季度季报显示,其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而UPS的在华业务则凭借奥运期间的递送增长,增幅达到10%。
UPS首席财务官库尔特库恩表示,从第三季度开始,UPS的业务增速明显放缓,鉴于当前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UPS预计在2009年将减少资本支出。
虽然UPS将减少总体资本支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未来在中国的网络建设。
2008年12月9日,UPS正式启用其位于上海的国际转运中心。在此之前的10月24日,UPS位于深圳的亚洲转运中心也破土动工。未来,它将取代目前位于菲律宾原克拉克空运基地的亚洲转运中心,成为UPS在亚洲的主要转运中心。
UPS表示,他们不会因为目前这场危机就削减在中国的投资。UPS每年都会拿出收入的4%~7%进行投资。这意味着,未来UPS每年将投资20亿~35亿美元,用于转运中心以及车辆和飞机的建设。
根据2008年的扩张计划,UPS将于2008年底在中国部署100个营业设施和964辆运输车辆。现在,UPS的服务已经扩展到了330个城市。
目前,UPS在每个国家的运费是由各地区公司自行制定的。截至本刊发稿时,UPS中国还没有宣布任何关于2009年上涨运费的消息。据悉,UPS中国正在制定明年的运费,并将在2009年1月公布。
2009年,UPS一方面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网络建设,另一方面将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在金融危机的重压之下,这项服务将帮助中国企业降低信贷风险并加快资金流动。
两大运转中心并行
坐落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UPS国际转运中心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重要的地理位置将协助UPS把中国与其全球的网络紧密联结,使其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UPS国际总裁丹尼尔布鲁托(Dan Brutto)说:“UPS在上海的全新转运中心旨在提升货运的效率和可靠性。转运中心的运营,再加上我们完整庞大的全球运输网络,将帮助中国的国际贸易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相信,上海会在UPS世界级设施的助力下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国际商业中心。”
UPS上海国际转运中心拥有上海地区面积最大的现场海关监管区,提供7天24小时清关服务,并将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提升UPS快递和大宗货运的处理效率。
UPS中国区总裁黎松江表示:“中国是UPS最重要的国际市场,我们将继续平稳扩展我们在中国的市场部署。最新的UPS上海国际转运中心充分展现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
据悉,这个转运中心共配备了117条运送带和47个入坞港,货物分拣能力预计达到每小时17000件。同时,其专为同步、快速分类处理大宗货运的设计也将为中国的进出口商带来极大的便利。该中心的货物分拣能力可为华东地区的客户节省整整一天的货物递送时间。此外,上海地区的快件和普货最晚取件时间也将相应推迟1小时和4小时,使其客户在备件时拥有更大的灵活性。
为了加快包裹与货物处理流程,UPS还与上海海关在该转运中心联合部署了业界首个海关风险管理系统,通过UPS向海关提前提交信息,从而识别需要查验的高风险项目。该系统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并加快了货物清关的交付时间。
此外,独立的海关办公区还采用了“自动化执行进/出口查验”这一业内领先技术,从而加快了包裹的处理效率。只需简单按下一个按钮,指定的货物即可脱离主流水线自动分拨待检,且丝毫不会影响其余货物在流水线的传送进程。
“UPS上海国际转运中心在浦东机场西货运区的落成启用,不仅仅标志着国内首家外资转运中心的正式运营,更加快推进了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国家战略,促进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率先确立上海航空货运枢纽地位,增强对城市、长三角区域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上海机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吴念祖说。
实际上,已经启用的UPS上海国际运转中心功能是连接中国与欧美市场的网络,而UPS正在深圳大力建设的另一个运转中心功能则是链接中国与整个亚太地区的网络。
2008年10月24日,UPS深圳亚洲转运中心在深圳国际机场开始动工建设,这个占地8.9万平方米的项目将于2010年竣工启用,届时,它将取代目前位于菲律宾原克拉克空运基地的亚洲转运中心,成为UPS在亚洲的主要转运中心。
据悉,这个运转中心的分拣设施业务处理能力将达到每小时18000件,并可弹性扩展至每小时36000件,将提供每周7天、一天24小时运营。该运转中心的预估投资是1.8亿美元,未来将聘用约400人。
UPS将亚洲运转中心移至深圳,一方面源于其在深圳周边的客户较多,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货物运转速度予以提升,而该中心建成后,将把200多个城市之间的转运时间缩短整整一天;另一方面则源于深圳市重要的地理位置,将亚洲运转中心移到深圳,既可以更好的为其在香港的客户提供服务,还可缩短UPS货物在越南、泰国、韩国这些国家的运转时间,提升为这些区域客户服务的质量。
在UPS亚洲运转中心宣布动工之后的两个月,另一家快递巨头——联邦快递的亚洲运转中心也即将启用。有统计显示,目前珠三角地区年生成的航空货运量已达600万吨左右,按照每年10%-14%的增长预计,其每年新增的货量足以满足几家物流巨头的发展需要。
在UPS看来,无论是自己还是竞争对手在深圳建立运转中心,都将对整个珠三角相关产业的提升特别是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和服务,这也是几家国际快递巨头齐聚深圳的意义所在。
整合下的金融难题
十多年前,UPS还只有一种业务:每天负责运送数以万计的包裹。但当时UPS的全球总裁吉姆凯西(Jim Casey)就认识到,必须摆脱这种结构单一的模式。他在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未来商业社会最重要的力量是“全程供应链管理”,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第四方物流模式”——“成为供应链的链主,这才是UPS未来增长的源泉。”
2003年,UPS在宣布更换标识之际,提出了“商务同步协调”的全新口号。全新的UPS供应链集团由UPS资本公司、UPS物流集团、UPS货运服务公司、UPS邮件业务创新公司以及UPS咨询公司共同组成。在UPS看来,“商务同步协调”代表着全球商业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贸易的三大要素: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实现无缝衔接,从而给世界各地的企业带来利益。
现在,UPS已能提供的货运服务包括货物托运、国际贸易管理、清关代理、供应链的咨询及管理、金融服务以及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
如今,由UPS倡导的“三流合一”(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最佳实践之一。UPS分别通过运输、IT 系统和UPS资融公司(UPSC)来实现对“三流”的控制。其中,UPSC一直被认为是UPS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一大特色。
在美国本土,UPS的金融服务项目正在不断延伸。而为了拓展金融服务功能,UPS还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并将其改造成UPS的金融部门。
2008年9月,UPS宣布他们的金融部门将为美国小型企业进口贸易提供过渡性贷款服务。这项名为“货物融资”服务的对象是年收入5000万美元以下、每月需要通过海运或空运进口1至10个集装箱货物的美国企业。根据服务条款,一旦供货商按规定发货便可获得全额货款,UPS将为进口商垫付其中的50%;而进口商通常只需在60天之内向UPS结清货款及利息,其进口的货物将作为贷款抵押。
与此同时,UPS在中国也针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推出了金融服务:产品从工厂出来一直运到国外仓库,都可以做存货融资,可以进行应收账款买断,即保理业务。受现有金融政策的限制,UPS资融公司目前只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并采取与内地银行合作的方式。
2007年底,UPSC相继与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正式推出“UPS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实际上与他们的合作是一种机缘巧合。当时我们正在寻找能够接受我们理念的银行,而银行也在寻找具有规模的物流企业,同时最好还能拓展他们的海外市场。”UPSC驻上海业务代表蔡宗杰说。
然而,原本希望帮助中国企业降低信贷风险、加速资金流转的UPS,却在推广这项金融服务时遇到了难题。目前UPSC在内地的主要客户来自于电子和纺织行业的外贸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本身对成本十分敏感,而享受UPSC服务则需要事先交付贷款利息、货物保险费、保理费以及物流监管费等,短时期内自然难以被他们接受。
还有一些企业视成本、产品价值、发货量、买方需求等交易信息为公司机密,不愿意予以透露,而实时监控、产品价值核算则更让他们感觉不安,因此不愿意购买存货融资服务。
此外,对于中国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信贷业务:一个存货融资的项目,银行需要参与仓储规划、系统连接、事前模拟等环节,然后花上一段时间全程跟踪,并要和贷款方和物流方进行高密度的信息互通,这都要牵扯到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由于银行对物流信息掌握不够,因此他们不能对业务风险进行较好的把控,如此一来,银行往往在具体的项目上有所迟疑。在他们看来,不能充分掌握信息,银行的风险系数就会提高。”蔡宗杰说。
时至今日,UPSC在中国市场上更多的是倡导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理念,贸易融资要由银行直接提供,但目前也只做到了保理这一块。
事实上,UPS可以通过其全球的货物跟踪系统,在工厂、海关、仓库等供应链每一个节点上对库存进行追溯或跟踪,甚至会细化到货物在仓库里的具体位置。而银行通过与UPS合作,可以利用这一系统进行查询,还可获得定期报告和节点报表等,以减少因资金不透明带来的融资风险。
此外,UPS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还能帮助各种规模的企业简化交易流程,例如把供应商应收帐款的周期从交货后的60天缩短至3天,在节约时间的同时帮助企业加速资金的回笼。
金融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已经意识到了金融安全以及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重要性,UPS表示,他们将继续不遗余力地为中国企业实现货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同步协调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