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巧中藏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以其绘制的形象夸张,变态怪异,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为人所知,然而其花鸟画同样成就极高。在《荷花鸳鸯图》中,画家流畅的笔法、明丽的设色,优美的造型之下难掩画家对事物的真情拙意。此画充分表现了画家在“巧”与“拙”之间做的权衡。“藏拙于巧”正由这幅画充分体现。
关键词:绘画技法;巧中藏拙;《鸳鸯荷花图》
一、人物简介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号老莲,又号老迟。遁入空门后,又自称悔迟、勿迟。浙江诸暨人。自幼天资颖异,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早年启蒙于蓝瑛,后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绘画思想新颖,推崇“不规则形似”,陈洪绶晚年《画论》认为:“然今人作家,学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带唐法也。学元者失之野,不溯宋源也。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老莲愿名流学古人,博览宋画仅至于元,愿作家法宋人乞带唐人,果深心此道,得其正脉。”由此可见,陈洪绶在思想认知方面注重法。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在其成就如此高的人物画之后,陈洪绶的花鸟画是否也存在画家在人物画中所传达的思想呢?画家对于花鸟画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种“不规则形似”的风格在其花鸟画中是否也有所体现?在此,仅对画家中年时期所绘的一幅《荷花鸳鸯图》加以分析。
二、作品简介
《荷花鸳鸯图》是画家陈洪绶于中年时期所绘,此时期画家绘画风格于思想以趋于成熟。画家为后世推崇模仿的《水浒叶子》已在此之前完成,可见画家“不规则形似”的思想已经具备。画作的名字叫《荷花鸳鸯图》,画面上是荷花池中的一景,一对鸳鸯在水中嬉戏,荷花正值盛开,画家还设置异石于此,石头的造型与感觉给人以雕凿之感。在此图中,画面气氛和画家总体的艺术风貌不太趋同。画面整体给人以轻巧流畅之感,但细品之,又可感到画家稚拙真诚的意味。此便是行巧于外,拙掩其中。是画家多年习得的烂熟于胸的技巧,与其推崇的拙意,有意识地背弃写实因素把所描摹物象的本来面貌加以"变形"的艺术处理思想的碰撞。在此,针对此画,笔者便从“巧”与“拙”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加以分析。
三、画面分析
首先,赏《荷花鸳鸯图》中的“巧”意。“巧”是苦心经营的工巧、精巧,是长时间对技法的练习,也谓之“熟能生巧”。“巧”在技法表现上也叫“工”,画中对蝴蝶的描写可谓“工巧”,写实功力极高。线条的起落转折、韧性与连贯性都十分见功力。荷叶上的叶筋的描绘,难掩画家对勾线的娴熟与对荷叶筋脉成竹于胸的认知。画家用的描法是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的钉头鼠尾描。这类描法与画家在其人物画中所用的描法很不相同。一个人不同阶段时于美所持的标准都有差异,有时这个差异还很大,可见“巧”与“拙”并非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也并非决然谁高谁低。重要的在于对所要表现题材的契合度,所采用的方式是否可以高度实现画家创作时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针对实际情况作出恰到好处的反应才是最好的,并非一味的贬低“巧”,而崇尚“拙”。要相对的看问题。像在此图中,画家运用熟稔的技法与手段生动的再现荷花池中鸳鸯戏水以及蝴蝶追花的活泼景象。将蝴蝶的灵动与轻巧,荷花的生机与美意,鸳鸯的华丽与富贵跃然画中。使人观之不觉深感其中美意。这便是“巧工”在此画中的恰当运用,正所谓“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手上无功夫,哪来“荷花”香。由此可见,这幅画展现出来的“巧工”正是恰到好处。
而后,再品《荷花鸳鸯图》中的“拙”味。“拙”乃不事雕饰的朴拙、质朴。《庄子山水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述书赋》提到“拙”,通常学書人会想到“稚拙”或“古拙”。刘熙载说:“名家贵精,大家贵真。”“大家”以“真”为贵,追求的是“真率”,白石老人所谓“天趣”者。这其中都在推崇拙意,并视“拙”为更高一层的审美情趣。那么,在此画中“拙”味何在呢?上面分析了,从勾线以及设色上这幅画都是极“巧”的,要说画家技法上有“拙”意,显然勉强。那又“拙”在何处呢?在这里,这幅画的拙意表现的很隐蔽,在这“巧”之下,正蕴含着画家思想上的“拙”意,这“拙”不是夏圭粗犷老辣的笔法上的拙,也不是后来徐渭朱耷大写意花鸟上直抒的“拙”意,而是画家思想上崇尚天真,真实反映的“拙”,这“拙”是画家对于画中对象感情的真实流露,此画正是画家心中真意与手中技法相结合的自然产物,是“拙”与“巧”的结合,是藏“拙”于“巧”的一种主观表现形式。
四、总结
任何一幅好画,都不能将技法与思想分隔开,只一味推崇技法而忽视思想,只能流于匠气;而只重思想而忽视技法,也不能创造出作品。心中的思想与感受要找到合适的再现形式。之于此画,便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画家炉火纯青的技法加之画家深厚的思想底蕴,便成功的将心中对事物的质朴感情运用灵巧的手法,创造出既优美又沉稳的《荷花鸳鸯图》。“巧中藏拙”这一表现形式,在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中阐释的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主编.陈洪绶全集(4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裘沙.关于陈洪绶的《水浒叶子》[J].新术,1985,(12)
[3]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4] [清]傅山.霜红龛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5] 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6]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吴启凤,1994年7月,女,汉族,祖籍河南焦作,硕士在读,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工笔人物创作与教学研究
关键词:绘画技法;巧中藏拙;《鸳鸯荷花图》
一、人物简介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号老莲,又号老迟。遁入空门后,又自称悔迟、勿迟。浙江诸暨人。自幼天资颖异,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早年启蒙于蓝瑛,后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绘画思想新颖,推崇“不规则形似”,陈洪绶晚年《画论》认为:“然今人作家,学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带唐法也。学元者失之野,不溯宋源也。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老莲愿名流学古人,博览宋画仅至于元,愿作家法宋人乞带唐人,果深心此道,得其正脉。”由此可见,陈洪绶在思想认知方面注重法。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在其成就如此高的人物画之后,陈洪绶的花鸟画是否也存在画家在人物画中所传达的思想呢?画家对于花鸟画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种“不规则形似”的风格在其花鸟画中是否也有所体现?在此,仅对画家中年时期所绘的一幅《荷花鸳鸯图》加以分析。
二、作品简介
《荷花鸳鸯图》是画家陈洪绶于中年时期所绘,此时期画家绘画风格于思想以趋于成熟。画家为后世推崇模仿的《水浒叶子》已在此之前完成,可见画家“不规则形似”的思想已经具备。画作的名字叫《荷花鸳鸯图》,画面上是荷花池中的一景,一对鸳鸯在水中嬉戏,荷花正值盛开,画家还设置异石于此,石头的造型与感觉给人以雕凿之感。在此图中,画面气氛和画家总体的艺术风貌不太趋同。画面整体给人以轻巧流畅之感,但细品之,又可感到画家稚拙真诚的意味。此便是行巧于外,拙掩其中。是画家多年习得的烂熟于胸的技巧,与其推崇的拙意,有意识地背弃写实因素把所描摹物象的本来面貌加以"变形"的艺术处理思想的碰撞。在此,针对此画,笔者便从“巧”与“拙”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加以分析。
三、画面分析
首先,赏《荷花鸳鸯图》中的“巧”意。“巧”是苦心经营的工巧、精巧,是长时间对技法的练习,也谓之“熟能生巧”。“巧”在技法表现上也叫“工”,画中对蝴蝶的描写可谓“工巧”,写实功力极高。线条的起落转折、韧性与连贯性都十分见功力。荷叶上的叶筋的描绘,难掩画家对勾线的娴熟与对荷叶筋脉成竹于胸的认知。画家用的描法是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的钉头鼠尾描。这类描法与画家在其人物画中所用的描法很不相同。一个人不同阶段时于美所持的标准都有差异,有时这个差异还很大,可见“巧”与“拙”并非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也并非决然谁高谁低。重要的在于对所要表现题材的契合度,所采用的方式是否可以高度实现画家创作时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针对实际情况作出恰到好处的反应才是最好的,并非一味的贬低“巧”,而崇尚“拙”。要相对的看问题。像在此图中,画家运用熟稔的技法与手段生动的再现荷花池中鸳鸯戏水以及蝴蝶追花的活泼景象。将蝴蝶的灵动与轻巧,荷花的生机与美意,鸳鸯的华丽与富贵跃然画中。使人观之不觉深感其中美意。这便是“巧工”在此画中的恰当运用,正所谓“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手上无功夫,哪来“荷花”香。由此可见,这幅画展现出来的“巧工”正是恰到好处。
而后,再品《荷花鸳鸯图》中的“拙”味。“拙”乃不事雕饰的朴拙、质朴。《庄子山水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述书赋》提到“拙”,通常学書人会想到“稚拙”或“古拙”。刘熙载说:“名家贵精,大家贵真。”“大家”以“真”为贵,追求的是“真率”,白石老人所谓“天趣”者。这其中都在推崇拙意,并视“拙”为更高一层的审美情趣。那么,在此画中“拙”味何在呢?上面分析了,从勾线以及设色上这幅画都是极“巧”的,要说画家技法上有“拙”意,显然勉强。那又“拙”在何处呢?在这里,这幅画的拙意表现的很隐蔽,在这“巧”之下,正蕴含着画家思想上的“拙”意,这“拙”不是夏圭粗犷老辣的笔法上的拙,也不是后来徐渭朱耷大写意花鸟上直抒的“拙”意,而是画家思想上崇尚天真,真实反映的“拙”,这“拙”是画家对于画中对象感情的真实流露,此画正是画家心中真意与手中技法相结合的自然产物,是“拙”与“巧”的结合,是藏“拙”于“巧”的一种主观表现形式。
四、总结
任何一幅好画,都不能将技法与思想分隔开,只一味推崇技法而忽视思想,只能流于匠气;而只重思想而忽视技法,也不能创造出作品。心中的思想与感受要找到合适的再现形式。之于此画,便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画家炉火纯青的技法加之画家深厚的思想底蕴,便成功的将心中对事物的质朴感情运用灵巧的手法,创造出既优美又沉稳的《荷花鸳鸯图》。“巧中藏拙”这一表现形式,在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中阐释的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主编.陈洪绶全集(4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裘沙.关于陈洪绶的《水浒叶子》[J].新术,1985,(12)
[3]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4] [清]傅山.霜红龛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5] 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6]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吴启凤,1994年7月,女,汉族,祖籍河南焦作,硕士在读,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工笔人物创作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