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鉴已有关于教学智慧的研究成果,以德育课程的学科特质为抓手,分析当前中职课堂教学智慧缺失的现象和原因;结合案例研究,从心、智、情、行四个方面,探寻中职教师有效运用教学智慧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现象和原因;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62-03
智慧之于人,是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学智慧之于教学,也体现了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学智慧是优质教学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教学状态,是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于是乎,教学智慧对于成就每一位“智慧型教师”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缺失的现象与原因
当前,中职德育低效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课教学智慧缺失更是问题的突出内因。
专业因素 由于中职学生发展方向的提前定位及各专业课程的介入,公开基础课在学校教学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09年秋季执行的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学生在校两年学习期间,德育课四门必修课程每学期学时为32~36节。但实际上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育人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公共基础课有“鸡肋”之嫌,经常因为专业实训、见习、实习等取消。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如果缺乏“活化”教材的教学智慧,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三维目标根本无法达成。
学生因素 中职学校生源文化素质较差是社会共识,这一特殊群体以文化底子薄、行为习惯差、厌学情绪浓为普遍特征。据我校教学督导组巡视统计材料显示,学生上课玩手机游戏、聊天、睡觉以及迟到、旷课、不交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大量学困生无疑加大了课堂教学难度系数和课堂意外的发生。面对形形色色的“差生”,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混”课现象普遍,这是阻碍中职德育课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根本症结。
教师因素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办学方针,要求德育价值观要趋于实用,要体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原则。但是,教育理念在转化为教育行为时往往被打了折扣,在所谓教学创新的路上,“灌”、“秀”、“磨”的教法大行其道,生成性课堂被生搬硬套;本是教育现代化福音的现代教学设施和教学辅助设备,在功利性评价体系的驱动下,使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一些缺乏实用价值的花哨课件充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流于形式。教师对经典教学体系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现代教学辅助设备的滥用,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实践的机械、僵化。这必然使教师失去自我,也失去了教学智慧产生的基础。
所以,中职课堂呼唤教师的教学智慧,探寻教学智慧的“锦囊妙计”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有效运用的策略分析
什么是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通过对“教学智慧”定义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智慧具有实践性、复杂性、情境性和内隐性的特点。
鉴于此,笔者拟从心、智、情、行四个方面,结合案例研究,对师生课堂行为进行剖析,从中品悟生命课堂的魅力,采集富有中职教育个性的教学智慧火花。
(一)以心育心——开启教学智慧的密码
【案例】你我都是“神经病”
课堂上,教师问学生:“还有谁没交作业?”一个很调皮的男生自觉地站了起来。教师表扬了他的诚实,并问他:“你打算什么时候补交?”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下午交。”教师看出了他的敷衍态度,就问:“要是下午你不小心忘了怎么办?”他面无表情地回答:“不知道!”教师半开玩笑地追问:“假如忘了,要不要请你爸爸或者妈妈亲自送过来呀?”(教师的本意不是要请家长,只是为了引起他对作业的重视。)
谁知,教师的话音刚落,他立马蹦出了一句:“神—经—病!”全班学生紧张地看着双方。教师顿觉热血上涌,那个“捣蛋鬼”也为自己的“一语惊鸿”不知所措。
这位教师在心里告诫自己:别发火!几秒后,她正儿八经地对着全班学生说:“请没有病的人出去。”原本有点骚乱的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不知教师葫芦里卖什么药。
“没人要出去?”教师认真地反问。紧接着,她夸张地长吁一口气,说:“我还以为就我一个人有病呢!还好,大家都有病!”幡然醒悟之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个男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教师想: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前,一定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造成僵局甚至死局。所以,教师给那男生架设了“一副软梯”,只听她俏皮地说:“看在你我都是‘神经病’的份上,请坐!”就这样,没有责备,没有呵斥。但该男生在当天下午不仅交了作业,还附上了一份诚恳的致歉信。
【分析与策略】这是一个很值得教育者反思的案例:学生为什么对“请家长”反应如此强烈,甚至当堂爆粗口?
对此,我们在不同的专业班展开了调查,力求了解这类学生的真实想法。结果显示:很多中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时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请家长”是教师的杀手锏。但“请家长”让这部分学生在同学中丢尽面子,使得他们自卑之极。升入中职学校后,一方面,他们祈求摆脱“请家长”的噩梦;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升入中职学校是自身与过去的分水岭,他们渴望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得到信任和肯定。这给教师敲了一个警钟:发火前一定要冷静三秒钟。因为教师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
所以,开启教学智慧的密码有三颗慧“心”:宽容心、赏识心和耐心。就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学生就是教师耕耘的那片早春的田野——“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教师用宽容心接纳学生的缺点,用赏识心重视学生的才能,用耐心等待学生的进步,那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绝不仅仅是诗中的意境。 (二)以智启智——应对变幻课堂的法宝
【案例】哲学课上帅哥照镜
哲学课上,教师讲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时,突然发现Y同学正全神贯注地照镜子,打理发型。教师不动声色,一边讲解一边从后面包抄,直到镜子里出现了教师和他的“合影”时,他才醒悟过来。教师故作惊讶地问:“帅哥,刚才我的意识告诉我,镜子里反映的事物是你。可现在,我看到的镜子里反映的事物是我和你,为什么呢?”
他摸摸前额,答不上来。
“你可以求助别人。”教师说。于是,学生们在Y同学的求助下亮相登台了。
A:“因为镜子照到的物体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有Y,现在老师从后面冒出来了。”
B:“镜子就像人的意识,客观是什么东西,人脑对它的反映就是什么。”
教师诘难道:“错误的意识也能反映出来吗?”
Y同学忍不住抢答:“不能。因为老师无法从镜子里的我判断我的意识神游到哪里了。”顿时,笑声充满了课堂。
D反驳:“可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呀。比如世界上本来没有龙,但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却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版本。”教师赞赏地点点头。因为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开始有点天马行空了。
E补充:“很多发明是在现有物质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
F总结:“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仅可以反映现在,也可以反映过去和未来。”
……
原本被藏在“差生”帽子底下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不拘一格的课堂讨论中绽放出了奇异的光彩,他们已然探索了教材外的哲学领域。
教师首先为Y同学鼓掌:“谢谢帅哥照镜!你的举动为我们铺就了通往智慧课堂的阳光大道。”
之后教师点评:“我们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似乎很简单,就像照镜子一样。但是,这种反映却又不能等同于照镜子那么简单,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生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如果你只关注镜子对这个世界的反映,那么,我们很多时候就在生活中被蒙蔽,沉沦下去,因为我们看不到精神本质,无法做出恰当的主观选择。你们说,这是不是很可悲?”全班学生都陷入了凝思。
【分析与策略】叶澜教授曾说:“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时,我们能否敏锐地意识到,能否经由这条“通道”智慧地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在这节课里,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捕捉“帅哥照镜”这一课堂意外,引领学生步入了哲学的智慧殿堂,也让批评变得美丽起来。
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Manen)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必须运用四大策略:一是关注细节,善待错误;二是见机行事,借题发挥;三是掌握分寸,宽严相济;四是巧妙整合,因势利导。一旦意外发生,教师能以智启智,有理有节地应对课堂风云变幻,则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就有可能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课堂就能凸现生命的本色。
(三)以情激情——打造生命课堂的强心剂
【案例】纸上谈“兵”
中职课堂,学生上课打瞌睡、玩手机游戏、聊天甚至与教师抬杠是固有顽疾。面对大面积的学困生,如何才能减少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教师一直在寻求良策。一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以批语为利器,使用奇招——纸上谈“兵”,建立了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机制。具体做法是:围绕德育课改主题“就业、做人、生活”,重构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师生关系,由“我教你学”的知识传授走向职业与人生的引导与探讨。教师颠覆“优”、“良”、“中”、“差”的传统批语模式,针对学生个性不同,通过作业“把脉”,用批语开“心灵处方”。有些配方就用学生喜欢的表情符号,如*\(^_^)/*(加油)、≧◇≦(感动)、@_@(困惑)、囧(无可奈何)、<(-〈—)>(生气)等。
这样,运用纸上谈“兵”之计,在以情激情的辐射效应带动下,一种良性循环孕育而成,课堂爆发出一种巨大的向上力量,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率大幅度降低,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
【分析与策略】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即唤醒学生的内心,促成其自省。在这场批语革命中,教师的批语既不是礼节性的,亦非蜻蜓点水,而是添加了“情”、“趣”、“活”的智慧偏方。具体“兵法”如下:(1)打草惊蛇法。此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作业中通过认识自我,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给教师以切中思想要害的契机。例如,在作业本上开设“我的自画像”、“微博”、“留言板”等栏目,不知不觉作业本就成了班级的“百度贴吧”。(2)欲擒故纵法。此法在批语中的功效是避其锋芒,迂回取胜。例如,对待个性强、难管理、自尊心敏感的叛逆学生,教师在作业批语中,要善于迂回前进,欲擒故纵,以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诸如“搞不好你是一匹黑马”这类的批语往往疗效独到。(3)暗渡陈仓法。此法主旨是润物无声地把学生引向正路。例如,随着青春期性心理的发育,早恋在中职生中占有一定比重。教师可以有意布置一些有关“人生课题”的作业,通过笔谈进行健康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走过人生青涩期。(4)以逸待劳法。简单地说,就是为学生提供“摘桃子”的平台,搭建“摘桃子”的阶梯。只要教育者找到教育的基点,所有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事实证明,当批语彰显情感智慧的品质时,纸上谈“兵”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可以体验到情感与情感交融、心灵与心灵碰撞、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育之旅。
(四)以行悟行——铺就精彩课堂的基石
【案例】好课多磨
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课题是《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的“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部分内容。课前,教师搜集了大量素材,制作了精美的PPT,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有可圈可点的素材和案例引证。授课结束时,学生群情激奋,评课教师也大加赞赏。但在第二课时的“复习旧课”环节,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虽能回忆课堂的热闹,素材的经典,却无法复述知识的重点。教师沉默了:一堂看似“出彩”的课,留下的只是思维的废墟!通过反思教学设计,教师发现了两大不足:一是素材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对教材的处理还未摆脱框框条条的束缚;二是课件虽精美,但放电影式的课堂节奏使重点不够突出。 反思至此,教师决定全盘推翻原有的教学设计,抛开所有素材和教参光盘的范例,采用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以求职情境剧为主线,以知识整合为要素,通过剧情演绎探究新知,并把教学重点浓缩成24字的“面试宝典”口诀,解决教材理论性强的难题。之后,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职业岗位模拟面试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德育目标。
新的教学设计由于脉络清晰,有创意,获得了当年“高教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
【分析与策略】我们常常会遇到精心策划的教学活动却无法调动和激发教师教学智慧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追求教学智慧的具体行为和结果之间缺少一种过渡性的思维过程,即缺少“悟”的环节。本案例首次教学设计败笔之处就在于教师仅把眼光停留在那些能直接让人感受到的显性教学智慧上,而忽视了需要以迂回方式才能体味出来的隐性教学智慧。
所以,教师应善于以“悟”的方式去“咀嚼”教学细节,从而获得隐性教学智慧。当然,“悟”的智慧不是凭空去悟,它需要教师借助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来进行。这里,教师的教学反思既要反思成功之处,也要反思失败之笔;既要反思教师的教,也要反思学生的学;既要重视同行反思,也要珍视学生反馈,更应坚持做新的教学设计。如此,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行动——反思——研究——再行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提升。
田慧生在《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一文中指出,要成为智慧型教师就必须“超越经典教学体系,学会自己走路。”所以,教师不能封闭在课堂这个狭隘的圈子里来思考“人的发展”这样一个重要的命题。教学智慧要立足课堂还要走出课堂,从课堂现象出发来思考课堂外的原因,以变化和细腻的眼光对待教学智慧。
我们努力去认识教学智慧并获得教学智慧,其目的不是教学智慧本身,即对教学智慧的追求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教学智慧的认识和追求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笔者对中职教师德育课教学智慧作了初步的探讨,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和片面,但还是希望能唤起中职教师对智慧课堂的追求,在日后的教学案例研究中不断采集教学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燕镇鸿.教学智慧研究的价值、进展与趋势[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蕴藏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闫艳.对教学智慧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4]田慧生.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N].中国教育报,2007-02-08(5).
作者简介:
严小云(1971—),女,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现象和原因;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62-03
智慧之于人,是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学智慧之于教学,也体现了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学智慧是优质教学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教学状态,是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于是乎,教学智慧对于成就每一位“智慧型教师”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缺失的现象与原因
当前,中职德育低效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课教学智慧缺失更是问题的突出内因。
专业因素 由于中职学生发展方向的提前定位及各专业课程的介入,公开基础课在学校教学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09年秋季执行的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学生在校两年学习期间,德育课四门必修课程每学期学时为32~36节。但实际上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育人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公共基础课有“鸡肋”之嫌,经常因为专业实训、见习、实习等取消。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如果缺乏“活化”教材的教学智慧,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三维目标根本无法达成。
学生因素 中职学校生源文化素质较差是社会共识,这一特殊群体以文化底子薄、行为习惯差、厌学情绪浓为普遍特征。据我校教学督导组巡视统计材料显示,学生上课玩手机游戏、聊天、睡觉以及迟到、旷课、不交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大量学困生无疑加大了课堂教学难度系数和课堂意外的发生。面对形形色色的“差生”,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混”课现象普遍,这是阻碍中职德育课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根本症结。
教师因素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办学方针,要求德育价值观要趋于实用,要体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原则。但是,教育理念在转化为教育行为时往往被打了折扣,在所谓教学创新的路上,“灌”、“秀”、“磨”的教法大行其道,生成性课堂被生搬硬套;本是教育现代化福音的现代教学设施和教学辅助设备,在功利性评价体系的驱动下,使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一些缺乏实用价值的花哨课件充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流于形式。教师对经典教学体系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现代教学辅助设备的滥用,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实践的机械、僵化。这必然使教师失去自我,也失去了教学智慧产生的基础。
所以,中职课堂呼唤教师的教学智慧,探寻教学智慧的“锦囊妙计”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有效运用的策略分析
什么是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通过对“教学智慧”定义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智慧具有实践性、复杂性、情境性和内隐性的特点。
鉴于此,笔者拟从心、智、情、行四个方面,结合案例研究,对师生课堂行为进行剖析,从中品悟生命课堂的魅力,采集富有中职教育个性的教学智慧火花。
(一)以心育心——开启教学智慧的密码
【案例】你我都是“神经病”
课堂上,教师问学生:“还有谁没交作业?”一个很调皮的男生自觉地站了起来。教师表扬了他的诚实,并问他:“你打算什么时候补交?”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下午交。”教师看出了他的敷衍态度,就问:“要是下午你不小心忘了怎么办?”他面无表情地回答:“不知道!”教师半开玩笑地追问:“假如忘了,要不要请你爸爸或者妈妈亲自送过来呀?”(教师的本意不是要请家长,只是为了引起他对作业的重视。)
谁知,教师的话音刚落,他立马蹦出了一句:“神—经—病!”全班学生紧张地看着双方。教师顿觉热血上涌,那个“捣蛋鬼”也为自己的“一语惊鸿”不知所措。
这位教师在心里告诫自己:别发火!几秒后,她正儿八经地对着全班学生说:“请没有病的人出去。”原本有点骚乱的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不知教师葫芦里卖什么药。
“没人要出去?”教师认真地反问。紧接着,她夸张地长吁一口气,说:“我还以为就我一个人有病呢!还好,大家都有病!”幡然醒悟之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个男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教师想: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前,一定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造成僵局甚至死局。所以,教师给那男生架设了“一副软梯”,只听她俏皮地说:“看在你我都是‘神经病’的份上,请坐!”就这样,没有责备,没有呵斥。但该男生在当天下午不仅交了作业,还附上了一份诚恳的致歉信。
【分析与策略】这是一个很值得教育者反思的案例:学生为什么对“请家长”反应如此强烈,甚至当堂爆粗口?
对此,我们在不同的专业班展开了调查,力求了解这类学生的真实想法。结果显示:很多中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时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请家长”是教师的杀手锏。但“请家长”让这部分学生在同学中丢尽面子,使得他们自卑之极。升入中职学校后,一方面,他们祈求摆脱“请家长”的噩梦;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升入中职学校是自身与过去的分水岭,他们渴望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得到信任和肯定。这给教师敲了一个警钟:发火前一定要冷静三秒钟。因为教师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
所以,开启教学智慧的密码有三颗慧“心”:宽容心、赏识心和耐心。就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学生就是教师耕耘的那片早春的田野——“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教师用宽容心接纳学生的缺点,用赏识心重视学生的才能,用耐心等待学生的进步,那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绝不仅仅是诗中的意境。 (二)以智启智——应对变幻课堂的法宝
【案例】哲学课上帅哥照镜
哲学课上,教师讲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时,突然发现Y同学正全神贯注地照镜子,打理发型。教师不动声色,一边讲解一边从后面包抄,直到镜子里出现了教师和他的“合影”时,他才醒悟过来。教师故作惊讶地问:“帅哥,刚才我的意识告诉我,镜子里反映的事物是你。可现在,我看到的镜子里反映的事物是我和你,为什么呢?”
他摸摸前额,答不上来。
“你可以求助别人。”教师说。于是,学生们在Y同学的求助下亮相登台了。
A:“因为镜子照到的物体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有Y,现在老师从后面冒出来了。”
B:“镜子就像人的意识,客观是什么东西,人脑对它的反映就是什么。”
教师诘难道:“错误的意识也能反映出来吗?”
Y同学忍不住抢答:“不能。因为老师无法从镜子里的我判断我的意识神游到哪里了。”顿时,笑声充满了课堂。
D反驳:“可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呀。比如世界上本来没有龙,但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却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版本。”教师赞赏地点点头。因为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开始有点天马行空了。
E补充:“很多发明是在现有物质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
F总结:“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仅可以反映现在,也可以反映过去和未来。”
……
原本被藏在“差生”帽子底下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不拘一格的课堂讨论中绽放出了奇异的光彩,他们已然探索了教材外的哲学领域。
教师首先为Y同学鼓掌:“谢谢帅哥照镜!你的举动为我们铺就了通往智慧课堂的阳光大道。”
之后教师点评:“我们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似乎很简单,就像照镜子一样。但是,这种反映却又不能等同于照镜子那么简单,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生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如果你只关注镜子对这个世界的反映,那么,我们很多时候就在生活中被蒙蔽,沉沦下去,因为我们看不到精神本质,无法做出恰当的主观选择。你们说,这是不是很可悲?”全班学生都陷入了凝思。
【分析与策略】叶澜教授曾说:“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时,我们能否敏锐地意识到,能否经由这条“通道”智慧地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在这节课里,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捕捉“帅哥照镜”这一课堂意外,引领学生步入了哲学的智慧殿堂,也让批评变得美丽起来。
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Manen)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必须运用四大策略:一是关注细节,善待错误;二是见机行事,借题发挥;三是掌握分寸,宽严相济;四是巧妙整合,因势利导。一旦意外发生,教师能以智启智,有理有节地应对课堂风云变幻,则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就有可能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课堂就能凸现生命的本色。
(三)以情激情——打造生命课堂的强心剂
【案例】纸上谈“兵”
中职课堂,学生上课打瞌睡、玩手机游戏、聊天甚至与教师抬杠是固有顽疾。面对大面积的学困生,如何才能减少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教师一直在寻求良策。一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以批语为利器,使用奇招——纸上谈“兵”,建立了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机制。具体做法是:围绕德育课改主题“就业、做人、生活”,重构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师生关系,由“我教你学”的知识传授走向职业与人生的引导与探讨。教师颠覆“优”、“良”、“中”、“差”的传统批语模式,针对学生个性不同,通过作业“把脉”,用批语开“心灵处方”。有些配方就用学生喜欢的表情符号,如*\(^_^)/*(加油)、≧◇≦(感动)、@_@(困惑)、囧(无可奈何)、<(-〈—)>(生气)等。
这样,运用纸上谈“兵”之计,在以情激情的辐射效应带动下,一种良性循环孕育而成,课堂爆发出一种巨大的向上力量,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率大幅度降低,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
【分析与策略】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即唤醒学生的内心,促成其自省。在这场批语革命中,教师的批语既不是礼节性的,亦非蜻蜓点水,而是添加了“情”、“趣”、“活”的智慧偏方。具体“兵法”如下:(1)打草惊蛇法。此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作业中通过认识自我,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给教师以切中思想要害的契机。例如,在作业本上开设“我的自画像”、“微博”、“留言板”等栏目,不知不觉作业本就成了班级的“百度贴吧”。(2)欲擒故纵法。此法在批语中的功效是避其锋芒,迂回取胜。例如,对待个性强、难管理、自尊心敏感的叛逆学生,教师在作业批语中,要善于迂回前进,欲擒故纵,以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诸如“搞不好你是一匹黑马”这类的批语往往疗效独到。(3)暗渡陈仓法。此法主旨是润物无声地把学生引向正路。例如,随着青春期性心理的发育,早恋在中职生中占有一定比重。教师可以有意布置一些有关“人生课题”的作业,通过笔谈进行健康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走过人生青涩期。(4)以逸待劳法。简单地说,就是为学生提供“摘桃子”的平台,搭建“摘桃子”的阶梯。只要教育者找到教育的基点,所有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事实证明,当批语彰显情感智慧的品质时,纸上谈“兵”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可以体验到情感与情感交融、心灵与心灵碰撞、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育之旅。
(四)以行悟行——铺就精彩课堂的基石
【案例】好课多磨
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课题是《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的“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部分内容。课前,教师搜集了大量素材,制作了精美的PPT,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有可圈可点的素材和案例引证。授课结束时,学生群情激奋,评课教师也大加赞赏。但在第二课时的“复习旧课”环节,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虽能回忆课堂的热闹,素材的经典,却无法复述知识的重点。教师沉默了:一堂看似“出彩”的课,留下的只是思维的废墟!通过反思教学设计,教师发现了两大不足:一是素材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对教材的处理还未摆脱框框条条的束缚;二是课件虽精美,但放电影式的课堂节奏使重点不够突出。 反思至此,教师决定全盘推翻原有的教学设计,抛开所有素材和教参光盘的范例,采用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以求职情境剧为主线,以知识整合为要素,通过剧情演绎探究新知,并把教学重点浓缩成24字的“面试宝典”口诀,解决教材理论性强的难题。之后,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职业岗位模拟面试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德育目标。
新的教学设计由于脉络清晰,有创意,获得了当年“高教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
【分析与策略】我们常常会遇到精心策划的教学活动却无法调动和激发教师教学智慧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追求教学智慧的具体行为和结果之间缺少一种过渡性的思维过程,即缺少“悟”的环节。本案例首次教学设计败笔之处就在于教师仅把眼光停留在那些能直接让人感受到的显性教学智慧上,而忽视了需要以迂回方式才能体味出来的隐性教学智慧。
所以,教师应善于以“悟”的方式去“咀嚼”教学细节,从而获得隐性教学智慧。当然,“悟”的智慧不是凭空去悟,它需要教师借助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来进行。这里,教师的教学反思既要反思成功之处,也要反思失败之笔;既要反思教师的教,也要反思学生的学;既要重视同行反思,也要珍视学生反馈,更应坚持做新的教学设计。如此,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行动——反思——研究——再行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提升。
田慧生在《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一文中指出,要成为智慧型教师就必须“超越经典教学体系,学会自己走路。”所以,教师不能封闭在课堂这个狭隘的圈子里来思考“人的发展”这样一个重要的命题。教学智慧要立足课堂还要走出课堂,从课堂现象出发来思考课堂外的原因,以变化和细腻的眼光对待教学智慧。
我们努力去认识教学智慧并获得教学智慧,其目的不是教学智慧本身,即对教学智慧的追求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教学智慧的认识和追求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笔者对中职教师德育课教学智慧作了初步的探讨,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和片面,但还是希望能唤起中职教师对智慧课堂的追求,在日后的教学案例研究中不断采集教学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燕镇鸿.教学智慧研究的价值、进展与趋势[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蕴藏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闫艳.对教学智慧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4]田慧生.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N].中国教育报,2007-02-08(5).
作者简介:
严小云(1971—),女,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