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需要文化的引领,更需要文化认同。优秀的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要有自觉的文化存在,这种自觉的文化存在的前提便是文化认同。只有得到广大师生认同的文化,才有可能深入推广,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全校师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某种文化呢?
一、厘清文化特质,构建校园文化的起点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文化”现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校园文化要想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首先必须进行整合。因为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会基于自己的需要,或根据对情境的判断和理解采取独特的行动。因此,整合后的校园文化能够成为消除隔阂、促成合作的媒介,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
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并确立,就意味着校园某种秩序的形成。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校园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青年学生谈论有关责任与担当的问题时指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就是要以“以文教化”为职能,引领师生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遵守公共秩序,追求文化认同。
而无论是从“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打造文化强校的角度出发,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带领的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内心的真正渴求,并结合这些渴求,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余秋雨说:“人之为人,在本性上潜藏着善良的种子。灌溉它们,使它们发育长大,然后集合成一种看似天然的森林,这就是文化的使命。”对于这一点,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借助经典名篇,构建校园文化的认同点
如果文化能被下一代认同,就是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传承、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师生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的需要。
学校要把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纳入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不仅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目标,而且要持之以恒、静心专注地推动其健康发展。
例如,有学校以《三字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初衷是很好的,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跟进策略,结果只能是墙上挂挂、嘴上说说,无法深入人心,不能形成真正的校园文化。我们知道,《三字经》共1122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要求学生会读、会背、会默写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正理解。著名学者钱文忠先生有一本专著——《解读<三字经>》,内容通俗易懂,如果我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一套校本教材,就能有效地传递《三字经》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将文化的精髓内化为个人和集体的行为。
三、兼容并包,在争鸣中构建多元的校园文化
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发展中的人,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校园文化也应该是多元的。过分强调某一种文化,就是对文化的扼杀。五四时期的北大、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是因为鼓励争鸣、倡导学术自由,这是一所优质学校所应有的大气。文化可以为人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能够引起积极的回应,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我们绝不能用行政命令强推所谓的伪校园文化。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篇学生日记:“2月30日,星期一,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真不好,爸爸买回两条金鱼,养在水缸里淹死一条,我很伤心。”对此,教师的评语是:“我也很伤心。我活了这么大,2月还从来没有遇上过一个30号呢。我也从来没有见过不出太阳的晴天,更没见过会被淹死的金鱼。”“今天一天……养在水缸里淹死一条”的确是瞎编,要严厉批评;但是,对于“2月30日,星期一”的表述,教师是否应该问问学生“你是在用我国传统的历法写日记吗?”,如果学生回答“是”,则要予以肯定,并告诉他,“在我国的传统历法中,每隔几年,就会出现农历二月三十的情况”;如果学生表现得很茫然,则要对其进行教育。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告诉学生我国的传统历法和世界通用历法的区别,并将之作为打造多元的校园文化的契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省泗洪县教育局基教科)
一、厘清文化特质,构建校园文化的起点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文化”现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校园文化要想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首先必须进行整合。因为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会基于自己的需要,或根据对情境的判断和理解采取独特的行动。因此,整合后的校园文化能够成为消除隔阂、促成合作的媒介,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
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并确立,就意味着校园某种秩序的形成。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校园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青年学生谈论有关责任与担当的问题时指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就是要以“以文教化”为职能,引领师生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遵守公共秩序,追求文化认同。
而无论是从“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打造文化强校的角度出发,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带领的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内心的真正渴求,并结合这些渴求,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余秋雨说:“人之为人,在本性上潜藏着善良的种子。灌溉它们,使它们发育长大,然后集合成一种看似天然的森林,这就是文化的使命。”对于这一点,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借助经典名篇,构建校园文化的认同点
如果文化能被下一代认同,就是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传承、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师生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的需要。
学校要把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纳入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不仅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目标,而且要持之以恒、静心专注地推动其健康发展。
例如,有学校以《三字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初衷是很好的,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跟进策略,结果只能是墙上挂挂、嘴上说说,无法深入人心,不能形成真正的校园文化。我们知道,《三字经》共1122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要求学生会读、会背、会默写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正理解。著名学者钱文忠先生有一本专著——《解读<三字经>》,内容通俗易懂,如果我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一套校本教材,就能有效地传递《三字经》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将文化的精髓内化为个人和集体的行为。
三、兼容并包,在争鸣中构建多元的校园文化
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发展中的人,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校园文化也应该是多元的。过分强调某一种文化,就是对文化的扼杀。五四时期的北大、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是因为鼓励争鸣、倡导学术自由,这是一所优质学校所应有的大气。文化可以为人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能够引起积极的回应,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我们绝不能用行政命令强推所谓的伪校园文化。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篇学生日记:“2月30日,星期一,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真不好,爸爸买回两条金鱼,养在水缸里淹死一条,我很伤心。”对此,教师的评语是:“我也很伤心。我活了这么大,2月还从来没有遇上过一个30号呢。我也从来没有见过不出太阳的晴天,更没见过会被淹死的金鱼。”“今天一天……养在水缸里淹死一条”的确是瞎编,要严厉批评;但是,对于“2月30日,星期一”的表述,教师是否应该问问学生“你是在用我国传统的历法写日记吗?”,如果学生回答“是”,则要予以肯定,并告诉他,“在我国的传统历法中,每隔几年,就会出现农历二月三十的情况”;如果学生表现得很茫然,则要对其进行教育。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告诉学生我国的传统历法和世界通用历法的区别,并将之作为打造多元的校园文化的契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省泗洪县教育局基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