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新课题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esh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能源產业纷纷成立,由于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就导致我国出现了能源危机的现象,基于这种现状,新能源产业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了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中的新课题,并且拥有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前景。本文对我国公共管理中的新课题——新能源产业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新能源产业 新课题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我国进行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和前进的方向。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具有覆盖面广泛的核心特点,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还可以产生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国家在我国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针对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进行了明文规定,为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一、公共管理背景下的新能源产业概述
  所谓的公共管理,是指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它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而新能源产业就是在公共管理的前提下孕育而生的,自然而然的继承了公共管理事业覆盖面广泛的特点。而之所以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覆盖面广泛,是因为新能源产业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小到人民日常的生活消费品,大到社会生产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等重要的公共领域。可见,我国新能源产业具有宽广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我国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的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对各种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进行规范,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例如,2007年,国家推行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水电站、风力发电站等多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指导方针。2008年,国家又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前景进行了规划,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以及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等多方面的具体规定,文件涵盖了生物能、地热利用、非粮燃料乙醇等多个新能源产业[1]209-211。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实施方案》、《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等多款条例,这些条例的颁布不仅带动了新能源产业的成立,还不断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使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实施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三、我国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简述
  (一)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
  1、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能源危机现象相当严重,能源的浪费和保护措施的不到位,使能源总量持续减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危机现象,缓解能源危机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压力,保证社会各个领域能够健康正常的发展。这是新能源产业首要的施政目的。
  2、提高社会的能源意识。
  我国之所以出现了能源危机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的扩大,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社会普遍没有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在开采和利用时也没有对能源进行合理的保护,造成能源的严重浪费。而新能源产业的出现,有效的提高了社会对能源的利用意识,促使企业和社会在利用能源时,能够具有良好的节约意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
  3、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企业和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而新能源产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步伐,改善低质量的环境,实现绿色能源和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
  (二)实施策略。
  1、研发、引进和推广新能源技术。
  国家和新能源产业部门应该重视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武装新能源产业,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实现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改革,更好的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作用[2]45-48。
  2、树立科学的能源意识。
  树立科学的能源意识,是新能源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始终以节约能源、开发绿色能源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才能有效的提高社会对能源的利用意识,不断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为社会提供更加健康的能源供应。
  3、注重环境保护。
  新能源企业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告别传统能源企业只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状态,将环境的保护放在企业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位置上,真正实现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促进我国的新能源企业朝着更加健康和快速的方向发展,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江苏省南通市)
  参考文献:
  [1]贺明梅.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2013,4(05):209-211.
  [2]辜胜阻,王晓杰.新能源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11,13(03):45-48.
其他文献
摘 要 房地产行业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税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税负过重,地产行业的行业特征,税收管理不到位和纳税意识的薄弱是地产行业欠税的重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税务机关加强税收管理,是治理欠税的关键。  关键词 房地产行业 欠税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房地产业对于各地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2011年重庆房地产行业共实现纳税305.47亿元,
期刊
Botswana remains one of the many youthful populatcd cOuntries and has sincc expericnccd both the merits and shortcomings of having such a youthful population.One major problem is the escalating rates of unemployment among the youth and in an endeavor to r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更高标准和要求,农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宜居的生活环境和适宜的乡村景观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乡村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密切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的和谐稳定。本文基于Y镇具体工作实际,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深入探
摘 要 近年来,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就加强重点车辆及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工作多次发文,并提出重点车辆专管员制度、重点车辆行径线路定期排查制度及客运企业监管制度等多项工作措施。象山公安交警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根据该县客货运企业(工程车队)及重点驾驶人管理工作实际,在理清交管部门与企业(车队)、与重点车辆车主、与重点驾驶人三者关系前提下,以客货运企业(车队)为管理单位,以重点车辆管理为落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表达意愿、诉求和态度的最主要渠道,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提升,对政府治理水平的期待也不断提高。县级作为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推进县域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是县级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干部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D县发生了多起热点网络事件,本文以D县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从县域网络舆情的现状、特点及主要治理措施等方面,总结县域网络舆情治理难题,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县域网络舆情的
乡村要振兴,交通必先行,农村居民能否获取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将决定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通过引入第三方治理机制来推进农村公共交通服务供给的改革,可以有效破解农村公共交通服务失灵的难题。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滩坊市青州市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案例的参与式观察,深入分析了农村公共交通服务供给中第三方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探讨了第三方治理机制的运行状况、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实地研究发现主要包括:第一,城乡公共交通的均等化
摘 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而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泰勒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此书一经发表,立刻引起美国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在此过程中虽不乏反对者,但泰勒及其追随者对科学管理原理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科学管理原理对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荷兰、日本、前苏联和中国等许多国家的管理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科学管理原理还将继续发挥其应有
期刊
基层政府在灾害防御过程中,无疑是冲在一线的首要责任主体,基层政府灾害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受灾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关系到一个地区生产生活发展及社会稳定。基层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点是防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青州市庙子镇2018年经历了"温比亚"洪水灾害后,造成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但针对灾情构建的预警、救援、重建机制体系,为提供了诸多经验和启迪,值得总结、思考和借签。本文以基层政府救灾减灾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了解了目前国内外对救灾减灾能力的相关研究,总结分析了中国基层政府救灾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