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培养服务区域社会经济、面向地方中小企业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高职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需求。创建完善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明确规定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在合作中的权利、责任、义务,既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必由之路,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一、国外校企合作机制的借鉴与启示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最佳职业教育模式,显示了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科学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方面职能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及优质资源共享的原则,认真研究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成功经验,科学构建我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办学机制,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举措。
研究借鉴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机制,以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为例。在德国,“双元制”的“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学校,其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一名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必须通过企业与学校两大系统来完成,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与在企业学习时间之比约为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之比大体上也是1:1,在校学习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验实训设备供实验与操作。在企业实训既有理论与技术要领讲授,又有动手操作与总结。德国的“双元制”是世界公认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以美国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为例,在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学习半年后,将在企业的实训和大学的教学以两个月左右为周期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到学校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类的教学任务。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同企业合作或以企业为主同学校合作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工作与学习融会贯通,学校与企业利害相关。以英国的“三明治”校企合作模式为例,在英国,这种模式将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入学后先到企业实践一年,然后回到学校学习二年,最后再到企业实践一年,即所谓“1+2+1”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1:1。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开拓与发展,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好评。“三明治”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取得就业机会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以日本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为例,在日本,职业培训大多在企业培训机构中进行,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认为企业所需技能不可能在学校中获得。强调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实用性、专业性、职业性”三个方面的实践培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工作本领,使其不仅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也能从事技术性组织和管理工作,成为现场工程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处的发展环境以及企业的性质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区别,并且发达国家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时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应根据中国国情、区域经济和学校发展定位,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选择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切入点,真正把“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真正构筑起“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既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形成鲜明特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石。
二、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需求。面向区域经济的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高级技术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急需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地方政府对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是学校、企业、政府面对的共同困难,正是这些困难使各方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都有需求,有了需求就会产生参与其中的动力。
校企合作应该是双方互有需求、优势互补,在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实现“互利双赢”。从高职院校方面来讲,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有利于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选聘和培养,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实习实训条件,有利于技术先进且体系配套的实训基地形成,既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外部环境,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从行业企业方面来讲,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有利于行业企业将高职院校作为自己的培训中心,不断更新、提升企业职工的技术与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对职工技术与技能水平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提升技术人员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行业、企业越来越高的学历学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有利于企业利用高职院校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将学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进行产品开发、项目攻关以及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推广与应用新发明、新技术、新创造提供技术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与依靠力量。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涉及到从学校培养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高职院校以育人为首要目标,追求社会效益,而行业企业则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如何实现双方目标上的相对统一,最根本的就是要找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双方利益共同点,体现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特色,创建和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实施载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明确规定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合作中的权利、责任、义务。既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形成鲜明特色,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关键性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22-24.
[2]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0):10-12.
[3] 游文明.中德高职教育与企业关系的理性分析[J].职教论坛,2007,(9):36-37.
[4] 王前新.构建高职“学研产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5,(26):19-20.
[5] 周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Z].在天津职业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2005.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一、国外校企合作机制的借鉴与启示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最佳职业教育模式,显示了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科学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方面职能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及优质资源共享的原则,认真研究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成功经验,科学构建我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办学机制,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举措。
研究借鉴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机制,以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为例。在德国,“双元制”的“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学校,其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一名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必须通过企业与学校两大系统来完成,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与在企业学习时间之比约为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之比大体上也是1:1,在校学习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验实训设备供实验与操作。在企业实训既有理论与技术要领讲授,又有动手操作与总结。德国的“双元制”是世界公认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以美国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为例,在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学习半年后,将在企业的实训和大学的教学以两个月左右为周期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到学校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类的教学任务。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同企业合作或以企业为主同学校合作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工作与学习融会贯通,学校与企业利害相关。以英国的“三明治”校企合作模式为例,在英国,这种模式将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入学后先到企业实践一年,然后回到学校学习二年,最后再到企业实践一年,即所谓“1+2+1”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1:1。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开拓与发展,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好评。“三明治”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取得就业机会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以日本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为例,在日本,职业培训大多在企业培训机构中进行,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认为企业所需技能不可能在学校中获得。强调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实用性、专业性、职业性”三个方面的实践培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工作本领,使其不仅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也能从事技术性组织和管理工作,成为现场工程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处的发展环境以及企业的性质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区别,并且发达国家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时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应根据中国国情、区域经济和学校发展定位,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选择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切入点,真正把“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真正构筑起“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既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形成鲜明特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石。
二、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需求。面向区域经济的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高级技术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急需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地方政府对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是学校、企业、政府面对的共同困难,正是这些困难使各方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都有需求,有了需求就会产生参与其中的动力。
校企合作应该是双方互有需求、优势互补,在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实现“互利双赢”。从高职院校方面来讲,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有利于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选聘和培养,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实习实训条件,有利于技术先进且体系配套的实训基地形成,既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外部环境,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从行业企业方面来讲,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有利于行业企业将高职院校作为自己的培训中心,不断更新、提升企业职工的技术与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对职工技术与技能水平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提升技术人员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行业、企业越来越高的学历学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有利于企业利用高职院校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将学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进行产品开发、项目攻关以及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推广与应用新发明、新技术、新创造提供技术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与依靠力量。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涉及到从学校培养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高职院校以育人为首要目标,追求社会效益,而行业企业则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如何实现双方目标上的相对统一,最根本的就是要找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双方利益共同点,体现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特色,创建和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实施载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明确规定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合作中的权利、责任、义务。既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形成鲜明特色,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关键性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22-24.
[2]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0):10-12.
[3] 游文明.中德高职教育与企业关系的理性分析[J].职教论坛,2007,(9):36-37.
[4] 王前新.构建高职“学研产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5,(26):19-20.
[5] 周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Z].在天津职业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