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化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注重学法指导,以“导学、诱思”为特点的教学策略体系。
“学案导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注重预习、上课、练习、复习,而在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学案导学则改变传统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设计化学“学案导学”所要遵循的原则
1.“导学、诱思”的原则
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要求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导”字。学案主要是通过问题体现“导”,要求在学案中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例如,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内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若仅按课本的描述来设计问题,就难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电子运动的微观印象和掌握电子能量与排布的关系。若以课本描述为基础,设计下列问题:(1)既然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异种电荷之间有吸引力,那么,电子为什么不被吸进原子核里?(2)电子绕核的运动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3)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它们是堆成一团在核外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4)钠的核外电子排布由里向外为什么一定是2、8、1,而不是2、7、2或2、9?这就形成了层层悬念,可极大地诱发学生强烈的解疑动机。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就会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
2.梯度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障碍,教师在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人为地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教师要求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障碍,铺设跳板,作必要的提示,这样才有助于理顺思路,排除思维障碍,降低学习的难度。
如在学习电解原理时,若直接结合实验设问:为什么氯化铜溶液通电时氯化铜分解而水不分解?这种设问对于具有感性认识而无系统电解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往往显得跨度太大。若将上述问题改成下列系列问题,就可以降低难度:(1)通电前氯化铜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其浓度大小和运动情况如何?(2)通电后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如何?(3)在两极附近分别聚集有哪些离子,它们的“放电”倾向如何?(4)写出两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及电解的总反应式。由于作了“逐级”分解,降低了难度,学生通过对上述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的分析,初步了解了电解原理,为总结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量力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学案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推动学生心理发展的强大动力。换言之,学案的“设疑诱导”必须把握“适度”原则,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的问题,都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均不可取。
4.系统性原则
即设计的学案要尽可能地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即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巩固)”。针对一个具体知识点设计的学案而言应是这样,针对一节课或一章教学内容设计的学案更应该是这样。因此,学案中既要有知识的剖析、深化和拓展,又要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这样,才符合学习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对于复习学案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各节课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5.灵活性、艺术性原则
“学案导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导学虽依据学案,但决不可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模式,不可受学案设计的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而应不断搜集学情来补充完善学案,使学案走向开放,必要时可编制辅助学案,使导学变得更加有效。
二、化学“学案导学”的主要框架、内容
1.明确学习目的,训练目标意识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师的教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过程往往是被动和不可预见的。因此,教师在学案中应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并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准备、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设计学习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一定要具体,不能是口号式的大话。
2.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的最佳途径。学法指导是学案所要突出的重点,是学案“导学、诱思”最显著的特色。学法指导在学案中要独占一栏,要以知识点为载体,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智力以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以知识为载体的学习程序,从而把学习化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掌握化学知识的特点,而且要研究学习某类知识所应采用的最佳学习方法,并通过学案把这种学习方法展现出来。通过学案的启发和教师的引导,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3.迁移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学习任何新知识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有些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跨度较大,学生往往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时,已经遗忘了上一阶段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时,教师就应善于找出“障碍点”,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如在高二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时,学生对高一学习的氧化还原的有关知识已有所遗忘,这时教师应在学案上设计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相等,化合价升降相等”及一些化合价变化规律。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扫除学习新知识时的一些障碍。
4.再编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材内容的再编写应力戒仅仅是教材内容关键字、词的填空与习题的堆积。一般来讲,教材内容的再编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进行删改、合并、重组。第二,在重点、难点处要创设一定的阶梯性问题,以降低所学知识的跨度。第三,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给学生留出创造性思维的空间。第四,要充分体现教师对所学内容的处理技巧。第五,在编排所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内容的再编写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潜心研究,专项突破,才能发挥学案之最佳作用。
5.针对训练,及时巩固强化
针对性的训练是学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习题的质量关系到能否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内容,能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一环节在学案中占最大的篇幅,一般来讲练习题分成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即时针对性练习。位于某个具体知识点之后,针对性较强,这种练习一般用于课内。第二,课后巩固性练习。这种练习一般用于课后巩固复习,也可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第三,强化训练。这种练习一般是位于章节之后的综合性练习。第四,挑战性练习。一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
绝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的“题海”,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案中的习题设计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并突显以下目的:为了学生做更少的题,掌握更多的知识。
6.拓展知识,培养兴趣
这一部分内容在学案中以是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而设计。这部分内容是学案中最具特色之处。
三、化学“学案导学”的具体操作与实施方法
1.用于指导预习
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重点,并提出疑点。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用于课堂教学
在课前教师要把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收集起来,进行查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预习课文,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因预习了学案,在听课时学习目标就更加明确,学习效果就更好。
3.用于组织复习
将若干个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材料。用学案组织复习,可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起到了温故的作用。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若干个内容相关的学案集中研究,挖掘各学案之间的隐性知识和内在联系,重新设计复习学案,这样的复习学案必然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能有效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运用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案,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学案,既了解教师的教学思维体系,明确学习目标,又解决了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存在的疑问。因此,学生始终把握着教学的脉搏和学习的主动权,学习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0.
[2]姚文俊,刘可钦.我要成为最佳的我——主体性发展教育实验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吴霓.课堂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学案导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注重预习、上课、练习、复习,而在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学案导学则改变传统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设计化学“学案导学”所要遵循的原则
1.“导学、诱思”的原则
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要求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导”字。学案主要是通过问题体现“导”,要求在学案中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例如,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内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若仅按课本的描述来设计问题,就难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电子运动的微观印象和掌握电子能量与排布的关系。若以课本描述为基础,设计下列问题:(1)既然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异种电荷之间有吸引力,那么,电子为什么不被吸进原子核里?(2)电子绕核的运动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3)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它们是堆成一团在核外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4)钠的核外电子排布由里向外为什么一定是2、8、1,而不是2、7、2或2、9?这就形成了层层悬念,可极大地诱发学生强烈的解疑动机。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就会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
2.梯度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障碍,教师在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人为地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教师要求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障碍,铺设跳板,作必要的提示,这样才有助于理顺思路,排除思维障碍,降低学习的难度。
如在学习电解原理时,若直接结合实验设问:为什么氯化铜溶液通电时氯化铜分解而水不分解?这种设问对于具有感性认识而无系统电解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往往显得跨度太大。若将上述问题改成下列系列问题,就可以降低难度:(1)通电前氯化铜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其浓度大小和运动情况如何?(2)通电后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如何?(3)在两极附近分别聚集有哪些离子,它们的“放电”倾向如何?(4)写出两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及电解的总反应式。由于作了“逐级”分解,降低了难度,学生通过对上述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的分析,初步了解了电解原理,为总结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量力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学案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推动学生心理发展的强大动力。换言之,学案的“设疑诱导”必须把握“适度”原则,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的问题,都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均不可取。
4.系统性原则
即设计的学案要尽可能地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即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巩固)”。针对一个具体知识点设计的学案而言应是这样,针对一节课或一章教学内容设计的学案更应该是这样。因此,学案中既要有知识的剖析、深化和拓展,又要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这样,才符合学习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对于复习学案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各节课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5.灵活性、艺术性原则
“学案导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导学虽依据学案,但决不可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模式,不可受学案设计的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而应不断搜集学情来补充完善学案,使学案走向开放,必要时可编制辅助学案,使导学变得更加有效。
二、化学“学案导学”的主要框架、内容
1.明确学习目的,训练目标意识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师的教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过程往往是被动和不可预见的。因此,教师在学案中应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并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准备、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设计学习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一定要具体,不能是口号式的大话。
2.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的最佳途径。学法指导是学案所要突出的重点,是学案“导学、诱思”最显著的特色。学法指导在学案中要独占一栏,要以知识点为载体,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智力以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以知识为载体的学习程序,从而把学习化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掌握化学知识的特点,而且要研究学习某类知识所应采用的最佳学习方法,并通过学案把这种学习方法展现出来。通过学案的启发和教师的引导,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3.迁移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学习任何新知识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有些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跨度较大,学生往往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时,已经遗忘了上一阶段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时,教师就应善于找出“障碍点”,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如在高二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时,学生对高一学习的氧化还原的有关知识已有所遗忘,这时教师应在学案上设计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相等,化合价升降相等”及一些化合价变化规律。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扫除学习新知识时的一些障碍。
4.再编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材内容的再编写应力戒仅仅是教材内容关键字、词的填空与习题的堆积。一般来讲,教材内容的再编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进行删改、合并、重组。第二,在重点、难点处要创设一定的阶梯性问题,以降低所学知识的跨度。第三,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给学生留出创造性思维的空间。第四,要充分体现教师对所学内容的处理技巧。第五,在编排所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内容的再编写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潜心研究,专项突破,才能发挥学案之最佳作用。
5.针对训练,及时巩固强化
针对性的训练是学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习题的质量关系到能否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内容,能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一环节在学案中占最大的篇幅,一般来讲练习题分成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即时针对性练习。位于某个具体知识点之后,针对性较强,这种练习一般用于课内。第二,课后巩固性练习。这种练习一般用于课后巩固复习,也可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第三,强化训练。这种练习一般是位于章节之后的综合性练习。第四,挑战性练习。一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
绝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的“题海”,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案中的习题设计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并突显以下目的:为了学生做更少的题,掌握更多的知识。
6.拓展知识,培养兴趣
这一部分内容在学案中以是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而设计。这部分内容是学案中最具特色之处。
三、化学“学案导学”的具体操作与实施方法
1.用于指导预习
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重点,并提出疑点。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用于课堂教学
在课前教师要把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收集起来,进行查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预习课文,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因预习了学案,在听课时学习目标就更加明确,学习效果就更好。
3.用于组织复习
将若干个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材料。用学案组织复习,可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起到了温故的作用。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若干个内容相关的学案集中研究,挖掘各学案之间的隐性知识和内在联系,重新设计复习学案,这样的复习学案必然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能有效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运用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案,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学案,既了解教师的教学思维体系,明确学习目标,又解决了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存在的疑问。因此,学生始终把握着教学的脉搏和学习的主动权,学习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0.
[2]姚文俊,刘可钦.我要成为最佳的我——主体性发展教育实验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吴霓.课堂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