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床工业史记

来源 :中国机械·装备制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__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1865
  起源: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9月20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由曾国藩规划、李鸿章创办,是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1867-1875年间,其制造出车床50台、刨床20台、钻床27台,还有打铁汽锤、卷铁板机和开凿机等设备。后上海机床厂在其基础上建成发展。
  B 1912
  薄弱发展:民国时期
  1912年长沙机床厂创建。1936年,中央机器厂(昆明机床厂的前身)筹建。1946年,北平第三修械所(北京第二机床厂前身)创建。1935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创建。1937年,济南第二机床厂(前身为日办“北支那野战兵器厂济南支厂”)创建。这一时期机床工业数量少、规模小,基础薄弱。
  C 1949~1956
  新生:建国初期
  1949年,新中国的第一台车床在沈阳三机床诞生。同年,第一台五尺马达车床在济南一机床诞生。1952年底,第一机械工业部设立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作为全国机床行业的统一领导管理机构。1958年,原一机部(负责机电)、二机部(负责军工)、电机部(即第一个三机部)合并组成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
  期间,相继完成了包括18个机床厂和四个工具厂在内的机床工具重点骨干企业建设,号称“十八罗汉、四大金刚”,并组建了8个研究院所。
  苏联援助及公私合营时期
  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的协议。其中涉及到机床工业的援助项目包括: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武汉重型机床厂、哈尔滨量具刀具厂、哈尔滨仪表厂、武汉重型机床厂、富拉尔机重机厂等。
  1956年,上海机床行业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了上海市第一机床公司和上海市第二机床公司;由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先生创办的开源机械厂也更名为无锡机床厂。
  零的突破
  五十年代,中国机床工业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无锡开源机械厂试制成功2米立式车床,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台重型机床,之后叉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半自动内圆磨床。济南第二机床厂仿制成功全国第一台729型龙门刨床和2000吨压力机等,龙门刨和压力机也成为日后该厂的主导产品。沈阳第二机床厂还生产了中国第一台卧式铣镗床和中国第一台摇臂钻床。同时,一些产品远销亚、非、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D 1958~1960
  完善提高期之一
  1958年,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清华大学合作,成功试制出亚洲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三坐标数控机床。同年,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与北京机床研究所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数控立铣。中国数控机床的诞生,只比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晚了六年。
  1958年,武汉重型机床厂建成投产。日后,它发展成为国内生产重型、超重型机床规格最大、品种最全的大型骨干企业。
  1958—1962年“二五”期间,机床行业为汽车、拖拉机、内燃机、轴承、电机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装备。
  完善提高期之二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面对欧美的技术封锁,国家发起了“高精度精密机床”战役。1958年国务院成立了“六人领导小组”,领导精密机床研发及产业化工程。从1958年到1963年,五年间研发成功五六十个新品种,有的还实现了产业化,大大提高了机床工具行业的研发及技术水平。
  1960年代,中国机床行業涌现出两颗“明珠”,即上海机床厂和昆明机床厂。
  E 1964~1975
  文革期间*三线建设
  1964-1978年,通过老厂分迁和对口包建的办法,一些机床工具企业的主要“精华”迁移到了三线地区。如上机迂建秦川机床与汉江机床厂,南京机床厂包建成都的宁江机床厂,沈一机包建的天水星火机床厂等。
  1966年至1970年,为打破国外封锁,我国动员了全体机床工具企业,仅用数年就为二汽提供了369种7664台高效、专用、专门化机床设备,包括34条组合机床自动线、6条回转体自动线,使二汽设备品种的自给率达到95%。
  文革期间*新品突破
  “文革”期间,行业遭受冲击。但在一些新产品方面仍有突破。1972年,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了中国第一台CA6140普通车麻;1973年,第一台数控车床CS K6163在沈阳第一机床厂研制成功,宣告了中国车床领域自动化时代的到来;1975年,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研制完成国内第一台数控龙门铣;70年代,北京第一机床厂研制出中国第一台XKD2012/13型三坐标数控龙门移动式铣床、第一台XK4860型五坐标数控螺旋桨铣床、第一台X9721型转子槽铣床和X2150型龙门镗铣床等。
  F 1979~1987
  1979年6月,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广告:“直接接受国内外用户订货”,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买卖双方互不见面的销售方式。
  八十年代中叶,沈三机因数控机床质量差,用户极不满意,成为“十八罗汉”第一个破产的企业,被称为“成也数控,败也数控”。
  八十年代,铣床产品质量稳步提高。1981年,北京第一机床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四坐标数控龙门架移动铣床。1987年,汉川机床厂研制的TJK6411经济型数控铣床,成为国内第一台数控镗铣床。
  改革开放初斯*开放篇
  1979年,济南一机床与日本Mazak公司签订了来图来样加工、合作生产返销车床的协议。1980年9月,济南二机床引进美国维尔淼公司全钢压力机技水,迅速缩小了和世界的差距。1981年,沈阳一机床与日本山崎铁工所合作生产的Rex系列精密车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80年到1999年,机床工业先后从国外引进技术约150项,包括技水转让、许可证生产、合作生产等。1989年,开始举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并逐渐发展成为四大国际机床展之一。   改革开放初斯*成果篇
  八十年代,济二为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广州标致供货,奠定了其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1980年代,从“六五”到“七五”期间,机床出口到1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也由1985年的0.18亿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1,92亿美元,增长10.48f0。九十年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市场之一。从1990年至1993年,市场规模从14亿多美元增至34亿多美元,年均递增率超过30%,世界排名升至第3位。
  G 1993~2000
  深化发展:90年代
  1993年,在国务院第三次机构改革中,机械电子部被拆为机械工业部和电子工业部。同年机械部成立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993年10月19日,昆明机床厂正式注册成立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首批九家到香港上市的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以及云南省和国内装备行业唯一在境内、外上市的A+H股上市公司。
  深化发展:数控机床
  1991—1995年,数控机床开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齐齐哈尔二机床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研制完成国内第一台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加工中心和第一条重型数控多连杆压力机生产线。
  1996—2000年,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进入提高期。“九五”期间累计提供各类机床80,18万台,其中数控机床4.73万台。1997年,沈阳一机麻成为国家级重点数控机床生产基地。2000年产值数控化率上升至8%,数控机床品种超过1500种,能够生产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车削中心、高速高精数控机床。
  H 2002~2008
  转折斯:走出国门自2002年开始,中国连续多年稳居世界机床消费第一大国和机床进口第一大国。2002年,大连机床投资上千万收购美国机床制造业知名公司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开创了中国机床企业并购国外机床企业的先河;之后秦川机床、沈阳机床、北一机也分别并购了联合美国工业公司、德国希斯公司以及德国瓦德里希·科堡等公司,提高了中国机床和数控机床产业技术水平和世界影响力。
  转折期:世纪末困境
  至20世纪末,完整的现代机床工业初步建成。共有机床工具企业611家,其中重点骨干企业183家。1998年,中国机械部撤销。多年后,这被认为是中国工业史上的一次战略误判。九十年代后期,普通机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整个行业陷入困境,国有机床企业迎来兼并重组潮。
  转折期:产业走出低谷
  2000年以后,行业走出低谷,迎来快速发展期,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了一倍多。2007年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1.3%,年销售额占全行业的56%。2010年12月,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北京机电院机床有限公司并入北一,从而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壮大。
  转折期:数控机床进国策
  2000年以后,国家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大国策,明确提出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为十六项重点振兴领域之一,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数控机床从2000年的1.4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12.2万台,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年产10万台的目标。代表企业为北京机电院、沈阳机床股份公司、北一大隈等。到2008年,行业又评选出新“十八罗汉”。
  I 2008~2018
  2008之后:困境与重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困难,造成2008—2016年機床行业的“寒冬”。2013年,济南一机床被民营企业山东威达集团全资并购。大连机床于2017年10月申请破产。昆明机床不断换婆婆,从西安交大到沈机集团,经营业绩却始终不见起色。2008年,齐二机床正式加入中国通用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武汉市国资委将武重集团股权无偿划转给中国兵器集团:哙量集团成为中国通用的控股子公司。
  2008之后:研发与高端的缺失
  截至2017年,中低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达到80%,中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为60%,但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仅在6%左右。这就意味着,国产数控系统近年已经撑起了中低档市场,但在高端领域依旧是显著依赖进口。与此同时,建国初期的七大综合机床研究所,已沦为一般性生产企业,失去了研发实力,导致航天、汽车工业的先进数控机床70%依赖进口。
  2008之后:从“04专项”到2025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重大专项支持,推动了数控机床领域的发展。
  2009年,国内“04专项”即“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启动,重点支持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大连光洋、沈阳高精和航天数控等企业自主研发高档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实现高端装备国产化。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新时期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将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列为“加快突破的战略必争领域”。
  2008之后:星星之火机床工具行业几起几落波浪式前进,体量增加,水平提高,同时也崛起了精雕、大族、光洋、扬力等一批新兴民营企业,并出现了华中数控、广数等专业的数控系统制造企业。2011年,走出了“个性”创新路的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的"GONA”商标成为国内数控行业的首个中国驰名商标。2014年,沈阳机床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加载了智能系统的机床——15智能机床。
  2008之后:漫长的多事之秋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行业一路下滑,亏损企业数量由2011年的359家增至2016年的818家。2017年以来,行业缓慢回暖,但一批有着悠久历史的老牌机床企业,却接连陨落。2017年,长征机床破产重组;年底,因债券连环违约的沈阳机床申请破产重组,后被国家八部委联手支持;2018年以来,欠债200亿元、涉赚骗贷6亿元的大连机床破产,董事长被通缉:连续四年亏损且持续多年财务造假的昆明机床被终止上市。
其他文献
国内机床行业,大连光洋因为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备受关注,即打造涵盖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电机、传感、数控机床及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的完整技术链和产业链,秉承用户工艺引领,与用户协同创新的“光洋模式”。  要知道,世界范围内,大多数机床厂商走的都是“专精特”的路子,关键零部件和数控系统往往依靠产业链协作。而光洋旗下的科德数控机床的自主化率已经达到95%。  在光洋看来,做全产业链开发是实现现阶段核心竞
期刊
受大气污染日益加重的影响,从去年开始,华北、华东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煤改气,散煤燃烧在上述地区一度被禁,包括居民取暖、做饭,中小企业工业锅炉,几乎全部被取缔。散煤的口子收紧后,人们发现,华北地区的空气质量确实变好了:与2016年11月13个重污染天气相比,今年11月同期,仅有3天重污染天气。  然而,没有规划的“一刀切”和运动式打法,造成的负面效果也很快显现:今年入冬以来,华北和华东地区遭受了严重气荒
期刊
我从1979年至今先后与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的二十几位设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学习和谈判技术交流,学到了他们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也在谈判和出国的机会里学到了当今先进设备的高端技术,同时,也通过事实证明了我们并不比外国人笨。  中外机床从业人员的差别  在于敬业精神  1989年德国DORRIES公司二位工程师在中国安装数控立车机床,连接安装意大利夹具时发生了故障
期刊
现在,中国机床行业企业的压力非常大。首先是工业4.0浪潮兴起以后,数控巨头西门子、发那科都积极布局,我们得紧跟,不跟的话,企业就会面临巨大困难:再看国内机床行业,领头的一些国企都发生困难。大家都在问,04专项国家砸了这么多钱,是不是没有产生什么效果?与此同时,国内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市场需求发生重大转变,机床产业也面临升级转型的压力。  我们到底能不能做好机床,怎么有效缩小和国外机床厂商的差距?
期刊
2018年一季度,我国发用电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增长态势,发电量和同比增速均处于近年较高水平,实现超预期增长。但考虑到此前连续三年增速低于5%的情况,目前的增速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契合了目前的经济新常态发展态势。  中国电力市场的需求状况也影响到了我国电力设备的发展。“十三五”以来,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调整力度加大,火电设备产量低速增长,对前期高速增长阶段积累的过剩产能形成了压力。
期刊
大国与强国本质的区别,集中到一点,就是“自主建设” 所造就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不同。自主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所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一个是自主品牌创优能力建设所创立的中国品牌占有市场份额的竞争力。两大核心竞争力,具有领先优势就是强国,不具有领先优势再大也不强。  到2017年底,中国地铁城市之多、线路之长和客运量之高已居世界前列,上海、北京已是全球最大
期刊
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大规模,但规模的关键不是最大,而是有效。是不是有效规模,要看是否由价值客户贡献,非价值客户贡献的规模没有意义,我们常常被规模掩盖就在这个地方。  “规模”的三个魅力  规模的价值没有我们想象的大,因为它和顾客没有关系。但在经营元素上,规模又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规模有3个基本的魅力:  1.让企业在行业中有个位置,但并不决定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  2.一定的规模对整合资源有帮助
期刊
沸沸扬扬的中兴事件让中国制造业“芯痛”不已。  不只是芯片,我国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前段时间,由于数控系统、轴承、滚珠丝杠这几个进口的关键零部件没货,整个机床行业的设备合同交付期都受到了影响!有的进口数控系统断货,对方说,不是不给你而是没有货!”提及此事,一机床行业的内部人士很激动,“想一想,如果像中兴事件那样,对方宣布不供给中国,那我们不就死掉了?!”  中国制造业基础薄弱,
期刊
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基本路径,是以创新驱动、工业强基和优质制造为基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两翼。  中国制造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率增速过缓、质量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不够高等六大问题,这已经是共识。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从效率、效益、质量入手,着力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的制造业。那么这
期刊
中国的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型河流上,其中长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澜沧江、黄河和怒江等主要干流上,装机容量约占可技术开发量的60%以上,国家一直重视和鼓励支持水能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截至201 7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4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0%。  世界水电大国  截至2017年末,已投运的单机额定容量50万千瓦以上的巨型机组如下:  “十三五”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