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入手分析地理课堂展开实验的必要性,从农村地理课堂存在的三大局限性说明在农村地理课堂开展地理实验的必要性,并对展开农村地理实验的方法浅谈自己的看法,同时以必修一中的“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这一重点知识点作为案例具体讲解如何进行农村地理实验。
关键词:地理;农村地理;实验;必修一
一、 地理课堂开展地理实验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所以地理课堂应该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近年来高考命也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各地高考试题中不仅增加了开放性、探究性题目,有的甚至出现了直接考查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题目。
综上,无论是出于课程标准培养人才的需求还是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需求,地理学科本身就对地理课堂开展地理实验提出要求,无论是农村课堂还是城市课堂,开展地理实验都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关键一步。
二、 农村地理课堂的局限性加强了地理实验的必要性
据本人从教观察和查阅调查资料,得出农村因资金不足,资源不足,对外交流不足等客观原因往往不可避免地导致出现以下三大地理教学局限性:首先,农村学校相关地理教具比较缺乏,如缺相关的挂图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不同尺寸不同范围的行政图、气候图、地形图、水文图,自然资源分布图等;缺与地理学习相关的典籍或杂志帮助学生拓展对地理的认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仅限于课本;缺模型比如地理仪器缺乏,基本上没有天球仪、三球仪、二球仪、经纬仪等,也缺乏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五大地形的立体模具、缺乏等高线立体模具等等能够帮助抽象知识可视化的模型,而地理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需要以上配件需齐全,才能有效地对地理课堂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其次,农村学校地理多媒体教学资源绝大部分空白,就算有多媒体教学器材,也多处于老化需要更新的状态,在信息时代,教学的节奏也跟着变快,多媒体教学资料可以简易且大量地呈现图片,视频,地理原理示意flash,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最后,农村地理教师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此种讲授方式有资料显示占比为75%,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农村地理课堂缺教具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背景下有时也是不得已为之,同时亦不能否认此种教学方法能帮助教师按计划完成教学进度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如今越来越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自学的教学趋势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容易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
而地理实验可以动手制作地理教具,模拟地理现象,演示地理原理,增强学生参与度,调动课堂气氛,以上优点都可以较好地弥补农村地理课堂的局限性,值得尝试。
三、 农村地理课堂开展地理实验的思路
因农村受资金受设备的限制,往往大型的、复杂的、对硬件设备要求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观察或模拟实验如宇宙环境、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地壳运动等,在一般中学尤其是县城以下的农村中学都难以展开。
综上,农村教师学会如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设计并开展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地理实验,是保证地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自然景观保持得更好,可利用大自然这个天然实验室开展地理观察,如观察正午太阳高度角,了解地形部位,河流水文特征,观测北斗七星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器物做即兴实验,比如用课本模拟背斜向斜的构造;有多媒体设备的农村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动画演示实验;设计并开展一些简便易行的地理实验,还有发动学生动手创作一些实验学具,以上都是较好地在农村开展地理实验的思路。总而言之,需要教师多观察所思考,利用能利用的,或创造条件来实现农村地理实验教学。
四、 原创案例:农村地理实验的展开以“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知识点为例
“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这一知识点来源自必修一,而课程标准指出,必修一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课堂要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考察地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这在构造学生地理思维和实现新课标目标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考试的常见考点,但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理解应用的原因,导致记忆效果差,张冠李戴,而这块知识点其实涉及的是很简单基本的物理原理,如能结合实验来直观讲解,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而由于原理简单,对实验学具要求较低,因此动手操作难度较低,利于教师从简地在农村课堂开展相关的实验辅助教学。
实验设计如下:
1. 器材准备:5个透明的塑料饮料瓶,水(建议染成蓝色,方便观察),油,502胶水,漏斗
2. 步骤:
①將5个塑料饮料瓶其中一个去掉头,一个去掉尾,其余三个首尾都去
②将5个塑料瓶按下面的示意图相接,做成上下弯曲的管道
实验示意简图
③将水,油倒入管道,静止观察结果,学生总结结果和地质构造实际应用的关系
3. 教室总结结果和原理:
实验结果:水油分离,水在最底层,油在中间,空气在最上面,管道向下弯曲部分基本被水淹没,管道向上弯曲的部分水比较少,油和气的比重比较大(请学生回答观察结果,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总结原理)
原理①: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所以管道向下弯曲的部分底部的构造跟向斜的岩层类似,实验可见,管道向下弯曲部分基本被水淹没,因为水总是往低处流,所以向斜处的水顺着向下弯曲的岩层构造往下汇聚,所以向斜容易积水,故在向斜盆地中,易储藏地下水。
原理②: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所以管道向上弯曲的部分的构造跟背斜的岩层类似,实验可见,管道向上弯曲的部分水比较少,油和气的比重比较大,因为水往两侧低处流,所以背斜中间不易储水,而按照密度由大到小分别是水、油、气,密度大的在下面,密度小的在上面,所以水流到两侧后,中间是油,上面是气体,因而说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找油找气往往在背斜处容易找到,且背斜岩层上隆,拱形构造不易塌陷,不易积水,是开凿隧道的良好选址。
补充提问:如果管道受力破碎,将会发生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水/油/气会漏出来。
补充原理③:断层是由于岩层受力发生上下错位形成的,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但因地质不稳定,修建大型工程如水库尽可能避开断层。
4. 相关练习巩固知识点。
五、 小结
农村地理课堂从课程标准要求,应试需求,课堂氛围营造,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成为全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上,地理实验都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在农村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的现实上,也对教师如何因地制宜,有创造性又能简单操作地设计地理实验提出了挑战,本篇论文就此浅谈了自己的看法,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多做多探索,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实验在农村地理课堂中怎样做到更具体可行,更生动可感。
参考文献:
[1]谭青山,刘兰芳,周维.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
[2]阮凌曦.农村中学也应积极开展有效的地理实验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作者简介:
肖洁璇,广东省汕头市,金堡中学。
关键词:地理;农村地理;实验;必修一
一、 地理课堂开展地理实验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所以地理课堂应该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近年来高考命也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各地高考试题中不仅增加了开放性、探究性题目,有的甚至出现了直接考查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题目。
综上,无论是出于课程标准培养人才的需求还是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需求,地理学科本身就对地理课堂开展地理实验提出要求,无论是农村课堂还是城市课堂,开展地理实验都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关键一步。
二、 农村地理课堂的局限性加强了地理实验的必要性
据本人从教观察和查阅调查资料,得出农村因资金不足,资源不足,对外交流不足等客观原因往往不可避免地导致出现以下三大地理教学局限性:首先,农村学校相关地理教具比较缺乏,如缺相关的挂图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不同尺寸不同范围的行政图、气候图、地形图、水文图,自然资源分布图等;缺与地理学习相关的典籍或杂志帮助学生拓展对地理的认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仅限于课本;缺模型比如地理仪器缺乏,基本上没有天球仪、三球仪、二球仪、经纬仪等,也缺乏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五大地形的立体模具、缺乏等高线立体模具等等能够帮助抽象知识可视化的模型,而地理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需要以上配件需齐全,才能有效地对地理课堂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其次,农村学校地理多媒体教学资源绝大部分空白,就算有多媒体教学器材,也多处于老化需要更新的状态,在信息时代,教学的节奏也跟着变快,多媒体教学资料可以简易且大量地呈现图片,视频,地理原理示意flash,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最后,农村地理教师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此种讲授方式有资料显示占比为75%,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农村地理课堂缺教具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背景下有时也是不得已为之,同时亦不能否认此种教学方法能帮助教师按计划完成教学进度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如今越来越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自学的教学趋势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容易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
而地理实验可以动手制作地理教具,模拟地理现象,演示地理原理,增强学生参与度,调动课堂气氛,以上优点都可以较好地弥补农村地理课堂的局限性,值得尝试。
三、 农村地理课堂开展地理实验的思路
因农村受资金受设备的限制,往往大型的、复杂的、对硬件设备要求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观察或模拟实验如宇宙环境、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地壳运动等,在一般中学尤其是县城以下的农村中学都难以展开。
综上,农村教师学会如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设计并开展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地理实验,是保证地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自然景观保持得更好,可利用大自然这个天然实验室开展地理观察,如观察正午太阳高度角,了解地形部位,河流水文特征,观测北斗七星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器物做即兴实验,比如用课本模拟背斜向斜的构造;有多媒体设备的农村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动画演示实验;设计并开展一些简便易行的地理实验,还有发动学生动手创作一些实验学具,以上都是较好地在农村开展地理实验的思路。总而言之,需要教师多观察所思考,利用能利用的,或创造条件来实现农村地理实验教学。
四、 原创案例:农村地理实验的展开以“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知识点为例
“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这一知识点来源自必修一,而课程标准指出,必修一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课堂要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考察地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这在构造学生地理思维和实现新课标目标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考试的常见考点,但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理解应用的原因,导致记忆效果差,张冠李戴,而这块知识点其实涉及的是很简单基本的物理原理,如能结合实验来直观讲解,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而由于原理简单,对实验学具要求较低,因此动手操作难度较低,利于教师从简地在农村课堂开展相关的实验辅助教学。
实验设计如下:
1. 器材准备:5个透明的塑料饮料瓶,水(建议染成蓝色,方便观察),油,502胶水,漏斗
2. 步骤:
①將5个塑料饮料瓶其中一个去掉头,一个去掉尾,其余三个首尾都去
②将5个塑料瓶按下面的示意图相接,做成上下弯曲的管道
实验示意简图
③将水,油倒入管道,静止观察结果,学生总结结果和地质构造实际应用的关系
3. 教室总结结果和原理:
实验结果:水油分离,水在最底层,油在中间,空气在最上面,管道向下弯曲部分基本被水淹没,管道向上弯曲的部分水比较少,油和气的比重比较大(请学生回答观察结果,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总结原理)
原理①: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所以管道向下弯曲的部分底部的构造跟向斜的岩层类似,实验可见,管道向下弯曲部分基本被水淹没,因为水总是往低处流,所以向斜处的水顺着向下弯曲的岩层构造往下汇聚,所以向斜容易积水,故在向斜盆地中,易储藏地下水。
原理②: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所以管道向上弯曲的部分的构造跟背斜的岩层类似,实验可见,管道向上弯曲的部分水比较少,油和气的比重比较大,因为水往两侧低处流,所以背斜中间不易储水,而按照密度由大到小分别是水、油、气,密度大的在下面,密度小的在上面,所以水流到两侧后,中间是油,上面是气体,因而说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找油找气往往在背斜处容易找到,且背斜岩层上隆,拱形构造不易塌陷,不易积水,是开凿隧道的良好选址。
补充提问:如果管道受力破碎,将会发生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水/油/气会漏出来。
补充原理③:断层是由于岩层受力发生上下错位形成的,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但因地质不稳定,修建大型工程如水库尽可能避开断层。
4. 相关练习巩固知识点。
五、 小结
农村地理课堂从课程标准要求,应试需求,课堂氛围营造,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成为全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上,地理实验都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在农村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的现实上,也对教师如何因地制宜,有创造性又能简单操作地设计地理实验提出了挑战,本篇论文就此浅谈了自己的看法,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多做多探索,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实验在农村地理课堂中怎样做到更具体可行,更生动可感。
参考文献:
[1]谭青山,刘兰芳,周维.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
[2]阮凌曦.农村中学也应积极开展有效的地理实验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作者简介:
肖洁璇,广东省汕头市,金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