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学作品中量词超常使用的类型,主要有临时借用量词构成的和专用量词临时搭配其他词语构成的。量词的超常使用实质上是隐喻思维的运用。其功能,一是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二是实现语义的迁移,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量词 超常使用 隐喻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变异性是文学语言的一大特性。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采用各种方法、策略,打破常规,变异使用语言,或是超常选择、组合词语,或是使用修辞格,以成功地表现审美意象和艺术境界。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量词的超常使用也比较多见,并且有一定的功能。本文试作分析。
一文学作品中量词超常使用的类型
通常,量词与数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量词与修饰限制对象之间的搭配关系受语法关系或语义逻辑关系的限制。在文学作品中,量词与数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有修饰或限制非名词或非名词性短语的情况;也有的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但突破了逻辑、语义的限制。这称之为量词的超常使用。例如:
(1)难得如今好气候,才钓得一方和平,才钓得一泓宁静。(管用和,《山行》)
(2)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脊背,脊背上还有汗在留下来。(鲁迅,《示众》)
例(1)里量词修饰限定的是形容词,不是常规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例(2)里量词修饰限定的是名词性短语,但“脊背”用量词“座”,量词和名词的搭配打破了常规的用法。这都是量词的超常使用。
对于量词超常使用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两种:一是临时借用量词;二是专用量词临时搭配其他词语。
1临时借用量词构成的超常。临时借用量词是指临时借用其他的词类作量词使用,主要借名词、动词、形容词作量词用。例如:
(3)终止被风声、溪声兼并纳入一山春色。(张晓风,《张晓风经典散文》)
(4)沙发几上供着一插康乃馨,窗外盛开着满树芙蓉。(谷应,《困惑》)
(5)我喜爱那一弯明月,它照得见我的卑微,我的浅薄,我的无知。我喜爱那一弯明月,它让我明志,让我淡泊,让我清心。(网络文章,《那一弯明月》)
例(3)、(4)、(5)中的名词“山”、动词“插”、形容词“弯”,都处在数词后名词前,作量词使用。“在形式上,划分量词的基本标准是:(一/几)~”。也就是说,符合这一标准的,从语法角度来看,都可以认为是量词。在实际语言中,有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就出现在了上述句法位置上,因而可认为它们是充当量词来用了。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了上述句法位置上,是一定语境下的临时出现,不是语言的常态,我们认为它们也是量词的超常使用。
2专用量词临时搭配其他词语构成的超常。现代汉语的专用量词是指专门用作计量单位的词。在常规用法中,数词和专有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修饰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是有规则的。具体讲,就是某个量词搭配固定的名词;反之,某个名词搭配固定的量词。比如,“匹”只能搭配“马”或“布”,说“一/几匹马”、“一/几匹布”;“花”只能是“朵”、“枝”或“束”。但在文学语言中可以打破常规,变异超常使用专用量词。也就是数量短语修饰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但语义逻辑关系超常。
3本来用于物的量词临时用于人。例如:
(6)回头,雪地里站着一株少女,水仙花似的。(邢奎,《问路》)
(7)南街兴顺号杂货店门前的砖台阶上,站着一簇下堡村的闺女。(柳青,《创业史》)
量词“株”、“簇”常用来修饰限制“花、草、树”等植物的,但例(6)、(7)中,则用来修饰限定“少女”、“闺女”。
4本来用于人或与人相关的量词临时修饰动物或植物。例如:
(8)耳目所及的分野内看不出一缕炊烟,听不出一句鸡鸣。(郭沫若,《楚霸王自杀》)
(9)大家定睛细看,果然,豪猪先生的鼻尖上,那位红冕金袍的苍蝇绅士神气十足地坐着。(茅盾,《惊蛰》)
量词“句”常用来修饰限制“话语”,话语是人发出的,与人相关,而例(8)里用在了“鸡鸣”上。“位”是个用于人的量词,带有尊敬的意味,在例(9)里用于“苍蝇”。
5本来修饰某物的量词临时修饰另一物,某物与另一物有相似性。例如:
(10)一扇一扇的大红蝴蝶早就从如今这黑色瀑布——大波浪卷发上飞离了。(孔捷生,《南方的岸》)
(11)看不见岸上歪过来一株柳树,一瓣黄月朦胧。(贾平凹,《浮躁》)
在常规用法中,“扇”、“瓣”都有专门的名词搭配对象,而在例(10)、(11)中则超常使用:“扇”修饰“蝴蝶”、“瓣”修饰“月”,增加了词语的信息。
二量词超常使用实质上是隐喻思维的运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的工作机制之一就是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也就是说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构成隐喻的基础。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有两种:一种是本体和喻体间原有(包括固有的和想象中的)的相似性;另一种是说话者或作者新发现的或刻意想象出来的相似性。
量词的超常使用实质上是隐喻思维的运用。临时借用量词构成的超常和专用量词临时搭配其他词语构成的超常,实质上都是利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构成的隐喻,是隐喻思维的语言表现,我们可以称之为量词隐喻。具体说,就是由借用过来的量词或专有量词和数词一起修饰名词所构成的隐喻中,量词是喻体;量词所修饰的名词是说明的对象,是本体。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是相似的,可以把它们理解成“X如Y”。 例如:
(12)运河岸上的一抹葱茏的小山上,有一翼亭,虽有振翼之势但几百年还是那个老样。(陈肃,《常州在飞》)
例句中的“一翼亭”是“亭”如“翼”,本体和喻体局部形状有相似性。
(13)只要,只要,只要一个微笑。/初春,硬土中一针绿草,/玉停,云隙里一缕写照。(刘心武,《一个微笑》)
(14)撑一伞松阴庇护你睡。(闻一多,《也许》)
例(13)中的“一针绿草”是“绿草”如“针”; 例(14)中的“一伞松阴”是“松阴”如“伞”,都是本体和喻体整体形状有相似性。
(15)白得几乎像梨花——让人不由得心里矛盾起来,因为不知道该祈祷留它为一朵小白花,或化它为一盏红草莓。(张晓风,《春之针缕》)
例(15)中的量词与名词的相似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间接的,“盏”多是修饰“灯”的,并由此联想到“红草莓”如“灯”,突现形状或者颜色,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需要指出的是,相似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相似性可以是客观的相似,也可以是主观的相似。绝对客观的相似是不存在的。相似与文化传统、信仰系统有关。因此不同的人可以发现相同事物之间有不同的相似性,而且相似性也有一个程度问题。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相似性,而每一个事物都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之处。正是由于相似性的原因,量词和名词的组合才能打破常规,灵活多变。
三量词超常使用的功能
1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陌生化”是文学创作的原则、手法。文学作品要具有魅力,就要借助陌生化的手法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产生新鲜感,并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形象的新奇独特。雅各布森认为:“文学作品首先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而存在。”文学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实现语言的陌生化就要突破语言的常规用法,超常地使用语言。量词的超常使用能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使文学语言陌生化,同时在描绘事物方面,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熟知的事物陌生化,从而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例如:
(16)木船运来了一船船的粮食农具,一船船的砖瓦木料,一船船健壮活泼的小伙子和大姑娘,一船船的青春和力量。(袁鹰,《青春路》)
(17)开始我简直看不懂,双层玻璃的机窗下,奇迹一般浮现一块小岛,四周湖绿,托出中央一方翠青。(余光中,《南半球的冬天》)
例(17)中的“翠青”本无形状可言,但用量词“方”修饰,便使得“翠青”具有了具体的形状。而例(16)中的“青春和力量”本是抽象的不可见的事物,但通过量词“船”的修饰,便都具体化了,能够装载和附着了。又如:
(18)爱桥的人没有一个不恨其短的,最好是永远走不到头,让重吨的魁梧把你凌空托在波上,背后的岸追不到你,前面的岸也捉你不着。于是你超然世外,不为物拘,简直是以桥为鞍,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余光中,《桥跨黄金城——记布拉格》)
(19)前面天空露出一片金色的阳光。
那红雾原来是万道强烈的阳光。
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刘白羽,《长江三峡》)
“河”是人们熟知的事物,例(18)里用量词“匹”修饰,“河”具有了新鲜的语义特征,有生命了,如骏马。“阳光”更是人们熟悉不过的事物,在例(19)里,量词“注”使阳光具有了动态的感觉,给人新鲜、新奇的感受,具有陌生化的效果。
2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日常语义多呈现为单向与单层面的形态。文学语言则不同,语义有着多向和多层面的分化、综合的意向,语义常常是以基本义为中心,周围弥漫着模糊不清的边缘义。文学作品为创造这种多层面的语义形态,就要打破单向、单层面的状态,追求语言创新,创造新的语式或者使词语有新的意义、新的色彩、新的韵味。如前所述,量词的超常使用的实质是隐喻,“隐喻的意义是喻体的部分特征向本体转移的结果”,即借用量词的语义特征迁移到所修饰的名词上,使名词获得丰富的语义。专用量词超常使用后,它们仍然带有原来所修饰名词的部分语义特征,而带有的语义特征向超常搭配的名词迁移,这些不同的语义特征则融合在一起,丰富了语义,强化了表达效果。量词的超常使用,使有限的字句里蕴含了丰富的意义,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例如:
(20)在我思念的夹缝里/所有的怀念/只是一豆灯苗/微弱的气息/我伸出手/小心地护住/以免被眼前的事物/一口吹灭。(李晶,《心中的颜色——怀念》)
(21)一泓秋水沉淀了多少风云际会,一碧春水盛载了多少风花雪月。(因特网,2006-7-3)
(22)嬉笑一会以后,开会了,在主席台上就座的市几位要员和他们的几位婊子,后面站的是他们的几扇保镖。(王国有,《司令的一天》)
在例(20)的“一豆灯苗”和例(21)的“一碧春水”中,量词“豆”、“碧”都是借用量词。“一豆灯苗”中的“豆”是本体,“灯苗”是喻体,由于隐喻的作用,突现的是“豆”的小、圆的形状语义,而且把这些语义迁移到“灯苗”上,使“灯苗”也具有了这样的形状特征;“一碧春水”中“碧”的语义迁移至“春水”,体现出“春水”的色彩特征。“扇”常规用法是与名词“门”搭配,在例(22)的“几扇保镖”中,“扇”仍然带有原来所修饰名词“门”的部分语义特征,“门”的部分语义特征向“保镖”迁移,使“保镖”具有了“门”的某些特征,“保镖”究竟是怎样的?读者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结语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灵活。量词的超常使用突破了语用常规,较好地体现了量词运用的灵活性,其功能也是明显的,正如凯塞尔所说:“文学作品刚好利用语言词语中所包含的那种不固定性,唤醒潜伏的远景并且使睡眠的感情内容变得生动。语言本身已经充满了诗意。”
注:本文得到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09JY015。
参考文献:
[1]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李荣启:《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简介:刘晨红,女,1970—,宁夏银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修辞,工作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关键词:量词 超常使用 隐喻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变异性是文学语言的一大特性。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采用各种方法、策略,打破常规,变异使用语言,或是超常选择、组合词语,或是使用修辞格,以成功地表现审美意象和艺术境界。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量词的超常使用也比较多见,并且有一定的功能。本文试作分析。
一文学作品中量词超常使用的类型
通常,量词与数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量词与修饰限制对象之间的搭配关系受语法关系或语义逻辑关系的限制。在文学作品中,量词与数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有修饰或限制非名词或非名词性短语的情况;也有的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但突破了逻辑、语义的限制。这称之为量词的超常使用。例如:
(1)难得如今好气候,才钓得一方和平,才钓得一泓宁静。(管用和,《山行》)
(2)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脊背,脊背上还有汗在留下来。(鲁迅,《示众》)
例(1)里量词修饰限定的是形容词,不是常规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例(2)里量词修饰限定的是名词性短语,但“脊背”用量词“座”,量词和名词的搭配打破了常规的用法。这都是量词的超常使用。
对于量词超常使用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两种:一是临时借用量词;二是专用量词临时搭配其他词语。
1临时借用量词构成的超常。临时借用量词是指临时借用其他的词类作量词使用,主要借名词、动词、形容词作量词用。例如:
(3)终止被风声、溪声兼并纳入一山春色。(张晓风,《张晓风经典散文》)
(4)沙发几上供着一插康乃馨,窗外盛开着满树芙蓉。(谷应,《困惑》)
(5)我喜爱那一弯明月,它照得见我的卑微,我的浅薄,我的无知。我喜爱那一弯明月,它让我明志,让我淡泊,让我清心。(网络文章,《那一弯明月》)
例(3)、(4)、(5)中的名词“山”、动词“插”、形容词“弯”,都处在数词后名词前,作量词使用。“在形式上,划分量词的基本标准是:(一/几)~”。也就是说,符合这一标准的,从语法角度来看,都可以认为是量词。在实际语言中,有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就出现在了上述句法位置上,因而可认为它们是充当量词来用了。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了上述句法位置上,是一定语境下的临时出现,不是语言的常态,我们认为它们也是量词的超常使用。
2专用量词临时搭配其他词语构成的超常。现代汉语的专用量词是指专门用作计量单位的词。在常规用法中,数词和专有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修饰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是有规则的。具体讲,就是某个量词搭配固定的名词;反之,某个名词搭配固定的量词。比如,“匹”只能搭配“马”或“布”,说“一/几匹马”、“一/几匹布”;“花”只能是“朵”、“枝”或“束”。但在文学语言中可以打破常规,变异超常使用专用量词。也就是数量短语修饰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但语义逻辑关系超常。
3本来用于物的量词临时用于人。例如:
(6)回头,雪地里站着一株少女,水仙花似的。(邢奎,《问路》)
(7)南街兴顺号杂货店门前的砖台阶上,站着一簇下堡村的闺女。(柳青,《创业史》)
量词“株”、“簇”常用来修饰限制“花、草、树”等植物的,但例(6)、(7)中,则用来修饰限定“少女”、“闺女”。
4本来用于人或与人相关的量词临时修饰动物或植物。例如:
(8)耳目所及的分野内看不出一缕炊烟,听不出一句鸡鸣。(郭沫若,《楚霸王自杀》)
(9)大家定睛细看,果然,豪猪先生的鼻尖上,那位红冕金袍的苍蝇绅士神气十足地坐着。(茅盾,《惊蛰》)
量词“句”常用来修饰限制“话语”,话语是人发出的,与人相关,而例(8)里用在了“鸡鸣”上。“位”是个用于人的量词,带有尊敬的意味,在例(9)里用于“苍蝇”。
5本来修饰某物的量词临时修饰另一物,某物与另一物有相似性。例如:
(10)一扇一扇的大红蝴蝶早就从如今这黑色瀑布——大波浪卷发上飞离了。(孔捷生,《南方的岸》)
(11)看不见岸上歪过来一株柳树,一瓣黄月朦胧。(贾平凹,《浮躁》)
在常规用法中,“扇”、“瓣”都有专门的名词搭配对象,而在例(10)、(11)中则超常使用:“扇”修饰“蝴蝶”、“瓣”修饰“月”,增加了词语的信息。
二量词超常使用实质上是隐喻思维的运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的工作机制之一就是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也就是说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构成隐喻的基础。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有两种:一种是本体和喻体间原有(包括固有的和想象中的)的相似性;另一种是说话者或作者新发现的或刻意想象出来的相似性。
量词的超常使用实质上是隐喻思维的运用。临时借用量词构成的超常和专用量词临时搭配其他词语构成的超常,实质上都是利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构成的隐喻,是隐喻思维的语言表现,我们可以称之为量词隐喻。具体说,就是由借用过来的量词或专有量词和数词一起修饰名词所构成的隐喻中,量词是喻体;量词所修饰的名词是说明的对象,是本体。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是相似的,可以把它们理解成“X如Y”。 例如:
(12)运河岸上的一抹葱茏的小山上,有一翼亭,虽有振翼之势但几百年还是那个老样。(陈肃,《常州在飞》)
例句中的“一翼亭”是“亭”如“翼”,本体和喻体局部形状有相似性。
(13)只要,只要,只要一个微笑。/初春,硬土中一针绿草,/玉停,云隙里一缕写照。(刘心武,《一个微笑》)
(14)撑一伞松阴庇护你睡。(闻一多,《也许》)
例(13)中的“一针绿草”是“绿草”如“针”; 例(14)中的“一伞松阴”是“松阴”如“伞”,都是本体和喻体整体形状有相似性。
(15)白得几乎像梨花——让人不由得心里矛盾起来,因为不知道该祈祷留它为一朵小白花,或化它为一盏红草莓。(张晓风,《春之针缕》)
例(15)中的量词与名词的相似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间接的,“盏”多是修饰“灯”的,并由此联想到“红草莓”如“灯”,突现形状或者颜色,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需要指出的是,相似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相似性可以是客观的相似,也可以是主观的相似。绝对客观的相似是不存在的。相似与文化传统、信仰系统有关。因此不同的人可以发现相同事物之间有不同的相似性,而且相似性也有一个程度问题。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相似性,而每一个事物都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之处。正是由于相似性的原因,量词和名词的组合才能打破常规,灵活多变。
三量词超常使用的功能
1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陌生化”是文学创作的原则、手法。文学作品要具有魅力,就要借助陌生化的手法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产生新鲜感,并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形象的新奇独特。雅各布森认为:“文学作品首先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而存在。”文学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实现语言的陌生化就要突破语言的常规用法,超常地使用语言。量词的超常使用能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使文学语言陌生化,同时在描绘事物方面,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熟知的事物陌生化,从而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例如:
(16)木船运来了一船船的粮食农具,一船船的砖瓦木料,一船船健壮活泼的小伙子和大姑娘,一船船的青春和力量。(袁鹰,《青春路》)
(17)开始我简直看不懂,双层玻璃的机窗下,奇迹一般浮现一块小岛,四周湖绿,托出中央一方翠青。(余光中,《南半球的冬天》)
例(17)中的“翠青”本无形状可言,但用量词“方”修饰,便使得“翠青”具有了具体的形状。而例(16)中的“青春和力量”本是抽象的不可见的事物,但通过量词“船”的修饰,便都具体化了,能够装载和附着了。又如:
(18)爱桥的人没有一个不恨其短的,最好是永远走不到头,让重吨的魁梧把你凌空托在波上,背后的岸追不到你,前面的岸也捉你不着。于是你超然世外,不为物拘,简直是以桥为鞍,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余光中,《桥跨黄金城——记布拉格》)
(19)前面天空露出一片金色的阳光。
那红雾原来是万道强烈的阳光。
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刘白羽,《长江三峡》)
“河”是人们熟知的事物,例(18)里用量词“匹”修饰,“河”具有了新鲜的语义特征,有生命了,如骏马。“阳光”更是人们熟悉不过的事物,在例(19)里,量词“注”使阳光具有了动态的感觉,给人新鲜、新奇的感受,具有陌生化的效果。
2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日常语义多呈现为单向与单层面的形态。文学语言则不同,语义有着多向和多层面的分化、综合的意向,语义常常是以基本义为中心,周围弥漫着模糊不清的边缘义。文学作品为创造这种多层面的语义形态,就要打破单向、单层面的状态,追求语言创新,创造新的语式或者使词语有新的意义、新的色彩、新的韵味。如前所述,量词的超常使用的实质是隐喻,“隐喻的意义是喻体的部分特征向本体转移的结果”,即借用量词的语义特征迁移到所修饰的名词上,使名词获得丰富的语义。专用量词超常使用后,它们仍然带有原来所修饰名词的部分语义特征,而带有的语义特征向超常搭配的名词迁移,这些不同的语义特征则融合在一起,丰富了语义,强化了表达效果。量词的超常使用,使有限的字句里蕴含了丰富的意义,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例如:
(20)在我思念的夹缝里/所有的怀念/只是一豆灯苗/微弱的气息/我伸出手/小心地护住/以免被眼前的事物/一口吹灭。(李晶,《心中的颜色——怀念》)
(21)一泓秋水沉淀了多少风云际会,一碧春水盛载了多少风花雪月。(因特网,2006-7-3)
(22)嬉笑一会以后,开会了,在主席台上就座的市几位要员和他们的几位婊子,后面站的是他们的几扇保镖。(王国有,《司令的一天》)
在例(20)的“一豆灯苗”和例(21)的“一碧春水”中,量词“豆”、“碧”都是借用量词。“一豆灯苗”中的“豆”是本体,“灯苗”是喻体,由于隐喻的作用,突现的是“豆”的小、圆的形状语义,而且把这些语义迁移到“灯苗”上,使“灯苗”也具有了这样的形状特征;“一碧春水”中“碧”的语义迁移至“春水”,体现出“春水”的色彩特征。“扇”常规用法是与名词“门”搭配,在例(22)的“几扇保镖”中,“扇”仍然带有原来所修饰名词“门”的部分语义特征,“门”的部分语义特征向“保镖”迁移,使“保镖”具有了“门”的某些特征,“保镖”究竟是怎样的?读者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结语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灵活。量词的超常使用突破了语用常规,较好地体现了量词运用的灵活性,其功能也是明显的,正如凯塞尔所说:“文学作品刚好利用语言词语中所包含的那种不固定性,唤醒潜伏的远景并且使睡眠的感情内容变得生动。语言本身已经充满了诗意。”
注:本文得到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09JY015。
参考文献:
[1]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李荣启:《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简介:刘晨红,女,1970—,宁夏银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修辞,工作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