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从小学至初中九年,学生所学李白诗歌近20首,居所有诗人之首,内容涵盖思乡、送友、游历、入仕等。教材选入李白诗歌如此之多,用意何在?它到底要学生学习李白什么呢?
【关键词】诗歌 李白 学生 教学 情趣 想象 学习 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唐诗宋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而李白的诗是大唐诗歌史上最绚丽的一笔,用他的诗歌作为学习的典范毋庸置疑。根据课标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的看法:
一、体悟诗人高尚的情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李白生在大唐盛世,受家庭和世风熏陶,自小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鸿鹄之志。不料,他性格太嫉恶如仇,快人快语,自然易遭谗谤排挤。但不管人生到了何等窘境,依然能保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豁达,更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豪迈。
所以在学习《行路难》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乐观豁达便是重点。十几岁的初中生人格尚未定型,且精神脆弱,一遇磕碰或打击便容易进入极端,要么萎靡不振,要么毫不在意。此时诗人这种直面挫折的乐观态度便给学生很好的向导作用。再深入挖掘,又可以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读出他心中所藏的远大理想和矢志不移的信念。很多孩子心中是没有理想的,没有理想便没有奋斗的动力,诗人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是多么崇高,也令孩子们肃然起敬,这无疑是一种精神、道德的洗礼!
李白的“济苍生”还表现在他的行侠仗义上,正是因为行侠仗义,所以朋友众多,游历路上不断有朋友送别,与朋友惜别,留下了大量的送别诗。如初中课本所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无不表现他关心朋友的美好品德。这是否在教学生为人处世呢?
二、鉴赏诗歌瑰丽的语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遗留下来的上千篇作品,或雄奇瑰丽,变幻莫测、或豪迈粗犷,或感情热烈,处处显示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气息。他的浪漫主义色彩直接表现在他诗歌的语言上。善用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掺杂着离奇的幻想创造出神秘绚烂的艺术境界。
如《渡进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成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又想象云彩升起,变幻无穷,海市蜃楼的景象,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江面月光斑斓的绮丽画面。又如《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借“浮云”和“落日”两种诗歌常见意象表达惜别之情,“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形成经典组合。这样特别的语言,这样精彩的妙句,怎能不让学生好好品析,多多积累?
教材所选李白的诗皆为朗朗上口之作,稍微读上几遍即令人爱不释手。所以学习诗歌时,诵读绝对是重中之重。边诵读边体悟诗歌丰富的语言带给人无限美丽的想象,要让学生觉得大声地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是学习的乐趣,是生活中的高雅情趣。等到了熟读成诵的地步,自然也铭记在心了。他们成年之后有类似经历时,那些曾经背过的诗歌的美好意境会呈现在眼前,他们已然有着诗人般的情怀了。这个世界也变得柔和起来。
三、观摩诗人雄奇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李白诗歌的想象是雄奇的。他往往幻想无端,出其意料,匪夷所思。这种奇特的想象随情感的流动而变幻莫测,使人读了就仿佛走进神仙境界,处处使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
如《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两句,诗人“独酌”时,与“月”、“影”相亲,他把明月、身影“人”化,想象着自己与月同歌,与影共舞……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直接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借此设计拓展题,如“诗人在歌舞的同时心里想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再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诗人怀着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摘取明月。他那建立功烈的渴望通过雄骑的想象幻化得那么不卑不亢。李白一生对月亮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李兴濂曾写散文《李白的月亮》,文章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中的各种形态的月亮。李白的想象使月亮变得更加神秘。若教师能引导恰当,学生会被李白的一腔正直和傲气所折服,越发敬仰他的人格和才情。又被他的想象力开化,对李白笔下的“月亮”产生无限遐想。多读李白诗歌,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很大帮助。
初中语文教材所载入八篇李白的诗歌皆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一首都值得仔细体味,反复斟酌,甚至可以再找些李白其他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增大学生古诗的阅读量。诗歌的人文熏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在于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在教授李白诗歌时,应肩负大语文观的重任,注重诗歌的人文性,方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初中部)
【关键词】诗歌 李白 学生 教学 情趣 想象 学习 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唐诗宋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而李白的诗是大唐诗歌史上最绚丽的一笔,用他的诗歌作为学习的典范毋庸置疑。根据课标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的看法:
一、体悟诗人高尚的情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李白生在大唐盛世,受家庭和世风熏陶,自小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鸿鹄之志。不料,他性格太嫉恶如仇,快人快语,自然易遭谗谤排挤。但不管人生到了何等窘境,依然能保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豁达,更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豪迈。
所以在学习《行路难》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乐观豁达便是重点。十几岁的初中生人格尚未定型,且精神脆弱,一遇磕碰或打击便容易进入极端,要么萎靡不振,要么毫不在意。此时诗人这种直面挫折的乐观态度便给学生很好的向导作用。再深入挖掘,又可以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读出他心中所藏的远大理想和矢志不移的信念。很多孩子心中是没有理想的,没有理想便没有奋斗的动力,诗人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是多么崇高,也令孩子们肃然起敬,这无疑是一种精神、道德的洗礼!
李白的“济苍生”还表现在他的行侠仗义上,正是因为行侠仗义,所以朋友众多,游历路上不断有朋友送别,与朋友惜别,留下了大量的送别诗。如初中课本所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无不表现他关心朋友的美好品德。这是否在教学生为人处世呢?
二、鉴赏诗歌瑰丽的语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遗留下来的上千篇作品,或雄奇瑰丽,变幻莫测、或豪迈粗犷,或感情热烈,处处显示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气息。他的浪漫主义色彩直接表现在他诗歌的语言上。善用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掺杂着离奇的幻想创造出神秘绚烂的艺术境界。
如《渡进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成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又想象云彩升起,变幻无穷,海市蜃楼的景象,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江面月光斑斓的绮丽画面。又如《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借“浮云”和“落日”两种诗歌常见意象表达惜别之情,“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形成经典组合。这样特别的语言,这样精彩的妙句,怎能不让学生好好品析,多多积累?
教材所选李白的诗皆为朗朗上口之作,稍微读上几遍即令人爱不释手。所以学习诗歌时,诵读绝对是重中之重。边诵读边体悟诗歌丰富的语言带给人无限美丽的想象,要让学生觉得大声地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是学习的乐趣,是生活中的高雅情趣。等到了熟读成诵的地步,自然也铭记在心了。他们成年之后有类似经历时,那些曾经背过的诗歌的美好意境会呈现在眼前,他们已然有着诗人般的情怀了。这个世界也变得柔和起来。
三、观摩诗人雄奇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李白诗歌的想象是雄奇的。他往往幻想无端,出其意料,匪夷所思。这种奇特的想象随情感的流动而变幻莫测,使人读了就仿佛走进神仙境界,处处使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
如《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两句,诗人“独酌”时,与“月”、“影”相亲,他把明月、身影“人”化,想象着自己与月同歌,与影共舞……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直接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借此设计拓展题,如“诗人在歌舞的同时心里想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再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诗人怀着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摘取明月。他那建立功烈的渴望通过雄骑的想象幻化得那么不卑不亢。李白一生对月亮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李兴濂曾写散文《李白的月亮》,文章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中的各种形态的月亮。李白的想象使月亮变得更加神秘。若教师能引导恰当,学生会被李白的一腔正直和傲气所折服,越发敬仰他的人格和才情。又被他的想象力开化,对李白笔下的“月亮”产生无限遐想。多读李白诗歌,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很大帮助。
初中语文教材所载入八篇李白的诗歌皆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一首都值得仔细体味,反复斟酌,甚至可以再找些李白其他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增大学生古诗的阅读量。诗歌的人文熏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在于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在教授李白诗歌时,应肩负大语文观的重任,注重诗歌的人文性,方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