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阅读的问题导向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_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价值的课堂应该是有问题提出,走向碰撞讨论“援疑质理”的过程。通过课堂的互动交流,让课堂真正地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课堂问题的探究应该立足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温度的、有价值的,能让学生产生身心共鸣的好问题。基于此,笔者立足《诗经两首·氓》这篇课文,通过诵读课文、群议课文和比较阅读,在兼顾基础和提升的同时,试对这一新课标理念作一教学实践。
  一、问题引导,预热课堂,寻找“亮点”
  好的课堂应该是有亮点的课堂,课堂教学的亮点,是课堂中最出彩、最引人深思或最吸引学生目光之处。在亮点闪烁之处,学生的精神会高度集中,学生会全身心沉浸于课堂之中,这样的课堂才有灵性,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而一堂课的开端就像一场大戏的序幕缓缓拉开一样,学生如同台下的观众满怀期待演员的精彩亮相。这时候一堂课的第一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授《氓》这首“先民的歌声”时,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中国的诗歌是怎么产生的吗?”学生虽然经常读诗歌背诗歌,但要说出诗歌的来源恐怕不容易,所以这个问题既有难度,又有趣味。接下来教师通过进一步的讲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嬗变历程:劳动号子—《诗经》—《楚辞》—秦汉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既有助于同学们树立大局意识,宏观把握本册教材的编写脉络。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因势利导,诵读议读,点燃“沸点”
  诵读之于诗歌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通过深情地朗诵本诗,也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最好的方法。更何况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也在于它能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起到情感熏染和美育教育的作用。但议读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何谓议读?简言之“援疑质理”。在初步感知了文本之后,老师因势利导给出一个问题:“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请结合诗文分阶段来谈谈她的完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并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这个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根据教师的提示,用二字词或四字词概括。学生应该能够生成预设的结果,学生合作讨论后发言,然后师生互相补充。
  趁着学生沉浸在美好想象之际,我又提出另一问题:《氓》中的女主人公对爱情充满着渴望与忠贞,婚后任劳任怨,这么完美的一个女子,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的大众情人,但结局如何?她对爱情婚姻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会在情感上得到再一次的燃烧,女子因年老色衰,受丈夫的暴虐,最终被遗弃;家人的不解,只能独自黯然神伤。最后在后悔与痛苦中,她选择主动决绝,以此了断无边无涯的痛苦。
  但此时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浅层次,如何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既要巧妙,还要有深度:在夫家受到委屈后,本应该是在自己的娘家寻求安慰的时候,为什么家人也不理解她呢?通过这一問题,我们就跳出了文本的窠臼,将视野投入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学生会自然地想到中国传统婚姻,讲求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主人公因违背了这一婚姻程式,毅然决然与氓私定终身,使她的父母被视为没礼仪少教养的人,使她的兄弟蒙受着邻里乡亲的耻笑指责,他们自然而然对其心生不满。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精彩回答的同时,还要乘胜追击,继续提问:在这场爱情的长跑之中,她对婚姻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或者说,她需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分析和解读,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深入探究,比读课文,成就“获点”
  获点就是收获之点,就是指一节课下来要有收获。学生有生成收获,教师也有教学反思的收获,听课者有启发收获。有获点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令人享受的课堂,值得回味的课堂,必然也是有大亮点的课堂。
  我们继续沿着刚才学生的问题发问:说到氓,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那就是为什么男子可以自由的出入婚姻,而女子不可以呢?为什么说“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这个问题是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探究能力。略有些难度,但也是一个深入思考、锻炼发散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本源的过程!我们旨在通过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社会制度的层面。从当时的社会制度层面去分析,学生通过点拨会想到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的地位没有男子高,女子就没有更多的主动性和勇气。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因为母系社会特点是生产力低下,女性为中心,女性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任;而父系社会特点是生产力提高,男性为中心,进而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男性占据主动,尤其是在继承权和婚配权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能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这名女子大胆地去争取自身的幸福,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很不容易,也很值得我们去赞赏。
  既然古代的社会制度我们无法改变,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步伐,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婚姻也是我们人生的归宿,那么婚姻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在这堂课结尾,我出示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一首是《卫风·木瓜》,另一首是《郑风·女曰鸡鸣》,都出自《诗经》。第一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个待嫁的女子,第二首诗的女主人是一个已婚的女子,他们是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和已收获的婚姻呢?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其实也是对学生潜在的爱情观的教育,从而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交流,会发现《卫风·木瓜》婚姻中的二人不求物质上的对等,看中的是彼此付出的真情,婚姻中双方要真诚相待,才能白头偕老。《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中,不仅女子为男子付出,男子也为女子回报。体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互相尊重。女子弹琴男子鼓瑟说明他们之间是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总结本堂课。在《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中有一个很温暖,很有温度的词——静好。何为静好?让我们留住美好的岁月,静静的享受美好的生活。爱情很美好,婚姻很神圣,愿天下有情人且行且珍惜!
  当然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永无止境,教师与学生的选择也是日趋多元化,但无论怎样变化,一堂课的起点永远是文本和学情,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预设,对问题要严谨的构思,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打造激情课堂、高效课堂、生命课堂,才能真正地让语文学科素养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
  [作者通联:河北巨鹿中学]
其他文献
2007年3月,国家审计署审查组进驻瑞昌,调查九江地震灾后赈灾款使用状况,目前审计结果尚未公布。而据记者调查,在瑞昌一些乡镇,虚报受灾人口、截留赈灾款项等乱相相当普遍。  灾难总是不期而至。  2005年11月26日早上8时49分,江西九江瑞昌等地发生5.7级地震,震感波及临近的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当地震的警报拉响时,人们还没来得及抚平1998年那场肆虐的洪水带来的创伤。  恐慌不久便被遗忘,而
几个月前在山西和河南发生的黑煤窑黑砖窑事件,人的无助和冷漠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深远的,让我意识到的是人之恶的独特。动物来说仅仅按照自己的动物本能生活,在本能之外不会主动为恶;但人却不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的自由意志,可以超出自己的动物本能自由为善、也可以自由为恶,人可以战胜自己的恐惧和贪婪为善,也可以屈服于恐惧和贪婪为恶,这种恶也远远超出自己的本能。  有人认为,这事关制度或者社会的问题,但此事更应
根据其它发展中国家和现在已经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判断,中国银行的全民股份私有化过程,大概还需要10年。既然大的框架性问题的解决还需要10年,如果想尽量减少既有的矛盾,短期内就需要更重视国有银行对所有者的分红、存贷款利率解控、引入市场自由竞争者的问题。    杜大伟(David Dollorl先生现为世界银行中国及蒙古局局长。于2004年在北京出任此职位前,他曾在华盛顿担任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局长,是世界
颁奖词:我们毫不犹豫地给予网民一个凸显的位置,正是他们,使2008年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问政年”。网民已经成为群体性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具有担当起维护公共利益重任的更大的可能性。与这种宝贵的可能性相比,我们宁愿在宽容中期待网民的表现更加成熟而担当。  还记得“小火龙”吗?虽然多数人可能不知其为何方神圣,但一起标志性的政治事件却令人们记住了这位网民。  2008年6月20日,通过人民网强国论
如同会前人们所期待的,中共十七大报告对执政党在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的路线方针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可以确定的是,十七大确定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指导思想将很快转化成国是政策被部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在被无数人在无数场合重复无数遍之后,以人为本这个本无新意的话题,正在成为执政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并从彼岸世界回归现实,开始被纳入执政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在中国,这还是第一次。这种战略,本身就
策划人语    无论是在缅甸的丛林、巴基斯坦的港口还是非洲的沙漠,如今都不难发现中国工程队的身影。他们在非洲腹地的据点从尼日利亚到苏丹再到安哥拉,恰可连成一个问号的形状,令人想起一个多世纪前英法两国雄心勃勃地打通开罗一开普敦的“2c计划”和打通塞内加尔一索马里的“2s计划”之间的竞争。    时过境迁,中国正以过去7年间对非贸易额暴涨10倍的新记录在这个被西方冷落已久的旧大陆勤恳拓荒,却不免因掘进
在灾难救治和重建中,中国社会上演的是道德剧,而不是社会协调的行动剧,民众与政府双方都陷入了短期的利益博弈中。如果没有对制度设计、制度安排的认真考虑和讨论,下次灾难来临,一切就仍会重演。  2006年的中国,虽然矿难、飓风、洪水、干旱接踵而至,但放在中国绵长的历史脉络里看,这不是一个大灾年,唯一不同的是,围绕灾难引起争论却前所未有地激烈。  在争论中,被提起最多的不再是死伤无数的矿难,而是飓风过后的
亚洲电影新浪潮的下一站,“20年前是台湾,今日是马来西亚了”。  你是否曾看过一部马来西亚电影?按国籍来论,马来西亚最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导演是蔡明亮,影迷众多,尤其得到评论家的青睐,但有谁会把已有大师之谓的蔡明亮当作马来西亚导演呢?他年轻时求学台湾,所有电影都在台湾拍摄,演员、制作班底包括投资,都和马来西亚没有丝毫关系,他的作品一部也不曾在母国放映。  不是不想,是不被准许。蔡氏电影以灰暗的主题、大
国内的劳动力市场与国外的销售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齐头并进地发展着,于是,在过去15年内出现了“中国崛起”现象。然而,这两个市场的前途并不稳定,依旧充满着各种变数。    1990年5月,美国国会正在激烈地辩论是否给中国延长贸易最惠国待遇。我在一次会议上作了个发言,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必须以有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接纳为前提,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我认为,无论中国局势出现什么样一时性的动荡
中国这15年来存在的重大挑战,首先应该是国家如何治理的问题。90年代以来,尤其从1992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恰恰是中国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治理理念和方式都受到了挑战。1989年以前,我们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也带有一些盲目性,主要是对转型中的治理问题认识不足。1989年之后摇摆了一段时间,1992年后重新推动改革,改革的策略跟过去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