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平台、内容、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区域资源库建立良性循环机制的具体做法和实践效果,并对区域资源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值得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区域资源库;良性机制;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76—03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一直被看作重头戏,这与教育资源库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资源库作为储存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在拓展学习内容、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资源建设特别是区域资源建设正从最初的购置商业资源库逐渐走向区县自主开发,教师对资源的态度也从被动逐渐转向主动。区域资源建设的变化是笔者所追求和期望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摸索出了一套区域教育资源库良性循环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失败的反思——区域资源库建设之痛
2002年,正当“校校通”建设之际,笔者所在区也尝试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为自主开发的资源库管理系统购买了一批商业资源库的资源,并指定专业人员进行资源的上传、审核。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资源库的资源多起来了,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极低的利用率却给笔者“当头一棒”,辛苦上传的资源几乎无人使用。
反思,以求出路。2003年,面对已经成熟的商业教育资源产品,笔者所在的区选择了购置,把市场上由专业公司开发、反应良好的资源库购置为区域资源库。专业的检索平台、海量的学科资源,应该可以有好的利用率了,心里窃喜,然而,结果依然如故,使用率不足3%,资源库成了一种摆设,造成了极大浪费。
建设热情遭遇应用冷脸,促使笔者深思:区域资源库该如何建设?什么样的资源才能迎合教师的应用需求?如何形成资源库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带着疑问,笔者重新审视区域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二、寻求突破——区域资源库建设新思路
通过深入实地访谈和调查,笔者发现区域资源库建设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教师对资源的强烈需求与现有资源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矛盾;二是教师对资源重复开发与散落在教师手中的资源难以共享的矛盾。调查还发现,学校的优秀资源和散落在教师手中或由教师自己制作的资源最受青睐,这些应该成为区域资源库资源的主要来源;另外,技术与平台必不可少,但并不是区域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一套合理完善的建设机制才是资源库良性发展的“常青树”。
1.共享共建,网络化资源库管理平台是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基础
从技术发展层面来审视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无论是单机单用户的C/S结构,单机多用户的B/S结构,还是基于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和网格应用的资源系统,它们都是基于资源“实体”的管理模式,均有局限性,难以使区域资源库发挥最大效益。区域资源库要实现共享共建,资源管理平台必须网络化,能提供开放性的资源库框架和资源库异构检索,实现资源库间互操作的基于中间件的资源应用系统。
在建设方式上,除平台建设可采用商业运作模式之外,区域资源库的内容建设必须依靠广大教师。
2.以人为本,个性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是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关键
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决定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内容。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素材资源、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多种综合性资源,区域资源库建设不仅要关注资源内容本身,更要关注开发资源和使用资源的人的层面,强调资源应用的人文氛围,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
区域资源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为用户创造和谐人文氛围的资源开发与应用环境的过程。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在自主地共享自己所积累的资源时,也能自由使用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并能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
3.运行机制,完善的组织与管理是区域资源库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无论纯商业运作还是政府买单的资源建设模式,都可在一定时间内建设一个具有海量资源的教育资源库。但实践表明,如何使海量资源发挥实效,实现持续发展,仅靠技术和平台是无法解决的。健全的运行机制、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才是区域资源库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具体包括资源创作、加工、应用、评价与奖励机制等,这些应该成为资源库后期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我的资源我做主——区域资源库良性循环建设机制的实践
在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历程中,笔者经历了购买、专业人员建设、教师自主建设等不同阶段,在构建区域资源库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
1.平台建设——凸显开放性
资源库建设必须引入Web2.0技术,建立一个开放性和个性化的资源管理、交流平台。基于开放性和动态性的Web2.0技术所建成的区域资源交流平台,能提供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库框架,教师可随时把手中的优秀资源入库共享,也可随时使用资源库的资源,或通过资源库的聚合功能访问所需的资源链接。另外,开放性还表现在为教师提供个性空间上,教师可在个性空间建立个性化的专题资源,使教师从单纯的“读”、“索取”向“写”、“贡献”转变。个性空间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用户的深度体验和交流。另外,资源交流平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能对用户上传的资源进行统一分类,审核后形成区域资源库,实现个性与整体的有机统一。笔者所在区开发的基于Web2.0技术的区域资源交流平台,从建设至今,所有资源均为教师自主上传,实现了资源建设的自我更新。
2.内容建设——彰显区域特色
针对现状,我区一方面购置一定量的商业资源库资源,筛选后供教师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区域资源交流与共享平台,把学校资源和散落在教师手中的资源进行区域共享,形成一个资源丰富而不失区域特色的资源库。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市场购买、基层学校、基层教师应该成为区域资源库内容来源的三个关键渠道。具体如图2所示。
区域资源库必须适合区域特点,资源内容要有区域特色,这样才会满足区域教师的现实需求。 首先,资源内容来源要有区域特色。建设过程中,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形成成熟的教师自主上传、学科专家审核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资源来源不足及更新滞后等顽固性问题,满足教师不断变化的资源需求。实践也表明来自教师手中的优秀资源迎合了教师的使用需求,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喜爱。
其次,资源分类方面,在坚持科学分类的同时要兼顾教师的使用习惯,除了题库、教案库和课件、素材库外,还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多种特色栏目,如语文的论语说文、地理的旅游专题、生物的环保专题等。区域资源库的用户层不应是死板的,而应是集区域资源总库、各学科资源子库和丰富学科特色库为一体能满足各类需求的灵活用户界面。如图3所示。
特色建设是区域资源库建设不可忽视的方面,所谓特色建设是指基于个性化知识信息需求而建设的资源库。对资源库的深度开发和整合是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针对资源库只讲“海量”、忽视教育性和教学性需求的误区,特色资源建设不是把眼光放在“收集更多资源”上,而是以资源服务于实际教与学的需求为目标,通过交换、购置等方式,将这类优质资源扩充到资源库里,同时引导教师建立自己的特色资源中心,丰富区域资源库的内容。
3.运行机制构建——实现可持续性
笔者认为区域资源库要实现良性发展,关键在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资源服务体系与资源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1)资源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通过资源库的运行试验,我区资源库的服务体系也随之建立并不断完善。在应用服务方面,一是对教师热情、自愿上传等行为予以奖励,保证了资源的良性增长;二是加大课堂应用的宣传指导力度。通过开展个人专题资源库评比、将上传到区域资源交流平台的资源视为区级交流资源等措施,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应用、开展教学评比等活动,发挥资源的增值服务。
管理平台方面,完善资源更新服务系统、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实时完成数据和数据索引目录的更新与同步,并实现服务管理的网络化。在实践中,笔者还发现教研员参与区域资源建设是实现资源库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教研员的参与对基层学校教师具有示范作用,应作为区域资源库建设中资源服务对象之一。
(2)资源评价机制的建立与运作
对资源的评价是目前资源库建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笔者认为资源评价一方面要考虑资源是否符合实际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资源是否在不断完善与更新,即坚持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区域资源库资源的评价要充分利用资源平台交流区,让使用者对资源的使用效果进行诊断性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完善,使资源满足不同教师的教学应用需求。
经过多年努力,笔者自主开发的区域资源交流平台受到了教师好评,资源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令人鼓舞。资源平台已成为教师交流、共享、展示的园地,教师上传和应用资源的积极性高,区域资源交流平台不再是一坛死水,而是具有了自我良性发展的生命力。
大量实验表明,目前现成的教育软件在推广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需求。教师眼中优质资源的标准就是实用、方便。因此,在新课程积极推进的形势下,首先要充分调动专家教师、骨干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鼓励一线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不断使教学资源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其次,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要不断充实内容并在课堂实践中完善,提高教学资源库的使用价值;最后,关注资源建设中人的因素,降低资源使用的技术门槛,增强教师应用信心,实现“我的资源我做主”。只有这样,区域资源库建设才能迎来良性发展的春天。
(编辑:王天鹏)
关键词:区域资源库;良性机制;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76—03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一直被看作重头戏,这与教育资源库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资源库作为储存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在拓展学习内容、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资源建设特别是区域资源建设正从最初的购置商业资源库逐渐走向区县自主开发,教师对资源的态度也从被动逐渐转向主动。区域资源建设的变化是笔者所追求和期望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摸索出了一套区域教育资源库良性循环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失败的反思——区域资源库建设之痛
2002年,正当“校校通”建设之际,笔者所在区也尝试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为自主开发的资源库管理系统购买了一批商业资源库的资源,并指定专业人员进行资源的上传、审核。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资源库的资源多起来了,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极低的利用率却给笔者“当头一棒”,辛苦上传的资源几乎无人使用。
反思,以求出路。2003年,面对已经成熟的商业教育资源产品,笔者所在的区选择了购置,把市场上由专业公司开发、反应良好的资源库购置为区域资源库。专业的检索平台、海量的学科资源,应该可以有好的利用率了,心里窃喜,然而,结果依然如故,使用率不足3%,资源库成了一种摆设,造成了极大浪费。
建设热情遭遇应用冷脸,促使笔者深思:区域资源库该如何建设?什么样的资源才能迎合教师的应用需求?如何形成资源库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带着疑问,笔者重新审视区域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二、寻求突破——区域资源库建设新思路
通过深入实地访谈和调查,笔者发现区域资源库建设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教师对资源的强烈需求与现有资源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矛盾;二是教师对资源重复开发与散落在教师手中的资源难以共享的矛盾。调查还发现,学校的优秀资源和散落在教师手中或由教师自己制作的资源最受青睐,这些应该成为区域资源库资源的主要来源;另外,技术与平台必不可少,但并不是区域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一套合理完善的建设机制才是资源库良性发展的“常青树”。
1.共享共建,网络化资源库管理平台是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基础
从技术发展层面来审视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无论是单机单用户的C/S结构,单机多用户的B/S结构,还是基于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和网格应用的资源系统,它们都是基于资源“实体”的管理模式,均有局限性,难以使区域资源库发挥最大效益。区域资源库要实现共享共建,资源管理平台必须网络化,能提供开放性的资源库框架和资源库异构检索,实现资源库间互操作的基于中间件的资源应用系统。
在建设方式上,除平台建设可采用商业运作模式之外,区域资源库的内容建设必须依靠广大教师。
2.以人为本,个性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是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关键
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决定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内容。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素材资源、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多种综合性资源,区域资源库建设不仅要关注资源内容本身,更要关注开发资源和使用资源的人的层面,强调资源应用的人文氛围,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
区域资源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为用户创造和谐人文氛围的资源开发与应用环境的过程。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在自主地共享自己所积累的资源时,也能自由使用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并能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
3.运行机制,完善的组织与管理是区域资源库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无论纯商业运作还是政府买单的资源建设模式,都可在一定时间内建设一个具有海量资源的教育资源库。但实践表明,如何使海量资源发挥实效,实现持续发展,仅靠技术和平台是无法解决的。健全的运行机制、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才是区域资源库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具体包括资源创作、加工、应用、评价与奖励机制等,这些应该成为资源库后期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我的资源我做主——区域资源库良性循环建设机制的实践
在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历程中,笔者经历了购买、专业人员建设、教师自主建设等不同阶段,在构建区域资源库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
1.平台建设——凸显开放性
资源库建设必须引入Web2.0技术,建立一个开放性和个性化的资源管理、交流平台。基于开放性和动态性的Web2.0技术所建成的区域资源交流平台,能提供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库框架,教师可随时把手中的优秀资源入库共享,也可随时使用资源库的资源,或通过资源库的聚合功能访问所需的资源链接。另外,开放性还表现在为教师提供个性空间上,教师可在个性空间建立个性化的专题资源,使教师从单纯的“读”、“索取”向“写”、“贡献”转变。个性空间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用户的深度体验和交流。另外,资源交流平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能对用户上传的资源进行统一分类,审核后形成区域资源库,实现个性与整体的有机统一。笔者所在区开发的基于Web2.0技术的区域资源交流平台,从建设至今,所有资源均为教师自主上传,实现了资源建设的自我更新。
2.内容建设——彰显区域特色
针对现状,我区一方面购置一定量的商业资源库资源,筛选后供教师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区域资源交流与共享平台,把学校资源和散落在教师手中的资源进行区域共享,形成一个资源丰富而不失区域特色的资源库。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市场购买、基层学校、基层教师应该成为区域资源库内容来源的三个关键渠道。具体如图2所示。
区域资源库必须适合区域特点,资源内容要有区域特色,这样才会满足区域教师的现实需求。 首先,资源内容来源要有区域特色。建设过程中,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形成成熟的教师自主上传、学科专家审核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资源来源不足及更新滞后等顽固性问题,满足教师不断变化的资源需求。实践也表明来自教师手中的优秀资源迎合了教师的使用需求,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喜爱。
其次,资源分类方面,在坚持科学分类的同时要兼顾教师的使用习惯,除了题库、教案库和课件、素材库外,还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多种特色栏目,如语文的论语说文、地理的旅游专题、生物的环保专题等。区域资源库的用户层不应是死板的,而应是集区域资源总库、各学科资源子库和丰富学科特色库为一体能满足各类需求的灵活用户界面。如图3所示。
特色建设是区域资源库建设不可忽视的方面,所谓特色建设是指基于个性化知识信息需求而建设的资源库。对资源库的深度开发和整合是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针对资源库只讲“海量”、忽视教育性和教学性需求的误区,特色资源建设不是把眼光放在“收集更多资源”上,而是以资源服务于实际教与学的需求为目标,通过交换、购置等方式,将这类优质资源扩充到资源库里,同时引导教师建立自己的特色资源中心,丰富区域资源库的内容。
3.运行机制构建——实现可持续性
笔者认为区域资源库要实现良性发展,关键在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资源服务体系与资源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1)资源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通过资源库的运行试验,我区资源库的服务体系也随之建立并不断完善。在应用服务方面,一是对教师热情、自愿上传等行为予以奖励,保证了资源的良性增长;二是加大课堂应用的宣传指导力度。通过开展个人专题资源库评比、将上传到区域资源交流平台的资源视为区级交流资源等措施,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应用、开展教学评比等活动,发挥资源的增值服务。
管理平台方面,完善资源更新服务系统、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实时完成数据和数据索引目录的更新与同步,并实现服务管理的网络化。在实践中,笔者还发现教研员参与区域资源建设是实现资源库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教研员的参与对基层学校教师具有示范作用,应作为区域资源库建设中资源服务对象之一。
(2)资源评价机制的建立与运作
对资源的评价是目前资源库建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笔者认为资源评价一方面要考虑资源是否符合实际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资源是否在不断完善与更新,即坚持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区域资源库资源的评价要充分利用资源平台交流区,让使用者对资源的使用效果进行诊断性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完善,使资源满足不同教师的教学应用需求。
经过多年努力,笔者自主开发的区域资源交流平台受到了教师好评,资源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令人鼓舞。资源平台已成为教师交流、共享、展示的园地,教师上传和应用资源的积极性高,区域资源交流平台不再是一坛死水,而是具有了自我良性发展的生命力。
大量实验表明,目前现成的教育软件在推广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需求。教师眼中优质资源的标准就是实用、方便。因此,在新课程积极推进的形势下,首先要充分调动专家教师、骨干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鼓励一线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不断使教学资源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其次,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要不断充实内容并在课堂实践中完善,提高教学资源库的使用价值;最后,关注资源建设中人的因素,降低资源使用的技术门槛,增强教师应用信心,实现“我的资源我做主”。只有这样,区域资源库建设才能迎来良性发展的春天。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