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禅宗对吴敏树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a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吴敏树与佛教禅宗夙缘颇深,他喜爱禅与诗,因此在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不免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以禅语入诗和以禅法入诗,这两个特点给吴敏树原本清逸素雅的山水田园诗增添了几分哲思禅趣。而且,吴敏树受佛教禅宗影响的的山水田园诗由于充满着自然真实之感、生活的真趣,使其山水田园诗呈现出独特气质与内涵。
  【关键词】:吴敏树;佛教禅宗;山水田园诗
  1.吴敏树与佛教禅宗
  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号南屏,晚号乐生翁、柈湖渔叟等,湖南巴陵(今岳阳市)人。道光壬辰年(1832年),吴敏树中举,1844年,朝廷挑选举人任官吏,他受命到浏阳县任教谕,因厌恶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涯,年余则称病告退。咸丰二年(1852年),吴敏树赴京会试,不第,至此绝意于仕途,此后他再也不求出仕,幽居于洞庭湖畔,纵情于山水之间,潜心作文写诗。
  吴敏树工诗,现存《柈湖诗录》共六卷,约八百多首。吴敏树前期居于乡村,后期更以山水自娱,因此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吴敏树的山水田园诗之所以丰富多彩,主要是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喜爱游山玩水,也喜爱游览佛阁寺庙,因此其山水田园诗不仅呈现出清逸素淡的色调,更是蕴含着丝丝禅理。
  《吴氏族谱》中杜贵墀的《南屏先生传》中曾记载“毛孝廉既死,孑然无侣,独常徜徉洞庭君山及城南之吕仙亭。”[1]“毛孝廉”指吴敏树的好友毛西垣。根据史学专家邓建龙的《吕仙亭街名称的由来》文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吕仙亭位于岳阳南面的白鹤山巅,又名白鹤寺,建于唐代,占地面积100多亩,有多种殿堂庙宇,后来由于“文革”的原因,吕仙亭被拆毁。直到2001年,寺庙土地才有一部分得以归还,寺庙重建工作开始进行,重修后的吕仙亭(观)为道教庙观。
  在《贼氛益警,因与近里荷塘合六里为局于荷塘寺,此寺余幼随先伯兄石林先生读书其中,为嘉庆乙亥岁,距今四十一年矣,夜坐僧窗感怀有作》一诗中,“昔我龄十一,提携伯氏从。假馆寺西舍,起诵随僧钟”,此二句说明了吴敏树约十一岁时,曾随着石林先生借住在荷塘寺,随着僧钟起诵,可见在吴敏树年幼时,就与佛教、寺庙结下了因缘。
  由于吴敏树当时所处的社会动荡不安,因躲避战事,吴敏树曾多次携家眷借住与寺庙禅院中,因而也常参禅、读经书。如在《从寺僧假法华读之》一诗中,就有“人间公事谁能了,来借僧房读佛书”,表明其由于世事烦闷,而读《法华经》以求片刻宁静。不仅如此,吴敏树还经常与僧人来往,共同探讨佛经禅理,如《游绿溪庵赠种花僧石岩》一诗中,诗人就写到了他与岩师“说法在无言”;《净居寺》一诗中则是写到了诗人“入院逢僧病,留茶逮雨声”;《雨夜宿开先寺三首》中“秋堂雨夜燈,残话两三僧”等。
  在《丙辰岁,携熊儿煊侄住寺洞,假净居僧舍读书,答清泉上人》一诗中,吴敏树曾言:“平生爱僧居,到寺意忘返。颇疑夙根深,终恨道机浅”,点明了自己与佛教禅宗的夙缘,随后道:“知我嗜诗禅,悦味相黾勉”,更是直接表明了自己对诗与禅的喜爱。由于吴敏树对禅的喜爱,在吴敏树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不难看到佛教禅宗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佛教禅宗影响吴敏树山水田园诗创作的表现
  在《柈湖诗录》与《钓者风》两部诗集中,吴敏树的山水田园诗无论是在题材与语言的选择方面,还是在诗歌的意境方面,都能看到佛教禅宗的影响。具体表現为以禅语入诗、以禅法入诗这两个方面。
  2.1以禅语入诗
  在诗歌写作过程中,吴敏树经常化用佛典佛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意象等,也就是以禅语入诗。
  吴敏树的山水诗中,经常使用佛家典故。在《同李香洲游道吾山》一诗中,“吁嗟此是造化窟,世人漫拟青莲台。”这一句中便使用了“青莲台”这一佛教典故。莲花在佛教中被认为是圣洁之花,在《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有“诸华之中,莲华最胜”,将莲花视为佛花,莲花座为佛陀的专座,“青莲台”则是佛教高洁的象征。在《桃花二首》中,“如何意叶心香者,一见妖花却悟禅”,这一句诗中便化用了“拈花一笑”这一佛家典故。传说释伽牟尼在法会上拈花不语,唯弟子迦叶微笑,释伽牟尼便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2]诗人“一见妖花却悟禅”,便是“外离一切相”,即无相,即便桃花艳色倾国,不执著于表象,正如《金刚经》所言:“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3]也就是诗人所言的“悟禅”。
  吴敏树不仅经常化用佛家典故入诗,更是常常在诗中直接使用佛教术语。在《雨霁,秋樵邀同李笏山观察陶策臣大令,及伯昭星桥二生,为西湖载酒之游,遍历湖中诸胜,明日五月朔,余复携二生小舟渡湖,步入灵隐,逐至天竺,晚归并成二首》中,“人家鸡犬通仙籍,天竺香花护祖庭。欲证三生无悟处,晚钟声近接南屏”,此二句中就有“天竺”、“香花”、“祖庭”、“悟”、“三生”五个佛家术语。“天竺”是佛教圣地,“香花”则是用来供养诸佛、菩萨的,“祖庭”指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祖师曾居住过、弘法布道的寺院。“悟”是相对“迷”而言,“悟”的目的是通过修行,拨开迷雾从而开启智慧,觉悟真理。“三生”是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虚实交错的写作手法。首先刻画了西湖湖上寺庙的幽寂与清冷,接着便虚写,将佛语直接入诗,借佛家术语虚写灵隐寺的“灵”,最后由晚钟声将人带回现实。
  在一部分山水诗中,吴敏树使用了许多的与佛教禅宗相关的意象。如“山僧”、“僧门”、“佛香”、“钟鱼”、“木鱼”等。如《钟鱼》一诗,“寺里童时灯火缘,客儿头顶学僧圆。风尘白发无端事,搔尽钟鱼四十年”,“钟鱼”本是寺院用来撞钟之木,诗人却借“钟鱼”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诗人多次使用“山僧”这一意象,借以表明自己的归隐之心;用“僧门”这一意象,表明景色的封闭与偏僻的特点等。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以禅语入诗,如若稍有不慎,便会变成机械而生硬的“禅言诗”。而吴敏树往往能够将佛典佛语巧妙地内化为诗歌的内在气质,使这类诗歌既具有诗歌本身的审美特性,也富含禅理的内涵。
  2.2以禅法入诗
  以禅法入诗指的是不直接谈佛理、不直言禅意,而是以佛教禅宗所倡导的思维方式来观照世界、审查自身,并且在诗歌创作中运用禅宗的思维方式,巧妙地在诗歌中融入禅意与妙法,即诗中有禅。相对以禅语入诗而言,以禅法入诗对诗人的创作水准要求更高,也要求诗人对佛理的理解更为深刻。
  佛教禅宗以“空寂”为美。《坛经》有云:“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4]佛教所主张的“空寂”之美,对吴敏树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吴敏树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表现出诗人超脱俗世的恬静安逸的心情,将空寂的禅意融入在诗中,使得其笔下的大自然也往往呈现出空旷、寂静之相。
  首先,吴敏树的山水诗喜欢采用一些佛家惯用的表现“空寂”的词汇。如“静”、“幽”、“清”、“空”等。其中“空”、“静”二字使用频率极高。如“山空草欲黄”(《秋夕池上》),“空阶暗雨声”(《秋老》),“空山野鸟道人心”(《浥湖寺》)、“萧然万籁静”(《晚过荷塘寺》),“翻向靜中论”(《蛙》),“幽岩泉静韵穿树”(《由云麓宫至岳麓寺晚归》)等。
  其次,相对于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大自然,吴敏树更喜欢描绘自然山水的安谧、空寂的氛围,并且惯于描绘一种带有封闭式意味的风景,使之呈现出一种安宁幽静的特点。如“缘溪造幽尽,遂得孤寺门”(《游绿溪庵赠种花僧石岩》),诗人要沿着溪水走到幽尽处,才能看得到一个寺门,“尽”与“孤”二字充分地表明寺庙地理位置的偏;“烟冷僧门闭,花迷野岸遥”(《雪中晓行》),“闭”与“遥”二字则体现了诗人笔下的风景与现实世界遥远的距离;如“薄暝深村路,山家候掩荆”(《净居寺》),诗人从净居寺返回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深”字便是表明了净居寺所处于荒僻的深山里。
  最后,吴敏树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常常将禅宗中入定的心境与诗歌中的意境结合起来,使得诗歌的意境与禅境相互融合,不分彼此。如《竹林下作》:开襟竹林下,快哉当此风。日光漏微影,荡漾纷西东。田禾今始秀,壁波走畦中。风来止复作,遂往入无穷。耳寻声响极,喧寂一以同。悠然坐忘久,孤赏复谁从。
  诗歌首先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如:地点——“竹林”、天气状况——“日光”与“风”。诗人独坐在竹林下,日光穿过层层竹叶,才漏洒下来,随着风在竹林中的荡漾,日影也微动,远处田地里的禾苗已显露出些许的秀丽,更是随着微风晃成一片碧波。可想而知,诗人身处这样的诗意的环境中,该有多么的惬意与悠然。
  风,本来就给人一种清爽飘逸之感,而身处自然中,更是有一种洗涤心灵的作用。从“风来止复作,遂往入无穷”这一句,我们可以得知,诗人坐在竹林中,感受着风起,风停,如此无限循环。《坛经》有云:“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这风就像《坛经》所云的“净心”,来去自由,不受外界所干扰。可见,诗人是将自己的禅心寄托给风,愿如风般洁净与自在。再看“无穷”一词,有无限,无尽的意思,结合诗人所处的场景,可以将其理解为没有边际,没有尽头的空间。诗人身处这一空间里,感受着风来,风往,最后消失在无穷的空间里。
  “日光漏微影,荡漾纷西东。田禾今始秀,壁波走畦中”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充满生命的律动,宗白华先生曾云:“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5]佛教禅宗谈“空”,却又不执著于“空”,谈“静”也不沉溺于“静”。在吴敏树的诗中,空中含有万物色相,寂中有自然的声响,这种禅意融合在诗歌中,也就是自然中的景物飽含着生命的内在力量与跳动,充满着真趣。
  再看“耳寻声响极,喧寂一以同。悠然坐忘久,孤赏复谁从”这两句,诗人起先听着风吹竹林的声响,最后慢慢地和自然融为一体,将喧嚣与寂静等同起来,于竹林中静坐已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外在的空间,只有一种悠然的姿态。佛教禅宗中指出无论我们面临的是善还是恶的境象,保持自心不乱,即谓之“定”。“喧寂一以同”与“坐忘久”这都说明了诗人已进入了入定的状态。当诗人不受外界的动静的影响,心中没有杂念,自然就有一种“悠然”的感受,也就忘记了外部的世界与时间的流逝。最后诗人回到现实空间,“孤赏”二字点明了诗人的寂寥与清幽。
  纵观全诗,诗人将外在的风内化为禅的形象——给人一种来去自如、清新洒脱之感,创造了一种空旷幽然的意境。然后以将目光投射到周围的环境,原本生动活泼的世界,在经过诗人用禅宗的思维方式去审查后,将动与静、有与无统一起来,最后使禅境与意境交汇于诗中。
  3.吴敏树的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气质
  吴敏树曾在《论诗六绝句》中写到:“书家剑孥故非能,诗到粗豪那可称。我亦欲寻孟韦句,百篇吟苦竟何曾。”此处,吴敏树明确地表示,他更喜欢孟浩然与韦应物这种淡雅的诗风。山水田园诗主要又以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孟浩然也写过一些与佛教有关的诗歌,他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佛教禅宗的影响。尽管吴敏树如此推崇孟浩然的诗歌,却在受佛教禅宗影响这一方面与孟浩然显示出一些细微的差别。吴敏树受到佛教禅宗影响的山水田园诗,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气质与内涵。
  孟浩然现存的诗歌中也有一部分是与佛教禅宗有关的,如:《本闍黎新亭作》一诗: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地偏香界远,心静水亭开。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孟浩然首先着力描绘了本闍黎所住的寺院周围的环境,寺庙所处的地理位置虽然偏僻,但是却是灵气充盈、禅意盎然。在“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这两句中,诗人认为舍弃万事万物的表象,才能领悟大千世界的玄机,忘却语言才能领悟佛理。最后诗人感叹“吟咏也徒哉”,认为自己吟咏诗歌是徒劳的、无用的。   吴敏树亦有与此类似的诗歌,如《游绿溪庵赠种花僧石岩》一诗:
  缘溪造幽尽,遂得孤寺门。谁言古驿近,有此花水源。山僧不种桃,侧地置小园。窅尔丈室外,品留香色繁。客来但看花,欲语未许烦。乃知岩师妙,说法在无言。日斜钟廊下,欲去留题痕。常尉五字绝,吾诗焉可存。
  吴敏树也是先描绘绿溪庵周围的环境,却与孟浩然的描绘风格截然不同。如果说孟浩然描绘的是佛国仙境,那吴敏树描绘的就是山间一隅。孟浩然着力表现寺庙的灵气与禅意,而吴敏树的描绘中却多了些生活气息,如“山僧不种桃,侧地置小园”,展现在我们面前就是一位山僧正在整治小园,好一份悠然自在的气度!“乃知岩师妙,说法在无言”这一句正是与孟浩然的“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暗暗契合,两人都认为佛理非语言可描述的。
  孟浩然还有一部分写诗人自己一心求佛向佛的诗歌。如《登总持寺浮图》一诗:半空跻宝塔,晴望尽京华。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四门开帝宅,阡陌俯人家。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
  这首诗上半首写诗人在路途中的景象,寫到“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这一句,诗人才表明了自己虔诚向佛的心。但就整体而言,诗人的这首诗却又有些流于表面化,“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这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急切的求道之心展现无疑。
  再看吴敏树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同云松至南屏禅院》一诗:
  逍遥步屧踏禅林,破衲山僧出世心。小盏香荼供好客,空堂法座礼观音,人间岁晚路途扰。佛国城高房塌深,敲罢一声上方磬,堦前双树有栖禽。
  同样是寻访寺庙禅院,吴敏树与孟浩然相比较起来,少了几分急切与功利,添了几分逍遥自在;同样是坐禅,孟浩然“坐觉诸天见”,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进入了西天净土,仿佛都能够闻到佛国落花的香气。吴敏树“空堂法座礼观音”,却只觉内心宁静,以及“人间岁晚路途扰”。乍一看,吴敏树似乎没有孟浩然的悟性高,却给人一种真实之感。
  将吴敏树写到佛教寺庙、领悟禅理的诗歌与孟浩然的相比较,可以发现,吴敏树固然很是推崇孟浩然的诗歌,却并没有完全模仿,他的这类山水田园诗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觉得生活中禅意无处不在,无须刻意追寻。正如禅宗所谓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世间万事万物,本就是“真如”,实在没有必要去追寻遥远的佛国仙境。
  4.结论
  吴敏树幼年时便于佛教寺庙结下因缘,曾长期携家眷借住在寺庙内,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其山水田园诗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禅语入诗、以禅法入诗这两个方面。以禅语入诗是作者受佛教禅宗影响的最浅显的表现;以禅法入诗则是更深层次的表现,要求诗人将禅境与诗境巧妙地融合起来。这两个方面纵向延伸,层层递进,最后化为吴敏树山水田园诗的诗禅交融的特点。又由于吴敏树的山水田园诗中带有着一种自然真实之感,充满着生活的真趣,使吴敏树山水田园诗显示出独特的气质与内涵。
  注释:
  [1]杜贵墀.南屏先生传.吴氏族谱[M].1996.
  [2]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
  [3][4]陳秋平.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26,152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1
  参考文献
  [1]吴敏树.吴敏树集[M].湖南:岳麓书社,2012.
  [2]祁志祥.中国佛教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洪修平.孙亦平.慧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邹添霞.吴敏树诗歌中的水意象[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孙海洋.吴敏树诗文刍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20)P57-59.
  [6]杜静施.浅谈吴敏树的诗文创作[J].安徽文学.2010(2)P73-74.
  [7]张维.古文家吴敏树的身份确认与文风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3(5)P7-11.
  [8]张培.孟浩然诗歌中的佛学意趣[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6)P15-18.
  [9]宁松夫.试论佛教对孟浩然的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2003(3)P49-51.
  [10]王辉斌.论孟浩然与佛教及其佛教诗——兼与王维同类诗比较[J].江汉大学学报.2009(8)P45-50.
  [11]姜光斗.论孟浩然与佛教[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5(12)P84-89.
  作者简介:张梦(1992-),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2014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张爽(1994-),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2014级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杭州作為文化之都,通过文化墙展现其秀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条路径。课题组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西湖区作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方式全方位了解了西湖区墙绘的整体现状以及被调查者对于墙景的看法和建议。综合数据资料,本文从加强管理、加强墙体的多元化以及加强环境融合展现区域特色等几个角度提出改进墙景的建议。  【关键词】:
期刊
(大連科技学院,辽宁 大連 116052)
期刊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摘要】:“有”字句是指“有”在句子中作B段的存在句,這种句子在存在句中最多最普遍。“有”字从上古之今,一直表“存在”语义,并且使用特别广泛、特别频繁,而且“有”字存在句在许多作品中数量都特别巨大。  【关键词】:“二拍”;“有”字句;存在句  一、引言  “有”字句是指“有”在句子中作B段的存在句,这种句子在存在句中最多最普遍,“有”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 杭州 3113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精神领域的追求上。长期以来的历史底蕴,造就了非凡的文化历史,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也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决定了这个人的外在气质,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决定了这座建筑的古韵风情。即使在快经济和快消费时代的今天,人们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的现在,仍然十分重视文化底蕴的基
期刊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儒家的礼治、无讼、义利等对后世影响深远。费孝通先生与梁治平先生对儒家文化的发展和看法,梁治平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批判比较多,而费孝通先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客观一些。  【关键词】费孝通;梁治平;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秦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直到汉武帝时确立了独尊的地位,并从此居于正统地位。  一、
期刊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摘要】:台州葭沚每年的“送大暑”仪式是以“以五圣为主,多庙合作”的框架组织起来的跨社区庙庆活动。“送大暑”仪式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既包括“本地/外地”的界别仪式实践,也包括“本地内部多声部的界别叙述。本文以“五圣”传说为切入点,说明在该地区在“村”“庙”“神”之间形成的社区身份观念。  【关键词】:送大暑;界别叙事;社区身份。  葭沚镇地位位置在椒江市西,驻
期刊
(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幼儿园,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大自然中生物生长蕴含着千变万化的奥秘和规律,幼儿园自然角是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一个窗口,如何激发幼儿对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奥秘的好奇心,本文从放手、支持、创设、拓展四个方面让幼儿自主规划、自主探索、自主交流等进行了介绍,从而培养幼儿认真专注、积极探究等学习品质,以促进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让幼儿真正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关键词】
期刊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amily tradi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values, culture, and code of conduct of the whole family. Good family tradition is core of spiritual cultur
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毕摩文化是彝族很重要的文化,在彝族人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彝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彝族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其中文化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基于毕摩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本文就以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例,对毕摩文化在彝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进行论述。  【关键词】:毕摩文化;彝族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宗教文化极其丰富的民族
期刊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2)  【摘要】:对沈阳、大连、鞍山、等14城市调研发现,各地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研究以我省14个城市为调研区域,对当地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开展了调研。  【关键词】: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  1. 研究概述  1.1研究意义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