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很多高校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组织的主导作用并在校区周边确定了诸多社会服务基地,从而推动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本文以江苏高校为例,对其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有效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江苏高校 志愿者 社区治理 影响因素 策略
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前进,我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剧烈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精神层次方面的要求必然会不断提升。因此,近些年在社区治理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本文旨在以江苏高校志愿者为例,探讨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江苏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行政化现象
调查发现,江苏高校在开展组织建设工作时,经常以行政指派化方式为主。很多高校志愿者要么存在行政层面背景,要么存在半官方背景,或者挂靠一些管理部门,因此总会有行政领导介入到工作的开展中来。同时,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引导与动员模式比较单一。在大多情形下,高校志愿者主要遵循校团委的统一领导,同时还会将层级行政化通知命令作为重要依托,这种模式既对学生参与社会治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还不能培养志愿者队伍的主观能动性。
(二)功能定位不够科学
在整个社会治理活动中,高校志愿者主体是执行根本。因此,整个活动的执行效率及对社会治理贡献值的大小,可以通过主体的能力层次与结构进行较好的反映。但是,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志愿者不具备较好的服务主动性,也没有丰富的服务经验,部分志愿者甚至存在意识上的不足。此外,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通常都以活动开展为主,但没有重视自身的功能建设与能力培育,因此功能定位不够科学。
(三)形式主义现象比较突出
在社会治理服务项目开发方面,高校志愿者还存在时效单一、来源单一、形式单一等问题。例如,主要服务项目基本依靠上级的行政指派,而且志愿者根本不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对内在进行较大力度的挖掘,只是单纯依赖等待心理推行服务项目。江苏部分高校喜欢在雷锋纪念日、重阳节等节日集中开展重大文体活动,但也只是限于这些特殊节日,根本没有将服务项目进行持续化进行,因此形式主义形象比较突出。
二、影响江苏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原因
(一)组织队伍建设上的主动性不足
江苏高校之所以存在志愿服务供给主体能力培育以及组织管理运营方面的缺失,与其组织队伍建设上的主动性不足息息相关。因为大部分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对学校管理部门或社区治理部门等行政组织过分依赖,而且志愿者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因而在团队建设和环境打造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供需機制不健全
在江苏高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整个环节中,没有制定出比较完整的规划,虽然整体活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也有较大的随机性。调查还发现,江苏高校志愿服务在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之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活动调研,因此活动开展得比较随意且盲目,与社区治理需求不符合。同时,也没有合理调研志愿服务主体的综合能力与知识结构,活动开展的准备工作不足。
(三)缺乏多元主体协作机制
在整个社区治理参与过程中,江苏高校志愿者队伍缺乏政府、社区、高效等多元主体协作机制。政府与管理部门是社区治理的主要管理机构,但是根本没有协助高校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如何找准定位,也没有采用比较丰富的推广模式。
三、江苏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化措施
(一)逐步凸显党委主体地位,多维度完善队伍建设
具体来说,江苏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也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机遇并不断深化服务深度与服务内涵,逐步凸显党委引领的主体地位。
比如,首先,要发挥高校党建带团建的作用。将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在高校学生成长环节中不断强化,由党委进行统一领导,明确在整个育人体系中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与准确定位,并不断培育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扩展新的阵地;然后,明确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主体的功能定位,党委要通过正确引领,逐步引导高校将各项育人实践工作与志愿服务组织充分结合,不断激发高校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整体活力,并不断增强团队内生性;接下来,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要在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与积极介入下组建学生团队。依据具体情况制定出成员准入资格条件,并对其学习能力和教育水平进行全面考核。之后还要对吸纳的新成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让团队文化根植于整体队伍建设中,激励高校学生志愿者愿意付诸实践意志力与业务服务能力不断推进整个队伍的积极建设;最后,还要对团队建设工作进行科学化管理。选举出具有加强领导能力与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团队负责人,负责人不仅要完成高校与社区间的相互对接,还要对社区治理服务工作进行合理规划,为整个队伍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不断引导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深度合作。
(二)逐步丰富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构筑志愿服务浓郁文化氛围
高校学生在整个学习与生活期间,参加志愿服务可以算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学生以志愿服务的形式积极参与,不断可以丰富其知识学习,也可以在整个事件中充分利用社区治理与学校课堂教育的双向性使得学生的社会意识得到锻炼。
首先,校方可依据高校实际情况构建出比较丰富的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紧紧围绕志愿服务的每项环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学习,不断完善学生的社区治理知识。同时,还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结合知识学习与经验获取,重视对学生个体素养的综合培育,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然后,要对相关志愿服务文化结合理论实践角度逐步丰富,促进校园理论课堂与社区治理过程实践课堂的双向融合。引导高校学生从服务中努力学习、从志愿中甘心奉献、从实践中认真服务、从服务中深刻感悟,使其在整个社区治理环节的志愿服务工作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接下来,高校还要在学生团体中树立典型的志愿标兵,定期评选出优秀的学生志愿者,并通过校方专用平台进行大力宣传,还可以利用当地媒体渠道积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通过上述操作,不断强化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构筑出比较浓郁的志愿服务氛围,充分发挥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志愿服务文化的主导作用;最后,高校还要通过学生志愿团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在整个社会治理环节中,社区治理工作人员也要利用政府政策进行积极宣传,引导更多社区居民和社会其他组织成员能够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让每个参与者的精神素养和人格养成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高效、政府以及社区还要将高校学生个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多维度弘扬,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精神,从而促使更多参与社区治理的高校志愿服务者更有凝聚力。 (三)构建社区治理服务品牌,完善校地服务精准对接
高校在学生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构建社区治理特色服务品牌并完善效力服务的精准对接。
首先,需要整合相关资源并进行科学设计。高校可以对现有的志愿服务活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出与整个社区治理实际项目相符合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要不断明确活动的具体时长、所采用的实践方式、活动主题、活动形式以及活动参与程度等,还要对社区治理相关环节进行逐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合理的活动菜单并逐步明确活动的各个要素;然后,围绕特色打造品牌。江苏高校要加大对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培育工作,引导高校学生传播积极的志愿文化理念,并在学生日常行为与生活中不断融入品牌项目的传播,在学生服务社会的同时充分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接下来,校方还要充分依据学生志愿服务意愿与整体能力结构,开展更多的服务活动。可以采用活动申请和项目申报等形式,使得种类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得以顺利开展。还可以积极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构建过程中,以此形成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多元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具有合理结构且具备鲜明特征的志愿服务项目,为高校志愿者参與社区治理提供更多参与机会;最后,高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多元化特征建设服务平台,将社区治理过程中主体间信息沟通的障碍得到顺利解决,从而有效提高主体间的沟通效率并增加服务速率。同时,还要针对志愿者队伍建设实现点到点的对接,促使整个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与地方社区治理形成良性互动,还要充分结合高校学生服务工作现状设计社区治理服务内容,对服务主体与客体的真实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规划路径。
(四)构建社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发挥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江苏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质量体系优化社区治理路径,还可以通过建立质量保障手册提升治理质量,同时还要对当前便捷的互联网络平台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平台搭建发布信息完成过程性的质量追踪。
比如,高校志愿者可以与校方协商拟定出丰富详尽的岗位说明书,对内部岗位职责规范进行逐步明确。同时利用项目运行手册对资源进行整合并实现精细化管理,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能够充分吸引高校学生志愿者充分参与社区治理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制定出多样化层次和较高普适性的激励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主体多元化的需求;根据完整的行为评价标准与过程性评价标准,建立一套能够对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不断规范的评价体系,并建立出相关指标体系引导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的健康发展。
项目名称: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编号:20SYC-193)
参考文献:
[1]陈涛.常州高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0.
[2]陈岑.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研究——以T社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5.
关键词:江苏高校 志愿者 社区治理 影响因素 策略
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前进,我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剧烈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精神层次方面的要求必然会不断提升。因此,近些年在社区治理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本文旨在以江苏高校志愿者为例,探讨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江苏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行政化现象
调查发现,江苏高校在开展组织建设工作时,经常以行政指派化方式为主。很多高校志愿者要么存在行政层面背景,要么存在半官方背景,或者挂靠一些管理部门,因此总会有行政领导介入到工作的开展中来。同时,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引导与动员模式比较单一。在大多情形下,高校志愿者主要遵循校团委的统一领导,同时还会将层级行政化通知命令作为重要依托,这种模式既对学生参与社会治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还不能培养志愿者队伍的主观能动性。
(二)功能定位不够科学
在整个社会治理活动中,高校志愿者主体是执行根本。因此,整个活动的执行效率及对社会治理贡献值的大小,可以通过主体的能力层次与结构进行较好的反映。但是,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志愿者不具备较好的服务主动性,也没有丰富的服务经验,部分志愿者甚至存在意识上的不足。此外,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通常都以活动开展为主,但没有重视自身的功能建设与能力培育,因此功能定位不够科学。
(三)形式主义现象比较突出
在社会治理服务项目开发方面,高校志愿者还存在时效单一、来源单一、形式单一等问题。例如,主要服务项目基本依靠上级的行政指派,而且志愿者根本不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对内在进行较大力度的挖掘,只是单纯依赖等待心理推行服务项目。江苏部分高校喜欢在雷锋纪念日、重阳节等节日集中开展重大文体活动,但也只是限于这些特殊节日,根本没有将服务项目进行持续化进行,因此形式主义形象比较突出。
二、影响江苏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原因
(一)组织队伍建设上的主动性不足
江苏高校之所以存在志愿服务供给主体能力培育以及组织管理运营方面的缺失,与其组织队伍建设上的主动性不足息息相关。因为大部分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对学校管理部门或社区治理部门等行政组织过分依赖,而且志愿者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因而在团队建设和环境打造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供需機制不健全
在江苏高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整个环节中,没有制定出比较完整的规划,虽然整体活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也有较大的随机性。调查还发现,江苏高校志愿服务在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之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活动调研,因此活动开展得比较随意且盲目,与社区治理需求不符合。同时,也没有合理调研志愿服务主体的综合能力与知识结构,活动开展的准备工作不足。
(三)缺乏多元主体协作机制
在整个社区治理参与过程中,江苏高校志愿者队伍缺乏政府、社区、高效等多元主体协作机制。政府与管理部门是社区治理的主要管理机构,但是根本没有协助高校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如何找准定位,也没有采用比较丰富的推广模式。
三、江苏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化措施
(一)逐步凸显党委主体地位,多维度完善队伍建设
具体来说,江苏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也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机遇并不断深化服务深度与服务内涵,逐步凸显党委引领的主体地位。
比如,首先,要发挥高校党建带团建的作用。将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在高校学生成长环节中不断强化,由党委进行统一领导,明确在整个育人体系中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与准确定位,并不断培育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扩展新的阵地;然后,明确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主体的功能定位,党委要通过正确引领,逐步引导高校将各项育人实践工作与志愿服务组织充分结合,不断激发高校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整体活力,并不断增强团队内生性;接下来,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要在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与积极介入下组建学生团队。依据具体情况制定出成员准入资格条件,并对其学习能力和教育水平进行全面考核。之后还要对吸纳的新成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让团队文化根植于整体队伍建设中,激励高校学生志愿者愿意付诸实践意志力与业务服务能力不断推进整个队伍的积极建设;最后,还要对团队建设工作进行科学化管理。选举出具有加强领导能力与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团队负责人,负责人不仅要完成高校与社区间的相互对接,还要对社区治理服务工作进行合理规划,为整个队伍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不断引导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深度合作。
(二)逐步丰富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构筑志愿服务浓郁文化氛围
高校学生在整个学习与生活期间,参加志愿服务可以算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学生以志愿服务的形式积极参与,不断可以丰富其知识学习,也可以在整个事件中充分利用社区治理与学校课堂教育的双向性使得学生的社会意识得到锻炼。
首先,校方可依据高校实际情况构建出比较丰富的志愿服务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紧紧围绕志愿服务的每项环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学习,不断完善学生的社区治理知识。同时,还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结合知识学习与经验获取,重视对学生个体素养的综合培育,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然后,要对相关志愿服务文化结合理论实践角度逐步丰富,促进校园理论课堂与社区治理过程实践课堂的双向融合。引导高校学生从服务中努力学习、从志愿中甘心奉献、从实践中认真服务、从服务中深刻感悟,使其在整个社区治理环节的志愿服务工作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接下来,高校还要在学生团体中树立典型的志愿标兵,定期评选出优秀的学生志愿者,并通过校方专用平台进行大力宣传,还可以利用当地媒体渠道积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通过上述操作,不断强化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构筑出比较浓郁的志愿服务氛围,充分发挥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志愿服务文化的主导作用;最后,高校还要通过学生志愿团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在整个社会治理环节中,社区治理工作人员也要利用政府政策进行积极宣传,引导更多社区居民和社会其他组织成员能够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让每个参与者的精神素养和人格养成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高效、政府以及社区还要将高校学生个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多维度弘扬,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精神,从而促使更多参与社区治理的高校志愿服务者更有凝聚力。 (三)构建社区治理服务品牌,完善校地服务精准对接
高校在学生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构建社区治理特色服务品牌并完善效力服务的精准对接。
首先,需要整合相关资源并进行科学设计。高校可以对现有的志愿服务活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出与整个社区治理实际项目相符合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要不断明确活动的具体时长、所采用的实践方式、活动主题、活动形式以及活动参与程度等,还要对社区治理相关环节进行逐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合理的活动菜单并逐步明确活动的各个要素;然后,围绕特色打造品牌。江苏高校要加大对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培育工作,引导高校学生传播积极的志愿文化理念,并在学生日常行为与生活中不断融入品牌项目的传播,在学生服务社会的同时充分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接下来,校方还要充分依据学生志愿服务意愿与整体能力结构,开展更多的服务活动。可以采用活动申请和项目申报等形式,使得种类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得以顺利开展。还可以积极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构建过程中,以此形成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多元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具有合理结构且具备鲜明特征的志愿服务项目,为高校志愿者参與社区治理提供更多参与机会;最后,高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多元化特征建设服务平台,将社区治理过程中主体间信息沟通的障碍得到顺利解决,从而有效提高主体间的沟通效率并增加服务速率。同时,还要针对志愿者队伍建设实现点到点的对接,促使整个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与地方社区治理形成良性互动,还要充分结合高校学生服务工作现状设计社区治理服务内容,对服务主体与客体的真实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规划路径。
(四)构建社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发挥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江苏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质量体系优化社区治理路径,还可以通过建立质量保障手册提升治理质量,同时还要对当前便捷的互联网络平台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平台搭建发布信息完成过程性的质量追踪。
比如,高校志愿者可以与校方协商拟定出丰富详尽的岗位说明书,对内部岗位职责规范进行逐步明确。同时利用项目运行手册对资源进行整合并实现精细化管理,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能够充分吸引高校学生志愿者充分参与社区治理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制定出多样化层次和较高普适性的激励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主体多元化的需求;根据完整的行为评价标准与过程性评价标准,建立一套能够对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不断规范的评价体系,并建立出相关指标体系引导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的健康发展。
项目名称: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编号:20SYC-193)
参考文献:
[1]陈涛.常州高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0.
[2]陈岑.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研究——以T社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