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减负增效,其根本目的是要求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新观念。2008年来启东市教育局倡导的“15/20/10”课堂教学范式,就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提高课堂效益的艰难跋涉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独具个性和被实践成功证明的高效课堂教学范式,并被赋予新的内涵、新的思想和新的要求。笔者在践行初中数学“15/20/10”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浅谈如下体会,以供同仁斧正。
一、温故自学群学,打响课堂“第一战役”
当上课铃声响起,课堂就已经打响了“第一战役”(即“15”阶段),这个十五分钟就是指温故、自学和群学,主要包括前提测评、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等方面。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必须把握一下“三关”:
第一关,温故。教师在引导学生温习、巩固已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最佳心理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动脑动手,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譬如,我在讲授“求代数式的值”内容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步骤,而是如此导入新课:东方威尼斯影剧院每排有30个座位,n排共有多少个座位(30n)?如果在两侧楼梯口各放5各座位,共有多少个座位(30n+10)?如果前10排都坐满了人,有多少人在看电影(30n=30×10=300)?如果前15排和两侧楼梯口都坐满了人,有多少人在看电影(30n+10=30×15+10=460)?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代数式的值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关,自学。学生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预习作业上的内容和要求,再次围绕教材去阅读、实验、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预习作业上所提出的问题,对在自学中所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做上标记。
第三关,群学。教师在这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可实行“兵教兵”、“兵练兵”等生生互助方式。其中,小组内的交流合作讨论的重点是学生自学时遇有困难和障碍的内容,也是本节课所生成的重点与难点。我在实践中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分成2人、4人和6人学习小组三种形式,并善于在学生讨论时巡视、观察,重点针对中差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他们自学讨论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把学生自学讨论时所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抓到手,并整理归纳,以确定教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并作必要的讲授,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当然,个别问题及时解决,典型性问题一般在第二个环节“20”中进一步展示和点拨。
二、交流质疑点拨,把握课堂主战场
所谓“20”,是指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的过程,主要包括展示交流、纠错落实、点拨提升和开放拓展。此环节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所在,作为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时,先展示课堂教学目标中所研讨的问题,然后以小组交流形式让学生自主去研究,学生互相补充,最后总结概括出结论。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又有了完成任务的机会,自然会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求异思维,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使问题更完美,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归纳、类比和推理等数学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讲授“梯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取出课前准备好的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动手拼一拼,并让学生联系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最好小组讨论验证,从中得到启示: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和质疑得出结论,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三、检测反馈矫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堂的第三主板块“10”是指十分钟内完成课堂检测与反馈、评价矫正小结及作业布置等方面,当堂检测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测试,它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数学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规范性检测的基础上,才能使反馈来的信息真实,才能为矫正的方法提供依据。人无完人,教无完教。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只有准确矫正不足之处,才能切实保证课堂高效率。我在平时做到三个“坚持”:
其一,坚持少数人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个别矫正,属群体性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集中在课堂上矫正,否则就会大面积影响或阻碍后继内容的学习。
其二,坚持关键性问题重点矫正,一般性问题自我矫正。诸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际应用问题,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是个关键性问题。假如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当学生找“等量关系”出了问题,就必须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矫正,至于设未知数、解方程就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自我矫正。
其三,坚持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譬如,学生在使用“邻补角”、“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就应对照概念,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然后对照练习;而两个概念在解有关几何题中准确熟练运用的问题,则属技能性问题,应该逐步矫正解决。
随着新课程改革春风吹绿基础教育之树,“15/20/10”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似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愿广大同仁携手共进,在初中数学的璀璨星空中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
一、温故自学群学,打响课堂“第一战役”
当上课铃声响起,课堂就已经打响了“第一战役”(即“15”阶段),这个十五分钟就是指温故、自学和群学,主要包括前提测评、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等方面。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必须把握一下“三关”:
第一关,温故。教师在引导学生温习、巩固已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最佳心理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动脑动手,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譬如,我在讲授“求代数式的值”内容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步骤,而是如此导入新课:东方威尼斯影剧院每排有30个座位,n排共有多少个座位(30n)?如果在两侧楼梯口各放5各座位,共有多少个座位(30n+10)?如果前10排都坐满了人,有多少人在看电影(30n=30×10=300)?如果前15排和两侧楼梯口都坐满了人,有多少人在看电影(30n+10=30×15+10=460)?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代数式的值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关,自学。学生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预习作业上的内容和要求,再次围绕教材去阅读、实验、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预习作业上所提出的问题,对在自学中所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做上标记。
第三关,群学。教师在这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可实行“兵教兵”、“兵练兵”等生生互助方式。其中,小组内的交流合作讨论的重点是学生自学时遇有困难和障碍的内容,也是本节课所生成的重点与难点。我在实践中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分成2人、4人和6人学习小组三种形式,并善于在学生讨论时巡视、观察,重点针对中差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他们自学讨论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把学生自学讨论时所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抓到手,并整理归纳,以确定教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并作必要的讲授,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当然,个别问题及时解决,典型性问题一般在第二个环节“20”中进一步展示和点拨。
二、交流质疑点拨,把握课堂主战场
所谓“20”,是指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的过程,主要包括展示交流、纠错落实、点拨提升和开放拓展。此环节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所在,作为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时,先展示课堂教学目标中所研讨的问题,然后以小组交流形式让学生自主去研究,学生互相补充,最后总结概括出结论。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又有了完成任务的机会,自然会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求异思维,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使问题更完美,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归纳、类比和推理等数学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讲授“梯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取出课前准备好的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动手拼一拼,并让学生联系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最好小组讨论验证,从中得到启示: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和质疑得出结论,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三、检测反馈矫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堂的第三主板块“10”是指十分钟内完成课堂检测与反馈、评价矫正小结及作业布置等方面,当堂检测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测试,它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数学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规范性检测的基础上,才能使反馈来的信息真实,才能为矫正的方法提供依据。人无完人,教无完教。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只有准确矫正不足之处,才能切实保证课堂高效率。我在平时做到三个“坚持”:
其一,坚持少数人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个别矫正,属群体性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集中在课堂上矫正,否则就会大面积影响或阻碍后继内容的学习。
其二,坚持关键性问题重点矫正,一般性问题自我矫正。诸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际应用问题,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是个关键性问题。假如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当学生找“等量关系”出了问题,就必须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矫正,至于设未知数、解方程就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自我矫正。
其三,坚持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譬如,学生在使用“邻补角”、“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就应对照概念,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然后对照练习;而两个概念在解有关几何题中准确熟练运用的问题,则属技能性问题,应该逐步矫正解决。
随着新课程改革春风吹绿基础教育之树,“15/20/10”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似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愿广大同仁携手共进,在初中数学的璀璨星空中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